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50式衝鋒鎗:志願軍近戰夜戰利器 曾伴隨邱少雲衝鋒

2020-12-11 金臺資訊

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衝鋒鎗作戰的志願軍戰士。

武器,是戰士的第二生命。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著一支槍身有數處明顯焦黑灼痕的國產50式衝鋒鎗。它浸染過硝煙,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曾伴隨志願軍特等功臣邱少雲一起向敵人衝鋒;它經受過烈火的灼烤,在潛伏任務中和英雄鮮活的生命一同為勝利而燃燒。每當看到它,人們總能回想起那段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聯想到無數志願軍戰士手握鋼槍捨生忘死的英勇戰鬥畫面。

作為志願軍重要的單兵武器,國產50式衝鋒鎗早已退出我軍現役裝備序列,但它見證了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勇於亮劍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承載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能給我們以鼓舞和啟迪。

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衝鋒鎗作戰的志願軍戰士。

師承名槍,塹壕裡勁吹「火力風暴」

50式衝鋒鎗,是我國基於蘇聯的PPSh41衝鋒鎗仿製而成的一款槍械。

PPSh41也被稱作波波莎衝鋒鎗。該槍於1941年12月21日被批准定型並裝備蘇聯軍隊。「波波莎」是俄語「手提機槍什帕金」三個字頭的音譯。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為抗衡納粹德國的MP40衝鋒鎗,蘇聯定型並列裝了PPSh41衝鋒鎗。

該槍只有87個零件,製造工藝相對簡單,卻擁有良好的射擊穩定性和火力持續性,與M1891/30狙擊步槍、手榴彈一起被稱為「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的三大法寶」。

該槍的實戰表現,可以從其產量上管窺一斑。截至1945年,PPSh41衝鋒鎗產量達到600萬支,而MP40隻生產了120萬支。在東線戰場,PPSh41衝鋒鎗的大彈鼓和高射速使蘇聯軍隊在近戰中取得了對德軍的一定優勢。

如果說,德軍的MP18衝鋒鎗號稱一戰時的「戰壕清道夫」,那麼,二戰中的蘇制PPSh41衝鋒鎗就是在塹壕裡勁吹的「火力風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波莎衝鋒鎗被許多國家仿製。

1950年,當時我軍的槍械大多來自外援和繳獲,種類繁雜、口徑不一。這一年,為解決我軍缺少自動化武器、單兵火力不足的問題,原瀋陽兵工廠分解轉移後成立的慶華工具廠成功仿製出新中國第一型國產衝鋒鎗。這型國產衝鋒鎗經毛主席批准,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

50式衝鋒鎗發射7.62×25毫米手槍彈,容彈具容量35/71發(彈匣/彈鼓),初速500米/秒,槍管長270毫米,全長840毫米,質量3.64千克。

它繼承了波波莎衝鋒鎗簡單耐用、射速高、火力猛的特點,一經現身便有效改善了朝鮮戰場上志願軍近戰夜戰的處境。

國產50式衝鋒鎗。

沙場顯威,志願軍近戰夜戰的利器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主要單兵裝備是M1伽蘭德步槍、M3衝鋒鎗和湯姆森衝鋒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2支M1伽蘭德步槍的火力就能夠壓制日軍1個步兵班。

入朝作戰初期,面對美軍猛烈的單兵火力,為滿足作戰需求,我國一方面緊急向蘇聯購買包括波波莎衝鋒鎗在內的大量武器送往前線;另一方面加快50式衝鋒鎗的量產進程,截至1953年12月,共生產了35.8萬支50式衝鋒鎗。

1951年,該型衝鋒鎗開始大量裝備志願軍部隊。抗美援朝戰場上,它不負眾望,在與M3衝鋒鎗以及湯姆森衝鋒鎗的對戰中多次佔據上風。7.62×25毫米的手槍彈在30-50米距離內可以打穿美軍重3.2千克的防彈背心,部分縮小了敵我單兵裝備之間的差距。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7連2排排長孫佔元帶領配備了14支50式衝鋒鎗的突擊排反擊597.9高地,連續拿下敵人2個火力點,僅孫佔元一人就用50式衝鋒鎗擊斃敵人16名。

1953年7月,志願軍第68軍第203師穿插分隊在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下,化裝成南朝鮮軍襲擊南朝鮮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戰鬥中,猛烈的火力讓敵人以為遭到1個營的襲擊。

一次次戰鬥中的優異表現,讓志願軍戰士間流傳著讚頌50式衝鋒鎗的歌曲:「50式衝鋒鎗,我的好戰友;打近戰打夜戰,殺敵是能手。」

近戰夜戰是我軍的優勢,50式衝鋒鎗則成為志願軍戰士發揚這一優勢的稱手利器。韓戰結束多年以後,不少美國老兵仍然記得那無數個寒夜中,來自志願軍的嘹亮衝鋒號聲、衣著單薄的身影和突然炸響的火光彈雨。

油畫《邱少雲》。

烈火鍛魂,槍身焦痕是英雄精神印記

1952年10月11日,朝鮮平康前線,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9連戰士邱少雲和戰友奉命到敵人盤踞的391高地前方潛伏。第二天傍晚,志願軍將發起反擊作戰,對391高地展開總攻。

出發前,部隊首長特地叮囑:「這次去潛伏,要靠巧妙的偽裝,要靠沉著,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戰鬥紀律……能夠完成潛伏任務,勝利就到手了。」

半夜,戰士們悄悄摸到391高地山坡上的潛伏地。那裡有可用來遮蔽身體的地形和樹木,風吹草動都能引來敵人的密集火力打擊。潛伏官兵從頭到腳插著野草,在敵人眼皮底下悄然「隱身」。天亮後,他們甚至能清楚地看到從地堡槍眼裡伸出來的機槍槍筒和瞭望孔裡縮頭縮腦張望的敵人,有時還能聽到敵人說話的聲音。

時間在潛伏中緩緩流逝。將近中午,敵人突然開始對山坡盲目炮擊,燃燒彈由遠及近漸漸接近潛伏區,但戰士們全然不為所動。這時,邱少雲背部被彈片擦傷。

敵人的排炮更加密集,突然1顆燃燒彈在邱少雲身旁爆炸,燒著了他身上的野草。這時,邱少雲如果有所行動完全可以撲滅身上的火苗,但那樣就可能暴露部隊的作戰意圖。

志願軍陣地上的指揮員看到潛伏區冒起火光,立即命令炮兵向敵轟擊以擾亂敵人注意力。然而,邱少雲並沒有站起身來或滾動一下身體。火已經燒到了他的頭上,生死關頭,他把身子緊緊貼在地面上,將50式衝鋒鎗壓在身下,兩手死死抓著地皮。

和邱少雲相距3米的李士虎臉上也被烈火燒傷,他眼睜睜地看著火焰燒著了邱少雲的頭髮、棉衣,聞到了皮肉被燒焦的氣味。他想去撲滅火焰,但邱少雲用目光示意他:千萬不能動!

邱少雲忍著劇痛,將手深深插入泥土,直到犧牲,沒動一下。

反擊時刻終於到來,志願軍戰士猛虎似地發起衝鋒,不到15分鐘就佔領了陣地,殲滅南朝鮮軍1個加強連。作戰結束後,戰友們在邱少雲遺體下發現了那支灼痕斑斑的50式衝鋒鎗。

今天,那場戰鬥的親歷者大多已經不在人世。但是,這支國產50式衝鋒鎗依然在軍事博物館向萬千遊客講述著邱少雲的英雄故事,展示著革命軍人「紀律重於生命」的精神信念,詮釋著人民軍隊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的抗美援朝精神。

時代變化,精神永恆。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那一桿杆歷經血與火洗禮的鋼槍所傳遞的革命意志、戰鬥精神。時刻銘記,勝戰的密碼不僅在於飛速發展的武器裝備,更在於人民軍隊代代賡續的血脈、精神。

有了這種信仰的引領、精神的激勵,人民軍隊就一定會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黃淮 張昭 袁若晨 供圖:張昭)

相關焦點

  • 朝鮮戰場的國產「波波沙」,曇花一現的功臣,火力超過美軍衝鋒鎗
    最早在1950年,中國的兵器專家就仿製出了中國版的「波波沙」——50式衝鋒鎗,並且在以後的朝鮮戰場上大顯神威,成為抗美援朝的功臣。它的誕生,同時也結束了新中國沒有制式衝鋒鎗的歷史。 1950年,慶華工具廠仿照蘇聯PPSH-41"波波沙"式7.62MM衝鋒鎗,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種國產衝鋒鎗。
  • 戰鬥英雄邱少雲手中的名槍,如何成為志願軍手中的殺敵利器?
    中國和衝鋒鎗的結緣從1950年就開始。我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蘇聯大量的先進武器出口給我國,這裡面就包括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PPH41型衝鋒鎗。該槍進口到我國後,我國兵工廠在PPH41的基礎上進行仿製,研製出了我國第一代國產衝鋒鎗——50式衝鋒鎗。50式衝鋒鎗的到來對於當時的志願軍步兵而言猶如及時雨宋江。此話怎講?
  • 誕生於韓戰危機,新中國第一支國產衝鋒鎗,志願軍的最愛
    ,加班加點在1950年生產了3.6萬餘支50式衝鋒鎗(第一批入朝志願軍並沒有趕上裝備50式衝鋒鎗)。50式衝鋒鎗並沒有選擇原版的71發彈鼓供彈,PPSh41衝鋒鎗的彈鼓機械故障較多,使用彈鼓也會導致全槍重量過大,50式衝鋒鎗選擇了更機械結構更可靠的35發彈匣供彈,但是50式衝鋒鎗也可以使用原版彈鼓。
  • 一代名槍波波沙,曾被中國大量仿製,抗美援朝顯神威
    在衝鋒鎗的發展歷史上,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不僅因為它是二戰名槍,是二戰時期蘇軍士兵的主要單兵裝備,在蘇聯衛國戰爭及其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屢立奇功;還在於它曾被中國、朝鮮、越南、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十多個國家進行了仿製,成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生產與裝備數量最多的衝鋒鎗。
  • 我國50式和54式衝鋒鎗的服役歷史
    近代的作戰過程中,我國的槍枝來源絕大多數還是來自繳獲,少部分來自國產作坊的製作,以及國外購買等等。而在這一段歷史中,我們說到衝鋒鎗不得不提到的便是50式和54式衝鋒鎗。在當時的年代裡,這兩把槍算是我們仿造的成果,但是它們同樣是我們國產槍械研發的開始,從這兩把槍以後,我國才逐漸的走上了自主研發槍枝的道路,而這兩把槍的研發,在當時也算是一項不小的成就,在緊隨其後的韓戰中,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手中拿的便是我們自己生產的50式衝鋒鎗。這兩把槍算是經歷了沙場的考驗,但是為何它們只是曇花一顯,很快就退出了我軍的前線作戰部隊呢?
  • 邱少雲曾是「國軍」|青蘋
    為了餬口,邱少雲幹過很多活,從泥瓦匠、木匠一直到餐館跑堂。1948年6月,邱少雲被闖進家裡的國民黨兵抓了壯丁。被抓壯丁後,邱少雲被編入國民黨第21軍112師18團,先後幹過馬夫、夥夫。因為他曾在飯館幹過跑堂,被拉入川軍後,幹得最長的就是夥夫。16個月的「國軍」生涯對邱少雲不會有什麼好的回憶,加入人民解放軍後,邱少雲和戰友聊起在「那邊」的日子,說的最多的是如何被軍官毆打、體罰。
  • 衝鋒鎗手榴彈黃金組合讓志願軍在上甘嶺重創強敵
    然而,志願軍卻充分利用手頭現有武器在43天擊退了敵人650多次進攻,並發動幾十次不同規模的反擊,最終守住陣地粉碎美軍計劃。除冷槍冷炮戰術外,志願軍先進靈活的近戰武器組合以及圍繞它們展開的步兵戰術居功至偉,而這種被稱為金不換的近戰組合就是衝鋒鎗和手榴彈。
  • 二戰日軍為何寧願拼刺刀也不用衝鋒鎗?用衝鋒鎗,日本人死得更快
    但是,日軍通常裝備單發栓動的三八式步槍,衝鋒鎗卻基本不用,特別是在近戰中,日軍寧願拼刺刀也不用衝鋒鎗,為什麼在二戰中,日本陸軍很少使用衝鋒鎗呢?而衝鋒鎗也屬於輕武器,生產並不難,子彈的生產就更簡單了,日本屬於工業強國,不大可能連最基本的輕武器彈藥都保證不了!不用衝鋒鎗是因為戰場上使用什麼樣的武器裝備,主要還是要看他面對什麼樣的對手及運用什麼樣的戰術!就比方說吧,德國、美國、蘇聯,機械化摩託化程度高,坐裝甲車衝鋒,或者跳下卡車衝鋒,戰壕、樓房,需要衝鋒槍掃地。
  • 「月亮是中國人的」: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夜戰戰術建奇功
    這不是文學描述,而是美國陸軍軍史中,韓戰美軍親歷者關於志願軍夜戰進攻的紀實回憶。短短的文字,再現了70年前志願軍夜戰戰術的威力。揚長避短的戰場逆襲術。戰爭史上,暗夜是軍事行動最好的掩護之一,夜間作戰歷來是弱小一方戰勝強敵的重要戰法。人民軍隊從紅軍時代起,就高度重視利用暗夜掩護偷襲、突襲敵人,積累了豐富夜戰經驗。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裝備的前後對比
    39軍:步槍6362,自動步槍/衝鋒鎗4549,輕機槍919,重機槍154,短槍3537,迫擊炮542,其中106mm以上重迫擊炮33,步兵炮47,山炮18,野炮24。40軍:步槍5569,自動步槍/衝鋒鎗5182,輕機槍744,重機槍155,短槍3092,迫擊炮370,其中106mm以上重迫擊炮32,步兵炮40,山炮35,野炮32。
  • 衝鋒鎗中的「三傑」—各具特色
    二戰後,西方主要軍事大國開始研製新一代(通常被稱為第三代)衝鋒鎗,這一代衝鋒鎗普遍使用9×19毫米巴拉貝魯姆北約標準手槍彈,是近戰對抗利器。在衝鋒鎗界有三支槍成為了「佼佼者」,三支槍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分別是以色列的烏茲衝鋒槍、德國的MP5系列衝鋒鎗和義大利的M12衝鋒鎗。
  • AK47本來是自動步槍,為何在中國卻稱為56式衝鋒鎗?
    按照《中國兵器工業科學技術辭典》(輕武器分冊)中的定義,衝鋒鎗是單兵雙手握持,可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請注意「發射手槍彈」和「輕型全自動」這兩個關鍵詞,國內對衝鋒鎗的劃分方法是習慣以這兩個關鍵定義作為分類標準的。衝鋒鎗介於手槍和自動步槍之間,比步槍短小輕便,便於突然開火,射速高,火力猛,適用於近戰或衝鋒,因而得名「衝鋒鎗」。
  • 邱少雲犧牲66周年|烈焰冶煉的意志和信念的刻度
    感受到這一切的時候,邱少雲的耳畔響起師長向守志鏗鏘有力的話語:「拿下391高地,勝利的關鍵在潛伏,潛伏的關鍵在不暴露目標,不暴露目標的關鍵在信念與紀律……為整體,為勝利,哪怕就是面臨死亡,也絕不能暴露目標!」邱少雲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87團9連戰士。391高地位於上甘嶺西側,周邊地勢平緩,便於美軍重裝機械化部隊發揮火力和機動優勢。
  • 近戰利器「蠍式」衝鋒鎗,尺寸小便於隱藏、消音好,偷襲的好槍
    但是,我們都知道手槍有著彈容量小,火力密度小的弱點,如果敵人的多的話,手槍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很難壓制對方,如果有一種尺寸小便於隱藏的衝鋒鎗,就很容易壓制對方獲得勝利。「蠍式」衝鋒鎗就具備了這樣的優點,由於它尺寸小極易隱藏,而且消聲效果極好,不僅僅在捷克被警察、安全部隊和反恐怖部隊中獲得廣泛採用,還被一些恐怖組織和黑幫所青睞,因此也被人們視為最危險的衝鋒鎗。
  • 聊聊那些衝鋒鎗03——湯姆森衝鋒鎗(Thompson)
    1918年,湯姆森組織佩恩(O V Payne)和艾克霍夫(T H Eickhoff)等人合作,設計出一種專為單兵近戰使用的小型速射機槍,1919年完成設計,推出M1919,代號「殲滅者」的小型速射武器,即湯姆森衝鋒鎗的早期研製型號。但此時,一戰已經結束,湯姆森打算在一戰中撈一筆的計劃落空了。
  •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蘇軍手裡的波波沙都用彈鼓,而我軍50式為什麼換成清一色彈匣?
    說起波波沙衝鋒鎗,作二戰後期蘇軍的單兵利器,我們從歷史資料中不難看出,當時蘇軍幾乎都用彈鼓裝彈,很少有用彈匣的。然而我軍引進波波沙後,50式卻是清一色的彈匣。彈鼓裝彈1951年東北兵工局成功仿製了PPSh41並定名為50式衝鋒鎗,該廠在整個韓戰中生產了35.8萬支該槍,起初為了簡化工藝只能使用35發彈匣,後勤部門也無法保障71發彈鼓和彈匣並行裝備,另外考慮到攜帶方便的問題
  • 邱少雲犧牲高地後續:志願軍一個排肉搏犧牲,美軍排長精神逐漸崩潰
    他就是我軍著名戰鬥英雄邱少雲。 邱少雲英雄的事跡早已廣為人知,不過對這個海拔高度為391的高地來說,故事才剛剛開始。發生在上面的慘烈戰事,由於諸多原因反而不太為人知。391高地位於鐵源東北十餘公裡處,靠近38軍和15軍結合部,長約1200米、地勢險要,地形貌似駝峰。
  • 衝鋒鎗鼻祖 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鎗
    點擊上面藍字 見山博物 加關注 閱讀更多衝鋒槍是輕武器大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衝鋒鎗因為尺寸小火力猛成為了近戰的利器
  • 熱衷近戰夜戰!美軍夜戰裝備普及率世界第一,或對解放軍形成代差
    抗美援朝戰爭時,由於美軍掌握了制空權,而且遠程火力優勢十分明顯,所以志願軍多半只能採用夜戰突襲方式,才能避免因敵人空中火力和地面炮兵而導致無謂的損失。一名美軍遊騎兵部隊的特戰隊員回憶:我們在伊拉克摩蘇爾的城市夜間清剿戰鬥中很輕鬆地就能抓住目標,我記得一個敵人因同伴逐個被我們幹掉而絕望地坐在牆角裡手持衝鋒鎗一邊哭泣一邊盲目射擊,但我們根本無需靠近就在遠距離將其打成了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