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首打油詩看英國的酒文化

2020-12-12 騰訊網

配圖來源:123RF

朋友Eddy Scott來自蘇格蘭,因為愛喝酒,所以喜歡談酒。酒桌上他說起過一首打油詩:「Beer makes you queer/Brandy makes you randy/Whisky makes you frisky/Gin makes you sin.」這首詩形象地描寫了英國人對酒的感受:啤酒使人眩暈,讓人變得古怪;白蘭地讓人變得粗魯,甚至在性上有點把持不住;威士忌讓人歡鬧,行為可能變得放蕩;而金酒讓人徹底放棄了理智的束縛,令人瘋狂,甚至犯罪。英國的酒多種多樣、各具特色,而且名稱迥異。即使你不嗜「瓊漿玉液」,到了英國之後,也不妨到酒館小坐,品嘗各具特色的洋酒,領略英國人生活中一個很有特點的側面。

英國的酒——各具特色

啤酒

英國的啤酒主要有以下幾種:苦啤酒(bitter),色濃味苦,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啤酒;淡味啤酒(mild),酒精度比苦啤酒低,顏色比普通啤酒深,接近深褐色;麥酒(pale ale),酒精度高,碳酸氣足,色淺;烈啤酒(strong ale),發酵時間長,酒精度較高;黑啤酒(stout),最黑、最烈的一種啤酒,在麥芽中加入大量啤酒花製成;陳貯啤酒(lager),即我們平時所見的啤酒。近年來,英國人對愛爾蘭黑啤酒(Guinness Extra Stout)也情有獨鍾。

歐洲大陸人喜歡喝涼啤酒,而英國人喜歡喝常溫啤酒。英國人在喝愛爾蘭黑啤時,先在杯中倒入四分之三的酒,然後將酒杯放在桌上,靜候十分鐘再注滿,據說這樣可令黑啤的口感更美妙。由於啤酒在英國人的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英語中有很多與啤酒相關的俗語。「on the beer」形象地比喻「狂飲中,爛醉中」。「small beer」喻指「無關緊要的小事或小人物」,如:「Even with 10,000 to invest, you are still small beer for most stockbrokers.」(即使你有一萬英鎊可投資,大部分股票經紀人仍把你看做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beer and skittles」比喻「吃喝玩樂,悠閒自得的生活」,因此諺語「Life isn’t all beer and skittles.」可譯為「生活並非只是玩樂和享受。」上世紀30年代,英國伯頓市(Burton)出產一種啤酒,其宣傳口號是:「Where’s Charlie? Gone for a Burton.」(查理在哪兒?去喝伯頓酒啦。)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就用「gone for a Burton/burton」來說「人死了」或「失蹤了」。這成語一直沿用至今,例如:「It grieved him to learn that three more of his comrades had gone for a burton.」(他知道又有三位同胞陣亡了,感到很難過。)

白蘭地

白蘭地產於17世紀,以法國生產的白蘭地最為知名。當時,法國人發現如果把大量葡萄酒煮濃,使水分蒸發,能免去部分酒稅和關稅。後來,荷蘭人把這種經過蒸餾而淨化的葡萄酒叫做「brandewijn」 (burnt wine,燒酒),由此產生了「brandy」 (白蘭地)。

一升白蘭地大約由八升葡萄酒濃縮而成,蒸餾出的酒是近乎無色的,但在橡木桶中貯藏時,橡木的色素會溶入酒中,酒便成了褐色。年代越久,顏色越深。英國人飲用白蘭地時,用的杯子叫「brandy glass」,也稱做「balloon glass」,是一種矮腳球形大腳杯。

法語中的「brandy」為「fine」,讀音為[fi:n]。因此,如果有人說「I』ll have a fine.」意思是「我要一杯法國白蘭地酒。」英國人喜歡用白蘭地作調味料酒。他們在製作聖誕布丁(Christmas pudding)的時候會加上許多白蘭地牛油(brandy butter),以增加香味。酒味薑汁餅乾(brandy snap)也是用白蘭地作調味的。還有一種糖,叫「brandy ball」,製作時加入白蘭地,吃時帶有獨特的白蘭地酒香。

威士忌

中世紀,鍊金術士們鍊金時偶然發現了製造蒸餾酒的技術,並把用這種技術製造的酒命名為「Aqua-Vitae」(拉丁語,即「the water of life」,譯為「生命之水」)。後來這種釀酒技術流傳至古愛爾蘭,愛爾蘭人把當地麥酒蒸餾之後釀成的酒稱為「usquebaugh」(同樣表示「the water of life」),這是威士忌的起源與名稱由來。蘇格蘭與加拿大製作的威士忌拼法為「whisky」(蘇格蘭威士忌也可直接稱為「Scotch」),而美國與愛爾蘭生產的威士忌則為「whiskey」。

英國的威士忌主要是蘇格蘭威士忌,分為純威士忌(straight whisky)和混合威士忌(blended whisky)兩類。飲用蘇格蘭威士忌時用「古典杯」(tumbler),杯子為寬大而不深的平底杯,可純飲,也可加冰或兌水。威士忌是正酒,於餐前或餐後飲用。在蘇格蘭,威士忌是新年前夜的必備酒。因此,受邀參加別人的新年家庭聚會,威士忌通常是必備禮品。

在英語中,「whisky on the rocks」意為「whisky with ice」,即 「加冰威士忌」。「He had a whisky on the rocks.」的意思是「他要了一杯加冰威士忌。」,如果將之譯成「他坐在石頭上喝了杯威士忌」,就會貽笑大方了。「whisky voice」指「嘶啞的嗓音」,大概是因為威士忌喝多了,嗓音就會嘶啞。「mountain dew」則指「私釀的或走私的蘇格蘭威士忌」。

金酒

1660年,金酒由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西爾維斯研製而成。這種酒最初被製造出來是作為利尿、清熱的藥劑使用的,為的是幫助在東印度活動的荷蘭商人、海員和移民預防熱帶瘧疾。但由於這種利尿劑香味引人、口感醇厚,很快就被人們作為正式的酒精飲料飲用。

金酒的原料是大麥或裸麥,在金酒的製造過程中,人們常在蒸餾器的出口處放置一些杜松子樹的莓果,這樣當酒精通過時便會吸收強烈的杜松子味道,所以金酒也被稱為「杜松子酒」。

金酒雖是荷蘭人發明,但其能流傳至今並受人喜愛,卻是英國人的功勞。17世紀,威廉三世統治英國時,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戰爭,參戰的士兵將金酒由歐洲大陸帶回英國。1702~1704年,安妮女王對法國進口的葡萄酒和白蘭地苛以重稅,而對本國的蒸餾酒降低稅收,金酒因而成了英國百姓的廉價蒸餾酒。另外,由於金酒的原料低廉,生產周期短,無需長期貯存,因此經濟效益很高,不久就在英國流行起來。當時一家小客棧打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招牌,從中可見當時的金酒是何等便宜:「Drunk for a penny/Dead drunk for two penny/Clean straw for nothing.」(一分錢喝個飽/兩二分錢喝個倒/窮小子來喝酒,一分錢也不要。)

在英語中,如果你看到「gin and it」,可能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其實其中的「it」是「Italian vermouth」的簡寫,所以「gin and it」 意為「gin and Italian vermouth」,即「金酒和甜味苦艾酒的混合飲料」。

英國的酒館——休閒佳所

英國18世紀著名文人塞繆爾·詹森有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which has yet been contrived by man by which so much happiness is produced as by a good tavern or inn.」(世間人類所創造的萬物,哪一項比得上酒館能給人們帶來的無限幸福?)通過這句話,我們可見酒館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英國人愛泡酒館,這既與其氣候有關,也與其保守的民族性格有關。在歐洲大陸,露天咖啡館是社交活動或休閒的極佳場所,但英國的天氣向來陰霾、多變,因而英國人只好去室內酒館休閒。英國人性格保守,在工作、生活中較為拘謹,但在酒館裡,幾杯酒下肚後,就會變得放鬆自然,與人交往起來也就更隨意了。酒館的營業時間一般是上午11點半至下午3點,下午5點半至晚上10點半;但有的酒館可營業至晚上11點,因此,一家酒館打烊了,有的酒客們可以再到別的地方繼續喝。在英語口語中,連著光顧幾家酒館叫做「pub crawl」,要表達「他連著去了幾家酒館喝酒。」就可說成「He has gone on a pub crawl.」

與歐洲大陸的酒吧不同,大多數英國酒館都沒有服務員,客人必須自己去吧檯買酒。英國人愛排隊,但在酒館裡卻看不到正式的隊列。在酒館裡,顧客幾乎可以得到任何種類的酒精飲料,從啤酒到白蘭地,從威士忌到金酒,應有盡有。英國人喝酒的方式很獨特,中國人和歐洲大陸人往往邊喝邊吃,而英國人喝酒時什麼也不吃。幾個人一起喝酒時,往往是輪流買酒分享。當一個人買第一輪酒時,很快會有人表示買下一輪。一般當對方杯子裡的酒還剩下四分之一時,是提出買酒的最佳時機。「My turn. What do you have?」(這輪由我買,你想喝什麼?)是英國酒館語言中比較有用的一句話。

英國人愛逛酒館,又酷愛看足球比賽,酒館往往與足球結合在一起。英國幾乎所有的酒館都裝有衛星電視和超大型電視機。每逢重要賽事,大批球迷們便擠在酒館裡的電視機旁,邊喝啤酒邊評球。若遇到世界盃足球賽,酒館門前就會打出橫幅:「Watch football games? Come in please!」(想看足球賽?那就來這裡!)足球流氓往往借酒鬧事,酒館自然而然地也成了球迷之間衝突的常發地;而有些英國球員酒後也把持不住自己,吵架鬥毆的事時有發生,甚至著名俱樂部的足球明星也經常在酒館裡借酒發飆。

英語中有許多和酒館相關的習語。過去,英國貧民區小酒館的顧客大多為窮人,很多人沒現錢喝酒,就賒酒喝。店主大都用粉筆在石板上或木板上記下(chalk up)顧客的名字及其所欠帳目,公布於眾。現在「chalk up」這一習語就有「公布,公告」之意,如:「The recorder chalked it up as soon as the athlete broke a record.」(運動員一打破一項記錄,記錄員就立即公布出來。)如果顧客把帳還清了,酒館老闆會隨即把石板上的名字擦去,這叫「wipe the slate clean」。現在,這條習語比喻「了結舊帳,既往不咎」,如:「My boss told me that he was willing to wipe the slate clean and if I promised not to be late for work again, I could continue in my present job.」(老闆對我說,如果我保證以後不再遲到,就可以繼續做現在的工作,過去的事情將一筆勾銷。)當然,顧客還清了帳,名字就會被擦掉,此時石板就乾淨了,因而「a clean slate」就比喻「抹去過去的汙點,改過自新」,如:「He came out of prison hoping to start again with a clean slate.」(他出獄後希望重新做人。)

作者簡介

李鋼,武警特警學院語言教研室主任;楊坡,武警特警學院語言教研室講師。

本文選自《新東方英語》雜誌。

相關焦點

  • 一首打油詩背後隱藏著驚天秘密
    我們暫且不論宿命論究竟對錯,在戴笠死後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民間一夜之間傳出了一首打油詩,這首打油詩的背後卻牽連著一樁陰謀。「三五三十七,騎鶴去遼西。不怕南來一隻虎,就怕北來一支機。」這首打油詩出現在戴笠死後,三五三十七是什麼意思呢?
  • 翟坡東營村一老人寫了一首打油詩
    7月13日,在一個名為「東營三號電力服務群」中,新鄉縣翟坡鎮東營村村民趙新發老人發送了這樣一首打油詩,盛讚供電服務。 平時愛寫打油詩的他,在手機裡逐字逐句打下開頭的那首打油詩,也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點讚。
  • 是莽夫也是歪詩奇才,曾主動挑戰李白,一首打油詩讓人從頭笑到尾
    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打油詩奇才,名叫張宗昌。作為一位沙場莽夫,張宗昌從小不識幾個大字,成名成將後為了讓自己顯得能文能武,便請了幾位老先生來教自己寫詩,沒想到正統詩沒學會,卻學成了一手好打油詩。其中最經典的一首名叫《詠雪》,這是張宗昌為挑戰詩仙李白所作。當年李白寫了首詞名叫《清平樂·畫堂晨起》,全詞如下: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高捲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 打油詩你肯定聽說過,但你是否知道打油詩名稱的由來?
    然而有一種詩歌,卻是通俗易懂人人可學,是實實在在的俗文學,它就是「打油詩」。「打油詩」這個名號相信大家不會覺得陌生,但是你知道它的由來不?關於它的由來據傳是這樣的,唐代有一個人名叫張打油,平日裡也喜歡寫詩。有一回下了雪,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很是壯觀。面對此情此景,張打油不由得想要吟詩一首。徐行七步,略做思考,他便悠悠然吟出一首詩來。
  • 一首現場打油詩,教育大家做交通安全宣傳的參與者
    (原標題:一首現場打油詩,教育大家做交通安全宣傳的參與者) 近日,
  • 趣味打油詩之一
    一、打油詩的由來在我國詩歌的海洋中,有一個深受大眾喜愛的詩歌流派,叫做打油詩。不過張打油之所以闖出牌子,以至這類詩竟冠以他的名字稱之為打油詩,還有一段軼事: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剛進大殿,便看見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寫了一首詩: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 期盼聯賽開賽,前國足翻譯趙旭東創作打油詩一首
    趙旭東發表了一首打油詩,並期盼聯賽開賽。他寫道:「怕流水年華春去渺,一樣心情別樣嬌。不是我無故尋煩惱,只練不賽啥時了?啊,啥時了?」今年3月份,貴州恆豐俱樂部官方宣布,聘請趙旭東先生出任俱樂部總經理。
  • 一首藏頭打油詩預測一下MLB國聯MVP花落誰家
    一首藏頭打油詩預測一下MLB國聯MVP花落誰家
  • 朋友圈打油詩比慘:誰還能比我更差?四十好幾未成家
    小明是我的小學同學,好多年沒聯繫了,現在據說在賣保險,昨天剛看了他發在朋友圈的全家福,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看起來過得挺幸福的,沒想到他第一個留言寫了一首打油詩:朝來寒雨晚來風,起早摸黑上班中。上有老來下有小,人生常恨錢常空。
  • 答案就藏在一首打油詩裡
    看過此書的人說,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趨吉避兇。其中記載了關於朱元璋為何要殺掉明朝首富沈萬三的故事,答案就藏在一首打油詩裡,非常有趣,卻意味深長。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起初國庫空虛,正是缺錢的時候,沈萬三一看這可不得了,立馬打開自己的小金庫,又是幫著修城,又是送黃金給軍官。結果弄巧成拙,老百姓們天天嘴巴裡誇獎這個沈萬三,朱元璋一聽,非常生氣。
  • 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打油詩,雖難上檯面,卻總能博君一笑
    說起打油詩,印象最深的還是燕子的那首:"進了屋,四面是牆,抬頭見老鼠,低頭見蟑螂。"在劇中,燕子的打油詩和《論喝水》總是把原本嚴肅的皇阿瑪逗笑,甚至笑成了表情包。這也許就是打油詩的魅力之一,雖然很難擺上檯面,卻總能博得一笑。
  • 曬曬幾首原創的打油詩,有些詩體就是文字遊戲
    一、打油詩:學詩偶得給喜歡詩詞創作的朋友奉上順口溜一首,或有些幫助::諸君子,聽我說,老街味道話不多。辨平仄,習對仗,單雙粘連不能忘。詩韻窄,詞韻寬,入門之路莫走彎。二、 擬古打油詩:仿王梵志體古人的打油詩中,有一種是僧人的作品。在初唐時有一個叫做王梵志的和尚詩人, 其白話詩俚俗易懂,卻深有哲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他的作品讀一讀。下面這首是老街學用王梵志體,寫的一首打油詩。
  • 史上最搞笑的九首打油詩,超過癮!連讀10遍都不夠!
    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還寫過打油詩,只是不知究竟是兩人中哪一個寫的:遠看石塔黑乎乎,上面細來下面粗;有朝一日翻過來,下面細來上面粗。後來,軍閥張宗昌《遊泰山》時,改寫了一下:「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 野花香(打油詩)
    歌曲《野花香》是一首充滿小情小愛又有著蒙古草原元素的作品。由老貓作曲、東方駿作詞。藏族女孩莫斯滿與老貓合唱。莫斯滿聲音像清水一樣清澈響亮,婉轉清儷的天籟之音由低轉高,由慢漸快,一點點鋪開,一點點吟唱,歌聲高亢嘹亮,有極強的穿透力。而老貓的演唱則音色沉穩,猶如蛟龍盤地。兩人合唱,真可謂鳳舞盤龍,相得益彰,讓人頓感耳目一新,十分震撼。
  • 打油詩早已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詩歌形式,當今詩人作家不妨一試
    但由於他無名氣,加之詩無寄興和詩意,若不看標題,不知所言何事。詩界將出口成章沒有寄興的詩,統稱打油詩。古往今來,有些文人瞧不上打油詩。但它因有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嘲諷取笑,針砭時弊等 特點,故眾人喜聞樂見,久傳不衰。唐代,某邊關官吏為獻媚邀寵,派心腹緬伯高去進京進貢品。除古董珍玩外,還有隻白色的活天鵝。
  • 一九一五醬酒文化品鑑館開業
    在5月15日開業的一九一五「醬酒文化品鑑館」就能為你帶來這些。業內專家指出,在酒業低谷期並不意味著沒人喝酒,而是要看酒企的營銷方式是否適應市場的變化。  品鑑館感受別樣酒文化  酒桌上,很多人都在說酒文化,那酒文化究竟是什麼呢?一九一五「醬酒文化品鑑館」就是為消費者感受酒文化而生的。
  • 搞笑打油詩!笑一笑,十年少!
    搞笑打油詩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中華文化精深博大。諸子百家經天緯地,歷史長河連綿不絕。不過經典之外,也產生了一些詼諧幽默的打油詩,有的上得了臺面,有的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笑資了。不過俚語入詩也更接地氣,笑一笑十年少。先看幾首古代的。《分肉詩》—東方朔東方東方,你太魯莽,肉還沒分,怎能領賞?
  • 打油詩小故事,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不得不服
    道士聽後,笑著在牆上提了一首打油詩: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賣,還道無酒糟。從那之後,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可以保持長久。當一個人該知足而不知足時,就會成為貪慾的奴隸。
  • 一首打油詩《終了》送給NHL冰球聯盟 2020賽季
    NHL冰球聯盟 2020賽季斯坦利杯總決賽要開了,一首打油詩《終了》總結一下 終是聯盟開了賽,未負球迷的期待。 終是後七出了局,軍刀九年沒進去。 終是魔鬼失瞭望,幾個狀元夢一場。
  • 有一種詩,叫「打油詩」!7首經典回味,令人捧腹大笑!
    與傳統詩詞不同的是,歷史上還有一種詩作形態,叫「打油詩」。它們不求對仗平仄,只求風趣逗人;它們不求韻律韻腳,只求朗朗上口;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冠冕堂皇的韻意,但每一句都直指生活深處。打油詩,作為一種獨特的詩歌載體,在詩歌史上流傳甚廣。雖說打油詩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因其獨特、活潑的表現形式,深受眾多詩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