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地區,爨體書法的發展離不開已故書法家秦咢生(以下稱秦公)的推廣,粵爨主要就是在秦公的影響下形成的,使得嶺南地區的很多書法愛好者是在秦公的作品啟發下開始爨體書法的學習。我也不例外,來到珠海是從張添亮老師的「銀都酒店」和秦公的「珠海市博物館」的匾額書法的影響下,逐步進入爨體書法學習的大門。
而在雲南地區,滇爨的發展是在爨鄉的爨碑影響下形成的,其一直保留了爨體求創變和自然天趣的風格,由於區域文化的不同,使得爨體書法留存的兩處重要地方——廣東和雲南,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方向,當然江浙滬、山東、山西、貴州、北京等地也有爨體書法的蹤跡,但相比粵爨和滇爨,尚沒有形成比較鮮明的地域規模和地域風格。
爨協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友會、人民大學珠海校友會、雲南省人民政府駐珠海辦事處領導的見證下,聘請張添亮老師為榮譽會長。(左6為張天亮老師)
秦公題寫的珠海市博物館,新館繼續使用了秦公題寫的書法,可惜把字做小了。
張添亮老師題寫的「銀都酒店」與郭沫若題寫的「中國銀行」同列一棟建築物。
那麼初學者,或者已經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愛好者學習爨體書法,應該從哪入手呢?通過對粵爨、滇爨、各爨書法家作品的研究,結合我個人書法學習的歷程和心得,我的意見如下:
我們學隸書是學劉炳森的,還是「漢隸十強」?當然是「漢隸十強」,那是中國隸書史上的最高峰。我們學歐體是學田英章,還是歐陽詢?當然是歐陽詢,他是這款書體的創始人。話說回來,不是劉炳森和田英章的書法不夠優秀,是因為學習書法一定是要選取最高水準的碑帖去學習,「取法乎上得其中」,如果你選的老師和碑帖不夠優秀,那麼你的上限過於低,那你的進步會很快觸到天花板,並且會浪費不少時間。
我們學爨體是學秦公、賴少其,還是雲南諸家?在不走彎路的情況下,首學必是學二爨碑:《爨龍顏碑》《爨寶子碑》,自清代兩塊碑出土以來,爨體所有書家的學習都是源自這兩塊碑。從方法論和邏輯學的角度來說,爨體書法的學習首先要從二爨碑開始,並且這個學習是貫穿始終的,當然期間可以穿插學習秦公、賴少其、雲南諸家,可以學其求學方法,但不可過多學其形。事實也證明,由於滇爨各書家的學習是直接從爨碑開始,並且更為重視爨碑,使得滇爨書法的發展更為豐富,且後勁十足。由於位置的關係,爨鄉學者對爨碑、爨事、爨氏、爨史、爨文化、爨體書法理論的研究成果也遠遠多於粵爨,爨體書法在爨鄉的發展甚至出現多個自由形態,而粵爨的發展還是在秦公的藩籬下被束住了,其發展前景令人堪憂。這不是秦公的問題,是後人的問題。
取法乎上求卓越,此觀念的強化是我在第一次拜訪國際著名畫家蔡楚夫老師,他強調於我的。他的成長亦是如此,在求藝的道路上,一直追求卓越,尋一流的老師、看一流的作品,把自己放在世界藝術史中去尋找和爭取自己的位置。他未教我畫畫,卻無私的提供了學藝的思路和方向於我,是我亦師亦友的貴人。
左起:李宙鋒、張文偉、王立彬、李卓祺、湘刀文斌、陳頌聲、蔡楚夫、洪濤、陳紅兵
我們知道爨體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兼有隸書和楷書的特點,隸中有楷,楷中有隸。所謂「融會貫通集大成」,即融會各家思想、學說、風格、技巧等而自成體系或自成一格。
對二爨碑的書法學習,臨帖才是最基礎的環節,也是曠日持久的、貫穿始終的基礎學習。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臨摹各派,比如秦公、賴少其等,習其形,究其法。對爨體書法史也需要進行了解,對隸向楷的演變過程及其他類似的優秀碑體進行了解和學習,上溯漢隸十強,然後追至唐楷。
在持之以恆的學習中,我現在能夠做到對書法和篆刻的熱情始終不渝,每刻500方印,每寫完一年的書法,我都有學到新的知識點,作品還在不斷進步。把自己置身在中國書法史和中國印史瀚海的知識海洋裡,我進步的空間無限大。輔之當代藝術思想,融會貫通集大成,你會發現道路越走越寬闊。
在賴少其先生題寫的「學如穿井」匾額下與朱寶雄先生從中山圖書館倪館長手裡取真經。
為寫好爨體,我把自己套牢在爨文化的世界裡。下面的每一項活動都讓爨體書法進入到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想盡一切辦法推廣爨體書法,並且充分肯定滇爨書家取得的成績。
在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習篆體和篆刻的有力補充和互動。爨體原本就有金石的味道,我們學習的碑帖也是直接從碑文上拓下來的,其力量感尤其體現在石匠雕刻文字的刀法上,其入筆時方筆諸多,收鋒果敢有力,轉折處多為直角,筆畫焊接處直接無焊點等特徵都是篆刻中刀法的鮮明特點。在我的有限認知中,認為篆體是中國文字字形結構最為豐富的字體,其結字既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點,也有文字符號的特點,賦予了漢字意會的特徵。爨體過於雄強,雲南的書家融入行草風格,使之產生更多的氣韻。而篆刻所追求的「方寸間疏處跑馬,密不透風」 「方圓可施」的境界,也能在爨體中進行融合和創變,我開始在爨體書法中進行實踐,在結字方面,在爨體的書寫中融入篆意,以區分於其他書家,產生不同的爨體,偉大的老畢稱為「湘刀體」。此外賴少其寫爨體融合了清代金農漆書的精華,在結字中筆畫長長短短、不拘一格,對我的影響也很大。還有篆刻中的結字的技法「把所有字當成一個字來結字」「筆畫穿插、粘連」「借筆畫」「共筆畫」「象形化」「擬人化」「大寫意」等,對我爨體書法個性化的展現,意義非凡。
由於爨體書法一直屬於小眾範圍研習,遠比不上「二王」「四大楷」「啟功體」「炳森隸」的普及。在我看來,這種局面正好為爨體的個性化發展留下了巨大空間和發揮的機會。因為在人們的公知認識中,爨體還沒有形成如同唐楷那般固化的形態,人們對爨體展現出了無限的包容性,我認為自然天趣、質樸古拙的爨體,其發展的趨勢將是追求個性的創變,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以上是學習爨體書法,我個人在方法、思路、實踐上的粗淺表述。詳解請關注本人將出版的《說爨》一書。
學識膚淺,請各位海涵!
祝大家春節快樂,工作和學習雙豐收!
小滿文化
與你分享藝術的樂趣
TEL:0756- 2267178
13392977798
中華爨體書法家協會(澳門)
郵箱:2689009892@qq.com
電話:13392977798
掃碼二維碼
關注「波波」
健康熱線:139269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