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2020-12-26 科學網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0:1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inston Timp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實現對人類細胞系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的同時檢測。相關論文於2020年11月23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

通過應用GpC甲基轉移酶外源性標記開放染色質,研究人員使用納米孔測序來同時評估了長鏈DNA上的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研究人員對四種人類細胞系(GM12878、MCF-10A、MCF-7和MDA-MB-231)進行了核小體佔有率和甲基化組(nanoNOMe)的納米孔測序。單分子拆分可實現蛋白質和核小體結合的印跡,並確定了單個分子上的組合啟動子表觀遺傳學特徵。

長讀測序使將讀段穩固地分配給單倍型成為可能,從而能夠生成完全分階段的人類表觀基因組,這由染色體水平的等位基因特異性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組成。研究人員進一步將其應用於乳腺癌模型,從而評估了差異性甲基化和癌細胞之間的可及性。

據了解,在DNA上探測表觀遺傳學特徵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增進人們對分階段表觀基因組的了解。

附:英文原文

Title: Simultaneous profiling of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methylation on human cell lines with nanopore sequencing

Author: Isac Lee, Roham Razaghi, Timothy Gilpatrick, Michael Molnar, Ariel Gershman, Norah Sadowski, Fritz J. Sedlazeck, Kasper D. Hansen, Jared T. Simpson, Winston Timp

Issue&Volume: 2020-11-23

Abstract: Probing epigenetic features on DNA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ased epigenome. In this study, we use nanopore sequencing to evaluate CpG methylation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simultaneously on long strands of DNA by applying GpC methyltransferase to exogenously label open chromatin. We performed nanopore sequencing of nucleosome occupancy and methylome (nanoNOMe) on four human cell lines (GM12878, MCF-10A, MCF-7 and MDA-MB-231). The single-molecule resolution allows footprinting of protein and nucleosome bind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binatorial promoter epigenetic signature on individual molecules. Long-read sequencing makes it possible to robustly assign reads to haplotypes, allowing us to generate a fully phased human epigenome, consisting of chromosome-level allele-specific profiles of CpG methylation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We further apply this to a breast cancer model to evaluate 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and accessibility between cancerous and noncancerous cells.

DOI: 10.1038/s41592-020-01000-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1000-7

相關焦點

  • SMAC-seq可評估大規模染色質狀態
    Greenleaf研究團隊揭示真核生物中染色質可及性的長距離單分子圖譜。相關論文2020年2月10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方法學》。 課題組已經開發了一種用於分析單個染色質纖維可及性的方法,這是一種單分子、長片段的染色質圖譜測序測定法(SMAC-seq),可以促進在多鹼基程度上同時的、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染色質狀態評估。
  • 新納米孔測序方法可實現對千兆鹼基大小的基因組進行分析
    新納米孔測序方法可實現對千兆鹼基大小的基因組進行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 13:15:58 英國諾丁漢大學Matthew Loose小組利用工具包「Readfish」,實現了對千兆鹼基大小基因組進行靶向納米孔測序
  • UNCALLED靶向納米孔測序顯優勢
    UNCALLED靶向納米孔測序顯優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0:54:3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am Kovaka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基於體內分析而發展的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kit,ChIP)技術可以真實、完整地反映結合在由於ChIP採用甲醛固定活細胞或者組織的方法,因此能比較真實的反映細胞內TF與Promoter的結合情況,還可以用來研究組蛋白的各種共價修飾與基因表達的關係。近年來,這種技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採用結合微陣列技術在染色體基因表達調控區域檢查染色體活性,是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病以及中央神經系統紊亂等疾病主要通路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 NBT「深度」丨精準、全面、便宜、不依賴亞硫酸鹽,DNA甲基化測序進入新時代
    Waddington在研究細胞發展命運時, 首次提出了表觀遺傳學的概念【1】。由於技術及生物體本身特點等原因, 目前研究較多的表觀遺傳機制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然而,亞硫酸氫鹽測序存在兩個主要缺點:1)亞硫酸氫鹽處理條件過於劇烈,DNA可能會降解從而降低PCR 及後續分析技術的靈敏度;2)亞硫酸氫鹽測序將未修飾的胞嘧啶完全轉化為胸腺嘧啶(未修飾的胞嘧啶佔人類基因組中總胞嘧啶的約95%),將所有胞嘧啶轉化為胸腺嘧啶嚴重降低了序列複雜性,導致測序質量差,定位率低,基因組覆蓋不均勻和測序成本增加。
  •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45:10 瑞士蘇黎世大學Tuncay Baubec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開發了新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
    隨著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和人們越來越高的基因序列信息的需求,測序技術得以快速發展。雖然,目前二代的高通量測序仍是在基因組測序和轉錄組測序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但其存在讀長短、成本高、依賴PCR擴增等缺陷。近年來,不需要PCR擴增便可以用來讀取長片段的第三代測序技術-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並在基因組組裝,甲基化鑑定和基因組結構變化等方面得以廣泛應用。
  • 單細胞測序的未來——Nature Methods綜述助您明晰發展方向(上)
    在不同細胞中,表觀組、轉錄組及蛋白組同時進行聯合分析和研究,對描述細胞「身份」及狀態具有重要作用,也更加能夠發掘到特定細胞類型的獨特調控網絡。近期單細胞組學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不僅能夠對單個細胞的基因組、轉錄組及表觀組進行單獨分析,也能夠同時對這些不同組學層面進行並行分析1,極大的促進了我們對於生物學網絡的研究與理解。
  • 國內第一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產自成都
    納米孔基因測序儀與前幾代測序儀的原理不同,是通過電場力驅動單鏈核酸分子穿過納米尺寸的蛋白孔道,由於不同的鹼基通過納米孔道時產生了不同阻斷程度和阻斷時間的電流信號,根據電流信號識別每條核酸分子上的鹼基信息,從而實現對單鏈核酸分子的測序,已被認為是測序技術的新方向。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相反,它們使用了一種特殊的細胞類型。這種細胞包含兩條完全相同的X染色體,它比一般的男性細胞(XY)多一條X染色體,同時又能避免分析典型的女性細胞(XX)時會遇到的兩條染色體的序列差異的問題。 研究的第一作者Karen Miga在2018年曾參與一項研究,證明了納米孔測序技術在創造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方面的潛力。研究使用的是一種特殊的納米孔測序儀,它通過檢測單個DNA分子通過膜上的小孔(納米孔)時電流的變化,對DNA進行測序。
  • 新經濟加速營丨國內第一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產自成都
    這些企業覆蓋人工智慧、生物醫療、大數據、先進材料、大消費等多個領域,均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和行業示範意義。而其中,成都齊碳科技有限公司是生物醫療領域不得不提的一家。作為國內第一家自主研發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並成功實現穩定獲得納米孔基因測序數據的企業,齊碳科技代表的是基因測序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實力。
  • 植物激素竟然決定染色質的結構?
    Figure 1植物發育可塑性和穩健性過程中激素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簡圖模型圖1是植物發育可塑性和穩健性過程中激素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簡圖模型。SAM、RAM形成層中的幹細胞是形成多年生植物的氣生根系統或木材系統的中心,並對各種環境作出可塑性反應。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可實現血液中的腫瘤...
    本研究共同通訊作者、鵾遠基因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劉蕊博士認為,該研究在技術上的最大的技術突破是利用半靶向PCR技術構建血漿游離DNA靶向測序文庫的方法,大幅度提高甲基化靶點的富集效率,解決了早期癌症患者血漿中ctDNA稀少、常規方法DNA丟失率高、檢測靈敏度受限等問題。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同時,還結合比較轉錄組、比較蛋白質組等手段對水牛產奶性狀、肉質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進行了系統解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響研究員以單細胞DNA甲基化測序的那些事兒為主題分享了自己近期在單細胞甲基化領域所做的一些嘗試及其相關研究成果,圍繞自主開發scBRIF-seq方法展開了詳細闡述,為單細胞甲基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建庫測序和分析方法。
  • 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
  • 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它讓任何人都可以對細胞(包括人類細胞)進行分析,並迅速確定基因組中所有調控特定基因表達的DNA序列。這種新技術,Ingolia稱之為CiBER-seq(CRISPR interference with barcoded expression reporter sequencing),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讓數萬個CRISPR實驗合併在一起,同時完成這些實驗。該技術摒棄了螢光,採用深度測序的方式,直接測量合併樣本(pooled sample)中基因活性的增加或減少。
  • 人類基因組草圖再添細節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首先攻下的為何是特殊的X染色體眾所周知,人的細胞中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在23對染色體上,其中有一對是性染色體。如果是女性,這對性染色體就是XX,但如果是男性,就是XY。而每個人的性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科學家選擇X染色體進行補缺測序是有原因的。」
  • 《陳巍學基因》筆記⑥人全基因組測序
    技術創新NanowellNano Well 技術就是把原來測序晶片上隨機平鋪的 2 種互補引物,做成整齊的納米孔,命名為 Nano 更是因為其上能平鋪數十億(改進提升納米孔利用率。限於泊松分布[1],橋式 PCR 理想情況下大約有 1/3 的孔是單克隆的,1/3 的孔,會是空克隆,還有 1/3 的孔,是多克隆。其中空的孔,沒有數據;而多克隆的孔,當中的數據是亂的。所以,只有單克隆的孔,是有效的。而在採用了 RPA 技術之後,雖然測序的模板和小孔當中的引物的結合,還是一個比較慢的過程,但是它一旦結合,就馬上發生擴增,把一個小孔佔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