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為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著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簷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眾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近幾十年,東鄉族在服飾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即青少年婦女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青色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無簷軟帽,有黑、白兩色,多用布縫製而成。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而新娘服飾的符號特徵尤為醒目。東鄉族婦女從少女成為新婦,服飾的變化往往十分明顯。如「蓋頭」的顏色是區分東鄉族婦女年齡以及婚否的重要標誌。
東鄉族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其服飾必然會受到多種來源的影響。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不少古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和生活習慣,其服飾中也保留著過去老年婦女頭戴的名為「腦帽」的帽子。其式樣是蒙古族的敖包似的高筒,頂端合攏,後面再做一個圓扇。東鄉族男青年喜歡系一種兩邊窄細,中間寬大、有囊可裝錢物的繡花腰飾。這種腰飾被稱為「韃子花腰帶」或「韃子花褲帶」,也源於蒙古族。
東鄉族服飾也反映了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伊斯蘭教眾多的社會倫理規範中最首要的一條規定,就是人人平等。伊斯蘭教反對人們通過穿著豪華名貴的服飾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現自己的高貴。因此,東鄉族服飾中不崇尚貴重華麗的服飾,不虛榮、不炫耀,穿著應儘量普通化、大眾化,這是平等觀念在服飾中的一種體現。
古時的東鄉族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鞝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過去,年青婦女,除了帶銀耳環、銀手鐲以外,頭飾胸飾很少。出嫁的新娘,不僅有頭飾、銀制的簪草頭花、五枝形的扇花緞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飾、銀制的牙籤子、銀牌。銀牌都是圓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銀圓。窮人家的姑娘出嫁時,沒有這些頭飾、胸飾,則向富家借用。新娘頭一次回娘家,便物歸原主。現在,婚禮上新娘則只插幾朵絹花,原先的首飾、胸飾已成為陳跡。結婚時,新娘穿「過美」。「過美」是一種前後開叉的長袍和裙子,上穿鑲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層層摞摞的,綴的假袖很多,以顯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褲,叫"西古",有綁腿帶子。
女孩子年幼時頭髮周圍剃一圈,中間平分梳著兩條小辮,8歲開始留髮,梳成一條辮子,結婚後挽髮髻,戴一白帽,外罩蓋頭。現在的青年婦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狀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時尚西裝,足蹬高跟皮鞋,也頗具魅力。
男子的服裝上衣中間開口,一排整齊的布挽的紐扣,領高寸許,褲齊腳踝,與漢族男子所穿的小褲褂無甚分別,寒冷季節,則披上一件羊皮襖,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襖分長、短兩種,長的與大氅差不多,短的與短褂相似,皮襖都是斜襟。穿短皮襖,多系一條粗布制的腰帶,這樣幹活輕便自如。過去,男子多喜穿長袍,腰系粗織的羊毛腰帶,掛有一把小刀,解放後,才漸漸改穿短裝。
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縫製而成,富人家則用綢或線織做成。平時所穿的襪子是布縫的套襪。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曬乾的胡麻草編織而成的,還有用牛羊皮自製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幫用一張整皮子縫製,冬天裡面填草末,用來暖腳。
「仲白」是東鄉族男子喜用的一種禮服。「仲白」樣式,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一種對開的大衣,暗扣,低領,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縫製。「仲白」須經常保持潔淨,若是不慎被穢物汙染,包括人畜類尿、血和酒,必須立即清洗乾淨。因為「仲白」是上清真寺禮拜五聚禮的禮服。老年人在遇婚喪或探親訪友時,也喜穿「仲白」。
東鄉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禮拜,一般頭上都戴纏巾,這種纏巾叫「臺絲達日」,其長度是九個半吋,一吋是從手指到肘前的長度。"臺絲達日"一般是用白紗、黃紗或是白綢、黃綢製成。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東鄉族有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開齋節是東鄉族最隆重、最重視的節日。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去清真寺聚禮,清晨上墓地念經祈禱,鄰裡親友間相互上門,做「色倆目」問安。婦女則在家裡炸油果、饊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給親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爾邦節,東鄉族稱之為「阿也」,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這一天,凡是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家宰牲慶祝,所宰的牛羊肉,請阿訇和眾鄉親在家裡念經共餐,不允許獨家享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在伊斯蘭教曆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錯一天)。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聚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紀節時也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可在清真寺、拱北裡過,也可在家中過。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時代·鄉創周刊 |
八十九期 九十期 九十一期 九十二期
九十三期 九十四期 九十五期 九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