中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倒計時,「十四五」如何部署減排...

2020-12-18 全景網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在今年9月作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承諾的基礎上,習近平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2060年碳中和的宏偉構想正在傳導至具體領域的具體指標和不同的時間節點上。這項宏偉工程的藍圖正在全面展開,緊密融入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全過程。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承諾,既為中國的綠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要實現這兩個目標,中國有必要採取新的行動,而「十四五」的新開局顯得尤為關鍵。

  近日,能源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指出,2060年碳中和願景的實現頗具挑戰性,需要中國在制定強勁的長期戰略的同時,有效識別電力、建築、工業、交通、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等關鍵部門的近期行動,從政策、金融和技術等多角度實現跨行業合作。

  需儘快完善減排政策體系

  要實現「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宏偉目標,難題是什麼?

  構建系統的政策體系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上述《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的發布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指出,歐洲經過30多年時間才形成系統減排的社會共識和完善的政策體系,可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留給中國來進行探索和試錯,因此儘快完善碳減排制度和政策體系的壓力巨大。

  「減排的政策制度體系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地推進和完善,但綠色發展和減排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完善的速度需加快。」高世楫表示。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今年9月的一場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上介紹,下一步還要求全國各地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應對氣候變化要打持久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建設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建議,圍繞著「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兩個目標,下一步要有一個長期的路線圖。「十四五」期間,在每個季度公布GDP指標時,同時公布單位GDP產出的碳排放強度。

  劉世錦認為,只有這樣,綠色發展的指標才會成為經常性的、管用的指標。

  劉世錦還指出,過去講綠色發展,可能比較多的是關注環境保護、汙染防治等概念,這些概念是對的,但是比較窄。下一步應該有一個更寬的定義,綠色發展實際上包括了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投資等完整的綠色經濟體系。在這樣的綠色經濟體系中,我們下一步所有的創新都應該是綠色的。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布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指標當然是好事,但它可能更多只是解決了監測和披露的問題。構建政策體系,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在於,建立起碳總量的目標,並將其分解到各省各市,各行各業。

  他還提出,作為政策體系基礎的一個方面是加速基礎設施的建設,即建立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核查體系,使得碳排放的信息能夠測量、監測、統計以及核查。

  不同的受訪人士都提到了碳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從2013年起,中國已陸續在北京、重慶、上海、天津、深圳五個城市以及廣東、湖北和福建三個省份相繼啟動碳市場試點。李高在9月的政策吹風會上指出,這些地方的試點成效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積累了經驗,「十四五」時期將會大力推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

  「可能整個政策體系的建立需要經歷10年、20年的時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現在就要開始抓緊建設。我們距離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還有40年的時間,跨越了8個五年規劃,每一個五年規劃都不能放鬆。」鄒驥表示。

  地方要抑制高能耗產業擴張

  在頂層設計之外,如何實現減排?

  高世楫介紹,根據他們的測算,減排措施中貢獻最大的還是產業結構調整,調整產業結構對減排貢獻率是92%;清潔能源加速發展對減排的貢獻率大概為8%。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表示,「十四五」期間,必須要抑制高耗能產業的擴張,這些高耗能產業本身已經存在產品飽和的問題,再增加投資,將來有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風險。

  何建坤強調,每個地區最核心的是領導和政府要轉變發展觀念,要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導向下的低碳發展路徑作為長期的發展目標,堅定不移來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銀湖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宇向記者表示,與以前「騰籠換鳥」不一樣的是,現在我們面臨的並不是產業轉移的問題,將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相對落後的地方,而是整體的產業轉型升級。

  而對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而言,面臨的挑戰也將不一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全國的減排目標會分解到各地,而各地的資源稟賦結構、產業基礎、發展階段不一樣,這導致有的地區壓力會更大。對於煤炭依賴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地區而言,受制於當地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約束,可能很難在短期內找到接續或替代產業。所以,針對不同的地區,今後還是要提出不同的減排要求,照顧到一些特殊地區的特殊困難。

  鄒驥向記者介紹,過去發達經濟體一般是在人均GDP為2萬到2.5萬美元的時候實現碳達峰,現在有了新的技術革命成果,並且中國有自己的制度優勢,有自覺的綠色發展理念,中國完全有理由在更低的人均GDP水平上實現碳達峰。

  2019年,中國內地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城市已經達到14個,它們將可能率先實現碳達峰。鄒驥同時表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也可能探索抓住碳達峰的彎道超車機遇,比如青海,未來可能就是靠清潔能源輸出來支撐經濟。

  這也一定程度意味著,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區域之間的產業有可能出現洗牌的機會,相對落後地區在實現碳達峰目標彎道超車的同時,也實現經濟競爭力的彎道超車,但這並非易事。

  鄒驥指出,未來發展的新動能在哪裡?我認為是在綠色低碳方面,在能源的轉型,數字經濟和傳統產業的融合,新型城鎮化等方面。所以在尋找新的增長點的時候,地方政府可能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地方,而不是再重複「我有審批權了,再批兩個煤電廠」,這是錯誤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 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攻目標。在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透露,生態環境部正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由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第一次。
  • 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綠色發展,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攻目標。 在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透露,生態環境部正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 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碳中和、碳達峰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攻目標。在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透露,生態環境部正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 一文了解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2060年實現碳中和究竟應該怎樣做?
    文 | 亮子 編輯| 國際能源網 自從我國在今年9月明確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國內掀起了多次關於如何實現該目標的討論。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如何演繹好新增長故事?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劉亮)中國已經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如何演繹好新的經濟增長故事?能源基金會近日舉辦線上論壇,多名專家對中國的綠色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國碳排放有望達到峰值, 並於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將上述目標進一步加強,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協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體現了大國擔當。
  • 觀察丨碳達峰:雄心與行動
    部分地區其實缺電情況並不明顯,這只是在實施碳排放強度與碳排放總量的「雙控」要求下進行的節能減排。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的重點任務進行部署,提出了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等具體要求。部分地區「拉閘限電」的原因是什麼?「拉閘限電」與碳達峰、碳中和之間有什麼關係?
  • 網評:開局之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倒計時,開始…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首次向全球明確碳中和時間點——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碳排放大國之一,我國碳中和目標一經公布便引發世界關注。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英德等發達工業國家的過渡期多在70年以上,中國卻只留出了30年的時間。
  • 中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方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方作出這一承諾後,立即得到了外界矚目。在9月2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素來關注東北亞地區事務的日本廣播協會(NHK)記者特意就「碳中和」問題提問。
  • 碳達峰、碳中和未來已來 江蘇準備好了嗎
    我國去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是總書記向全世界作出的鄭重承諾。
  • 什麼叫碳達峰?什麼碳中和?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石化聯合三家權威機構 率先啟動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
    ,共同研究提出中國石化率先引領能源化工行業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路徑;邀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和能源化工行業領導、專家圍繞戰略路徑規劃深入研討。中國石化與三家單位分別籤訂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戰略合作意向書啟動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路徑研究,是中國石化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家新的二氧化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的具體行動,對中國石化構建
  • 明年「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方案,中央支持有條件地方率先達峰
    會議確定,明年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會議再次明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9月,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 2060碳中和,這些中國企業正加速履行「碳」責任
    9月22日,中國向世界宣布,將提高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的碳中和承諾給中國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組成單元,正是社會的經濟活動構成了碳排放的絕對主要來源。
  • 美麗中國如何實現?聽聽專家怎麼說
    據了解,這個論壇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目標,通過召開跨學科領域、跨部門行業的學術會議,研究探討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與路徑。美麗中國什麼樣?如何才能實現?看看與會專家如何描繪這幅美麗的藍圖吧。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要深刻理解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對推動我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的現實意義,要抓住機遇,動員全社會按照目標要求倒排制定經濟社會轉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