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源:123RF
朋友Eddy Scott來自蘇格蘭,因為愛喝酒,所以喜歡談酒。酒桌上他說起過一首打油詩:「Beer makes you queer/Brandy makes you randy/Whisky makes you frisky/Gin makes you sin.」這首詩形象地描寫了英國人對酒的感受:啤酒使人眩暈,讓人變得古怪;白蘭地讓人變得粗魯,甚至在性上有點把持不住;威士忌讓人歡鬧,行為可能變得放蕩;而金酒讓人徹底放棄了理智的束縛,令人瘋狂,甚至犯罪。英國的酒多種多樣、各具特色,而且名稱迥異。即使你不嗜「瓊漿玉液」,到了英國之後,也不妨到酒館小坐,品嘗各具特色的洋酒,領略英國人生活中一個很有特點的側面。
英國的酒——各具特色
啤酒
英國的啤酒主要有以下幾種:苦啤酒(bitter),色濃味苦,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啤酒;淡味啤酒(mild),酒精度比苦啤酒低,顏色比普通啤酒深,接近深褐色;麥酒(pale ale),酒精度高,碳酸氣足,色淺;烈啤酒(strong ale),發酵時間長,酒精度較高;黑啤酒(stout),最黑、最烈的一種啤酒,在麥芽中加入大量啤酒花製成;陳貯啤酒(lager),即我們平時所見的啤酒。近年來,英國人對愛爾蘭黑啤酒(Guinness Extra Stout)也情有獨鍾。
歐洲大陸人喜歡喝涼啤酒,而英國人喜歡喝常溫啤酒。英國人在喝愛爾蘭黑啤時,先在杯中倒入四分之三的酒,然後將酒杯放在桌上,靜候十分鐘再注滿,據說這樣可令黑啤的口感更美妙。由於啤酒在英國人的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英語中有很多與啤酒相關的俗語。「on the beer」形象地比喻「狂飲中,爛醉中」。「small beer」喻指「無關緊要的小事或小人物」,如:「Even with 10,000 to invest, you are still small beer for most stockbrokers.」(即使你有一萬英鎊可投資,大部分股票經紀人仍把你看做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beer and skittles」比喻「吃喝玩樂,悠閒自得的生活」,因此諺語「Life isn’t all beer and skittles.」可譯為「生活並非只是玩樂和享受。」上世紀30年代,英國伯頓市(Burton)出產一種啤酒,其宣傳口號是:「Where’s Charlie? Gone for a Burton.」(查理在哪兒?去喝伯頓酒啦。)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就用「gone for a Burton/burton」來說「人死了」或「失蹤了」。這成語一直沿用至今,例如:「It grieved him to learn that three more of his comrades had gone for a burton.」(他知道又有三位同胞陣亡了,感到很難過。)
白蘭地
白蘭地產於17世紀,以法國生產的白蘭地最為知名。當時,法國人發現如果把大量葡萄酒煮濃,使水分蒸發,能免去部分酒稅和關稅。後來,荷蘭人把這種經過蒸餾而淨化的葡萄酒叫做「brandewijn」 (burnt wine,燒酒),由此產生了「brandy」 (白蘭地)。
一升白蘭地大約由八升葡萄酒濃縮而成,蒸餾出的酒是近乎無色的,但在橡木桶中貯藏時,橡木的色素會溶入酒中,酒便成了褐色。年代越久,顏色越深。英國人飲用白蘭地時,用的杯子叫「brandy glass」,也稱做「balloon glass」,是一種矮腳球形大腳杯。
法語中的「brandy」為「fine」,讀音為[fi:n]。因此,如果有人說「I』ll have a fine.」意思是「我要一杯法國白蘭地酒。」英國人喜歡用白蘭地作調味料酒。他們在製作聖誕布丁(Christmas pudding)的時候會加上許多白蘭地牛油(brandy butter),以增加香味。酒味薑汁餅乾(brandy snap)也是用白蘭地作調味的。還有一種糖,叫「brandy ball」,製作時加入白蘭地,吃時帶有獨特的白蘭地酒香。
威士忌
中世紀,鍊金術士們鍊金時偶然發現了製造蒸餾酒的技術,並把用這種技術製造的酒命名為「Aqua-Vitae」(拉丁語,即「the water of life」,譯為「生命之水」)。後來這種釀酒技術流傳至古愛爾蘭,愛爾蘭人把當地麥酒蒸餾之後釀成的酒稱為「usquebaugh」(同樣表示「the water of life」),這是威士忌的起源與名稱由來。蘇格蘭與加拿大製作的威士忌拼法為「whisky」(蘇格蘭威士忌也可直接稱為「Scotch」),而美國與愛爾蘭生產的威士忌則為「whiskey」。
英國的威士忌主要是蘇格蘭威士忌,分為純威士忌(straight whisky)和混合威士忌(blended whisky)兩類。飲用蘇格蘭威士忌時用「古典杯」(tumbler),杯子為寬大而不深的平底杯,可純飲,也可加冰或兌水。威士忌是正酒,於餐前或餐後飲用。在蘇格蘭,威士忌是新年前夜的必備酒。因此,受邀參加別人的新年家庭聚會,威士忌通常是必備禮品。
在英語中,「whisky on the rocks」意為「whisky with ice」,即 「加冰威士忌」。「He had a whisky on the rocks.」的意思是「他要了一杯加冰威士忌。」,如果將之譯成「他坐在石頭上喝了杯威士忌」,就會貽笑大方了。「whisky voice」指「嘶啞的嗓音」,大概是因為威士忌喝多了,嗓音就會嘶啞。「mountain dew」則指「私釀的或走私的蘇格蘭威士忌」。
金酒
1660年,金酒由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西爾維斯研製而成。這種酒最初被製造出來是作為利尿、清熱的藥劑使用的,為的是幫助在東印度活動的荷蘭商人、海員和移民預防熱帶瘧疾。但由於這種利尿劑香味引人、口感醇厚,很快就被人們作為正式的酒精飲料飲用。
金酒的原料是大麥或裸麥,在金酒的製造過程中,人們常在蒸餾器的出口處放置一些杜松子樹的莓果,這樣當酒精通過時便會吸收強烈的杜松子味道,所以金酒也被稱為「杜松子酒」。
金酒雖是荷蘭人發明,但其能流傳至今並受人喜愛,卻是英國人的功勞。17世紀,威廉三世統治英國時,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戰爭,參戰的士兵將金酒由歐洲大陸帶回英國。1702~1704年,安妮女王對法國進口的葡萄酒和白蘭地苛以重稅,而對本國的蒸餾酒降低稅收,金酒因而成了英國百姓的廉價蒸餾酒。另外,由於金酒的原料低廉,生產周期短,無需長期貯存,因此經濟效益很高,不久就在英國流行起來。當時一家小客棧打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招牌,從中可見當時的金酒是何等便宜:「Drunk for a penny/Dead drunk for two penny/Clean straw for nothing.」(一分錢喝個飽/兩二分錢喝個倒/窮小子來喝酒,一分錢也不要。)
在英語中,如果你看到「gin and it」,可能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其實其中的「it」是「Italian vermouth」的簡寫,所以「gin and it」 意為「gin and Italian vermouth」,即「金酒和甜味苦艾酒的混合飲料」。
英國的酒館——休閒佳所
英國18世紀著名文人塞繆爾·詹森有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which has yet been contrived by man by which so much happiness is produced as by a good tavern or inn.」(世間人類所創造的萬物,哪一項比得上酒館能給人們帶來的無限幸福?)通過這句話,我們可見酒館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英國人愛泡酒館,這既與其氣候有關,也與其保守的民族性格有關。在歐洲大陸,露天咖啡館是社交活動或休閒的極佳場所,但英國的天氣向來陰霾、多變,因而英國人只好去室內酒館休閒。英國人性格保守,在工作、生活中較為拘謹,但在酒館裡,幾杯酒下肚後,就會變得放鬆自然,與人交往起來也就更隨意了。酒館的營業時間一般是上午11點半至下午3點,下午5點半至晚上10點半;但有的酒館可營業至晚上11點,因此,一家酒館打烊了,有的酒客們可以再到別的地方繼續喝。在英語口語中,連著光顧幾家酒館叫做「pub crawl」,要表達「他連著去了幾家酒館喝酒。」就可說成「He has gone on a pub crawl.」
與歐洲大陸的酒吧不同,大多數英國酒館都沒有服務員,客人必須自己去吧檯買酒。英國人愛排隊,但在酒館裡卻看不到正式的隊列。在酒館裡,顧客幾乎可以得到任何種類的酒精飲料,從啤酒到白蘭地,從威士忌到金酒,應有盡有。英國人喝酒的方式很獨特,中國人和歐洲大陸人往往邊喝邊吃,而英國人喝酒時什麼也不吃。幾個人一起喝酒時,往往是輪流買酒分享。當一個人買第一輪酒時,很快會有人表示買下一輪。一般當對方杯子裡的酒還剩下四分之一時,是提出買酒的最佳時機。「My turn. What do you have?」(這輪由我買,你想喝什麼?)是英國酒館語言中比較有用的一句話。
英國人愛逛酒館,又酷愛看足球比賽,酒館往往與足球結合在一起。英國幾乎所有的酒館都裝有衛星電視和超大型電視機。每逢重要賽事,大批球迷們便擠在酒館裡的電視機旁,邊喝啤酒邊評球。若遇到世界盃足球賽,酒館門前就會打出橫幅:「Watch football games? Come in please!」(想看足球賽?那就來這裡!)足球流氓往往借酒鬧事,酒館自然而然地也成了球迷之間衝突的常發地;而有些英國球員酒後也把持不住自己,吵架鬥毆的事時有發生,甚至著名俱樂部的足球明星也經常在酒館裡借酒發飆。
英語中有許多和酒館相關的習語。過去,英國貧民區小酒館的顧客大多為窮人,很多人沒現錢喝酒,就賒酒喝。店主大都用粉筆在石板上或木板上記下(chalk up)顧客的名字及其所欠帳目,公布於眾。現在「chalk up」這一習語就有「公布,公告」之意,如:「The recorder chalked it up as soon as the athlete broke a record.」(運動員一打破一項記錄,記錄員就立即公布出來。)如果顧客把帳還清了,酒館老闆會隨即把石板上的名字擦去,這叫「wipe the slate clean」。現在,這條習語比喻「了結舊帳,既往不咎」,如:「My boss told me that he was willing to wipe the slate clean and if I promised not to be late for work again, I could continue in my present job.」(老闆對我說,如果我保證以後不再遲到,就可以繼續做現在的工作,過去的事情將一筆勾銷。)當然,顧客還清了帳,名字就會被擦掉,此時石板就乾淨了,因而「a clean slate」就比喻「抹去過去的汙點,改過自新」,如:「He came out of prison hoping to start again with a clean slate.」(他出獄後希望重新做人。)
作者簡介
李鋼,武警特警學院語言教研室主任;楊坡,武警特警學院語言教研室講師。
本文選自《新東方英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