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2021-02-20 時代記憶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清末民國以後

這一時期女子改穿寬闊的唐裝衣褲,腰間正面扎齊腳踝的半邊圍裙。圍裙上頭以兩條印花布帶繫結於背後,並以兩端各約兩尺作飄帶。壯族男子改穿對襟唐裝衣,寬褲子。腳穿土布鞋。男子讀書則穿中山裝,剪西式頭。老年人頭扎黑布巾。

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

髮式

壯族婦女髮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髮,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髮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頭飾

壯族男女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有不同的髮型。從廣西花山崖畫上可見早期壯人男子是剪短頭髮的。崖畫上有少量男子頭上插有兩支迎風舞動的羽翎。畫上有為數不多的少女留長辮,有一姑娘的發梢上還綴有一朵山花。古書上記載:壯族祖先的髮型還有披髮,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銀飾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據民國廿二年(1934)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載,百色「女子飾品,有發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降「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西林「惟女子最愛佩戴簪釵、耳環、手鐲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質,貧者用銀質。

鑿齒

鑿齒和文身是壯族先民在發展服飾與銀飾之前就在自身軀體上表現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區的壯人中仍然存在。產生於血緣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話《布伯》曾講到鑿牙(齒)的事,通過這則神話可給人們兩個信息,一是鑿齒的風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關。在古代壯族的祖先曾把鑿齒當成成丁禮。認為凡鑿齒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並且享有性生活的資格。久而久之,鑿齒成了一種習俗,並以此為美。

花鞋

壯族花鞋是壯族的刺繡工藝之一,又稱「繡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繡、壓繡等。在色彩上,年輕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豔麗色,紋樣有龍鳳、雙獅滾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厚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寫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壯」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會誤讀。從此以後,僮族一律改寫為壯族。

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壯語中是「人」的意思。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壯族常識擴展閱讀:

民族常識 | 壯族陶器  

民族常識 | 壯族彩調  

民族常識 ▏只知三月三?這裡有你不知道的壯族  

民族常識 | 壯族火貓舞,舞出年年好豐收 

民族常識 | 壯族不僅有自己的語言,還有奇特的「土俗字」  

民族常識 | 快來看看歷史上的壯族都有過哪些髮型吧!  

時代·鄉創周刊 |

六十七期  六十八期 六十九期    七十期

七十一期  七十二期 七十三期 七十四期

相關焦點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壯族服飾歷史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城市裡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回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和多數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著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襲的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注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當代回族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毛南族服飾!
    1956年7月經過民族識別,正式確定毛南族為單一民族,稱為「毛難族」。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意見,國務院批准改為「毛南族」。貴州的毛南族自稱「哎繞」、「印吞」、「哎吞」等,也是「本地人」、「自己人」之意。其他民族則稱他們為「偒僙」或「佯僙」等,1990年7月27日才正式確認為「毛南族」。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滿族服飾是指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雍正初年以來,受「改土歸流」的政策的影響,清代歷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納西族移風易俗,因而納西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麗江一帶男子服飾與臨近漢族已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服飾歷史淵源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東鄉族服飾!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眾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而新娘服飾的符號特徵尤為醒目。東鄉族婦女從少女成為新婦,服飾的變化往往十分明顯。如「蓋頭」的顏色是區分東鄉族婦女年齡以及婚否的重要標誌。東鄉族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其服飾必然會受到多種來源的影響。東鄉族至今仍保留著不少古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和生活習慣,其服飾中也保留著過去老年婦女頭戴的名為「腦帽」的帽子。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現代布朗族的服飾,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差異。臨滄、思茅地區布朗人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長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戴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女性服飾由於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在布朗族年輕一代中,有不少人改穿漢裝、傣裝等。但傳統民族服裝仍獨具特色。女性服飾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青年女子穿著豔麗。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普米族服飾!
    新中國建立後,普米族也和其他各民族一道,在服飾上受漢族的服飾文化影響較多,服飾趨向簡單。女子頭飾普遍只用花帕,穿領口、襟邊、袖口鑲邊的大襟長衣,外套紅、黑、綠色領褂,腰系彩色鑲邊的黑色或白色方型圍腰,戴一些簡單的飾品。
  • 最美中國,中國56個民族服飾,驚豔世界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但是你只知道56個民族,卻真正看過幾種民族服裝?2.蒙古族服飾5.彝族服飾28.壯族服飾56.俄羅斯族服飾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彝族服飾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最全完整版,太驚豔了!
    個民族,56枝花。經過歷史文化的沉澱,每個民族都各有特色,民族服飾更成為它們最大的魅力所在。京族壯族姑娘十分擅長刺繡,花衣短裙,很有特色。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姑娘尤其喜歡銀飾。烏茲別克族
  •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
    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今日份民族服飾「秀」吧!ONE 《廣西世居民族》本系列作品分別從廣西的十二世居民族中的壯族、瑤族、苗族傳統服飾中汲取靈感。在圖案上,對壯族銅鼓、瑤族八角花、苗族蝴蝶圖案進行再設計,在對元素幾何化處理的基礎上,用簡約的方形進行疊加的手法來呈現這三個民族的圖案特徵。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維吾爾族服飾設計!
    艾特萊絲裙是新疆維吾爾族婦女喜愛穿著的一種特色民族服飾。這條艾特萊絲裙,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尤其適合夏天穿著。裙子圖案呈長條形,色澤十分豔麗,把各種基色有規則地進行排列。與沙漠邊緣單調的環境色彩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維吾爾族人民對現實和未來生活的熱戀和追求。維吾爾族花帽又稱「朵帕」,是當地日常佩戴的主要帽飾之一,也常作為饋贈親友的貴重禮物。
  • 第二屆《我從遠古走來》56個民族服飾大賽西南決賽在南寧舉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2月10日,《我從遠古走來》2020第二屆56個民族服飾形象展演暨民族服飾設計創意大賽西南決賽及頒獎晚宴在南寧鑫偉萬豪酒店舉行。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梁漢昌,廣西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忻城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梁恆源,一帶一路網、中外交流網總裁易鍵,一帶一路網、中外交流網西南管理中心主任陸瑩,一帶一路網、中外交流網西南管理中心副主任、(兼)西南文化藝術傳播中心主任王普君,世旗聯合會廣西總會首屆「最美世旗人」大賽評委吳若溪擔任評委,相關領導嘉賓出席。
  • 民族風服飾與民族服飾的區別
    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熱潮。各路名人、名流,無論商業巨子還是政界大佬在各種場合都自信的穿著「中國傳統風格服飾」。
  • 壯族服飾
    雲南民族廣播,或點擊文章結尾「閱讀原文」均可免費訂閱,關注云南民族廣播,不同的語言,傳遞同一個聲音,了解七彩雲南的窗口,展現和諧邊疆的平臺! 壯族服飾一般以藍黑為主,也有菱形圖案的灰色。男裝多為開衫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穿寬大襠褲,包黑頭巾。剝隘一帶的壯族,男子頭包繡有精美圖案的帕子。老人頭包長4-5尺的黑布。
  • 56個民族服飾介紹————塔吉克族
    「塔吉克」是民族自稱,意為「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紀分布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操伊朗語的諸民族。中國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斯坦的主體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個民族,二者在語言、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異。中國塔吉克族的民族語言分為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種,與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語(波斯語方言)不能互通。中國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