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東鄉族服飾!

2021-02-28 時代記憶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為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著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簷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眾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近幾十年,東鄉族在服飾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即青少年婦女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青色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無簷軟帽,有黑、白兩色,多用布縫製而成。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而新娘服飾的符號特徵尤為醒目。東鄉族婦女從少女成為新婦,服飾的變化往往十分明顯。如「蓋頭」的顏色是區分東鄉族婦女年齡以及婚否的重要標誌。

東鄉族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其服飾必然會受到多種來源的影響。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不少古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和生活習慣,其服飾中也保留著過去老年婦女頭戴的名為「腦帽」的帽子。其式樣是蒙古族的敖包似的高筒,頂端合攏,後面再做一個圓扇。東鄉族男青年喜歡系一種兩邊窄細,中間寬大、有囊可裝錢物的繡花腰飾。這種腰飾被稱為「韃子花腰帶」或「韃子花褲帶」,也源於蒙古族。

東鄉族服飾也反映了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伊斯蘭教眾多的社會倫理規範中最首要的一條規定,就是人人平等。伊斯蘭教反對人們通過穿著豪華名貴的服飾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現自己的高貴。因此,東鄉族服飾中不崇尚貴重華麗的服飾,不虛榮、不炫耀,穿著應儘量普通化、大眾化,這是平等觀念在服飾中的一種體現。

古時的東鄉族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鞝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過去,年青婦女,除了帶銀耳環、銀手鐲以外,頭飾胸飾很少。出嫁的新娘,不僅有頭飾、銀制的簪草頭花、五枝形的扇花緞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飾、銀制的牙籤子、銀牌。銀牌都是圓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銀圓。窮人家的姑娘出嫁時,沒有這些頭飾、胸飾,則向富家借用。新娘頭一次回娘家,便物歸原主。現在,婚禮上新娘則只插幾朵絹花,原先的首飾、胸飾已成為陳跡。結婚時,新娘穿「過美」。「過美」是一種前後開叉的長袍和裙子,上穿鑲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層層摞摞的,綴的假袖很多,以顯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褲,叫"西古",有綁腿帶子。

女孩子年幼時頭髮周圍剃一圈,中間平分梳著兩條小辮,8歲開始留髮,梳成一條辮子,結婚後挽髮髻,戴一白帽,外罩蓋頭。現在的青年婦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狀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時尚西裝,足蹬高跟皮鞋,也頗具魅力。

男子的服裝上衣中間開口,一排整齊的布挽的紐扣,領高寸許,褲齊腳踝,與漢族男子所穿的小褲褂無甚分別,寒冷季節,則披上一件羊皮襖,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襖分長、短兩種,長的與大氅差不多,短的與短褂相似,皮襖都是斜襟。穿短皮襖,多系一條粗布制的腰帶,這樣幹活輕便自如。過去,男子多喜穿長袍,腰系粗織的羊毛腰帶,掛有一把小刀,解放後,才漸漸改穿短裝。

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縫製而成,富人家則用綢或線織做成。平時所穿的襪子是布縫的套襪。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曬乾的胡麻草編織而成的,還有用牛羊皮自製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幫用一張整皮子縫製,冬天裡面填草末,用來暖腳。

「仲白」是東鄉族男子喜用的一種禮服。「仲白」樣式,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一種對開的大衣,暗扣,低領,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縫製。「仲白」須經常保持潔淨,若是不慎被穢物汙染,包括人畜類尿、血和酒,必須立即清洗乾淨。因為「仲白」是上清真寺禮拜五聚禮的禮服。老年人在遇婚喪或探親訪友時,也喜穿「仲白」。

東鄉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禮拜,一般頭上都戴纏巾,這種纏巾叫「臺絲達日」,其長度是九個半吋,一吋是從手指到肘前的長度。"臺絲達日"一般是用白紗、黃紗或是白綢、黃綢製成。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東鄉族有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開齋節是東鄉族最隆重、最重視的節日。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去清真寺聚禮,清晨上墓地念經祈禱,鄰裡親友間相互上門,做「色倆目」問安。婦女則在家裡炸油果、饊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給親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爾邦節,東鄉族稱之為「阿也」,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這一天,凡是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家宰牲慶祝,所宰的牛羊肉,請阿訇和眾鄉親在家裡念經共餐,不允許獨家享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在伊斯蘭教曆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錯一天)。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聚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紀節時也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可在清真寺、拱北裡過,也可在家中過。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時代·鄉創周刊 |

 八十九期    九十期        九十一期  九十二期 

九十三期    九十四期    九十五期  九十六期

相關焦點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城市裡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回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和多數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著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襲的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注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當代回族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滿族服飾是指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雍正初年以來,受「改土歸流」的政策的影響,清代歷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納西族移風易俗,因而納西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麗江一帶男子服飾與臨近漢族已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服飾歷史淵源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現代布朗族的服飾,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差異。臨滄、思茅地區布朗人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長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戴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女性服飾由於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在布朗族年輕一代中,有不少人改穿漢裝、傣裝等。但傳統民族服裝仍獨具特色。女性服飾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青年女子穿著豔麗。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毛南族服飾!
    1956年7月經過民族識別,正式確定毛南族為單一民族,稱為「毛難族」。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意見,國務院批准改為「毛南族」。貴州的毛南族自稱「哎繞」、「印吞」、「哎吞」等,也是「本地人」、「自己人」之意。其他民族則稱他們為「偒僙」或「佯僙」等,1990年7月27日才正式確認為「毛南族」。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普米族服飾!
    新中國建立後,普米族也和其他各民族一道,在服飾上受漢族的服飾文化影響較多,服飾趨向簡單。女子頭飾普遍只用花帕,穿領口、襟邊、袖口鑲邊的大襟長衣,外套紅、黑、綠色領褂,腰系彩色鑲邊的黑色或白色方型圍腰,戴一些簡單的飾品。
  • 最美中國,中國56個民族服飾,驚豔世界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但是你只知道56個民族,卻真正看過幾種民族服裝?2.蒙古族服飾5.彝族服飾24.東鄉族服飾56.俄羅斯族服飾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彝族服飾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壯族服飾歷史 壯族服飾工藝條件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 壯族服飾特點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最全完整版,太驚豔了!
    個民族,56枝花。經過歷史文化的沉澱,每個民族都各有特色,民族服飾更成為它們最大的魅力所在。京族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女子喜歡佩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東鄉族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姑娘尤其喜歡銀飾。烏茲別克族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維吾爾族服飾設計!
    艾特萊絲裙是新疆維吾爾族婦女喜愛穿著的一種特色民族服飾。這條艾特萊絲裙,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尤其適合夏天穿著。裙子圖案呈長條形,色澤十分豔麗,把各種基色有規則地進行排列。與沙漠邊緣單調的環境色彩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維吾爾族人民對現實和未來生活的熱戀和追求。維吾爾族花帽又稱「朵帕」,是當地日常佩戴的主要帽飾之一,也常作為饋贈親友的貴重禮物。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插畫最全完整版,美!
    1.阿昌族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阿昌族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
  • 一條微信看遍中國56個民族服裝,美醉了...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但是你只知道56個民族,卻真正看過幾種民族服裝?今天給大家送上56個民族完整的民族服裝盛宴,不管你是哪個民族都可以為自己民族代言。1.漢族服飾
  • 乾貨分享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插畫完整版!趕緊收藏
    1.阿昌族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阿昌族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
  • 【56個民族,56支花】東鄉族(上)
    以哈姆扎為首的40個傳教者和阿里阿塔率領的8個賽義德,曾來河州一帶傳教。其中有14人定居東鄉,亡後葬在東鄉,其後裔分布在東鄉縣高山、達板、坪莊、龍泉鄉。部分東鄉族的外貌特徵與中亞人相似,大鬍鬚、高鼻梁、深眼窩。  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日本及西方一些國家的著作中稱為「撒爾塔語」。句子結構是主、賓、謂的次序,狀語在謂語之前,定語在被修飾詞之前,有鎖南壩、汪家集、那勒寺方言的區別。
  • 民族風服飾與民族服飾的區別
    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熱潮。各路名人、名流,無論商業巨子還是政界大佬在各種場合都自信的穿著「中國傳統風格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