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前衛」號一點也不前衛,儘管它主炮使用的mk17b型穿甲彈在當時是很厲害,但掩飾不了老舊15吋炮的尷尬;儘管它是英國最後一艘戰列艦,但掩蓋不了落日帝國最後的蒼涼。在風帆戰艦時代,英國人就用「前衛」命名了7艘戰艦,第一艘是建於1586年安裝有31門炮的帆船;第二艘是建於1631年擁有56門炮的二等風帆戰列艦;第三艘是建於1678年擁有90門炮的三層甲板二等風帆戰列艦;第四艘是建於1748年擁有70門炮的三等風帆戰列艦;第五艘是建於1780年擁有4門炮的小帆船;第六艘是建於1787年擁有74門炮的三等風帆戰列艦;第七艘是建於1835年擁有78門炮的三等風帆戰列艦。鐵甲艦出現後,英國1869年建造的「大膽」級的鐵甲艦就有一艘命名為「前衛」;第九艘是建於1909年的「聖文森特」級的前無畏艦;第十艘「前衛」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英國最後一艘戰列艦;第十一艘「前衛」號是英國於1986年建造的「前衛」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的首艇,今天仍在服役。
一、「前衛」級建造背景和設計經過
1939年,由於計劃安裝的新型406毫米主炮還在研發;航空兵對海上作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下子使年初開工的「獅」級戰列艦沒法建造下去。英國海軍盤點一下家底:首先,自己老式的「伊莉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戰列艦計劃在1942年退役,即使不退役,以他們的狀況,現在在海上也就是個靶子;其次,即將建成的「英王喬治五世」級火力上與海上列強比明顯不佔優勢,特別是馬上就要開戰的對手德國和義大利正在建造、即將服役的「俾斯麥」級和「維內託」級,其整體性能明顯高於英國所有的大艦;再次,遠東太平洋上的日本海軍已經對英國在太平洋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英國在哪個地區無艦可用,陸軍在馬來半島如驚弓之鳥般惶惶不可終日。
怎麼辦?針對英國面臨的尷尬局勢,皇家海軍造艦局長斯坦利提出:既然「獅」級戰列艦已經指望不上了,那就趕快用現成的武器造艦。具體講就是:用兩艘已經改造成航空母艦的「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上拆卸下來的4座炮塔,裝上「伊莉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儲備的381毫米42倍口徑的Mark I艦炮,重新設計新型戰列艦。
有必要說一下381毫米42倍口徑的Mark I艦炮,它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引以為傲的15英寸Mk I艦炮,它是專門為「伊莉莎白女王」級設計的,因為當時有情報顯示德國將在「國王」級戰列艦上安裝381毫米主炮;該炮是在13.5英寸主炮的基礎上擴大火炮口徑製成的,火炮全長16.52米,重100噸,初速749米/秒,在30度仰角時發射穿甲彈的最大射程為30680米,炮彈重879千克,射速2枚/分。英國的mk17b型穿甲彈質量絕佳,威力驚人,實測威力具備平均1600-1650FPS(490MPS)擊穿15寸(374-381MM)/30度放置的英國硬化裝甲,英國裝甲平均質量是當時各國海軍之最,這就代表英國的15寸炮彈的垂直威力,是超越日本和美國16L45火炮的存在,僅次於美國最新的MK7 16L50,考慮英國炮彈下落時的侵入角度,在20000碼距離被英國15寸炮彈擊中,現有的甲板被擊穿是大概率事件。
英國的15英寸Mk I艦炮產量多達186門,都是在1912年至1918年間生產的,從1915年服役直到1959年退役,前後達44年之久。在服役期間,15英寸Mk I艦炮和炮彈經過了多次改進,到裝備「前衛」號時,該炮的最大射程達到了34630米。作為艦炮最早裝備了「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之後的「復仇」級、「前衛」號戰列艦,「聲望」級、「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厄瑞玻斯」級、「內伊元帥」級、「羅伯茨」級淺水重炮艦都安裝了這種火炮,可見15英寸Mk I艦炮在皇家海軍中的地位無可取代的。
對於急需新型戰列艦的皇家海軍來說,斯坦利的設想非常具有吸引力。海軍參謀部在研究了斯坦利的設想之後提出了具體的設計要求:在武器裝備上,新型戰列艦安裝4座8門15英寸主炮、16門5.25英寸高平兩用副炮及8座八聯裝40毫米「砰砰」炮;在航速上達到27節以上;在防禦上,新型戰列艦要達到「英王喬治五世」級的標準;戰艦的寬度和吃水保證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
1939年7月,新型戰列艦的基本設計確定下來,設計代號為15c,具有強於「英王喬治五世」級的防護和高達29.75節的航速。1939年9月,設計方案選定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時任第一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的強力幹預下,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和提高。即戰艦的水平裝甲可以承受450千克炸彈的攻擊,此外戰艦的副炮防護加強,安裝了新型防空炮。另外值得高興的是這款軍艦因為許多武器設備都是現成的,價格大大降低,邱吉爾和英國議會都非常願意以較低的價格來換取強大的戰艦。就這樣,在1940年5月,方案正式通過,並被命名為「前衛」級。
二、前衛號特點與戰術技術數據
前衛號的特點還是很多的,體現了英國作為一個老牌的海洋強國的造艦水平,也顯示了作為工業革命發起國的雄厚的技術力量。主要以下幾點:
1、「前衛」級在設計上參考了「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平甲板艦形和傾斜形艦設計,其對艦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艦幹舷的高度以減少上浪、改善航行性能
1941年5月,在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鬥中,「英王喬治五世」號暴露出前甲板上浪之後灌入炮塔的問題,於是針對「前衛」號的設計又進行了一些修改,艦部分得以加高以增強抑浪能力,同時改進了艦橋中艙室和儀器的布局。「前衛」級兩根煙囪位於中部,採用了高大的箱型塔樓艦橋結構,艦長:248.2米,艦寬:32.9米,吃水:11米,標準排水量:45200噸,滿載排水量:52250噸。相比較前一級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前衛」級的艦體長出了21米,排水量增加了6400噸。
2、「前衛」級安裝了8門381毫米42倍口徑的Mark I艦炮
8門火炮分別安裝在4座雙聯裝炮塔中,4座炮塔位於中軸線上,其中「A」、「B」兩座炮塔呈背負式安裝在艦艏、「X」、「Y」兩座炮塔呈背負式安裝在艦艉。儘管炮塔來自老艦,但是其接受了現代化改造,其最大仰角達到了30度。當「前衛」號主炮以最大仰角發射時,最大射程達到30680米,而在強裝藥時射程更是達到34630米。「前衛」號主炮的射速為2枚/分鐘,炮口初速749米/秒,每門火炮備彈100枚。吸取了納爾遜級主炮炮彈過輕的教訓,前衛級全新設計的主炮炮彈重879千克重型彈,配以新型發射藥,在19840米的距離上能擊穿305毫米裝甲,在2972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152毫米裝甲。
3、性能優秀的副炮
「前衛」級上的8座雙聯裝 133毫米炮塔分別安裝在舷側,火炮俯仰角在-5度至70度之間,類似於「英王喬治五世」級。133毫米炮發射36千克高爆彈,射速18枚/分,其炮口初速為814米/秒,最大射程22010米,每門火炮備彈391枚,後期裝備了無線電近炸引信專用防空彈。相比之前戰列艦上安裝的133毫米炮,「前衛」級上經過改進的133毫米炮在火控雷達和自動跟蹤儀的指引下能夠對目標進行全自動射擊。所以從綜合性能上看,「前衛」級上的133毫米火炮優於美國海軍裝備的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其殺傷半徑高達100米,對中低空飛行目標的毀傷效果明顯。
4、重視防空火力
「前衛」級的近距離防空由73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組成,俯仰角在-10度至90度之間,射速120發/秒,炮口初速880米/秒,最大射程9830米。除了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前衛」號上還有14個機槍座可以安裝7.7毫米機槍。
5、安裝了先進的雷達和火控設備
「前衛」級是英國皇家海軍中唯一具有遙控火控設備(RPC)的戰列艦,其火炮由Mk X型海軍火控指揮臺指揮射擊。
「前衛」級上有兩個指揮控制塔(DCT)用於指揮381毫米主炮的射擊,每個控制塔上都安裝有1座274型火控雷達,其可以對主炮炮彈的彈著點進行測距和定位。
除了指揮控制塔,「B」炮塔也可以控制指揮「A」和「X」炮塔進行射擊,「X」炮塔則能指揮「Y」炮塔射擊。除了「A」炮塔,其他3座炮塔上都安裝了9.1米測距儀。
為了指揮133毫米副炮射擊,「前衛」號上安裝了4座由美國生產的Mark 37型指揮控制塔,每一個控制塔上安裝有1座275型火炮雷達。
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的指揮控制上,每座六聯裝40毫米高射炮都由安裝有262型雷達的近距離盲射系統(CRBF)控制。
除了火控雷達,「前衛」級上還安裝了960型對海對空搜索雷達、293型目標指示雷達和277型對空搜索雷達。
6、「前衛」級的裝甲防護是在「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強設計,更加注重對彈片的防禦
為了在控制重量的前提下加強副炮和水平裝甲上的防禦,「前衛」級原設計中強於「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垂直主裝甲帶被削弱。其長140.2米、高7.3米的主裝甲帶採用了厚330毫米的滲碳裝甲,彈藥艙附近裝甲厚度增加到356毫米。
「前衛」級艦艏和艦艉部分有橫向的裝甲隔壁,其與主裝甲帶相接形成一個「裝甲盒子」,在「盒子」前後的側舷裝甲厚305毫米,主裝甲帶底部的裝甲厚114毫米。「前衛」級艦艏裝甲帶高2.4米、厚51毫米,艦裝甲帶高3.4米、厚51毫米,其位於的舵機室擁有100毫米裝甲隔壁的保護。
「前衛」級主炮塔的正面裝甲厚330米,側面裝甲厚230毫米,背部裝甲厚180毫米,頂部裝甲厚152毫米,炮座裝甲厚度在279至330毫米之間;133毫米炮塔的防護得到明顯加強,其裝甲厚64毫米,彈藥升降機由51~152毫米裝甲保護;彈藥艙四周加裝了38毫米裝甲隔壁,這是防止可能出現的碎片,這是丹麥海峽之戰的經驗教訓。
在水平防禦上,「前衛」級被要求能夠承受4300米高度上投擲的450千克炸彈,其彈藥艙頂部裝甲厚152毫米,輪機艙頂部裝甲厚127毫米,舵機室和螺旋槳軸上方裝甲厚114毫米。在水下防禦上,吸取了「威爾斯親王」號沉沒的教訓,採用三層縱向水密隔艙結構
7、為了縮短研發和建造周期,「前衛」級直接使用了「獅」級上的動力系統
「前衛」級上安裝了8座海軍型三鍋筒水管鍋爐,這些鍋爐分為4組分別安裝在4個鍋爐艙內。從動力系統的布局上看,其鍋爐艙和輪機艙兩兩並排交錯分布;最大功率為130000馬力,航速30節,續航能力比「英王喬治五世」級出色得多,在15節航速下航程達到8250海裡。
三、唯一的「前衛」號建造與歷程
1941年10月2日,「前衛」號在位於蘇格蘭克萊德班克的造船廠開建,建造級別是優先的A1級,英國軍方希望它能夠在1944年完成並前往太平洋戰區參戰。但受戰爭影響,英國船廠極度缺乏熟練工人,而且資源都被用於建造商船、反潛驅逐艦、護航航母,大量本來用於建造「前衛」號的物資被轉為它用,再加上406毫米艦炮和新型381毫米艦炮的研製也已經停止,「前衛」號的前途蒙上一層陰影,不過在海軍部和邱吉爾等人的堅持下,經過3年的建造,「前衛」號終於在1944年11月下水。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英國對新戰艦的需求變得不再那麼迫切,下水後的前衛號舾裝等後續工作慢了下來,最終於1946年5月12日建成。加入皇家海軍的「前衛」號的舷號為「23」,其座右銘為牛閃閃的「領先在前」(We Lead)。
沒有了戰爭的迫切需要,英國人對前衛號開始了花式用法,前衛號也開始了它燈紅酒綠的艦生:
1946年8月,「前衛」號開始為英國王室的南非之旅做改裝,其將作為一艘皇家遊艇。
1946年12月,完成改造的「前衛」號護送英國王室成員在5艘驅逐艦的護航下離開英國,其首先訪問了直布羅陀。
1947年2月17日,「前衛」號抵達南非的開普敦,3艘南非護衛艦開始為其護航。抵達南非後,包括喬治六世在內的英國王室成員對這個國家進行了訪問,這是在位的英國國王第一次訪問南非。
1947年4月22日,「前衛」號啟程返回英國,在途中其訪問了聖海倫娜島和阿森松島。
之後,「前衛」號再次成為皇家遊艇,其計劃在1949年初護送英國王室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進行訪問。總是當作遊船用,因此前衛號也被稱為「最豪華的王室遊船」。
1948年8月31日,「前衛」號進入地中海參加演習,於11月12日返回德文波特。
從1948年3月1日開始,「前衛」號先後訪問了阿爾及利亞、法國、義大利、賽普勒斯、利比亞、黎巴嫩、埃及及希臘,其最終於7月21日返回德文波特。
1950年9月13日,海軍上將菲利普·維安成為本土艦隊的司令,其率領包括「前衛」號在內的本土艦隊和地中海艦隊與皇家加拿大海軍進行了一次聯合軍事演習。
1951年2月10日,「前衛」號在進入直布羅陀準備靠岸時與「不屈」號發生了碰撞,其雖然被撞出了洞但是並不嚴重。
1953年6月15日,「前衛」號加入了停泊在斯皮特黑德的艦隊,它們參加了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
1953年9月,「前衛」號參加了北約在丹麥海峽舉行的聯合軍演。
1954年1月4日,前衛號與法國海軍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在1954年的春天到夏天,「前衛」號又先後參加了多次反潛和防空演習,之後其訪問了挪威的奧斯陸和克裡斯安迪桑以及瑞典的赫爾辛堡。在訪問赫爾辛堡期間,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登上了「前衛」號並在艦長的陪同下檢閱了艦上的官兵。
1959年10月9日,英國海軍部宣布「前衛」號將會報廢;
1960年6月7日,「前衛」號以56萬英鎊的價格賣給了英國鋼鐵公司。
1962年中期,「前衛」號最終被全部拆解,它是英國退役的最後一艘戰列艦。
四、英國戰列艦發展史畫上了句號
作為英國最後的戰列艦「前衛」號,有人認為它是「在最新戰列艦上裝了老奶奶的假牙」,其安裝的381毫米主炮不僅是從其他戰艦上借來的,而且這些火炮是開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東西,儘管做了一些技術革新。儘管火力上並不出彩,但是「前衛」號的艦體設計卻十分出色,其集合了英國戰列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總結積累的寶貴經驗。採用方形艦艉的「前衛」號在最高航速上不僅達到了30節,而且具有極佳的航行性能。
「前衛」號錯過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機會。服役之後的「前衛」號更多作為英國的象徵,頻繁出訪各國並作為皇家遊艇為英國王室服務,享受著難得的和平。外形高大俊朗的「前衛」號在服役之後就已經成為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了自1588年英西大海戰之後英國延續400年海上霸權的最後終結。以戰列艦為核心的皇家海軍為不列顛打出了400年的海權,風帆戰列艦見證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前衛」號見證了這個帝國的沒落。曾經懸掛著米字旗,在海面上綿延數十千米的戰列艦隊已經變成了往昔崢嶸歲月的回憶。
「前衛」號見證了英國戰列艦的落幕,也見證了英國戰列艦的最後輝煌。 英國的戰列艦我基本寫完了,下一步寫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