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評」想起秋刀魚之味,日記裡的小津安二郎

2020-12-16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曾說:「如果我來定義為什麼發明電影,我會回答: 是為了產生一部小津電影那樣的作品。」 作為日本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小津安二郎一生拍了54部電影,跨越日本電影從默片到有聲,黑白到彩色的歷史。

電影雜誌《視與聽》曾對全世界範圍三百多位電影導演投票調查,在各個著名導演和影評人的參與評選下,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郞的《東京物語》位列世界電影史上名作第一名。

小津的電影善於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反映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世態人情,這種風格和他的日記記錄如出一轍。今年,《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在國內首次引進出版,由小津研究專家、摯友田中真澄整理文本,收集了小津多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

賈樟柯評論這部日記,「過去了解的小津實際是一個 『美學化了的小津』,閱讀《小津安二郎全日記》使我從小津的美學世界進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體會到一種 『矛盾的統一』。就好像一體兩面一樣,電影作品呈現出來的小津和日記裡所描寫的小津之間有時候分裂,有時候一致,有很多電影創作上的蛛絲馬跡,也可以透過日記了解到。」

從《東京物語》《晚春》《早安》《浮草》到《秋刀魚滋味》,小津的電影主題大多聚焦於家庭,反映瑣碎日常裡最真實的生活。日本導演溝口健二曾對比自己和小津的電影:「我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非同尋常之事,而小津是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尋常之事,這更加困難。」

如同電影裡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小津的文字也如鏡頭語言一樣穩定靜謐,極有日本傳統文化的物哀之美。小津在電影裡描繪事物,常常是跟隨人物視線,停留在眼睛眺望著的遠處。他曾在一封信中如是描寫遲遲春日:「現在眺望定遠城外,風景異常清明秀麗。柳吐新綠,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黃。平原千裡,一望無垠,遠處迷迷濛蒙,但見白雲如絮。」

在《小津安二郎全日記》裡,更多是記錄他的日常。愛吃愛睡,寥寥的三言兩句,細碎的生活感撲面而來。小津尤其愛睡覺,為了睡懶覺,他甚至推掉一些活動和社交。他寫睡覺的篇幅很多:「陽光照射在拉門上,暖洋洋的。美美地睡了一覺。」(1933年2月10日)「陰天。下雨。稻荷祭。登貴來。整日迷迷瞪瞪地打瞌睡。」(1933年3月5日)「再怎麼睡也睡不醒。腦袋瓜子也很遲鈍。春天不適於工作。」(1933年3月20日)「明年正月去什麼地方呢?邊想著這些事,邊睡午覺。」(1933年12月17日)

和大多數人一樣,他也常在規劃和拖延中度過一天:「每天窩在被爐裡,有點運動不足。恐怕又一次陷入頭天立計劃,當天不實行的狀態。趕忙前往鎌倉市民座,觀看《要塞風雲》。平庸之作。十一點半回家。可以說稍微運動了會兒。」(1953年1月23日)

吃東西也常常被記錄下來,「在被爐裡稍微睡了會兒午覺。讀《文藝春秋》。洗澡。晚上,做酒糟鮭魚。很好吃。」(1955年1月17日)不同的天氣有不同的吃食,「在何處,驟雨來臨時,吃上涼豆腐。」「真炎熱,黑糖黏成一大個。」 「在新金春吃牛肉火鍋。在colomban 喝茶。」(1935年4月30日)

小津熱愛美食,電影裡有許多飲食場景。不過,他最後一部電影《秋刀魚之味》中,卻沒有秋刀魚的鏡頭。他在拍攝《小早川家之秋》時,製片方讓他定下一部電影片名,倉促間他想到「秋刀魚之味」。後來拍攝這部電影時,母親過世,他在日記中寫道:「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櫻花開得燦爛,一個人留在這裡,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魚之味,落的櫻花有如布碎,清酒帶著黃連的苦味。」

他的電影和個性統一,平淡雋永,內涵深遠。他曾坦言自己對拍電影以外的事情不大感興趣,日記中很少有關於政治和實事的記錄和評論。他有一句有名的自評:「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他在日記裡也寫:「平凡雖然很無聊,但這最符合我的性情。」(1960年4月30日)「真清閒。我在想:人為什麼喜歡吵吵鬧鬧的呢。」(1955年2月28日)

「夕照映雪猶如柴薪火光,於點燃的地爐溫酒。」如同小津寫的這句短歌,他的現實主義就在尋常之處。

相關焦點

  • 小津安二郎:最熟悉的日本導演和他日記裡的秘密
    (小津安二郎(1933年))小津安二郎 一個風格家的魔力與局限如今,這部《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在中文世界面世,成為人們一探小津真實生活究竟的重要窗口。這本書收錄了小津自1933年至1963年的32冊日記,正好是他六十年生命的後一半記錄。
  • 電影之外 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是什麼樣的人?
    最近,首次在國內翻譯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記》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推出,全書40餘萬字,收錄了自1933年至1963年小津的32冊日記,正好是他60年人生的後一半記錄。這部厚厚的日記中,包羅了他對衣食住行、工作娛樂交友、每日所思所想的忠實復刻,巨細靡遺的細節中,還原了一代電影巨匠的人生,以及他與同時代日本作家、電影人、藝術家之間的交往,填補了小津安二郎研究和出版的空白。
  • 秋刀魚的苦味
    秋刀魚其實是一年四季都上市的,但日本人覺得秋刀魚的滋味,只有在秋天品嘗,才最對味,就因其有淡淡苦味。在「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的秋風中,品嘗這淡淡苦味,讓人耽思又茫然,倍感憂傷寂寞。看來悲秋是慣例。不獨中國,日本也是如此。想起《秋刀魚之味》是小津安二郎最後一部電影作品,在生命的末端,這部電影充分將他對人生的體味糅入其中。
  • 日本國寶電影導演的臨終作品,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攝影構圖與色彩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作品《秋刀魚之味》,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初,影片拍攝的時代,處於日本經濟起飛的60年代,故事的內容是鰥夫嫁女的故事,全片一直到最後都在著力表現著一個經歷過戰爭和國家巨變依舊在職場卻單身步入老年的男人的孤獨感。
  • 趙荔紅:小津安二郞電影及戰後日本
    文章站在「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立場,結合了小津安二郎的個人經歷及重要電影作品的分析,來闡釋這一位電影大師的影像之美與人性之多面性。小津安二郎電影及戰後日本作者 趙荔紅1. 人情戰後,日本籠罩在戰敗陰影中,年輕人、知識分子內心,充滿頹廢失敗的痛苦。
  •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還原一代電影巨匠的人生
    [日] 小津安二郎 著 田中真澄 編 周以量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之一,和溝口健二、黑澤明鼎足而三,也是世界電影史上風格鮮明、辨識度極高的大師級導演。在各種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導演和最偉大的電影評選中,小津安二郎的名字和他的代表作《東京物語》等都是榜單上無可爭議的常客。其獨特的電影語言和電影美學、固定機位和低拍攝角度,成為無數電影人研究解讀的課題。  在日本電影研究界,田中真澄主要以研究小津安二郎而聞名,其編著的多部著作都是日本研究小津安二郎的必讀文獻,尤其是耗時多年的日記收集和整理成就,盡在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
  • 伯樵評《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昭和小津:反超克的鏡像
    小津安二郎慣常寫了日記:大晴天。飛機頻繁飛過。日本獨立日。去廠裡。給志賀先生送去劇本。換上西服後,與山本前往東京,去東興園。(下略)這天的日記在所有小津日記中,算中等長度。大部分內容與其他日子的流水帳無異,無非是記錄一下去了哪兒、見了誰、吃了啥……再夾雜著一兩句抱怨。唯一不同的是第三句話:「日本獨立日。」
  • 小津安二郎的日記,關於他淡淡的日常生活和行動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內容簡介本書是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共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 32 冊、時間跨度從 1933 年至 1963 年接近完整的日記,記錄了他從三十歲到六十歲中生活與藝術的真實側影。
  • 《我的事說來話長》背後有小津安二郎電影的影子?!
    令和元年のドラマと56年前に他界した小津の作品群との共通項とは?生田鬥真(35歲)主演的電視劇《我的事說來話長》(日本電視臺)於12月14日播放結束,而這部作品的情感基礎和日本電影界巨匠·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群是相通的。指出這一點的是北海道大學文學系教授、新銳電影評論家阿部嘉昭教授(61歲)。令和元年的電視劇與已去世56年的小津導演的作品有何共通之處呢?
  • 不喜歡黑澤明的小津安二郎,他的日記藏著怎樣的秘密和私生活?
    不喜歡黑澤明的小津安二郎,他的日記藏著怎樣的秘密和私生活?小津日記裡有哪些值得玩味的細節?小津作品打動人之處,並非溫情而是犀利?戰爭對小津個人和作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 期 嘉 賓周以量「知日派」日本文化學者,《小津安二郎全日記》譯者。
  • 這本「全日記」幾乎就是一部吃貨大全
    小津安二郎有兩個人生,一個是他自己的,一個是其電影所描繪的人生,二者構成了他的整個世界。要了解前者,新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記》(田中真澄編,周以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1月版)不可或缺。這部不完整的日記,如一部自傳性默片,以簡單的文字、緩慢的節奏、平淡的飲食眠寢呈現出一個知味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寂寞中的樂趣。
  • 日本湘南之旅:從風景與藝術的雙重結合,淺析鎌倉與電影的聯繫
    小津安二郎與鎌倉小津安二郎導演小津安二郎生於1903年12月12日的東京深川,於1963年12月12日去世,享年六十歲,是一位代表著日本電影史的導演,或者說是二十世紀東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的重要人物《尋找小津》1983年時逢小津安二郎逝世二十周年,德國導演溫德斯來到日本拍了部紀錄片《尋找小津》,紀錄片內容如片名一般,為的便是尋找小津安二郎曾經留下的故事。這部《尋找小津》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小津安二郎之影像紀錄。
  • 《尋找小津》電影人的朝聖之旅
    把小津安二郎視為偶像的文溫德斯,親自跑到日本去追尋小津過往的足跡,也訪問了小津的電影班底。德國名導文溫德斯有多了解小津?老實說,整部紀錄片出現的只有所有講到小津都必提的《東京物語》而已。他只告訴你小津作品放諸四海皆準,他看見自己、父母和兄弟都在裡面。然後他來到東京。雖然強調並非朝聖,卻又勉力在現實尋找任何小津電影的遺蹟。大多數時候是挫折的。他捕捉到的是在櫻花樹下野餐喝酒拍照、在柏青哥店喧囂殺時間的人們,還有高爾夫練習場和幾可亂真的食物模型。
  • 【分享】一魚知秋——秋刀魚
    秋刀魚在日本古代被稱為「狹真魚」(さまな),因身體細長而得名。另外,伊紀半島方言為「佐伊羅魚」(サイラ)。明治時期的大文豪「夏目漱石」所著的《吾輩は貓である》中把「サンマ」的漢字寫成「三馬」(就像魯迅的文章裡病句和錯字也很多一樣,但因為作品出名,也就得到了公允)。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秋刀魚是郃針亞目之下的一種魚。與其它魚的概念不同的是,秋刀魚唯一的。
  • 小津安二郎的「三秋」(續):波瀾不驚的劇情與黃金般的卡司組合
    小津最後的這三部影片,如同經年的陳酒,綿柔醇厚;又如同「熱海」的海面,波瀾不驚。在這三部影片中,他完全通過場景和演員的意境來表現主題,摒棄了一般影片中常見的衝突高潮或者點題臺詞。《秋日和》中,文子與閨蜜的同樣動作
  • 秋季美食 秋の味覚
    収穫の秋據一項調查顯示,提起秋天「○○の秋」,你會想到什麼? 不論男女,最多人回答的是「食慾の秋」。相比夏天,秋天天氣轉涼,自然食慾大增,而且是稻米、蔬果和魚類的豐收期,可謂美食一籮籮 -- 新米、松茸、地瓜、南瓜、慄子、銀杏、茄子、柿、梨、葡萄,還有肥美的秋刀魚、鯖魚等等,的確讓人食慾倍增 !
  • | 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1903-1963),日本著名導演。早期拍攝青春喜劇,戰後專注於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為主的小市民電影,《晚春》《東京物語》是他的代表作。小津低視角仰拍的方式獨樹一格,這也成為後來導演的效法學習對象。本文摘自《豆腐匠的哲學》,關於他如何看待「演員有無演技」「電影業的明星培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