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美軍原子彈!衝鋒鎗手榴彈黃金組合讓志願軍在上甘嶺重創強敵

2020-12-22 迷彩派軍評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和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在武器技術和火力方面的差距十分懸殊,美軍不但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各類先進常規武器,甚至麥克阿瑟還叫囂要使用原子彈。然而志願軍聽聞後並未被嚇倒,而是豪氣沖天地表示你有你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如果會打,我的手榴彈照樣能打敗你的原子彈。

當然,志願軍絕非是有勇無謀的莽夫,不知道武器差距,而是巧妙地不斷觀察學習和進步中利用手頭武器和敵人的弱點以及戰場環境,成功實現了以弱勝強的奇蹟。在上甘嶺戰役中韓軍投入了三個步兵師,而美軍也有第七步兵師和大量其他配屬的炮兵坦克兵參戰,總人數超過六萬人,他們同時以可怕的範弗利特彈藥量向志願軍15軍發動猛攻。這種火力密度有多高呢,連李奇微這位炮兵粉絲都幾乎無法忍受範弗利特將軍幾乎瘋狂的炮兵射擊,因為範弗利特要求105和155毫米榴彈炮的使用數量要明顯超過美國陸軍手冊中要求的彈藥基數,戰鬥一開始美軍就集結了2個重迫擊炮營,一個火箭炮營,8個105毫米榴彈炮營,155毫米以及更可怕的203毫米榴彈炮營各三個,以及至少8個營的坦克也使用火炮參與瘋狂射擊。據統計,美軍射擊高峰期僅在一天內上甘嶺就曾承受美軍各類炮彈總計26萬發的轟擊,連山頭的土石都被硬生生削掉了2米!整個戰役中美軍發射炮彈總數則超過兩百萬發,更不要說還有大量飛機協同轟炸。當時連太陽都被爆炸煙火和塵埃遮蔽,哪怕在相對安全的反斜面坑道裡,人也會被震的無法保持平穩。

美軍在上甘嶺的彈藥消耗量讓李奇微都感到不可思議

而志願軍方面僅有24門火箭炮和百餘門中小口徑山野炮,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遠不能和美軍相比,所以即使火力反擊最密集時單日炮擊量也不足四萬發。從攻守雙方態勢和實力對比來看,無疑讓人想起太平洋戰爭後期困守孤島面對美軍海陸空立體碾壓火力的日軍。然而,志願軍卻充分利用手頭現有武器在43天擊退了敵人650多次進攻,並發動幾十次不同規模的反擊,最終守住陣地粉碎美軍計劃。除冷槍冷炮戰術外,志願軍先進靈活的近戰武器組合以及圍繞它們展開的步兵戰術居功至偉,而這種被稱為金不換的近戰組合就是衝鋒鎗和手榴彈。手榴彈大量興起於一戰時期,被視為單兵手中最主要的支援武器,對火炮力量貧弱的中國軍隊而言至關重要,而志願軍曾裝備過的手榴彈包括引入的蘇聯RG42和F1兩種攻防用型號,也包括繳獲的美式Mk2手雷,但使用最多的還是德式M24手榴彈(木柄手榴彈)以及其國內仿造型號。該手榴彈裝藥150-200克,殺傷半徑7-10米,上世紀30年代引入後,中國就發現M24的可靠性、攜帶性和製造性完勝此前的雜牌手榴彈,而且木柄也使其更容易扔的遠。著名的鞏縣兵工廠仿造品則進一步降低了長度和重量,以適應中國人的體格特點。然而受制於解放前國內兵工廠的水平,一些其他地方兵工廠在材料和工藝質量上無法保證,所以可靠性和威力都受到影響。直到1951年,鞏式手榴彈才兼顧產量和質量。

志願軍經常在近距離大量投擲木柄手榴彈

除了木柄手榴彈外,志願軍還青睞蘇聯的RPG43和RPG6兩種反坦克手榴彈,它們是最早利用聚能破甲原理的手榴彈,RPG43總重1200克,裝藥612克,破甲厚度75毫米;而RPG6則優化了空心裝藥結構,所以破甲厚度達到100毫米。它們成為了志願軍反坦克小組的主要裝備之一,在上甘嶺等戰役中敵軍不少坦克裝甲車輛都被其炸壞,由於威力出眾所以它們還被志願軍用於對付敵人的小型地堡和集群步兵,有時能瞬間殺傷一個班的敵人並在地上炸出一個近一米的大坑。但由於它們重量較大且數量少,所以一般都由臂力大的士兵使用。上甘嶺作戰時由於栓動步槍射速較低,馬克沁水冷機槍因缺水影響持續射擊,輕機槍也常常因爆炸揚起的塵土堵塞而經常無法連射,而敵人從下方射擊死角以分隊為單位來襲時,手榴彈就成為了最好的克敵法寶。志願軍制定了兩人一組交替掩護的投彈戰術,即一人手持步槍或衝鋒鎗壓制射擊可疑目標並掩護投彈手接近到投擲距離,隨後投彈手集中向可能敵人藏身處大量投放。志願軍在防禦戰中對手榴彈和爆破筒的需求相當高,有時每人每天就要用幾十枚,一些士兵不但在防禦中放棄槍械只攜帶手榴彈,甚至用乾糧袋和紮好的褲腿儘可能一次攜帶更多手榴彈,遇到小股敵人時就使用木柄手榴彈,遇到較多敵人時則使用大型手雷和爆破筒。有時志願軍幾乎等到距離敵人不足25米才大量投擲,所以雖然木柄手榴彈威力較低,外加美軍很多人都配備有鋼盔甚至原始的尼龍防彈背心,但積少成多的密集投放還是讓其損失慘重。例如,美軍某個連剛離開陣地準備進攻就遭遇志願軍坑道內大量手榴彈和爆破筒攻擊,半小時內該連軍官和有經驗的軍士長几乎全部斃命。戰鬥中,一些志願軍新兵沒有經驗拉開導火索就扔,結果被相對熟悉木柄手榴彈的對手利用引信延遲的4-5秒內扔開,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更多志願軍成為專業手榴彈使用者反過來利用美軍的經驗認識誤區,不斷讓敵人因此不斷被炸死炸傷。

有經驗的志願軍手榴彈高手經常可以抓住時機重創敵人

而志願軍另一近戰法寶則是衝鋒鎗,入朝作戰初期的志願軍主要配備美式湯姆森、M3以及英國的斯登三種衝鋒鎗,它們都是解放戰爭時繳獲國民黨軍的。戰爭中雖然志願軍也曾大量繳獲美軍衝鋒鎗,但隨著蘇聯援助大量到來,波波沙系列衝鋒鎗構成了後來志願軍衝鋒鎗的中堅力量。衝鋒鎗最早由義大利發明,並由德國最先在一戰中較為廣泛地應用,而蘇聯直到1926年才研發實驗性質且性能不佳的託卡列夫衝鋒鎗,隨後的PPD34衝鋒鎗雖然性能優異但製作難度大,所以沒有普及全軍,這也使得蘇軍在和芬蘭的戰鬥中吃足了芬蘭索米衝鋒鎗分隊的虧。痛定思痛的蘇軍很快又研發了PPD40衝鋒鎗,但高度依靠機械加工使其易生產性依舊不佳,幸虧此時一個士兵出身的設計師研製了高度使用衝壓部件,可以焊接而大量生產的PPSH41,即著名的波波沙衝鋒鎗,才使得蘇軍在後來衛國戰爭中步兵近距離交戰時保持了對德軍的火力密度。該槍不但射速達到900發,而且結構簡單很方便生產和保養,日產量可以達到三千!衛國戰爭時總產量達到500多萬!後來蘇軍又研發了更簡單輕便的PPSH42和PPSH43,它們的製作成本和時間僅為波波沙的一半。有研究者認為,蘇軍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士兵,新兵熟練使用步槍需要肌肉和呼吸調整,還需要懂得彈道學,形成戰鬥力很慢。而那些文化偏低且訓練不足的新兵如果使用衝鋒鎗則可能會很快適應,特別是在近戰中他們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戰鬥力,儘管他們會因此面臨很高的死亡率。

而志願軍士兵和衛國戰爭時的蘇軍有較高的類似之處,外加上甘嶺這樣的坑道作戰時雙方有時短兵相接,一如史達林格勒的巷戰。此外,部分解放入伍的前國民黨士兵早年間曾作為遠徵軍一員在緬甸叢林裡和日軍對決,叢林戰中雙方同樣容易在很近距離短兵相接,此時對射擊技術的要求有限,同樣要求單位時間火力密度,所以遠徵軍手中的美式衝鋒鎗和手雷往往能很快壓制手持三八式步槍的日軍。在朝鮮戰場上,大量波波沙衝鋒鎗更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據記錄,美軍一般在平時的步機槍射擊距離上大量使用迫擊炮和火炮射擊,而雙方小分隊巡邏時往往相距僅20-50米,此時誰的射擊反應更快,單位時間投射火力密度更高就可以佔據主動。無疑,在這種戰鬥中志願軍的栓動步槍很難抗衡美軍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或卡賓槍,而DP28輕機槍不但笨重而且晃動時聲音太大,夜間隱蔽突擊時容易暴露目標,捷克式則彈夾容量較低且常年使用老化嚴重影響可靠性,這樣波波沙衝鋒鎗依靠71發彈鼓和高射速,自然成為分隊近戰的不二火器選擇。而美軍往往從低處向高處仰攻,難免隊形較為集中,所以很容易被以守為攻的志願軍分隊抓住戰機,此時志願軍往往一輪手榴彈和爆破筒的同時集中衝鋒鎗掃射過去。而美軍半自動步槍和卡賓槍在近戰中難免火力密度吃虧,其遠距離精度卻無從發揮;其配備的M3衝鋒鎗則受制於彈夾容量和射速,也很難在火力持續性上和波波沙衝鋒鎗抗衡,外加志願軍火力配合得當,而美軍火炮又很擔心誤傷自己人,所以大量美軍都倒在了志願軍的手榴彈和衝鋒鎗下。在這種拼意志、反應速度和配合的殘酷搏殺中,一個相對訓練不足的志願軍新兵也獲得了和美軍老手一換一的機會。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衝鋒鎗配備比例不斷提升

縱觀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的分隊近戰,不難發現他們高度結合了勇氣、意志和智慧,最終利用自己的局部優勢一次次積小勝為大勝,讓敵人在困入戰爭泥潭的同時步兵損失直線攀升。同時,這些志願軍戰士們積極利用地形擴展和加強坑道,進而最大程度降低美軍遠程重武器的破壞和殺傷效率,他們做到該出手時不含糊,該轉移隱蔽時不戀戰,兼顧了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所以才成就了舉世矚目的戰爭奇蹟,成為了他國軍事家心目中最強輕步兵。

相關焦點

  • 失明戰士背斷腿戰友衝鋒,美軍指揮官哀嘆:我們贏不了中國志願軍
    在抗美援朝戰役當中,上甘嶺戰役最為著名,炮火最密集,持續鏖戰43天,敵人和我軍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雙方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 抗美援朝中最受志願軍喜愛的武器,看似不起眼,卻重創美軍空降師
    這次戰役裡,美國喪心病狂到把101空降師一部都派了上來,不大的戰場上,充斥著硝煙和鮮血的味道,還是志願軍的炮火下失敗了,然而這時候,我軍實際上就只用了手榴彈去應對敵方的劈天蓋地的攻勢,人數不多就算了,我們用的武器看上去也落後很多,讓人忍不住思考,想知道,中國志願軍拿著最簡單的武器,是怎麼打贏手握先進武器的敵人,並取得成功的呢。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1950年10月,朝鮮內戰一觸即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進行了仁川登陸,一路北上,眼看就要逼近中朝邊境。解放軍高層經過激烈的思考,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一舉動讓當時的美軍遠東總司令官麥克阿瑟驚訝不已。因為按照他的計劃,解放軍是不敢趟這片渾水的,這一點他曾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過。
  • 打仗前連長給士兵發槍,戰士卻不高興:能不能多給幾個手榴彈
    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嶺戰役中,為了奪取我軍兩個連防守的高地,「聯合國軍」出動了6萬多兵力,坦克、飛機、火炮的持續進攻,整個山頭都被削平了兩米,而我軍能在這片高地上堅守,所依靠的同樣也是手榴彈、手雷、爆破筒。根據一組粗略的數字計算,上甘嶺戰役中,後方提供的物資將近1.6噸,實際使用的1.1噸,大部分都是投擲類武器。
  • 同樣是坑道作戰,日軍守不住硫磺島,為何志願軍在上甘嶺讓範弗裡特...
    說到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傷亡率最高的一戰,那就是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的這場戰爭,22000日軍到投降時只剩數千人,美軍也付出了傷亡總計28686人的代價,巨大傷亡間接促成了後來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結局。
  • 喋血上甘嶺,美軍被志願軍打服了
    這使得美軍惱羞成怒,範弗利特的"攤牌行動"在十月八日得到批准,該計劃準備攻擊中朝軍隊戰線上的突出部五聖山,從而將中朝軍隊攔腰截斷,並威脅志願軍補給基地,從而扭轉被動局面。而上甘嶺則是五聖山的門戶,因此,上甘嶺必將成為重要的戰場。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上甘嶺大捷後,老蔣說了15個字,令美軍無力反駁,終於出了口惡氣
    一直橫行霸道美軍,從未在其他國家手裡吃過癟,直到遇見解放軍。老美在朝鮮半島搞小動作的時候,吃定了中國不敢反擊,甚至老美還很隱隱期待中方反擊。 老美想到了很多種情況,就是沒有想到中方反擊得如此果斷,雄赳赳氣昂昂的志願軍沒有任何猶豫就跨過了鴨綠江,在武器裝備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志願軍沒有氣餒,反而有著必勝的決心。
  • 上甘嶺戰役:中國手榴彈和美軍重磅炮彈的一場較量
    二:上甘嶺戰鬥雙方對手榴彈的看法 兩個人都能扔手榴彈;另一個提供壓制火力保護投擲者,首先用步槍射擊已知或可疑的目標,等前進到手榴彈投擲距離時,結合步槍火力與手榴彈打擊躲藏在掩體、壕溝、碉堡中的敵人。對敵人陣地的攻擊往往是投擲手榴彈後進行的。一陣手榴彈在衝鋒前爆炸,增加了震撼效果。
  • 上甘嶺戰役,中國用各種手榴彈與美軍重磅炮彈進行較量!
    在韓戰的第二階段,雙方以陣地戰為基礎,實施防禦反擊,其中最激烈的非"上甘嶺戰役"莫屬。有統計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此一次戰役中對各種彈藥的消耗量,與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相當。
  • 200萬發炮彈猛轟上甘嶺,美軍為何還沒打贏?他們至今沒搞懂
    因為山下曾有一個叫做上甘嶺的小村子,所以我軍就將這次戰役稱之為「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的美軍指揮官,是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範弗裡特,提起他,大家不會陌生,因為一個「範弗裡特彈藥量」讓他在戰場上聲名大噪。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拼死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英勇的志願軍將士頂著美軍飛機和炮火的轟炸,在上甘嶺上和敵人血戰了整整43個晝夜,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最終卻以慘敗收場。 上甘嶺戰役一戰打掉了美國人的心氣兒,範弗裡特也被提前退役,灰溜溜地離開了朝鮮戰場。不少資料都說,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起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
  • 志願軍排長孫佔元:上甘嶺戰役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
    在抗美援朝著名的戰役——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其中有一位志願軍排長孫佔元,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最終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孫佔元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屢立戰功。
  • 美軍「開國元勳師」遭重創,老兵回憶:中國人的手榴彈戰術太可怕
    結果,在嘹亮的衝鋒號中,志願軍發起凌厲的攻勢,美騎1師部隊全面崩潰,被打得狼狽不堪,最終1840餘人被志願軍殲滅,還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這其中包括飛機7架,坦克28輛,火炮119門,汽車176輛等。盛名百年的「開國元勳師」第一次遭到重創。
  • 國產50式衝鋒鎗:志願軍近戰夜戰利器 曾伴隨邱少雲衝鋒
    它浸染過硝煙,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曾伴隨志願軍特等功臣邱少雲一起向敵人衝鋒;它經受過烈火的灼烤,在潛伏任務中和英雄鮮活的生命一同為勝利而燃燒。每當看到它,人們總能回想起那段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聯想到無數志願軍戰士手握鋼槍捨生忘死的英勇戰鬥畫面。
  •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為什麼志願軍會傷亡1萬多人?
    作為美軍中典型火力制勝理論者,範弗裡特以絕對優勢的火炮對上甘嶺一遍遍的轟炸,造成我志願軍戰士慘烈的傷亡。 (馬克·韋恩·克拉克) 當時的五聖山由志願軍15軍控制,美軍要拿下五聖山就得先佔領前面兩個小高地:597.9和537.7,這裡便是上甘嶺。
  • 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向上甘嶺的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的炮擊,自此拉開了上甘嶺戰役的序幕,負責防守上甘嶺的是秦基偉率領的志願軍第15軍。在美軍的不斷轟炸下,秦基偉打電話給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匯報戰況。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
  • 志願軍血戰長津湖,王牌27軍是用什麼武器重創美軍的?
    在對方火力是我們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殲滅其北極熊團、重創陸戰1師的戰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同時志願軍的重型武器和後勤線也受到美軍航空兵的嚴重威脅,這讓志願軍地面部隊戰鬥力的發揮更受限制。 所以志願軍在一線交戰區域始終是在以陸軍跟美軍的陸空軍相搏殺,在有的戰區還要與美軍的陸海空三軍相抗衡。在研究抗美援朝戰爭時,美軍除了陸軍之外的海空軍要素也都要考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