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爨字 活著的爨體

2021-02-06 丁強公號

媒體隊全家福    陳興祥    攝



     上上周末,媒體隊在昆明科化基地參加陽光足球聯賽,對手是爨聯隊。有幾個隊友問我:丁老師,這個隊叫什麼名字?丁隊,這個隊第一個字怎麼讀?我回答:串,和串串香的串字同音。


說文解字,爨字有30畫,寫對都難,寫好看更難。


爨氏在雲南崛起

     爨 ,《說文解字》裡說:齊謂之炊爨。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砌個灶,架上鍋,燒火做飯,燒湯。

     爨姓是中國姓氏之一。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爨姓名人有爨琛、爨龍顏、爨歸王、爨寶子等。囉嗦兩句:這個字古代讀chuàn,現代普通話讀cuàn,如今,雲南、貴州方言也很難分清到底是讀cuàn?還是讀chuàn?

拜讀百度截圖

      後來,在大王家裡燒火做飯的人幹得很好,往往能炒出好菜,熬出好肉湯、菜湯,讓大王和他的家人吃香喝辣,很是滿意,於是被封為灶官,也就是夥夫官。到了西周,有夥夫官就把這個字定為姓氏,並從陝西、中原一路遷移到雲南曲靖、陸良等地繼續做官,繁衍發展。到了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北伐前率領大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南徵南中,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後,扶殖孟獲、爨姓首領冶理南中,爨姓勢力逐漸壯大。


爨文化發祥地

     曲靖市  位於雲南省東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主要山脈有烏蒙山系。亞熱帶與溫帶共存的高原類季風氣候。面積3萬平方千米曲靖名稱正式啟用於元朝,來歷不祥,古代在滇東北曾經設曲州,靖州。戰國時期,為滇國和夜郎國屬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牂牁郡,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益州郡,味(mei)縣(今麒麟)。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庲降都督由南昌(今貴州畢節)移駐平夷縣(今富源縣);建興三年(225年)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庲隆都督由平夷移至建寧(今麒麟),統管「南中」(今雲南全境、川南、黔西)地區,曲靖成為「南中」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西晉至唐初,先後置寧州(全國19州之一)、郎州、南寧州,治所均在曲靖。唐天寶七年(748年)入南詔。宋大理國時期,設石城郡,統磨彌、普麼、納垢、羅雄、師宗、落溫、夜苴、於矢等8部。元憲宗六年(1256年)立磨彌部萬戶,轄石城千戶(今麒麟)、普麼千戶(今越州)、納垢千戶(今馬龍)、落溫千戶(今陸良),師宗千戶屬落蒙萬戶府轄,會澤屬畔萬戶府轄。至元八年(1271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為曲靖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南寧州為南寧縣,治所南寧;二十五年改曲靖路總管府為曲靖路宣撫司;二十八年改曲靖路宣撫司為曲靖路宣撫司管軍民萬戶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曲靖路為曲靖軍民府,治所南寧(今麒麟);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雲南置曲靖等4兵備道。曲靖兵備道分署駐曲靖府。清康熙元年至三年(1662至1664年),曲靖曾為雲南省治,雲南總督駐曲靖。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東道,治所先設於尋甸後遷南寧(今麒麟)。1913年廢曲靖府,改南寧縣為曲靖縣,屬滇中道監察區,1927年直隸雲南省。1947年設雲南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曲靖縣。1950年3月建立雲南省曲靖專區督察專員公署,轄曲靖、霑益、馬龍、宜威、平彝、嵩明、尋甸7縣。1954年7月裁宜良專區與曲靖專區合併,建立曲靖行政專員公署,駐曲靖縣。後瀘西縣劃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64年原由東川領導的會澤縣劃入曲靖專區,1970年曲靖專區改稱曲靖地區,駐曲靖縣。1997年5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曲靖撤地設市,轄麒麟區、霑益、馬龍、富源、羅平、師宗、陸良、會澤、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代管宣威市。1999年,尋甸縣劃歸昆明市管轄。

     爨寶子碑及碑文    網絡圖片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重點名勝古蹟: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等。

爨龍顏碑及碑文   網絡圖片


      陸良縣  面積1989.47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中樞街道辦事處。西漢元封二年設置,名同勞縣。西晉晚期至東晉初,更名同樂縣。唐天寶前期屬爨地,沿置同樂縣;後期屬南詔,廢同樂縣改設夔鹿弄川。宋大理國段氏年間,

前期改夔鹿弄川置吾彥甸;後期改吾彥甸置落溫部。至元三年,改落溫部置落溫千戶所。至元十三年,廢落溫千戶所設置陸梁州,意源於元時雲南地方政權或州部族首領、土官邑氏。明初,陸梁州沿置。明洪武二十年,更名六涼州,意為六月寒涼之州;後六、陸二字同音,仍寫作陸涼州。明洪武二十三年,增設陸涼衛(軍事機構)。明永樂五年,遷衛署駐今縣城(新建衛城)。清康熙八年,裁撤陸涼衛歸陸涼州,移州治於衛城,州治州城合二為一。民國元年廢州為縣,置陸涼縣。民國二年,寄予良好發展願望,改「涼」為「良」,更名陸良縣至今。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改屬曲靖地區。1997年5月曲靖撤地設市,屬曲靖市。雲南最早建置24縣之一,爨文化發祥地,「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書法)藝術之鄉」。

備註:此部分資料摘自《曲靖市政區大典》


呼喚沉睡爨氏醒來

       三國歸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中原一片亂麻麻,無暇顧及雲南,爨姓遂不斷擴張地盤和勢力範圍。前後統治南中400多年,直到唐朝才被南詔所滅,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之後,一部分爨姓人融入彝族,一部分融入白族,一部分改「爨」姓為「寸」姓,不再人丁興旺,而是被大理段氏搶了風頭,被大理國所淹沒。所以,現在很多人只知有「段」不知有「爨」。

       其實,爨文化留下的故事眾所周知,電影《阿詩瑪》就是根據石林縣撒尼人阿黑哥和阿詩瑪的悲劇傳說改編的。

       爨姓最強盛時期,統治中心在曲靖、陸良,統治範圍包括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部。這些地方有曲靖壩子、陸良壩子可供開墾,珠江、盤江水利資源豐富,所以創造了農耕文化。同時,這裡有磅礴烏蒙山可供放牧,養得馬肥羊壯。因此,爨氏創造了農耕、蓄牧並存的文化,不僅有美食美酒黑山羊、松子酒,還創造了自己的服飾,並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書法「爨體」。這種書體的典型實物就是珍藏在陸良彩色沙林附近的爨龍顏碑,保存在曲靖一中的爨寶子碑,它們都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另類書法」,活波可愛,生動有趣。當今很多人都喜歡爨體,並經久不衰。

      爨龍顏,爨寶子,都是爨氏的名人,他們的碑文寫的是其生平,所取得的功名和豐功偉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抽空去參觀,順便感受曲靖一中年年高考厲害的文化根基。

      順便說幾句,有關孟獲的說法:雲南很多地方都在搶「五月渡瀘」的地點;爭孟獲部落的聚居地、根據地。

      《人文賓川》大事記記載: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出兵三路南徵,渡瀘水於金沙渡,直搗孟獲寨(今平川西山龍頭山),三擒孟獲於赤石崖(今平川),擒孟獲弟弟孟優於古底寨。

        如今,在我的故鄉大理賓川平川鎮有個叫孟獲洞的地方,距平川7公裡的古底,出土了石棺墓群,還出土了石器、青銅器等實物,家鄉人都說孟獲弟弟孟優曾被擒於古底寨。

       爨姓還給後世留下一個官名符號:土司,土官,至今我們古底壩還有一個叫土官莊的彝族村。不知道是不是爨姓失敗後,逃到山高皇帝遠的古底繼續做土官?

       我還想說:雲南歷史悠久,名字祥瑞,雲南得名於彩雲南現,不僅是動植物王國,也是一個全球氣候最好、風景迷人,獨具燦爛文化,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也許,沉默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爨氏又會醒來,燒火做飯,轟轟烈烈!

平川幽幽古道淹沒在草木叢裡   楊李靖  攝


 


相關焦點

  • 「魅力中國城·曲靖·二爨之光——全國爨體書法名家邀請展」在曲靖舉行
    6月10日上午,由曲靖市政府主辦、曲靖市第一中學承辦的「魅力中國城·曲靖·二爨之光——全國爨體書法名家邀請展」在曲靖市第一中學開幕。從300多年前「二爨碑」的發現,歷經晚清、民國,再到現當代,書寫和研究「爨體」的人雖然不多,但大師卻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將『爨體』推到中國書法極致的康有為,再到現當代的潘天壽、弘一大師,還有郭沫若、賴少其等。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對「二爨」的研究逐漸增多,「二爨」書風的影響力逐漸增大,其特立獨行的美開始被人們接受並推崇。
  • 湘刀文斌談如何寫好爨體書法
    而在雲南地區,滇爨的發展是在爨鄉的爨碑影響下形成的,其一直保留了爨體求創變和自然天趣的風格,由於區域文化的不同,使得爨體書法留存的兩處重要地方——廣東和雲南,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方向,當然江浙滬、山東、山西、貴州、北京等地也有爨體書法的蹤跡,但相比粵爨和滇爨,尚沒有形成比較鮮明的地域規模和地域風格。
  • 湘刀文斌|談篆書與隸書、爨體的結合
    學習篆刻,必須識篆,常年的學習,讓我對篆刻的結字和筆法(刀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書法的學習中,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將篆書與隸書、爨體進行了結合,逐步形成個人風格。書法的學習,突出一個「法」字,在中國,早期,書法又稱「法書」。所謂法,是指有一套嚴格的、公認的、遵循的標準和規則。在書法的學習上,我是尊重傳統的,也遵循書法法度的理論,思想如此,字便如此。
  • 爨體殘帖遇上建水紫陶
    爨,拼音:cuàn,爨是根據姓氏而來,亦有源於軍事一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邊用火燒。」說的便是這個「爨」字。爨體字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字體之一,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爨龍顏碑》全名《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由於其碑體較大,故稱「大爨」,存於陸良,其碑文書法字體介於隸楷之間,書法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碑文古雅,結體茂密,雖為楷書,卻饒有隸意,筆力遒勁,意態奇逸,結體多變,是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
  • 獨步南境的爨文化
    爨文化涉及爨體、禮樂、詩歌、習俗、典祀、服飾、飲食、醫藥、建築、工藝等,是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雲南歷史結晶精神文明之熱血爨文化是雲南歷史的結晶,它並不只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是活在精神文明骨子裡的熱血。爨文化是雲南特有文化,要找尋爨文化的歷史遺留只能在爨體字和歷史記載中去解讀去體會。
  • 「中國爨體第一人」陳正義書寫爨體字
    「中國爨體第一人」陳正義書寫爨體字「雲南網」「中國爨體第一人」陳正義書寫爨體字「雲南網」  9月8日,全國網絡媒體曲靖行採訪團參觀爨寶子碑後,二爨書畫院院長陳正義為雲南網題寫爨體字。陳正義現場書寫爨體字  身在「二爨之鄉「的陳正義,1984年他作出了人生中最大的決定: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廢黜百家,獨尊二爨」。他決心用自己的一生,研習爨體,發揚爨體。
  • 繼承傳統追前賢 隸爨兼容成「張體」信然
    繼承傳統追前賢 隸爨兼容成「張體」信然他叫張克鵬 筆名 太行墨夫 他創造的「張體」,當是中國書壇上一件新鮮之事。截止目前,他已在全國一百多家專業報刊和非專報刊上登載。我說的非專業報刊並不是一般的小報。偶然機會他撿到了一頁字貼,上面的字扁平,少數字長形,寫時左右拉開。有人說這叫《史晨碑》,他對《史晨碑》情由獨鍾,在石扳頭上,一練就是五年。對《史晨碑》的簡架結構和筆畫特點,都掌握得加駕輕就熟。後來又接識了《曹全碑》,一練又是五年。他找到了《史晨碑》與《曹全碑》不一樣地方。五年功夫過後,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再後來,又接觸了《張遷碑》《石門頌》,寫了十年,這時他已摸清了隸書的規律。
  • 美術研究|胡鎮:渾穆蒼勁,真氣橫溢經亨頤爨體及篆刻風格析論!
    經亨頤在金石書法方面,一生嗜愛滇南「二爨」碑版書法,尤其對《爨寶子碑》[3](以下簡稱「爨碑」)情有獨鍾,並在書法、篆刻方面取得了以「爨體」為標誌的風格鮮明的藝術成就。那麼經亨頤是如何形成有個人面貌的「爨體」書風的?本文試圖通過具體字例的比較,兼及經亨頤《爨寶子碑古詩集聯》的特色分析,歸納出經亨頤取法《爨寶子碑》的爨體書風及其對經亨頤篆刻風格的影響。
  • 我敢說,朋友圈裡50%的人不知道「爨」字怎麼讀
    寫下一「爨」字,需要多少筆畫?應該讀什麼?字義是什麼?在雲南很多城市街頭,瀰漫著「爨」字文化的氣氛,沿街的小吃店,都打著「爨」字招牌。而正是這個落筆複雜、生僻陌生的漢字,背後隱藏的是一段關於雲南曲靖長達400餘年的地方文化史。
  • 《中國書法報》·走進博物館·《爨龍顏碑》
    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君諱龍顏,字仕德,建寧同樂縣人。其先世本高陽顓頊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而不傾。阮元對爨體書法進行法度與師承的評價,包世臣則是從筆法角度對其進行學習,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爨龍顏碑》視為正書第一、神品第一之後,爨體書法在理論上受到空前重視。創作實踐上,康氏以及之後的沈曾植、潘天壽、陸維釗、林散之、徐悲鴻等人巧妙地將爨體特徵融入其他碑體,糅合多方筆意以完善自我風格,體現了書家創作的多元化。時至今日,爨體書法已成為書家創作的重要取法資源。
  • 高清經典 |《爨龍顏碑》
    年),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爨龍顏碑》世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爨龍顏碑》與東晉《爨寶子碑》並稱為「二爨」,歷代為世人重視。
  • 中國書法報主題策劃活動·走進博物館·《爨龍顏碑》
    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君諱龍顏,字仕德,建寧同樂縣人。其先世本高陽顓頊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而不傾。夏後之盛,敷陳五教,勳隆九土。阮元對爨體書法進行法度與師承的評價,包世臣則是從筆法角度對其進行學習,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爨龍顏碑》視為正書第一、神品第一之後,爨體書法在理論上受到空前重視。創作實踐上,康氏以及之後的沈曾植、潘天壽、陸維釗、林散之、徐悲鴻等人巧妙地將爨體特徵融入其他碑體,糅合多方筆意以完善自我風格,體現了書家創作的多元化。時至今日,爨體書法已成為書家創作的重要取法資源。
  • 南中爨城丨大文旅時代城市與爨文化融合發展
    這裡曾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制史,而璀璨的爨文化更是這座風華麒麟城桂冠上的明珠。400年輝煌爨王朝雖早已湮沒於歷史煙塵中,燦爛的爨文化如今也只能從二爨碑的碑文中和零碎的史料記載中窺得一斑。而神秘且強大的爨文化影響力至今仍世代流淌於後世爨人血脈和影響著曲靖這方爨文化的發祥地。
  • 細說漢字:爨
    這個「爨」字讀作cuàn,本為會意字,結構相當複雜,而且越變越繁。①是《說文》中籀文的形體,外形為大的灶門,雙手堆柴於火上。
  • 爨~額!這字咋念?點開看答案
    爨,拼音:cuàn,爨是根據姓氏而來,亦有源於軍事一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邊用火燒。」說的便是這個「爨」字。
  • 山西,一個叫「爨」的村莊
    由於與「爨」quàn完全同音的常用字,《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有「勸」「券」兩個字,而「勸」字是個中性詞,沒有吉祥的寓意;「券」字在當地人的口語中讀作juàn,與「爨」字讀音不同。於是人們便選擇了有吉祥寓意的近音字「全」quán來代替它。1981年經有關部門批准,將「爨村」正式改名為「全村」。在平陸縣,「爨坡村」人們也不約而同地讀作「quán坡村」,寫作了「全坡村」。
  • 神奇的——爨 cuàn
    這就是「爨」字。當人們挖掘出隱藏在它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後,一定會被它的神秘和傳奇而吸引。在魏晉時期,「爨」是對雲南少數民族的統稱。自東晉以來,爨氏成了南中的大姓強族,奉歷朝中央正朔,累受刺史、都督等官職,稱霸南中,歷南北朝、北周、隋、至唐朝天寶七年為南詔所滅,計四百餘年。
  • 《中國書法》:「二爨」書法
    碑中假借及別體字的使用現象也體現出爨碑之奇古,阮福對這一特殊用字現象也作了具體的考證說明,如:「『大明』宋書作『大明』」,蓋孝武之大明,讀如「太」也,稱其是「彼時文字俗異,非《周易》有此異文」。此外,陸增祥校訂的《金石續編》也做了詳細的附識說明。有關爨碑異體、假借等字體的討論,這裡不展開論述。有關爨龍顏其人,道光《大定府志》云:「字士德,建寧同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