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震】
1.你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嗎?
>>從太空望去,有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形象地講,地球的內部像一個煮熟了的雞蛋:地殼好比是外面一層薄薄的蛋殼,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裡邊的蛋黃。
>>地球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處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盤山公路邊陡峻山崖上顯示的地層彎曲與變形……無不書寫著億萬年來大地滄海桑田的變遷。
>>然而,地殼的運動與變化並非都是緩慢的,有時也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驟然爆發,常常給我們的星球帶來災難,其中地震對人類的危害最為嚴重。
2.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它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發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3.你知道地震預報應當由誰發布嗎?
>>面向社會發布地震預報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
>>為了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管理,規範發布地震預報的行為,1998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具體規定主要是: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並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識謠止謠】
4.怎樣識別地震謠傳?
>>以下幾種情況可以判定是地震謠傳:
——超過目前預報的實際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確」的所謂地震預報意見。如傳聞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
——跨國地震預報。如果傳說地震是由外國人預報的,那肯定是謠傳,因為這既不符合我國關於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也不符合國際間的約定。
——對地震後果過分渲染的傳言。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後常會出現「某個地方將要下陷」「某個地方要遭水淹」等等傳言,這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5.聽到地震謠傳怎麼辦?
——不相信。儘管地震預測尚未過關,但是有地震部門在進行監測研究,有政府部門在組織和部署有關防震減災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地震謠傳。
——不傳播。應當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壞性地震將要發生,是絕對不會向人民群眾隱瞞的。因此如果聽到地震謠傳,千萬不要繼續傳播。
——及時報告。當聽到地震傳聞時,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和地震部門反映,協助地震部門平息謠傳。
——如果發現動物、植物或地下水異常時,要及時向地震部門報告,不要隨意散布,地震部門會採取措施及時進行調查核實。
【發覺地震】
6.什麼是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宏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7.震前地下水有哪些異常變化?
——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
——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如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等。
——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範圍。
——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響、井壁變形等。
【建築抗震】
8.為什麼說「建築大計,抗震第一」?
>>據統計,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災害中,90%~95%的傷亡是由於建築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單位辦公樓、學校校舍、工廠廠房,乃至水、電、氣、通信等生命線工程,能否抗禦大地震的襲擊,是能否把震災損失降到最低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建築大計,抗震第一」。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明確規定,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防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並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
9.影響震時房屋破壞程度的因素是什麼?
>>首先與地震本身有關,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淺,破壞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質量,包括其結構是否合理,施工質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築物所在地的場地條件,包括場地土質的堅硬程度、覆蓋層的深度等等。最後,局部地形對震害的影響也很大。
10.什麼樣的場地不適合建房?
>>選擇建築場地,須考慮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較深的土層組成情況、地基土壤的軟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淺等。以下場地是不利於抗震的:活動斷層及其附近地區;飽含水的松砂層、軟弱的淤泥層、鬆軟的人工填土層;古河道、舊池塘和河灘地;容易產生開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細長突出的山嘴、高聳的山包或三面臨水田的臺地等。
11.怎樣建房才有利於抗禦地震?
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與主軸對稱,並儘可能簡單。
房屋重心要低,屋頂用輕質材料,儘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穩定的裝飾性附屬物,如女兒牆、高門臉等。
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間應適當留建防震縫。
結構要力求勻稱,構件要聯成整體,要採取措施加強連接點的強度和韌性。
牆體在交接處要咬合砌築,承重牆上最好設置圈梁,並在橫牆上拉通。橫牆應密些,儘量少開洞,屋頂與牆體應連成整體,預製板在牆或梁上要有足夠的支撐長度。
建築材料要力求比重輕、強度大,並富有韌性。
提高施工質量,認真按操作規程辦事,土坯磚塊要錯縫咬砌,灰漿要飽滿。
【家庭防震】
12.每個家庭應從哪些方面做好防震準備?
>>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觀念,每個家庭要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制定防震避震預案,為震時自救和互救創造條件。例如,對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圍的環境,室內水、電、煤氣等設施的狀況,各類物品的存放條件,疏散通道是否暢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處在已有地震短臨預報的地區,還應準備自救必備的物品。
13.怎樣擺放室內物品才有利於避震?
>>地震時,室內家具、物品的傾倒、墜落等,常常是致人傷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擺放要合理:防止掉落或傾倒傷人、傷物,堵塞通道;有利於形成三角空間以便震時藏身避險;保持對外通道的暢通,便于震時從室內撤離;處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災等次生災害的發生。
14.家中應常備哪些震後急需用品?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必要的常用藥品,如治療感冒、腸胃病的藥,一般外傷用藥等;照明用品,如應急燈、手電筒(電池)或自動充電電筒、蠟燭等;必要的身份證件等重要物品。這些東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輕巧的小提箱裡。
【正確避震】
15.避震時須把握什麼原則?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規。震時,每個人的處境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還是在室內避震,就要看客觀條件:住平房還是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髮之間,容不得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的人跑出危房後又轉身回去救人,結果自己也被埋壓。記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別人。
>>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擅自行動,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16.震時是跑還是躲?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高樓裡,跑出來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17.避震時應怎樣保護自己?
☆採取有利於避震的姿勢
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
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溼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