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愛華
現在常說,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為什麼這麼說?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上說,人體的疼痛感分為十級,燒傷痛則可以達到九級。邱少雲同志全身為燃燒彈烈火所覆蓋,是怎樣堅強的意志與信念才能支撐他致死不動?而一個被抓壯丁的「解放戰士」又是如何成長為偉大的革命戰士的呢?
邱少雲1926年出生於重慶市銅梁縣關濺鄉(今少雲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邱少雲家兄弟四人,大哥被過繼給伯父,老二就是邱少雲。邱家只有半畝多地,為了餬口,只好租種地主的幾畝地,邱少雲的父親還要去給船老闆拉縴養家餬口。後來,因為帶領窮兄弟索要工錢,邱少雲的父親被船老闆害死。不久,邱少雲的母親也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家中的重擔只能落在13歲的邱少雲身上。據邱少雲的弟弟邱少華回憶,小時候兄弟們租種地主的幾畝薄地,收成連租子都不夠。地只種了一年多就放棄了,兄弟倆以挖野菜、做長工為生。為了餬口,邱少雲幹過很多活,從泥瓦匠、木匠一直到餐館跑堂。1948年6月,邱少雲被闖進家裡的國民黨兵抓了壯丁。被抓壯丁後,邱少雲被編入國民黨第21軍112師18團,先後幹過馬夫、夥夫。因為他曾在飯館幹過跑堂,被拉入川軍後,幹得最長的就是夥夫。16個月的「國軍」生涯對邱少雲不會有什麼好的回憶,加入人民解放軍後,邱少雲和戰友聊起在「那邊」的日子,說的最多的是如何被軍官毆打、體罰。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席捲大西南,邱少雲所在的18團在成都龍泉驛投誠。對於這些投誠的國民黨士兵,我們的政策一貫是:願意留下的歡迎,願意回家的發給路條、路費。邱少雲選擇了留下,也許此時的邱少雲選擇留下的理由僅僅是「換身衣服吃糧」。就這樣,1949年12月7日,邱少雲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第二野戰軍第10軍29師87團九連一排三班戰士。成都解放後,29師開往內江駐防,邱少雲和一批獲得解放的戰士,隨軍駐防資中縣城,隨即開始了三個月的政治學習和憶苦教育。而正是解放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讓這些「解放戰士」脫胎換骨,將人民軍隊的信仰和軍魂注入了他們的血液,讓他們第一次知道了「當兵吃糧」到底為了什麼,明白了自己拿起槍是要「為何而戰」。人民軍隊與舊軍隊的天壤之別、解放了的窮人生活的改變也在用事實教育著他們。此外,人民軍隊還為這些原本目不識丁的「土包子」安排文化教員,教大家讀書識字。
短短一年以後,當邱少雲報名參加志願軍,跟隨29師從10軍歸建15軍即將入朝參戰時,邱少雲寫了一封家信。這封由連隊文化教員修改後,由邱少雲本人抄寫的家信中寫道:「……到朝鮮後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為了讓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們一家過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個啥子麼。」從這封家信可以看出,邱少雲一家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也許是剛分了田,也許僅僅是打零工不再被打罵和剋扣工錢。但對於淳樸的中國勞動人民來說,這就是好日子,這就是新生活的希望。那麼,他們又怎麼能允許戰火燒到邊境,反動派東山再起呢?至此,那個被抓壯丁、當兵只為有口飯吃的邱少雲不見了,變成了一個全新的、明白為何而戰、願意為了保衛和平、保衛難得的好日子、保衛幸福生活的希望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革命戰士。就在邱少雲和戰友們執行潛伏391高地任務前,他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英雄的壯舉無需贅述,作為生活在近70年後的我們,不僅僅應當看到英雄做了什麼,更應當知道是什麼樣的信仰與力量才能夠支撐起這樣的壯舉,才不會像有些影視劇中那樣對先烈的緬懷和理解流於表面,陷入歷史虛無主義之中。事實上,作為「解放戰士」,邱少雲的轉變絕非特例。這些「解放戰士」參加革命後,前後表現判若雲泥。他們在國民黨軍隊裡並不出眾,毫無作為,甚至沾染惡習,加入解放軍後英勇作戰,湧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據統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模烈士名錄中,有四萬多人是這樣的「解放戰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湧現的「解放戰士」特等功臣還有50軍150師450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班長鮑清芳。鮑清芳是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二道溝鄉二道溝村人。1930年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自幼家庭貧困,沒有上學讀書,經人介紹到營口市鹽場當工人,不久被國民黨第9師抓去當兵。1948年2月25日,隨國民黨52軍暫編58師師長王家善起義。在改編練兵階段,思想進步很快,工作更加積極熱情,他不怕天寒地凍,苦練殺敵本領,並在1949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曾被選為黨支部委員。1949年6月暫編58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50軍,鮑清芳也編入150師450團3營7連1排1班當班長。1950年,鮑清芳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隨同部隊開赴朝鮮作戰。1951年2月22日,他所在的部隊接受了保衛漢江南岸陣地的任務。激戰數日後,2月25日早晨,美軍以步兵三個營的兵力,集中數十輛坦克、裝甲車,幾十門火炮和20餘架飛機向七連所在的256.2高地大舉進攻。在一天的戰鬥中,鮑清芳帶領全班共消滅美軍70多人,打退了敵人的進攻。2月26日,敵人又增加1個團的兵力,飛機增至40餘架,以坦克為掩護,進行猛攻。戰至最後,鮑清芳所在的陣地只剩下7名指戰員,子彈也打光了。在最後的時刻,左臂負傷的鮑清芳毫不猶豫地跳出戰壕,衝入敵群,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戰後,150師黨委將鮑清芳犧牲的過程上報到了志願軍總部,彭老總聽說後,久久不語,最後對工作人員說:「這麼能打的老兵犧牲了,太可惜了!」志願軍總部為鮑清芳記特等功,授予「二級英雄」榮譽稱號。像邱少雲、鮑清芳這樣的「解放戰士」,在抗美援朝的英雄行列中還有很多很多。8年全面抗戰,「國軍」打了22場會戰,付出了一百多萬軍人的生命,直到1945年8月上旬日本投降前夕還在丟失縣城,是「國軍」士兵不用命麼?3年解放戰爭,消滅國民黨的800萬軍隊,人民解放軍一共犧牲了26萬指戰員,這個代價比例也可見國民黨軍隊之戰力,但真的是「國軍」士兵不能打麼?為什麼同樣的人,同樣的兵,摘下「狗牙徽」,戴上紅五星,士氣就變了,就爆發出這樣的戰力,就變成了烈火與鋼鐵都無法撼動的超人?這就是中國軍人在正確的信念與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下所爆發的奇蹟。介紹鮑清芳烈士的時候,我們提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而這支軍隊前身是國民黨軍第60軍,是一支整建制的起義部隊,而就是這支前國民黨軍的「雜牌軍」,東北「剿共」戰場的「60熊」,在遼瀋戰役的戰場上起義後,經過改造,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不僅湧現了鮑清芳這樣的英雄個人,更誕生了「白雲山團」這樣的英雄集體。60軍是在抗戰全面爆發後,由雲南地方部隊組建而成。1938年開赴魯南戰場,先後參加了禹王山防禦戰、臺兒莊大戰和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為民族抗戰立下過功勳。其實對這支軍隊來說,抗美援朝並非第一次出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60軍同93軍一起開進越南北部的南定接受日軍投降。同年11月,在經過調整後,蔣介石任命曾澤生為60軍軍長。然而很快,1946年4月,60軍就被從越南北部海運東北,投入內戰的戰場。在東北,先是該軍184師師長潘朔瑞率師部和1個團於1946年在海城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緊接著1947年,該軍在吉林省東部地區參加了第三、第四次進攻臨江戰役和第三次松花江防禦戰役、夏季戰役等作戰,在上述這些作戰中,該軍的暫編第21師和重建的第184師也被解放軍大部殲滅。一方面在戰場上屢戰屢敗,一方面又不是「黨國」嫡系,兵員物資被各種掣肘,不予補給,使得60軍在國民黨軍隊內部備受輕視,被蔑稱「60熊」。1948年10月17日,隨著遼瀋戰役的進行,60軍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於長春起義,並迫使一同的新編第七軍一起接受解放軍改編。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軍委授予這支部隊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番號,曾澤生繼續擔任軍長。50軍建立後,趕上了解放戰爭最後的進程,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此時的50軍也不過是一支普通的部隊,沒有人把它當成是主力。解放後,50軍分散到河南湖北支援地方建設,1950年9月,還在生產中的50軍接到中央軍委命令倉促北上。戰局的變化使得50軍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1950年10月25日,50軍接到命令入朝作戰。如果說像邱少雲這樣的「解放戰士」,他們看到的改變和希望是和平幸福的生活,那麼如50軍這樣的部隊,他們看到的改變和希望則是中國軍隊有能力戰勝一切外國侵略軍。雖然前身60軍也在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了多年,但平心而論,面對日寇,「國軍」無非是用士兵的犧牲和土地的淪喪去換取時間。抗日戰爭確實是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但更多時候,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用犧牲來拖住日寇。但經過改造和重新淬鍊獲得新生的50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卻看到了諸多奇蹟,並且自身也成為了奇蹟的創造者。雖然50軍入朝第一仗打得並不理想,但是友鄰的38軍、39軍卻戰績顯赫,以致軍長曾澤生對部下發脾氣:「軍長我不幹了,我去38軍當炊事員!」。都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憑什麼別人是「萬歲軍」,我們掉鏈子?1950年12月下旬,第三次戰役開始,經過中朝軍隊的浴血奮戰,敵人被迫於1951年1月2日開始進行全線撤退,只留一部兵力在漢城以北進行掩護,繼續阻止志願軍進攻。志願軍乘勝追擊,直逼漢城。1月3日拂曉,右縱隊50軍149師在高陽以北碧蹄裡地區擊退美第25師1個營的抵抗。上午,該師446團乘勢南進,途中與英29旅皇家奧斯特來復槍營掩護分隊交火,雙方在高陽展開激戰。當日19時,149師突破敵炮火封鎖,以1個營對集結於高陽以南佛彌地、三下裡地區待逃之敵實施攔腰截擊,將敵打亂。同時,以1個營迅速穿插滲透,斷敵退路。經3小時激戰,全殲英29旅皇家奧斯特來復槍第1營和1個坦克中隊。戰鬥中,446團5連副排長李光祿隻身闖入英軍坦克群,用爆破筒炸毀敵坦克3輛。446團4連戰士顧洪臣炸毀敵坦克2輛後,爆破筒用完,便勇敢地爬上第3輛坦克,掀開炮塔艙蓋,高舉手榴彈,迫敵投降。此次戰鬥共殲滅英軍700餘人,繳獲和擊毀坦克31輛、裝甲車和汽車24輛。將英軍王牌部隊全殲後,1月4日,50軍和39軍一起進佔漢城,成為志願軍第一支佔領漢城的部隊。志願軍打坦克歌
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戰役打響後,50軍447團奉命在朝鮮水原以北白雲山至東遠裡地區正面約9公裡、縱深約6公裡地域組織防禦。1月27日2時10分,447團3營一部主動出擊,夜襲水原,斃傷俘美軍60餘名,打亂美軍對白雲山的進攻布置。從28日起,美軍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對447團2營據守的兄弟峰展開反覆衝鋒。戰至31日午夜,為保存有生力量,2營主動撤離兄弟峰陣地。2月1日拂曉始,美軍以強大的火力和優勢兵力向白雲山陣地一次次進攻。447團靈活調整部署,白天打擊美軍有生力量後,主動撤離,晚上再次奪回。戰至5日晚,447團勝利完成百般艱難的阻擊任務,奉命撤出白雲山陣地。白雲山阻擊戰期間,447團與美軍第25師激戰11晝夜,頂住敵兩個團的輪番進攻,以344人傷亡的代價,斃傷俘美軍1400餘人,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戰後,為表彰第447團的作戰精神,50軍經志願軍總部批准,授予該團「白雲山團」獎旗。50軍在入朝作戰的期間,廣大指戰員發揚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勝利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湧現出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鮑清芳,國際主義戰士、二級模範王永維等功臣、模範1.4萬人,有1個團、6個連、11個班、7個組獲榮譽稱號,有7000餘人獲朝鮮政府授予的勳章或獎章。特等功臣李廣祿雖然不是長春起義的原60軍老兵,但也是在鄂川戰役補入部隊的原「國軍」士兵,同樣是名「解放戰士」,共產黨員。從1840年起,中國軍隊面對外敵鮮有勝績,連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二三流西方國家也敢在中國討要租界、特權,籤訂不平等條約。九一八事變之時,蔣介石公開表示中國「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如若抗戰頂多三天亡國」。但同樣是中國軍隊,哪怕是從前的「國軍」,在經過了革命真理的洗禮,經歷了黨的教育後,可以從鋼渣被重新煉成鋼!建國之初,面對世界頭號帝國主義,我們依舊是「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但這支軍隊敢打!能打!還能打贏!前後僅僅經過了2年的變化,這不得不說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放下武器的美軍戰俘
從1927年北伐開始,一直到1949年敗退臺灣,無論是在當年國民政府的宣傳中,還是如今一些「國粉」的腦海中,可能對所謂的國軍名將如數家珍,但是對於「國軍」的普通士兵,他們能說得上幾個?但人民軍隊宣傳的,卻是邱少雲、黃繼光、羅盛教、楊根思這樣的普通指戰員,全軍10位掛像英模中只有1位將軍,而這位將軍,還是林俊德這樣隱姓埋名為國鑄盾的科學家。這就是區別,這也同樣是戰鬥力的源泉!現代戰爭,是總體戰,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誠然,我們必須承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們並沒有正面對抗美國的全部國力,但是這並不影響當時中美兩國力量的懸殊。但有一點往往被人忽視的是,雖然朝鮮目前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但事實上,在戰爭爆發之初,我們的國力水平在很多指標上還不如朝鮮。在諸如發電量、鋼產量等關鍵工業指標上,朝鮮甚至連總量都超越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裝備方面,飛機坦克大炮軍艦就不說了,就光說步兵武器好了,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部隊中39軍是裝備最好的,也有相對比較完整的美式裝備。1950年9月的部隊戰鬥實力統計,39軍共裝備38式步槍7320支,79步槍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槍2408支,美制衝鋒鎗3058支,捷克式輕機槍790挺,美制M1918式輕機槍168挺,英制布倫式輕機槍117挺,美制M1917式重機槍155挺,日制92式重機槍7挺。而1950年一個美國師的標準步兵武器配備包括:6913支M1步槍、243支狙擊步槍、7474支卡賓槍、638支衝鋒鎗、412挺「白朗寧自動步槍」、160挺輕機槍、394挺重機槍。我軍幾乎一個軍(四五萬人)的輕武器擁有量才抵得上美軍一個步兵師(二萬人左右)。而且我軍彈藥供應還有困難,抗美援朝初期國內曾經發動過共青團員復裝美式子彈供應前線,但我們的對手的彈藥供應卻幾乎是無限的,輕武器可以敞開了打。這就是國力的差距,也是很多人戰前不看好中國軍隊參戰的原因。當時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甚至認為可以私下向蔣介石方面和美軍提供情報,以此換取在戰後中國「收拾殘局」,北京功德林監獄關押著解放戰爭中俘虜的國民黨軍高級戰犯,在戰爭剛剛爆發時,多數戰犯認為美國人會迅速取得勝利。在中華大地上潛伏的國民黨特務、尚未被鎮壓的土匪惡霸們則私下傳遞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的「喜訊」。我們的對手同樣是這樣看的,麥克阿瑟囂張地說:「如果中國軍隊進入朝鮮,那他們面對的將是一場屠殺」。在抗戰勝利後,美軍在青島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基地周圍的農民們開始嚴格按照鐘點下地幹活:早上九點之前,中午十二點到兩點,下午五點之後。為什麼呢?原來美軍飛行員會肆意地掃射農田裡的農民。後來農民們以血的代價總結出了美軍的訓練規律:他們嚴格遵守作息時間,飯點絕對不會訓練,所以才有了這個奇怪的耕作時間。 史沫特萊則在《中國人的命運》中記錄到,1931年4月30日,上海最大的一家英文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在華英、美、日軍艦上的水手們每天在長江上通過射擊岸上的中國人,個個都將練成神槍手」。白修德在自己的書中提到,雖然幾乎每個駐華美軍都有幾個中國朋友,但在他們內部稱呼中國人的用詞是「豬玀」。1948年8月7日的景明樓事件,中國湖北漢口的二十多名美軍士兵集體強姦、輪姦中國女性。事件發生後,國民政府下令封鎖消息,並未對肇事者實施追捕,反而以「引誘盟軍從事淫亂活動」為由審問這幾名中國婦女。隨著戰線從鴨綠江邊一路南移,功德林的前國軍將領們開始為志願軍製作炒麵,他們當中接觸過美式裝備、美國訓練的,開始主動撰寫各種美軍戰術研究。某些起義過來的前國軍將領主動向毛主席交出了自己私藏的軍火與電臺,那些期待「三戰」的土匪惡霸不是作鳥獸散就是一個個被鎮壓。善良的中國人民再一次掀起了全國性的捐助飛機大炮運動,因為他們知道,這次他們的捐款不會再由一位「國母」出身的航空委員會委員長拿去吃利息,而是會真正地武裝起我們最可愛的人。因為他們同時也知道,他們領袖的兒子也同樣走上了戰場,並永遠長眠在了那裡。也許,對於世界史來說,韓戰只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爆發的一場地區局部戰爭。編 輯丨李琬瑩(北方工業大學團委)
校 對丨鬱惠穎
校 審丨陳偉星
值班編委丨徐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