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衝鋒鎗作戰的志願軍戰士。
武器,是戰士的第二生命。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著一支槍身有數處明顯焦黑灼痕的國產50式衝鋒鎗。它浸染過硝煙,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曾伴隨志願軍特等功臣邱少雲一起向敵人衝鋒;它經受過烈火的灼烤,在潛伏任務中和英雄鮮活的生命一同為勝利而燃燒。每當看到它,人們總能回想起那段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聯想到無數志願軍戰士手握鋼槍捨生忘死的英勇戰鬥畫面。
作為志願軍重要的單兵武器,國產50式衝鋒鎗早已退出我軍現役裝備序列,但它見證了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勇於亮劍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承載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能給我們以鼓舞和啟迪。
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衝鋒鎗作戰的志願軍戰士。
師承名槍,塹壕裡勁吹「火力風暴」
50式衝鋒鎗,是我國基於蘇聯的PPSh41衝鋒鎗仿製而成的一款槍械。
PPSh41也被稱作波波莎衝鋒鎗。該槍於1941年12月21日被批准定型並裝備蘇聯軍隊。「波波莎」是俄語「手提機槍什帕金」三個字頭的音譯。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為抗衡納粹德國的MP40衝鋒鎗,蘇聯定型並列裝了PPSh41衝鋒鎗。
該槍只有87個零件,製造工藝相對簡單,卻擁有良好的射擊穩定性和火力持續性,與M1891/30狙擊步槍、手榴彈一起被稱為「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的三大法寶」。
該槍的實戰表現,可以從其產量上管窺一斑。截至1945年,PPSh41衝鋒鎗產量達到600萬支,而MP40隻生產了120萬支。在東線戰場,PPSh41衝鋒鎗的大彈鼓和高射速使蘇聯軍隊在近戰中取得了對德軍的一定優勢。
如果說,德軍的MP18衝鋒鎗號稱一戰時的「戰壕清道夫」,那麼,二戰中的蘇制PPSh41衝鋒鎗就是在塹壕裡勁吹的「火力風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波莎衝鋒鎗被許多國家仿製。
1950年,當時我軍的槍械大多來自外援和繳獲,種類繁雜、口徑不一。這一年,為解決我軍缺少自動化武器、單兵火力不足的問題,原瀋陽兵工廠分解轉移後成立的慶華工具廠成功仿製出新中國第一型國產衝鋒鎗。這型國產衝鋒鎗經毛主席批准,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
50式衝鋒鎗發射7.62×25毫米手槍彈,容彈具容量35/71發(彈匣/彈鼓),初速500米/秒,槍管長270毫米,全長840毫米,質量3.64千克。
它繼承了波波莎衝鋒鎗簡單耐用、射速高、火力猛的特點,一經現身便有效改善了朝鮮戰場上志願軍近戰夜戰的處境。
國產50式衝鋒鎗。
沙場顯威,志願軍近戰夜戰的利器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主要單兵裝備是M1伽蘭德步槍、M3衝鋒鎗和湯姆森衝鋒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2支M1伽蘭德步槍的火力就能夠壓制日軍1個步兵班。
入朝作戰初期,面對美軍猛烈的單兵火力,為滿足作戰需求,我國一方面緊急向蘇聯購買包括波波莎衝鋒鎗在內的大量武器送往前線;另一方面加快50式衝鋒鎗的量產進程,截至1953年12月,共生產了35.8萬支50式衝鋒鎗。
1951年,該型衝鋒鎗開始大量裝備志願軍部隊。抗美援朝戰場上,它不負眾望,在與M3衝鋒鎗以及湯姆森衝鋒鎗的對戰中多次佔據上風。7.62×25毫米的手槍彈在30-50米距離內可以打穿美軍重3.2千克的防彈背心,部分縮小了敵我單兵裝備之間的差距。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7連2排排長孫佔元帶領配備了14支50式衝鋒鎗的突擊排反擊597.9高地,連續拿下敵人2個火力點,僅孫佔元一人就用50式衝鋒鎗擊斃敵人16名。
1953年7月,志願軍第68軍第203師穿插分隊在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下,化裝成南朝鮮軍襲擊南朝鮮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戰鬥中,猛烈的火力讓敵人以為遭到1個營的襲擊。
一次次戰鬥中的優異表現,讓志願軍戰士間流傳著讚頌50式衝鋒鎗的歌曲:「50式衝鋒鎗,我的好戰友;打近戰打夜戰,殺敵是能手。」
近戰夜戰是我軍的優勢,50式衝鋒鎗則成為志願軍戰士發揚這一優勢的稱手利器。韓戰結束多年以後,不少美國老兵仍然記得那無數個寒夜中,來自志願軍的嘹亮衝鋒號聲、衣著單薄的身影和突然炸響的火光彈雨。
油畫《邱少雲》。
烈火鍛魂,槍身焦痕是英雄精神印記
1952年10月11日,朝鮮平康前線,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9連戰士邱少雲和戰友奉命到敵人盤踞的391高地前方潛伏。第二天傍晚,志願軍將發起反擊作戰,對391高地展開總攻。
出發前,部隊首長特地叮囑:「這次去潛伏,要靠巧妙的偽裝,要靠沉著,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戰鬥紀律……能夠完成潛伏任務,勝利就到手了。」
半夜,戰士們悄悄摸到391高地山坡上的潛伏地。那裡有可用來遮蔽身體的地形和樹木,風吹草動都能引來敵人的密集火力打擊。潛伏官兵從頭到腳插著野草,在敵人眼皮底下悄然「隱身」。天亮後,他們甚至能清楚地看到從地堡槍眼裡伸出來的機槍槍筒和瞭望孔裡縮頭縮腦張望的敵人,有時還能聽到敵人說話的聲音。
時間在潛伏中緩緩流逝。將近中午,敵人突然開始對山坡盲目炮擊,燃燒彈由遠及近漸漸接近潛伏區,但戰士們全然不為所動。這時,邱少雲背部被彈片擦傷。
敵人的排炮更加密集,突然1顆燃燒彈在邱少雲身旁爆炸,燒著了他身上的野草。這時,邱少雲如果有所行動完全可以撲滅身上的火苗,但那樣就可能暴露部隊的作戰意圖。
志願軍陣地上的指揮員看到潛伏區冒起火光,立即命令炮兵向敵轟擊以擾亂敵人注意力。然而,邱少雲並沒有站起身來或滾動一下身體。火已經燒到了他的頭上,生死關頭,他把身子緊緊貼在地面上,將50式衝鋒鎗壓在身下,兩手死死抓著地皮。
和邱少雲相距3米的李士虎臉上也被烈火燒傷,他眼睜睜地看著火焰燒著了邱少雲的頭髮、棉衣,聞到了皮肉被燒焦的氣味。他想去撲滅火焰,但邱少雲用目光示意他:千萬不能動!
邱少雲忍著劇痛,將手深深插入泥土,直到犧牲,沒動一下。
反擊時刻終於到來,志願軍戰士猛虎似地發起衝鋒,不到15分鐘就佔領了陣地,殲滅南朝鮮軍1個加強連。作戰結束後,戰友們在邱少雲遺體下發現了那支灼痕斑斑的50式衝鋒鎗。
今天,那場戰鬥的親歷者大多已經不在人世。但是,這支國產50式衝鋒鎗依然在軍事博物館向萬千遊客講述著邱少雲的英雄故事,展示著革命軍人「紀律重於生命」的精神信念,詮釋著人民軍隊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的抗美援朝精神。
時代變化,精神永恆。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那一桿杆歷經血與火洗禮的鋼槍所傳遞的革命意志、戰鬥精神。時刻銘記,勝戰的密碼不僅在於飛速發展的武器裝備,更在於人民軍隊代代賡續的血脈、精神。
有了這種信仰的引領、精神的激勵,人民軍隊就一定會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黃淮 張昭 袁若晨 供圖: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