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2020-12-11 騰訊網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志願軍手中的武器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了哪些主要的武器裝備。

三八式步槍

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被命名為「三十八年式步槍」,也稱「三八式步槍」或「三八步槍」。它是日本侵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中國軍隊繳獲最多的步槍之一。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時期,三八式步槍在中國軍隊中廣泛使用。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仍是志願軍的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性能參數:

全長:1280毫米

槍管長:797毫米

重量:3.95千克(不帶刺刀)

口徑:6.5 毫米

上彈方式:彈倉供彈

彈藥:6.5×50毫米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

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七九」步槍

為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仿製品,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1935年鞏縣兵工廠從德國購買到 M1924式毛瑟步槍的圖紙和樣板,開始製造此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定名為「二四式步槍」,後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中正式槍身較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因而配用全長達575毫米的刺刀。

因該槍口徑7.9毫米,我軍習慣稱其「七九」步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大量「七九」步槍。

「七九」步槍

「七九」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槍全長:1110毫米

槍管長:600毫米

刺刀全長:575.5毫米

全重:4.08千克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春田步槍

M1903春田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手動步槍,1903年定型稱為「0.30口徑M1903式步槍」,因其由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兵工廠研製而得名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有譯成春田兵工廠而稱為M1903春田步槍。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相當數量的春田步槍。

M1903A1春田步槍

春田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1097毫米

槍重:3.9千克(空槍)

彈倉容量:5發

射速:10發/分

有效射程:800米

初速:823米/秒

運作方式:旋轉後拉式槍機

「水連珠」步槍

蘇制7.62毫米1944年式騎槍也稱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是蘇聯軍隊20世紀40年代的裝備。該槍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末。1891年,由俄軍槍械設計師莫辛上校設計出該槍的原型,彈倉部分由比利時人納甘作了調整,通稱莫辛-納甘步槍或1891年式步槍,此後又有1891年式騎步槍、1891/1930年式步槍、1891/1930年式狙擊步槍、1910年式騎槍、1938年式騎槍和1944年式騎槍等改型。該槍射擊精度好,性能穩定,為二戰結束前蘇聯軍隊的制式步兵武器。

上世紀20年代後,大量莫辛-納甘步槍傳入中國,因且槍聲清脆,特別是供彈、發射動作乾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中國人詩意地稱其為「水連珠」步槍。抗美援朝戰爭時,志願軍部隊大量裝備蘇聯提供的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即「水連珠」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水連珠」

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長:1020毫米

槍管長:520毫米

槍重:3.9千克

彈頭初速:820米/秒

射程:1000米

供彈:5發固定彈倉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就有一支傳奇的「水連珠」步槍,一排注釋說明了它曾經的輝煌:「抗美援朝戰爭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這一戰績,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場戰爭內,都是一個奇蹟。槍的主人張桃芳,是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

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張桃芳

53式步騎槍

是中國仿製蘇聯莫辛-納甘M1944年式7.62毫米騎槍的一種非自動步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第一種國產制式步槍。1950年,韓戰爆發後,為了支援韓戰,給志願軍提供有效的戰鬥武器,中國開始仿製蘇聯1944年式7.62毫米騎槍,仿製定型後命名為1953年式7.62毫米步騎槍(簡稱53式7.62步騎槍)。所謂步騎槍,是一種比普通步槍短,子彈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較輕便的步槍,也有人稱其為短步槍。不僅用於步兵,也適合騎兵等特殊兵種使用,因此也稱騎槍、馬槍,西方國家稱卡賓槍。

1953年,53式7.62步騎槍開始投產並裝備部隊。53式步騎槍結構比較簡單,便於大量生產,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低速空中目標。50年代後期,由於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53式步騎槍在1960年停止生產。

53式步騎槍

53式步騎槍主要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1020毫米

槍管長:520毫米

全槍重:3.92千克

初速:820米/秒

射速:10-15發/分

有效射程:400米

彈匣容量:5發

捷克VZ-24步槍

捷克造的VZ-24式步槍(VZ-24短步槍),是1924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兵工廠,在毛瑟98B的基礎上改進生產的,因此說VZ-24式步槍當屬於毛瑟系列,該槍性能不比後來的德軍制式步槍毛瑟98K遜色。1924年後該槍成為捷克陸軍的制式步槍,同時開始向世界各國銷售。中國自1927年到1939年,國民政府和各派系軍閥一共購買了高達20萬支VZ-24步槍。

VZ-24式步槍性能參數:

槍長:1110毫米

槍管長:590毫米

口徑:7.92×57毫米

槍重:4.08千克

彈匣容量:5發內藏式彈倉

槍口初速:810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VZ-24短步槍在中國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捷克造」,俗稱「馬四環」,一個原因是VZ-24為短步槍槍身較短,可以做為馬槍使用;另一個原因是VZ-24在槍身的下側和槍身側面各有兩個鐵環,能夠以兩種方式附上背帶,以方便步兵和騎兵的不同使用。

「VZ-24」步槍

人民軍隊戰爭時期繳獲的捷克「VZ-24」步槍數量不少。1935年11月紅軍在長徵結束後的直羅鎮戰役中,全殲東北軍牛元峰109師,一次就繳獲「VZ-24」步槍5000支。直到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仍裝備相當數量的「VZ-24」步槍。

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美國陸軍1940年左右要求研製的一種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步兵武器之一。M1卡賓槍是一種半自動卡賓槍,是槍械歷史上按照公認的卡賓槍定義,第一種專門設計及大量生產的卡賓槍。M1卡賓槍採用短行程活塞的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單發射擊,自動裝填子彈,由15發彈匣供彈。M1卡賓槍發射專門研製的7.62毫米口徑的槍彈(M1.30卡賓槍彈,7.62×33毫米)。M1卡賓槍具有質量輕、射擊時容易控制等優點。與當時的步槍相比,具有可更換式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而且後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強。由於它廣泛的用途,到戰爭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

M1卡賓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彈藥:M1.30卡賓槍彈

彈匣容量:15發可拆卸式彈匣

槍機:導氣式,迴轉閉鎖式槍機

全長:904毫米

槍管長:458毫米

重量:2.36千克

射速:750發/分

初速:585米/秒

有效射程:300米

M1卡賓槍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繳獲了大量國民黨軍裝備的M1式卡賓槍。志願軍也攜帶了不少M1式卡賓槍入朝作戰。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也繳獲了不少M1式卡賓槍。

志願軍戰士繳獲的M1式卡賓槍

PPSh-41(「波波沙」)式衝鋒鎗

PPSh-41衝鋒鎗(又譯為:波波沙衝鋒鎗、波波沙41式衝鋒鎗),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裡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鎗。該槍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託化部隊。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到20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已生產了約6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衝鋒鎗。

波波沙41式衝鋒鎗

波波沙衝鋒鎗性能數據: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843毫米

槍管長:269毫米

全槍質量:4.31千克

初速:488米/秒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彈鼓

容彈量彈匣:35發

彈鼓:71發

有效射程:200米

戰鬥射速:單發:40發/分;連發:105發/分

中國人民志願軍從1951年起陸續裝備PPSh-41衝鋒鎗。PPSh-41與當時美軍裝備的湯普森M1/M1A1、蓋德 M3/M3A1衝鋒鎗屬於同一檔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強、使用方便,特別適應朝鮮的嚴寒氣候,因此受到前方戰士的普遍歡迎。1951年7月,在三登裡召開的志願軍軍械會議上,PPSh-41衝鋒鎗是蘇式輕武器中受到好評最多的一類武器。

志願軍戰士手中的波波沙41式衝鋒鎗

50式衝鋒鎗

50式衝鋒鎗是我國在蘇聯PPSh-41(俗稱「波波沙」)式衝鋒鎗基礎上仿製而成的。1950年我國仿製PPSh-41式衝鋒鎗成功,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簡稱50式衝鋒鎗。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內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制式衝鋒鎗,當年即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該槍列裝部隊後,在抗美援朝和建國初期剿匪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誕生,結束了新中國沒有制式衝鋒鎗的歷史。

50式衝鋒鎗

50式衝鋒鎗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840毫米

全槍重:3.63千克(不裝彈)

初速:426米/秒

理論射速:900發/分

有效射程:250米

彈匣容量:35發

使用槍彈:51式手槍彈

裝備50式衝鋒鎗的志願軍女戰士

PPS-43式(「波波絲」)衝鋒鎗

PPS-43式7.62毫米衝鋒鎗又譯「波波絲」衝鋒鎗,是前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PPS-42式衝鋒鎗的改進型,1943年正式列為蘇軍制式衝鋒鎗。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產時為止,共約生產了100萬支。

PPS-43式(「波波絲」)衝鋒鎗主要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槍託打開820毫米;槍託摺疊615毫米

槍管長:254毫米

全槍重量:含實彈匣3.93千克;不含彈匣3.36千克

彈匣容彈量:35發

初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200米

理論射速:650發/分

戰鬥射速:100發/分

「波波絲」衝鋒鎗的結構比「波波沙」簡單輕便,志願軍稱之為「鐵把子」衝鋒鎗

1954年我國曾仿製PPS-43式(「波波絲」)衝鋒鎗,定型為54式7.62毫米衝鋒鎗。

裝備蘇制PPS-43式衝鋒鎗的志願軍戰士

湯普森衝鋒鎗

湯普森衝鋒鎗(英文:Thompson Submachinegun,又稱:湯姆遜衝鋒鎗),是美國二戰期間生產的著名的衝鋒鎗之一。湯普森衝鋒鎗由美國佩思和奧克霍夫在1919年設計,由美國自動武器公司生產,並以該公司創建人之一約翰·湯普森將軍命名。初始型號M1919研製成功後,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系列衝鋒鎗。其中M1928A1式於1930年研製成功,並少量裝備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為盟國軍隊所使用。1942年在M1928A1式的基礎上,發展了M1式衝鋒鎗,並正式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衝鋒鎗。不久又在M1式的基礎上改進為M1A1式衝鋒鎗。1944年,湯普森衝鋒鎗系列總生產量達175萬支,當年停止生產逐漸被美國M3式系列衝鋒鎗取代。

湯普森M1A1式衝鋒鎗

M1式衝鋒鎗主要參數:

口徑:11.43毫米

空槍重:4.4千克

全長:808毫米

槍管長:267毫米

理論射速:600-700發/分(實際約225-300發/分)

供彈方式:20或30發彈匣

有效射程:200米

志願軍部隊裝備的湯普森衝鋒鎗主要是M1928、M1928A1型,主要為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部隊也曾大量繳獲過美軍的湯普森衝鋒鎗,也是美軍裝備的最新型號M1型、M1A1型。

金城戰役中,最右側的志願軍戰士手持湯普森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由英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Sbeppnerd)和杜爾賓(Turpin)設計的,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此槍的名稱就是由兩位設計師的第一個字母和製造廠的頭兩個字母組成,「STEN」發音為「司登」(又作「斯登」)。司登衝鋒鎗的型號有MKI、MKⅡ、MKⅢ、MKⅣ、MKⅤ式等。

司登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主要參數:

口徑:9毫米

全槍重:2.95千克

全槍長:895毫米

槍管長:196毫米

容彈量:32發

初速:381米/秒

理論射速:550發/分

有效射程:200米

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大量多餘的「司登」式衝鋒鎗提供給蔣介石政府用於發動內戰。其中相當一部分被解放軍繳獲使用,它們後來又被志願軍帶上了朝鮮戰場。由於「聯合國軍」中的英軍也裝備有「司登」式衝鋒鎗,從而造成了交戰雙方都使用同一種步兵武器的有趣現象。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徐平(軍史專家)

編輯:生生

編審:劉鵬

主編:朱西迪

監製:呂錫成 孫利 譚淑惠

據說鐵粉都會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系列圖解①三八式步槍
    編者按: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
  • 為何抗美援朝時蘇聯不供應AK47,而是援助大批波波沙衝鋒鎗?
    然後說下志願軍換裝波波沙幾個原因:首先, 抗美援朝期間,當時蘇軍自己還沒完成換裝,AK 還沒完全成熟,也沒經過嚴酷戰爭考驗,衝鋒鎗作為當時步兵最基本武器,萬一上戰場出了問題,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
  • 聊聊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武器裝備
    與志願軍戰士們朝夕相處的正是他們的武器裝備,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步伐其實也正是在血與火的朝鮮戰場上開始的,今天就讓我們來走回歷史之中,去了解當年我軍戰士使用的武器裝備,回顧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志願軍戰士捨生忘死、浴血奮戰,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壯舉。
  • 神槍波波沙,連志願軍都賦歌稱讚,不愧二戰名槍
    「將一件武器設計得很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設計得很簡單卻是極其複雜的事情。」 蘇聯軍械設計師沙普金名言.他設計的波波沙衝鋒鎗(PPSh 41)正是貫徹了這個理念。曾有人懷疑電影《集結號》中(故事發生在淮海戰役期間),出現我軍使用波波沙的鏡頭純粹是子虛烏有,但其實是真實的。當時設在大連蘇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的吾黨建新公司(利用大連日本軍工企業組建而成),就生產過蘇式衝鋒鎗,其產品大部分經海運到山東俚島,再由支前民工用小車送到淮海戰場。這個大家百度一下「建新公司」便知曉了。所以志願軍參戰初期使用的波波沙,其實有一部分也是吾黨自行生產的。
  • 《CF》波波沙衝鋒鎗介紹 波波沙衝鋒鎗有什麼用法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也許是意識形態的對抗,也許就是命運的歸宿,曾經的美蘇兩國和現在的美俄兩國在武器槍械方面似乎一直呈現出一種鏡像發展!比如AK和M4,卡利科和野牛等等等等,而在某種程度上今天要介紹的波波沙衝鋒鎗似乎也是湯姆遜衝鋒鎗的鏡像發展。
  • 一代名槍波波沙,曾被中國大量仿製,抗美援朝顯神威
    在衝鋒鎗的發展歷史上,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不僅因為它是二戰名槍,是二戰時期蘇軍士兵的主要單兵裝備,在蘇聯衛國戰爭及其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屢立奇功;還在於它曾被中國、朝鮮、越南、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十多個國家進行了仿製,成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生產與裝備數量最多的衝鋒鎗。
  •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究竟援助給志願軍多少武器?
    原因很簡單,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確實提供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也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作戰的重要支撐。 但是,「援助」兩個字卻並不精確,因為,從始至終,雖然蘇聯在朝鮮半島擁有巨大的利益,雖然在韓戰取得勝利之後,蘇聯成為獲益最大的一方。但是,蘇聯卻從未承諾過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無償援助。
  • 衝鋒鎗手榴彈黃金組合讓志願軍在上甘嶺重創強敵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和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在武器技術和火力方面的差距十分懸殊,美軍不但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各類先進常規武器,甚至麥克阿瑟還叫囂要使用原子彈。然而志願軍聽聞後並未被嚇倒,而是豪氣沖天地表示你有你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如果會打,我的手榴彈照樣能打敗你的原子彈。
  • 志願軍手中「三八大蓋」打出巔峰
    繳獲輕武器五花八門,「三八大蓋」是裝備主力 韓戰爆發後,我志願軍英雄們入朝參戰,但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相比,當時最頭疼的當然就是武器問題:重武器先不說,輕武器感覺也落後很多。當時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過去革命戰爭年代繳獲的,種類也五花八門: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以及國內自產的。
  • 志願軍手中「三八大蓋」打出巔峰!被詬病的步槍,也要看誰在用
    繳獲輕武器五花八門,「三八大蓋」是裝備主力韓戰爆發後,我志願軍英雄們入朝參戰,但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相比,當時最頭疼的當然就是武器問題:重武器先不說,輕武器感覺也落後很多。當時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過去革命戰爭年代繳獲的,種類也五花八門: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以及仿製的。
  • 朝鮮戰場的國產「波波沙」,曇花一現的功臣,火力超過美軍衝鋒鎗
    韓戰,蘇聯提供武器裝備中朝兩國軍隊,當然這可不是無償的。當年,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一部分直接支付給了蘇聯,還有則選擇向蘇聯老大哥貸款,購買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 當時,我國也已經發現了這種弊端,武器裝備需要依賴蘇聯的幫助,等於是一隻手被束縛著。
  • 抗美援朝,蘇聯是何時給志願軍提供武器裝備的?許多人都搞錯了
    韓戰爆發後不久,麥克阿瑟指揮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隨後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前鋒一度打到了鴨綠江邊。中國之所以能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除了志願軍將士們英勇無畏的奮戰精神和高超的作戰技巧外,還得益於蘇聯給我們的裝備支持。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給我們提供了數十個師的武器裝備,但這些裝備最早是何時給的,可能許多人都搞錯了。「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之後,戰場上的形勢急轉直下,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連平壤都丟了。無奈之下,金 日 成只得向蘇聯求助。
  • 志願軍出發前緊急換槍,裝備仍顯落後,美軍以為是朝鮮預備役部隊
    、美械裝備外,還從消滅的國民黨雜牌軍和地方武裝手中繳獲了其他從多個國家進口的武器,僅槍枝就有十幾種型號,以至於各部隊於7月間到達鴨綠江邊時,不得不緊急「換槍」,讓每支部隊的槍械按照口徑、型號作了調配,如第38軍使用日制三八式步槍;第40軍使用美制M1903A和M1步槍。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抗美援朝在日本眼中如何?從輕蔑到敬佩,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韓戰打響,中國參與抗美援朝的戰爭,在日本眼中中國抗美援朝行為是怎樣的?從輕蔑到敬佩,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1949年10月,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禮炮聲中伴隨著全國人民的歡呼聲,期待已久的和平終於來臨,人們祈禱遠離戰爭,但是第二年,朝鮮便爆發了戰爭。
  • 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使用什麼步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桃芳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被譽為「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目前關於張桃芳在朝鮮作戰使用的步槍主要有三種:一是使用的1944式莫辛納甘短槍管步槍(有照片為證),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展出的也是1944式莫辛納甘短槍管步槍;二是使用日式三八式步槍(有照片為證);三是使用繳獲的美式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就是俗稱的大八粒。
  • 為何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還是被美軍火力壓制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和美國的裝備到底有沒有差距?這是官方媒體經常提到的問題,因此我們一提到抗美援朝戰爭,第1句話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國軍隊有著巨大的武器差距。還有觀點就是我們早期的我們裝備不如美軍,後來蘇聯支援了我們很多軍事裝備,我們的武器才有了提升,比如說我們的米格15戰鬥機就可以和美國的F86戰鬥機相媲美,他們兩個可以在空中拼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