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

2021-02-23 紅纓滿洲

    

     滿族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滿族人自稱其族名為「滿洲」,其民族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族名也經歷過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等的演變。遼寧地區的滿族「精騎射,善捕捉,重誠實,尚詩書,性直樸,習禮讓,務農敦本」,吉林地區的滿族「年幼即騎射佃魚,壯者兼事耕牧」。黑龍江地區的滿族「勤於騎射、戈獵,兼習禮讓,務農敦本」。滿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習俗,色彩愛好、審美情趣等都積澱在服飾之中,豐厚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滿族獨一無二的民族服飾。滿族服飾蘊藏著滿族歷史、文化、審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等深層次的寓意,也表現出部族的崇尚和標識,具有古樸之美,又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及歷史研究價值。  

     吉服袍,圓領,右衽大襟,袖由袖身、中接袖、接袖及馬蹄形袖端組成,直身,男吉服袍前後開裾,女左右開裾。

     朝袍,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連的長袍相配而成,圓領,右衽,附披肩,馬蹄袖,腰帷下為襞積式下裳。根據不同的季節,又有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

     常服褂,褂圓領,對襟,平袖口,男常服褂裾左右及後開,女常服褂裾僅後開,長至膝下,是穿在常服袍外面的褂服,用於嚴肅、莊重等場合。

     常服袍,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男常服袍子前後開裾,女常服袍左右開裾。常服袍在非正式但較嚴肅場合穿用,可以單穿,也可以在袍外面隨意穿著馬褂或坎肩。

     馬褂,又被稱為「得勝褂」,圓領,對襟,平袖,左右及後開裾。清代初期,馬褂為一般士兵穿著,至康熙時期富貴之家也有穿者。雍正後,馬褂已甚為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

     行服袍,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前後開,正面右襟下短一尺。出行騎馬時可將衣襟扣在腰際,不騎馬時可把缺襟與掩襟相扣。行服袍為滿族男子所穿。

     便服袍,圓立領,大襟右衽,窄平袖,袍左右開裾或不開裾。多與坎肩或馬褂套穿。

     坎肩,常見樣式有對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起初坎肩穿在袍子的裡面,到了後來,它一般都被穿在了袍子的外面。坎肩不分男女,都可以穿。還有一些一般常見款式的坎肩,比如春秋天涼時穿在袍衫之外的長坎肩(又名褂襴)。

     鈿子,一般由骨架、鈿胎和鈿花組成,鈿子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半鈿、滿鈿、鳳鈿,與滿鈿鳳鈿結合形成的挑杆鈿。不同種類的鈿子,應用的場合是不同的。

     坤秋帽,又稱「困秋帽」,清宮檔案中亦稱為「飄帶冠」。正如其名,坤秋是旗人女性(坤)所戴的一種秋帽。其作為一種便帽,不在制度之內,主要搭配便服使用,以清後期為常見。

     暖帽,滿族人秋冬時戴的帽子。一種用緞子、皮、呢絨或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子,周圍捲起約二寸寬的帽簷。帽簷為上仰形,可按居地的天氣涼暖分別鑲以毛皮、呢子或青絨。簷上鑲的皮子,貴者多用貂、水獺皮,貧者多用青鼠、狍皮。後世滿族在禮帽上綴以紅纓,是對女真古俗的承襲。

     涼帽,無簷,形如覆釜,用絲竹、藤絲編成,有綴纓、尖纓。

關於滿族的帽子,你了解多少?

坎肩上的滿族風情

當滿洲袍遇上滿族格格...

被驚豔到!沒有婚紗,只有美麗的滿洲袍...

滿族情侶身著滿洲袍拍攝,驚豔整個秋天!

英雄戰袍--清朝入關前盔甲

再說滿洲袍

【滿族文化】一條微信告訴你 滿洲袍應該在什麼時間 什麼場合穿

【滿族服飾】勤勞勇敢的滿族穿什麼樣的衣服呢?

新疆13個世居民族服裝:滿族服飾便於騎射

拋開清宮劇,告訴你清代女子真實的髮型和服飾

王業宏:清入關前的滿洲服裝形制

那些年,被誤會的滿族服飾

老照片裡各類傳統滿族服飾,太全了!

【今日頭條】滿族不只是時裝,滿族的傳統服飾也很美

讚一個,買斤肉和奶茶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少數民族滿族服飾文化特點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摘要:滿族的文化歷史悠久,滿族的傳統服飾也具有高雅華麗的特點,在我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滿族服飾作為滿族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主要針對滿族服飾的歷史發展,探討滿族服飾文化的特點。
  • 滿族服飾歷史與文化研究
    透過對滿族服飾歷史和文化的品讀與研究,希望可以通過研究,使更多的人認識到真正的滿族服飾文化的魅力與價值,相信這即是對滿族服飾文化的延展,也會對滿族民族文化研究有所提升。讓人們對滿族服飾能夠進一步的加深印象和了解,對於人們傳承和發揚這一獨特的傳統民族服飾文化,乃至於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滿族服飾是指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 滿族服飾文化探究
    與此同時,他還於崇德三年七月向禮部發出口諭:「如果發現有人效仿其他國家修改服飾的,定要治其重罪。」清代服飾在形式上保持了滿族服飾的緊身窄袖的特點,對他們更好地適應騎射的生活方式具有較大的實用性意義。2 滿族服飾的變遷史滿族一向比較堅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其對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認同的程度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 文化 漫談中國民族服飾
    中國的民族服飾,服裝以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著稱於世;裝飾則以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服與飾,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整體,可以說,中國民族服飾既是重要的物質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漢族服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較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 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史籍中多有記載。《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載,秦漢時期滿族先民「肅慎」「挹婁」,「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以裸袒,以尺布隱其前後,以蔽形體」。   明代,居住在長白山、松花江流域的「建州女真」種植五穀,緝麻紡線,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皇明九邊考》載,建州女真「飲食服飾,皆如華人」。
  • 滿族服飾的特點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髮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髮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髮垂肩。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
  • 特點鮮明的滿族服飾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其服飾高雅華麗,在我國歷史上獨樹一幟。滿族服飾文化從皇太極時期開始形成,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棉,四種材質。相信很多人對電視劇中」格格」的頭飾記憶猶新,其實這正是典型的滿族女子頭飾。
  • 漂亮的旗袍是滿族的服飾嗎?起源於滿族,但也不止是滿族服飾
    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範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 【圖說內蒙】蒙古族服飾:穿在身上的燦爛文化瑰寶
    人們身著的服飾,不僅僅可以保暖蔽體、美化裝飾,有時候還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成為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標誌。
  • 哈尼族豪尼服飾:穿在身上的文化符號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哈尼族豪尼人創造和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服飾、語言、習俗等傳統,是當地哈尼族歷史的縮影。在勞作之餘,村中年長一點的婦女帶領著年輕人們,紡線、織布、染布、縫衣、刺繡等製作哈尼服飾。男子多以穿對襟上衣和大襠褲,以青布裹頭。女子則裹藍布包頭,包頭邊上有繡花圖案;脖子上戴銀項圈(哈尼語譯為「陸苦」);穿自己織染的藏藍色土布長衣,長至膝蓋,下擺左右開叉到腰部;胸前有紅、黃、藍、綠等各顏色的繡花圖案;衣服中間用銀飾扣子相連;佩戴圍腰,腰帶為白色,圍腰上有各式繡花圖案和裝飾。心靈手巧的哈尼族豪尼人利用五彩的絲線和絢麗的銀飾,在服飾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
  • 【清朝特色】清朝服飾的來歷,特色與滿族服飾息息相關!
    清朝歷史上的帝王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像康熙大帝,雍正、乾隆等,清朝服飾都比較華麗,尤其是皇室家族,更顯大氣尊貴。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服飾的來歷。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遊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 【青龍文化】滿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滿族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遊、烏蘇里江流域。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繡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
  • 滿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滿族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遊、烏蘇里江流域。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普米族服飾!
    普米族的兒童,不分男女,在十三歲以前一律穿一件麻布衣衫,其形狀大體如滿族的旗袍,右開襟,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帶,頭戴帽子,腳蹬皮鞋。新中國建立後,普米族也和其他各民族一道,在服飾上受漢族的服飾文化影響較多,服飾趨向簡單。女子頭飾普遍只用花帕,穿領口、襟邊、袖口鑲邊的大襟長衣,外套紅、黑、綠色領褂,腰系彩色鑲邊的黑色或白色方型圍腰,戴一些簡單的飾品。
  • 【民族之美】蒙古族服飾彰顯民族神韻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服飾,積澱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審美追求。一個民族的服飾,就是一幅風情萬種的畫卷,也是一座民族民間美術的寶庫,它不僅以多種款式標誌著不同的形象特徵,也蘊涵著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縮影。蒙古高原作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幾千年來,經歷了匈奴、鮮卑、契丹、突厥、回紇、女真等民族更替,為此也創造了璀璨的服飾文化。
  • 穿在身上的文化符號
    民族服飾圖案是民間有形的文化遺產,如同一本史詩、一個標記、一種無聲的語言,刻錄著民族的故事,展現著民族的審美精神。誕生:多彩圖案散發泥土芬芳服飾圖案傳遞著民族的文化、信仰、審美和精神,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自身的服飾圖案範式。
  • 苗族服飾,一部穿在身上的歷史!
    精美的苗族服飾堪稱「一部穿在身上的歷史」。    貴州各地的苗族服飾圖案形形色色、奇形怪狀,生動地繪製了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生活生產中的奇花異草、蟲魚鳥獸。兩小時的精彩描述、分析、講解,無不讓人時刻都全神貫注,讓人感嘆不已。
  • 一個民族就必須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麼?
    最近在知乎接連遇到關於「民族服飾」與「民族識別」的問題,雖然後四個字提問的人和很多回答的人並不知道,那就索性來好好談談吧~產生以上疑問的根源,其實就在於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雖然民族服飾是民族外在視覺特徵的一部分,但它並不構成民族識別的依據。說大白話就是,在分析一群人究竟是哪個民族的時候,人類學家並不看他們穿什麼衣服。
  • 你知道旗袍的起源嗎,它是由哪兩個民族服飾文化融合的呢?
    原問題: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眾所周知,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最流行的著裝之一,有著其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不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著裝文化,卻在世界上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研究和推崇。其實旗袍的起源在中國現代是有很大的爭論的,有的人講是漢人和滿人服飾的一種融合後的改良版,有的學者卻認為旗袍是從先秦時代就留下來的一種穿著遺風。不過旗袍流行的時代也非常的特殊,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女士,旗袍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了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