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叔的《印度暴徒》(暫譯名)將於今年11月在印度本土上映,堪稱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冒險動作大片!但是印度暴徒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一貼讓你看得明明白白!
「暴徒」這個詞起源於一個崇拜死亡的異教徒組織,它曾對印度的通行安全構成過極大的威脅。
在18世紀和19世紀之間,一群殺人狂在各條公共道路上橫行。其中包括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連環殺手:「暴徒之王」布哈拉姆傑瑪爾。
「暴徒之王」布哈拉姆傑瑪爾
在他40年的暴徒生涯中,僅用一條小小的領巾(稱為Rumāl)就殺死了931人。但在針對連環殺手動機的典型案例研究史上,他的個性卻並不為人所知。他是在英國對暴徒進行大規模鎮壓時被捕的。
對於暴徒團體的傳說記載可以追溯到14世紀,根據所在地區不同而有著各種各樣的稱謂。在北方,他們是「Thugs」(暴徒),他們的生活方式被稱為「Thuggee」; 在南方,他們叫做「Phansigars」(殺人狂),在泰米爾人的土地上,稱他們為「Ari Tulucar」(Ari意為切割;而Tulucar起源於土耳其語,意為穆斯林),卡納拉地區對它的稱呼是「Tanti Calleru」(使用繩子或細線的絞殺者),在泰盧固語中則是「Warlu Wahndlu」(使用絞索的人)。
相同的作案手法遍布全印度,這表明這些人並不僅僅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自身的死亡人數迄今已無法考證。然而在1740年至1840年間,估計每年至少有4萬人喪生於他們之手。 在長達五個多世紀的存在歷程中,他們應對發生在各地的100萬至300萬件謀殺案負責。 據歷史學家邁克·達什(Mike Dash)在其著作「暴徒:印度殺戮異教實錄」中估算,被害人數甚至達到每年5萬人。
讓暴徒顯得與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的儀式化。他們通過與旅行者(獨自一人或成群結隊)交朋友入手,經常會和他們一起旅行數百英裡。當受害者睡覺或沒有防備時,他們就會從背後偷襲並用名為Ruhmal的領巾將人勒死。他們有時還會用屍體來進行某種儀式,之後埋在無人之地。
一直到全國各地都大規模地出現相似的慘劇,東印度公司才開始關心這麼多人失蹤在路上的問題。當時的總督威廉·本廷克(William Bentinck)就是在這樣一個英國尋求鞏固其對印度和每況愈下的東印度公司統治的特殊時期臨危受命的。隨後反暴徒組織及劫案預防部於1830年成立,由一位名叫威廉·斯裡恩斯(William Sleens)的上校領導。
要消滅暴徒就需要利用暴徒本身。在汙點證人的規則之下,被俘的暴徒們會被引導著去揭發他們的同夥,相應的好處就是他們可以作為汙點證人而獲得保護。正如一個暴徒所說的:「汙點證人將成為暴徒最大的敵人!」在賈巴爾普爾(Jabalpur),這些汙點證人會被與其他囚犯區別對待。
威廉·斯裡恩斯充分利用了這個線人系統。他從這種「不尋常的合作」中力求並獲得了非凡的權力。這些權力包括決定是否起訴被暴徒線人指證的嫌疑人。不出所料,這通常被暴徒們用來排除異己。1826年至1846年間,有3000人被判入獄,其中504人被絞死。
目前尚不清楚布哈拉姆是否親自殺害了他供述的那931人。他被捕是因為一個助手為了100盧比的獎勵而進行了舉報。比較諷刺的是這個助手曾經也是個暴徒,當時卻已成了奧德地區的稅務官。他帶領著八名印度士兵到了布哈拉姆家。布哈拉姆意識到已經被包圍後立即投降並聲稱:「我是一個暴徒,我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暴徒,我是暴徒領袖。讓政府僱傭我吧,我會做得很好!」
布哈拉姆的作案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所有暴徒一樣,他使用了領巾,但他還放了一枚金屬片在上面,這樣能對受害者的喉結造成更大壓力而促使他們更快死去。
曾有人建議讓布哈拉姆成為汙點證人,但受到了質疑。於是布哈拉姆通過翻供,將他的犯罪規模從參與過931起謀殺案(包括擔任從犯的案件)改成了只承認親自殺害了275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布哈拉姆仍於1840年被執行了絞刑。隨著他的伏法和不計其數的人被逮捕,英國統治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印度次大陸中消滅了暴徒組織。很多人覺得這樣的行動與現代偵查組織並無二致,但還是有些人認為它不過是英國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公關活動罷了。
在針對暴徒的每一份報告中他們都飽受非議。雖然他們被稱為酷愛毀滅的伽梨女神的信徒,實際上他們的隊伍中包括許多穆斯林。但他們也被質疑為了蠅頭小利而搶劫及謀殺,所以有人推測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利益,而僅僅是因為嗜血。
斯利曼在他的回憶錄「駐印官員的漫談回憶錄」中描述了暴徒組織細緻講究的儀式,其中包括祭拜將用於挖掘受害者墳墓的鐵鎬,並在屍體上灑糖作為對伽梨女神的最後致敬。
後殖民評論家認為,暴徒組織的傳說是為使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合法化而散布的。這個說法源於威廉·H·斯萊曼(William H. Sleeman)認為對一個窮兇極惡的伽梨崇拜異教組織的描述可能被誇大了。因此,對暴徒的認識產生了兩個極端,要麼是他們確實存在並殺死了數百萬人,要麼那只是英國人對土匪的一種誹謗,用於標榜英國人比野蠻土著的生活方式更合法。
然而無論怎樣,剷除暴徒的勝利都應歸功於斯萊曼。1830年至1850年間,暴徒組織被徹底掃蕩,印度的道路上終於不再發生搶劫,旅行者們安全了。
在根除暴徒之後,英國人在印度事務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斯利曼的反暴徒組織及劫案預防部後來被併入中央特別部門,並成為現代情報局(IB),中央調查局(CBI)和國家刑事調查部(CID)的前身。1904年,這個反暴徒部門關門大吉。
今天我們談及暴徒時用的是印度當地詞彙。「暴徒(Thug)」一詞來自馬拉地語「thag」或「thak」,意思是「欺騙」或「騙子」。它本身還有一個梵語起源「sthaga」,意思是「狡猾」或「欺詐」。牛津詞典中對它的注釋是「一個暴力的人,特別是一個罪犯」。
這些殺人狂魔的形象還進入了電影銀幕,影響最大的是《奪寶奇兵2之魔宮傳奇》。 影片中的反派正是伽梨崇拜的暴徒組織,而英屬印度軍隊在從壞蛋手中救出主人公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曾經一度當你在晚上甚至白天行走在印度的道路上時,可能會沒來由地被勒死。雖然曾有數百人死在暴徒手上,最終還是法治精神取得了勝利。在這個國家旅行的印度人仍然有許多事情需要擔心,但無處不在的職業殺人狂不再是其中之一。
——
原作者:Madras Couri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