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壞文物的十大惡魔,有人為,環境破壞,還有記憶的歷史遺留

2020-12-23 音影庫

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焚毀,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外國人拿著當初搶走文物來當噱頭來炒作文物,把文物價格炒到一定高度時,再光明正大的進行拍賣,還有著名的十二生肖"馬首",曾在2009年的蘇富比拍賣中拍出了約1.1億人民幣的天價,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

這是地震後的尼泊爾,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意為皇宮廣場。2015年4月25日,當地時間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的8.1級地震導致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杜巴廣場上的建築大部分倒塌。尼泊爾地震中損毀的重點古建築共計14座,其中12座為世界文化遺產。曾經尼泊爾王國鼎盛時期,其文化、建築、藝術上曾一度達到巔峰。

這是龐貝:火山,曾九米的火山灰掩埋了整座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龐貝末日》,這是真實改編而成,它是人類歷史上永遠抹不掉的噩耗,願人與自然和平相處。

因瘟疫消失的古城:馬丘比丘,2011年1月1日,秘魯總統阿蘭·加西亞宣布將定2011年為「世界馬丘比丘百年」年,以紀念這座世界上最重要的印加古城建築被發現100周年。可惜好景不長,每一座印加城市都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瘋狂破壞,銘刻印加文化符號的建築、墓葬無一倖免。西班牙人的入侵,還帶來了可怕的天花、麻疹、霍亂、鼠疫等,古老的印加民族無法抵禦這些疾病,95%的印加人因此死亡。

米諾斯這個地區也是在板塊活躍出,火山爆發之後,就引發了特大的海嘯。本來這裡就是比較狹小的,所以海嘯爆發之後,這裡就被摧毀了。除了一些建築之外,還有這個時代的文明,真的是讓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傷亡人數也很多。

亞特蘭蒂斯(Atlantis,意為「阿特拉斯的島嶼」),又譯阿特蘭蒂(提)斯,意譯大西洋之島、大西國、大西洲,一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裡,據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年被史前大洪水毀滅。

樓蘭是西域古國名,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小國。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鄯善國,並遷都泥城,向漢朝稱臣,原都城樓蘭城則由漢朝派兵屯田。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於孔雀河的改道,羅布泊水萎縮,生存環境日益惡劣,約公元422年以後,樓蘭城民眾迫於嚴重乾旱,遺棄樓蘭城,逐漸南移。樓蘭國併吞了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之一,前後經歷了600餘年,最後導致滅亡。

統萬城位于靖邊縣城北58公裡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子村,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之前是匈奴的城池,後被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統萬城毀壞的原因、風雨剝蝕侵蝕、坍塌 , 以及毀城、挖鑿窯洞等人為的破壞。統萬城高聳於沙海之中的白色城垣與角樓殘跡,,同時也反映出當地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它的興廢不單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問題,而是揭示了北方生態環境敏感帶地區人地關係的變化過程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蹟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徵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

迦太基城邦遺址坐落在北非突尼西亞北部,距首都突尼西亞約18公裡,曾經的迦太基帝國實力強大,土地廣袤,並繁榮昌茂。當時是地中海地區不管是政治還是商業或者是農業,都是以它為中心,後與羅馬發生激烈的爭奪,最終失敗告終,曾經固若金湯的城池,和帝國的霸業,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魂飛魄散。

亞述(Assyria)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位於底格裡斯河中遊。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屬於閃米特族的亞述人在此建立亞述爾城後逐漸形成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城邦。這個主要是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人為破壞。

最後,不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都應該和平相處,趁著大好時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北青快評|影視劇拍攝破壞文物別成了「連續劇」
    劇組以不清楚五桂頭山洞為區級文保單位為由擅自利用山洞,顯然說不過去,山洞是否是文保單位,不難查清。雖然文物現已恢復原貌,但劇組擅自封堵洞口,比如釘釘子等行為是否已對文物造成了破壞,這些也有必要予以回應。
  • 當記憶被集體篡改,是歷史遺留的漏洞,還是平行宇宙在作祟
    你明明清楚地記得在某年某月某時某地發生了一件事,但是當你多年以後和其他人描述起來的時候,要麼是其他人都不記得,要麼就是別人和你記得不一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周圍的人,明明和你有著一樣的記憶,而真實的歷史卻並非如此,是你的記憶出錯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呢?這種現象就可以被描述為「曼德拉效應」。
  • 敦煌莫高窟,神秘的遺留文化,還有武則天的身影
    在中國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文化遺留非常之多。在這其中,我最想跟大家介紹的是絲綢之路這一路上的文化景點,處處都是極其珍貴的文化寶藏。首先跟大家介紹的是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一個聖地,叫做敦煌。為了保護文物,敦煌莫高窟禁止遊客拍照。敦煌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古時,這裡是古代貿易往來的重要匯集點,全國各地的商人在此地相遇,外國的文化也順著絲綢之路延伸至國內,在敦煌處交匯且碰撞,獨特的敦煌文化至此形成。敦煌,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文化,也漸漸孕育出了屬於敦煌的獨一無二的風情文化。
  • 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在湘啟動
    12月4日,建黨100周年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啟動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第一師範(舊址)大禮堂舉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高建民,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等出席活動並講話。
  • 流失文物「回家」不再遙遙無期
    此次回家的68件文物,歷經無數文物人的重重努力,最終結束了25年的離散漂泊,於日前從英國返回祖國。期間歷經的艱難險阻,由此可見一斑。近年來,隨著國內不斷升溫的「博物館熱」「文物熱」,人們逐漸發現原本沉寂於博物館的每一件文物,不僅是民族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體內銘刻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
  • 大型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啟動儀式在湖南舉行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精心組織創作《閃光的記憶》,湖南省委宣傳部參與指導,湖南省廣播電視局、湖南廣播電視臺作為主辦單位,由湖南衛視承擔創作。   據介紹,該節目將以紅色文物及其承載的故事為切口,邀請各地紅色紀念館的年輕講解員和各行各業青年代表作為「志願講解員」, 與來自全國各個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文物一起組成「紅色巡展團」,走到年輕人身邊,以貼近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講述紅色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該節目計劃於2021年在湖南衛視黃金時段播出。
  •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
    健全制度法律 管理「量體裁衣」  過去由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環境保護,礦產資源開發帶來了突出的生態問題。如2018年,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到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進行「回頭看」督察時發現,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開採40年致使科爾沁草原近86平方公裡草原被毀壞等問題,該公司目前已全面整改,但這並不是個例。
  • 文物|哈民遺址:開啟五千年文明塵封記憶
    目前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保存完整的史前房屋木質構架、麻點文陶器、人骨遺骸等文物,再現了史前文明,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 考古學與文物保護(摘要)
    人類記憶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方法與手段很多,而文物,尤其是與考古學相關的文物,相對於其他記憶歷史與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來說,具有自身的優勢,因此是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優勢主要是:   第一,這種記憶可追溯到其他記憶方式與手段完全失去記憶而留下記憶空白的那些年代和那些空間,直到人是從那裡來的那些年代和空間,即這種記憶是能「生長」出歷史與文化的新的時、空與人、事記憶的土壤。
  • 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增強各方合力
    比如,依據環境保護法關於環境包括人文遺蹟、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規定,納入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依據文物保護法和物權法關於國有文物所有權的規定,納入國有財產保護領域;依託英烈保護法,將屬於國有文物的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納入英烈權益保護領域。此外,各級檢察機關主動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中心工作,積極探索相關領域案件辦理。
  • 解讀歷史文物:帶你了解歷史文化的作用
    常常有人部為文物是古董玩器,沒有什麼實際用處,與國家社會主義建敵更是無關緊要的。所以也不時有人周:「文物究竟有什麼用處?」小編認為文物的作用很大,同時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物是研究歷史、科學的重要素材。有人韶為古代人身體比現在的人高,如古害上所就的「文王十尺,渴九尺」,好像在三四千年裡偶人的身體已釋矮小了好多似的。但在考古掘中所見到的古代人骨架,業不見得比現代人高;到辭多古代的尺餮現之後,登覺古代的齒比現代的尺短得多,才知道古代人身體高的錯覺,完全是從古今的度不同而造成的。
  • 登錄他人遊戲帳號毀壞他人遊戲裝備,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分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虛擬財產非刑法意義上的財產,不是財產類犯罪的犯罪對象,對陳某的定性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遊戲裝備可以成為刑法保護的對象,因為遊戲裝備為虛擬財產,具有「財物」屬性,故本案陳某的行為應定性為故意毀壞財物罪。
  • 《閃光的記憶》:講述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
    朱淑華講述「半條被子」背後的故事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近日在湖南第一師範(舊址)大禮堂舉行啟動儀式。《閃光的記憶》將以紅色文物及其承載的故事為切口,邀請各地紅色紀念館的年輕講解員和各行各業青年代表作為「志願講解員」,與來自全國各個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文物一起組成「紅色巡展團」,前往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紅色紀念館和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知名院校,以貼近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講述一件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
  • 「火燒圓明園」重現敘利亞:上萬文物被盜,有的歷史甚至已5000年
    敘利亞文物和博物館總局局長馬哈茂德·哈穆德曾聲稱,戰爭讓反政府武裝分子和盜墓賊十分猖獗,他們在八年間洗劫了上萬件文物,其中一些文物的歷史超過5000年。如今,在俄敘聯軍的聯手下,敘利亞局勢趨於穩定,全國解放近在眼前。即便如此,盜墓分子依然不改本性,居然變本加厲的偷盜文物。
  • 日軍佔領北京後,為何沒有毀壞故宮?原來是這群人在守護!
    故宮,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也是最龐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雖然比不上未央宮和大明宮的煌煌大氣,但是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宮,還是別有一番獨特的韻味,從故宮建立到目前,它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600多年裡,它見證了我國的繁榮與衰弱, 是我國珍貴無比的文化遺產。
  • 汪達爾人推不掉的歷史責難
    進而演化成了損壞雕像繪畫作品、破壞文物古蹟行為的代名詞?    從北歐到北非,汪達爾人一路上確實行下了劫掠和破壞的斑斑劣跡,難逃歷史責難,但更令今時的我們警惕的是新型「汪達爾主義」,他們借熱愛之名對文化藝術所進行的破壞行為有日甚一日之勢。    ——編 者    在西方媒體上,經常看到有關「汪達爾主義」(Vandalism)的報導。
  • 這些案例告訴你破壞生態環境啥後果!
    經勘測,被查獲的81塊花崗巖的體積為260立方米,經鑑定價值為人民幣18.98萬元。李某添破壞的林地面積為3.34畝,林地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林地保護等級Ⅲ級, 是屬於開採石礦禁採區。被告人李某添的犯罪行為破壞了案發地的生態環境,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國家損失18.98萬元,依法亦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為懲治破壞礦產資源犯罪,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遂依法判決被告人李某添犯非法採礦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同時判決被告人李某添賠償國家損失18.98萬元。
  • 內蒙古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
    健全制度法律 管理「量體裁衣」過去由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環境保護,礦產資源開發帶來了突出的生態問題。如2018年,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到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進行「回頭看」督察時發現,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開採40年致使科爾沁草原近86平方公裡草原被毀壞等問題,該公司目前已全面整改,但這並不是個例。
  • ...被判刑,比起熊孩子毀壞博物館藝術品,成年人的「明知故犯」不可恕
    去年年底,一名男子在倫敦泰特美術館故意毀壞畢卡索名作《女子半身像》,並以刑事毀壞罪被警方逮捕起訴。最近,該事件有了新的進展——這名男子被判處監禁18個月。對於這一結果,包括泰特美術館在內,很多人都表示「公正審判」。但即便是18個月的監禁,也已不能讓一幅畫作恢復如初,《Bust of a Woman》至今還在修復中。
  • 天災、意外、人為、戰亂 珍貴文物古蹟面臨太多災難
    從意外損失到人為破壞,從戰亂動蕩到自然災害,珍貴的文物古蹟面臨著太多潛在災難——  瑰麗而脆弱的「人類記憶」新華社/美聯  4月15日傍晚,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發火災,雖然主體建築和主要文物沒有受損,但建築的大部分屋頂和塔尖還是毀於火中。作為全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巴黎聖母院此次遭逢的災難,也再一次引發了世人對那些極端寶貴卻也極其脆弱的「人類記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