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漫談中國民族服飾

2021-02-07 中國政協雜誌

從古到今,中國一直有著「衣冠王國」的美譽。

中國的民族服飾,服裝以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著稱於世;裝飾則以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服與飾,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整體,可以說,中國民族服飾既是重要的物質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漢族服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較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中國民族服飾極為豐富,世界上很難找到類似中國這樣的狀況:在一個國家的疆域裡、在同一時段裡可以擁有這樣豐富多彩的、風格款式迥然各異的民族服飾。分居南北兩方的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其服飾有著明顯的區別:北方民族服飾多為寬袍闊帶,裝飾風格或為華貴或為粗放,具有遊牧文化特色;南方民族服飾多為上衣下裳,裝飾方法極為豐富,具有農耕文化特色。


內蒙鄂爾多斯蒙古族服飾(攝影/護和)


北方:華貴古樸

長衣盛飾是中國北方各民族服飾的主要特色,屬於遊牧文化的北方各民族的服裝款式在豐富中趨於統一,多為大襟或斜襟式寬大厚實長袍,服裝材料以皮毛、氈、氆氌和錦緞為主,裝飾物則以華貴的金銀、珠玉、寶石、珊瑚、松石為主,或為華貴或為古樸。

蒙古族服飾以服裝寬袍闊帶、裝飾富麗堂皇著稱。由於部落不同,蒙古族服飾既有統一性又各具特色。比如布裡亞特蒙古服裝,其紅纓帽和分割式長袍保留著部落和姓氏的特點,以帽頂象徵太陽、紅纓象徵陽光,並在帽子上縫製彩色橫線來顯示不同的氏族和姓氏,女子的長袍上緊下寬,樣式明顯與其它蒙袍不同。傳說,布裡亞特蒙古婦女穿此式長袍是為了紀念其民族英雄巴拉金皇后。烏珠穆沁蒙古長袍則十分寬大,質料多為華貴的錦緞,色彩絢麗並以鑲邊工藝精細著稱,款式特點為左衽琵琶襟,馬蹄袖。巴爾虎、察哈爾、準格爾等蒙古族部落的服飾都較多地保留著古代蒙古服飾的特點,而各部落每一位王妃的服飾,都極具部落特徵。比如,巴爾虎蒙古王妃頭飾,為銀鑲珊瑚牛角形,造型奇特,頗有王者風範;其錦緞袍雙肩高聳,以袖長過膝為美。

藏族分布地域極為廣闊,雪域高原造就了特色濃鬱的藏族服飾,其與神秘的高原文化融為一體,華貴而沉重。厚實寬大的藏袍,特別適合於高原氣候晝夜溫差變化大的特點,既能防寒又能散熱。藏族袍服有農區和牧區之分,牧區藏服多為皮板袍和氆氌袍,樸實無華,裝飾簡約;農區藏服多為錦緞袍,並以水獺皮、虎皮、豹皮鑲邊,佩帶金銀珠玉飾物,十分華美。滿身珠寶的藏家女兒是家中的公主,全家的財產都裝飾在她的身上,黃的琥珀、紅的珊瑚、綠的松石、黑白相間的九眼石,還有黃金白銀打造的呷烏、曲瑪、銀盾……一個盛裝少女的佩飾是父輩們世代積攢下來的。由於崇尚華美貴重之物,四川和青海藏族的服飾是最為奇特和富貴的。四川甘孜藏族男子的服飾裝束,不僅佩戴沉重的金銀珠玉飾物,還用虎皮和豹皮鑲飾衣袍。他們腰佩銀質腰刀、火鐮,腳登長靴,頭挽英雄結,神氣十足。

滿族服飾莊重華麗,質料、刺繡和縫製均工藝講究、裝飾華美、民族特色濃鬱,並對中國近代服裝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的「旗袍」,便是由滿族旗袍演繹而出並經久不衰的典雅服式。這種顯示東方女子秀麗端莊氣質的旗袍,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民族服裝的代表。傳統的滿族旗袍是寬大直身的,適合於滿族早期的射獵生活。男袍無領、箭袖、右衽大襟,下擺的前後左右有四個開衩,穿時緊束腰帶,既保暖又便於騎射。滿族男子特有的「巴魯圖」坎肩也稱「勇士坎肩」,穿在長袍外面,以示其英武。女袍的特點是直腰身,寬袖,右衽大襟,袍長至腳面,穿著時不束腰,其造型簡練優美。旗袍特別講究裝飾,領口、袖口、衣襟都鑲飾花邊,以鑲有十八道花邊的旗袍最美,有「京城十八鑲」之美譽。身著華麗旗袍的滿族婦女梳「旗頭」,穿高底旗鞋,挺拔端莊,雍容華貴。

維吾爾族服飾華美富麗、色彩鮮豔,顯示出濃鬱的西域風情和文化魅力。維吾爾族女服最有代表性的是用「艾得萊斯綢」做成的裙裝。「艾得萊斯綢」由手工織成,常見的有紅、藍、綠、金黃等色調,其花紋如彩雲飄飛,明豔華麗,被維吾爾人讚譽為「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是美好的祝福。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隨處都可見身穿「艾得萊斯綢」花裙的姑娘們載歌載舞。中老年婦女則穿藍綠色彩的「艾得萊斯綢」連衣裙,顯得華貴典雅。最有特點的維吾爾族男裝稱為「裕袢」,即是用彩色條紋綢「切克曼」縫製的長袍,這種織造細密的傳統衣料,深受維吾爾族喜愛。男子的白色襯衣多為半開襟合領式的,年青人的襯衣領口、前胸、袖口多綴飾花邊,腰部束繡花腰巾「波塔」,再配上青色長褲,長筒皮靴,全身穿著顯示出濃鬱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新疆塔吉克族盛裝服飾(攝影/楊源)

鄂倫春族曾世代遊獵於興安嶺原始森林中,無論男女都精騎善獵,在林海中追捕獐狍和野獸。遊獵是一種原始的生產生活形態,這時期的人類以獸皮為衣。因此說,鄂倫春族古樸的狍皮衣物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狍子是上天賜給鄂倫春人的衣食之源,狍肉是鄂倫春人的主食,狍皮是鄂倫春人製作服裝的主要材料。神奇的是,夏天的狍子皮毛薄而柔軟,可做夏裝;冬季的皮毛厚實而輕軟,適合做冬裝。鄂倫春婦女是鞣皮、縫紉、刺繡和加工各種狍皮衣物的能手,嫻熟的技藝使她們將狍皮演繹為一種文化,其狍皮衣物製作工藝講究,紋樣美觀,種類豐富。鄂倫春男女都穿大襟長袍,女袍兩側開衩,腰間系彩色綢布帶;男袍四面開衩,腰間緊系麋皮帶,下著皮褲、皮靴,頭戴狍頭帽,這種裝束十分適合於騎馬奔躍的遊獵生活。

赫哲族是中國唯一以魚皮為衣的古老民族,原始而質樸的魚皮衣是赫哲族漁獵生活的寫照。不久前赫哲族還保持著較為完整的漁獵文化,夏天穿魚皮、冬天穿獸皮。遊獵和漁獵都是一種原始的生產方式,早於遊牧。東北黑龍江下遊的赫哲族人史稱「魚皮部」(穿魚皮的部落),他們沿江河居住,以魚肉為主食,以魚皮為主要衣物。富饒的三江平原江河密布,給赫哲族人以舟楫之利,衣食之源。赫哲族的魚皮服裝有長袍和短衣之分,皆為立領大襟式,衣袍的領、襟、袖都飾有精美的鹿皮剪制的各種紋樣。節慶時穿長袍,平日穿短衣。魚皮套褲和魚皮靰鞡都是很原始的服式,靰鞡的造型如同人類早期的鞋。赫哲人的魚獵生活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近代民族間的交往和現代經濟的衝擊使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漸漸成為一種文化遺存。


青海藏族銀飾盛裝(攝影/謝軍)


廣西瑤族狗頭冠服飾(攝影/邱仕堅)

南方:瑰麗多姿

當我們領略過中國北方民族長衣盛飾、寬袍闊帶的服飾風採之後,再把目光投向南方民族服飾,看到的是豐富的服裝款式、獨特的服裝面料、精美的織繡染技藝、精彩的裝飾風格以及深邃古樸的圖案內涵。

中國南方的許多民族都是典型的山地農耕民族,他們居住於西南和中南廣大的崇山峻岭之中,方圓百裡,語言不通,習俗各異,服飾紛呈,形成了文化地理上的錯落分布,造就了經久不變的文化形態。在貴州地區,一部分苗族至今仍保持著南遷時中原服裝和飾物的特徵,而榕江苗族男子的服裝款式則可遠溯到秦漢。屬於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的服裝款式多為上衣下裳式,服裝材料以棉、麻、絲織品為主,其服裝工藝之精湛,服裝款式變化之多和裝飾物之豐富可謂瑰麗多姿。苗族是中國南方民族中極有代表性的一個民族,有一百多個支系,亦有一百多種服飾。

苗族是一個極為注重服飾裝扮的民族,貴州黔東南地區,是苗族服飾最為精美之地,其服裝、刺繡、蠟染、紡織、銀飾都很出色,它們分別體現著最有特色的苗族服飾文化。居住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人盛行穿戴花衣銀飾,最具代表性的是施洞苗、雷山苗和凱棠苗,其少女盛裝時皆以銀衣為飾。鏨花銀牌是銀衣的主要飾物,每片都鏨有精美花紋,有龍蛇、鳳鳥、蝴蝶、舞獅、麒麟、仙鶴、花卉、羅漢、仙童等吉祥圖案,用於裝飾衣襟、衣袖和衣背等處。苗女聰明善繡,臺江、雷山等地流行的縐繡、堆繡和散繡是苗族特有的繡飾,用這三種繡法製做的上衣皆為盛裝禮服,稱作「花衣」;在花衣上綴滿銀飾,又稱作盛裝「銀衣」,是苗族服飾中的精品。絢麗的花衣和豐富的銀飾構成了苗族服飾的獨特風貌。

南方民族中服飾最奇的是瑤族的狗尾衫,其前襟長至膝下,兩端精心縫製若狗尾,穿著時兩襟在胸前交叉,繫結於腰後,「狗尾」自然垂下。這種服式與瑤族崇拜「盤瓠」(犬)有關。史載盤瓠「其毛五彩」,「狗頭人身」。古代南方民族及其後裔皆模仿盤瓠的形狀及顏色製作衣物,瑤族至今仍穿戴五色服、狗尾衫和狗頭冠,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民族中上衣最短的是花腰傣。居住在雲南紅河畔新平、元江兩地的花腰傣,因其少女美麗的服飾而得名。花腰傣少女身穿鑲銀泡的小褂、外套一件精美的刺繡短上衣,僅七寸長的短衣充分地展示出她們腰飾的華美:紅色織花腰帶在腰間層層纏繞、小褂下擺垂著的銀芝麻響鈴均勻地排列在後腰、長長的絲帶將精美的「花央籮」系在腰邊;還有斜挎腰間的銀帶、鑲滿銀泡的長穗「筒帕」、豔麗的挑花筒裙、高高的髮髻、別致的小笠帽……花腰傣女孩裝扮得比孔雀還美麗。

南方民族中服飾最古樸的是黎族和佤族,他們至今仍以原始的貫頭衣為服式,貫頭衣用家織的棉、麻布整幅縫合而成,布幅中留出領口,穿時由頭部套入,款式有坎肩式和寬袖式兩種,其中以刺繡精美的黎族貫頭衣最為著名。

南方民族中服飾最簡約的是獨龍族,傳統的獨龍族服飾是將一塊獨龍毯披在身上為衣。獨龍族女子善織,她們採野生麻或家培木麻捻成細線,用灶灰水沸煮,洗淨後染出紅、黃、藍、綠、黑五色,用腰織機手工織成尺二寬條紋麻布,其色質厚重,三幅連綴便為獨龍毯。白天作衣,夜可作被。男子披龍獨毯時,由左肩右腋抄向胸前繫結,袒右肩右臂;女子披獨龍毯時由左腋向右肩纏繞,其右肩處用竹針別住,袒左肩左臂。這種傳統裝束顯示出獨龍族曾經原始古樸的社會生活形態。

南方民族中服飾最豐富的是哈尼族僾尼少女,不僅有銀泡、銀牌、銀花、織花帶作為裝飾,還有鮮花、草珠、藤條、羽毛、海貝、甲殼蟲、雕花竹片……自然界一切美麗的東西都可成為她們的飾物……每一個南方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服飾,其表現出極具生命力的創意,也表現出精巧靈秀的工藝水平。



貴州苗族龍鳳大銀角

對中國民族服飾作了一番美的巡禮之後,我們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在此,文化的心血與榮耀也在此。中國民族珍視自然的審慎態度,與環境相協調的生存方式,是當今現代社會所日漸缺少的。不同的山、不同的水,就會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傳統方式。傳統帶給我們的是文化的多元性,認知傳統,了解傳統,當我們面對新生活時就會多一份選擇。21世紀的科技發展一日千裡,唯有傳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於是,追溯歷史,探索古代文明的興衰故事,或是站在歷史的源頭眺望它的流向,我們發現當代人比從前更需要文化的支撐。傳統是一種能夠跨越時空的「永恆」,傳統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值得我們珍視。說到底,我們的內心需要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溫馨,那些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是人類共同的美好的記憶。

(作者: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同時,當它們表現在民族精神中時,那又是-種屈又不屈的態度,使得之前苦難中的中國沒有淪為西方侵略聯軍的殖民地,並隨著新中國的超越式發展,讓世界另眼相看。的確,中華民族骨子裡的那股強大堅強的力量正是因影響中國幾千年的藝術文化精神所沉澱而來,沒有絕對的頂點,只有不斷地發展與中和,在今後也一定會繼續沿著這條線發展下去,現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證明出這種藝術文化底蘊的強大優勢。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淺談中國少數民族滿族服飾文化特點
    關鍵詞:滿族服飾歷史 文化特點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1-0180-02   從歷史學的觀點看一個地區或國家、民族,其服飾文化的發展水平標誌著這個地區或國家、民族的文明發展水平,而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則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傳承。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炫富」 、「顯美」的裝飾文化形式,「炫富」的裝飾文化服飾的作用,除了防護禦寒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也有推測,由於雲南地區的多民族性,人群從各地遷移聚居而來,因此不排除在遷移的民族中有伴海面居的民族,海貝也就由其引人。
  • 民族風服飾與民族服飾的區別
    隨著國力的日漸昌盛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密切,我們意識到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最古老的人類文明,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步提升。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熱潮。各路名人、名流,無論商業巨子還是政界大佬在各種場合都自信的穿著「中國傳統風格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苗瑤語諸民族服飾類徵
    唐羽先生獨闢蹊徑,認為對於犬圖騰氏族來說,「好五色衣服」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它是通過氏族外婚的渠道傳進盤瓠氏族中來的。因此,在信仰者的心目中,「好五色衣服」是盤瓠民族承習其母系始祖文化一高辛部落文化的產物。
  • 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先行者 | 萊福士杯第四屆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啟動
    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被日益重視,以服飾傳承非遺無疑是重要的一個方向。在這方面,第三屆萊福士杯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做出了有益探索。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於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著有興趣。」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著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遊、長江下遊、珠江下遊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朝鮮族服飾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金代和清代少數民族統治者人主中原後,都曾經視漢民族的華衣美服於不顧,不惜用武力強迫漢人改變服飾習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很多,卻不能不說與漢民族服飾上過於濃重的政治色彩有關。過於狹隘的服飾美學觀念,使服飾成了一代統治者的政治符號,當江山易主的時候,作為前朝符號的服飾當然就成了不合時宜的東西。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服飾的內外交流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交流一般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經濟、宗教方面的交流,也有文化、生活、風俗等方面的交流。實際上服飾藝術有時往往是藉助於其他交流,在經意或不經意當中來實現不同風格的服飾藝術間的交流的。由於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時期,經濟的發展受小農經濟及自然經濟意識的限制,交通通訊的能力受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開放開明的程度受時局及觀念的限制,所以當時的交流基本上是保持在一種緩慢化、漸進化的水平上面,但儘管如此,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卻並不遜色,它們直接帶動了中國服飾藝術中不同地域間、不同民族間的內部交流的展開,更帶動了中國服飾藝術同其他國家服飾藝術之間的交流的展開,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服飾藝術的蓬勃發展
  • 滿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
    滿族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滿族人自稱其族名為「滿洲」,其民族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在服飾本體之外另行製作的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圖案對於服飾有相對的獨立性。根據服飾不同部位需要製作不同的花色裝飾,並根據不同季節更換應時的新作,往往在主要用一種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各種工藝手法,挑中有繡、織中有繡、染中有繡、或挑或織、挑織相兼,使服飾圖案花團錦簇,變化萬端,溢彩流光,更顯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古雅純樸的納西族服飾是其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採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以「披星戴月」為典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啞鈴圖式」看「衣冠王國」中國服飾的發展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大時段。儘管該時期有不成熟的過渡性特徵,但對數千年中國服飾衝擊之巨大,如霹街發聾振聵,今天的服飾大幅度西化,實際上是它的餘波。當然,這一重要轉折不是一夜間發生的。 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清朝晚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已在醞釀著這場劃時代之變。但真正使封建朝廷的服飾制度消亡的,則是辛亥革命,這正是近代服飾發展以其為起點的主要原因。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繼續談談裙,也是最普遍的一種下裝,我國很多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裙的類型可分為連衣裙、長裙、中裙、短裙。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簡潔的裙:如裹裙(腰圍與裙擺大小一致沒有作收腰處理,直接將大於臀圍的布料順著腰部圍繞一周,用繩、花帶作為腰帶將布固定在腰間形成) ;西北的少數民族常穿的A型裙、收腰連衣裙等。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東鄉族服飾!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為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而新娘服飾的符號特徵尤為醒目。東鄉族婦女從少女成為新婦,服飾的變化往往十分明顯。如「蓋頭」的顏色是區分東鄉族婦女年齡以及婚否的重要標誌。東鄉族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其服飾必然會受到多種來源的影響。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不少古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和生活習慣,其服飾中也保留著過去老年婦女頭戴的名為「腦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