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家小寶參加了幼兒園舉行的一個4天3夜的郊外鍛鍊活動。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我的懷抱,也是第一次獨自離開家這麼長時間;其實,與他同行的孩子們也是如此吧,孩子的具體表現無從得知,但是家長的群裡充滿了作為家長身不由己的各種焦慮、擔憂:
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及時添加衣服?
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正常大小便?
不知道孩子的身體受不受得了?
不知道孩子的飲食是否能夠像家中那般精細?
不知道孩子的睡眠質量如何,會不會哭著找媽媽?
……
其實,對比於孩子自身的吃喝玩耍,我更為擔心的是,孩子第一次參與這樣的團隊行動,在整個團體裡,能否快速適應,能否積極融入,能否遊刃有餘?
是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團隊裡,身體的安全和健康,是很容易看得到,也很容易被老師照顧的到;但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和健康,卻是最為脆弱的,也是最容易被成人所忽略的。
很多人以為孩子只要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就沒有問題,其實,老師能夠展現給家長的,大多是片刻的場景,體現出的是孩子片刻的狀態。
至於他在這個活動中,是否有所得,是否真正的快樂,若非是全程陪伴,就只有通過和老師的深度溝通,以及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作為家長才能真正了解一二。
我之所以特別擔心小寶在團隊裡的狀態,是受到了閨蜜的一個朋友所影響。
現在她家的孩子正處在提及「幼兒園」三個字,就會特別的排斥,不但百般抵抗去幼兒園,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緊張的狀態。
這位朋友很是苦惱。
先從孩子身上檢查,擔心孩子受到了類似「體罰」之類的不公允待遇;但是孩子的身體並未受到任何異常的現象;
和老師私下溝通,老師也一口否認孩子在班裡出現任何異樣,幾位老師也從不會對孩子有任何體罰的情況,甚至連「正言厲色」都不曾有過;
又聯繫了幼兒園,看了兩天的監控,也的確沒有發現老師有絲毫的不當之舉……
但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去幼兒園,在家裡玩的好好地,提及幼兒園,立即就會哭泣;但是問及具體,孩子卻又說不出來什麼,就是不要去幼兒園罷了。
後來,閨蜜就組了個局,約著我們幾個都帶著孩子一起小聚,想著孩子們相互帶動一下,是否能夠對不願意去幼兒園的孩子有所影響。
但是幾個孩子在一起之後,我就很明顯的看出,這個孩子的「不合群」。
他幾乎是本能的拒絕著另外幾個孩子的各種邀請,比如一起玩遊戲,比如一起追逐打鬧,比如一起看書閱讀聽故事……
一旦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就會呈現出比較緊張的狀態,但是一個人的時候,就比較平靜,而且自娛自樂也是自得其樂。
我建議這位朋友再看一下監控,不用重點看老師對孩子怎麼樣,而要看孩子在班裡和其他小朋友的狀態怎麼樣。
這位朋友直接調出了手機上保存的視頻,我們幾個湊在一起看了一會兒,就發現這個孩子在班裡一直都是獨自一人的,沒有和其他小朋友有在一起玩的任何跡象,不管是室內活動,還是戶外遊戲。
這位朋友解釋說,自家孩子打小就比較「內向」,一般都是自己玩;而且小的時候跟著爺爺奶奶,老人家身體不好,也不願意外出,所以孩子多是在家裡自己看電視、玩玩具;所以從開始上幼兒園,她就不斷地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內向」問題。
所以,孩子常常獨自一個人,也不算什麼大礙吧!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
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鶴立獨行,真正的喜歡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生活;因為我們都需要社會的認可感、親人朋友的認可感,並且從這些認可感中,尋找到自身的價值。
孩子更是如此啊!
他在班級裡沒有朋友,沒有人和他一起玩,他對於大家來說就是「小透明」。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他無法融入;孩子們一起看書閱讀,他無法融入;孩子們相互交流、互相幫助,他無法融入……
孩子對這個班級完全沒有歸屬感,也無法真正的融入到集體中去;那麼,時間久了,他自然而然會拒絕去幼兒園,拒絕去那麼沒有認可度的地方。
何況,他的不合群,會導致其他孩子認為這是他的奇怪之處,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排斥、拒絕。
所謂的「冷暴力」,也不過如此吧!
只不過,這種「冷暴力」,是因為孩子自身的行為舉止,而引發了別人的一種行為,有苦說不出啊!
同樣作為家長,千萬別把孩子的「內向」掛到嘴邊,認為孩子的不合群就是「內向」的性格所致,並且在隨時隨地為孩子開脫,主動對老師提及,這樣只會增加對孩子的不利成長罷了。
內向的孩子,會有更為豐富的內心世界;但同樣也渴望集體的生活。父母應該更好的引導孩子,如何和小朋友交流溝通;也應該和老師增加溝通,請老師在班級裡適當的引導孩子們,讓孩子們更好的包容、接納「內向」的孩子。
其實,孩子自有自己的與人交往方式;其中「笑」,是最讓人無法拒絕的「武器」,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同齡的孩子。
不妨引導孩子多笑笑哦!內向的孩子,哪怕不多言,只是多對其他小朋友笑一笑;小朋友們也無需多言,再回饋一下笑容,再多一些熱情相邀;家長和老師再適當的助力,孩子就會很快的融入到集體中來哦!
有了集體感,就有了歸屬感,上幼兒園,也會成為孩子的一種期盼。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