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記憶
小時候,父親常常會上山挖一些野生藥材,然後稱斤賣掉,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跑到鄰居家,把鄰居的桿秤借來,稱一稱再還回去。那時候,我並不知道桿秤上的刻度那裡是一斤,還是二斤,可父親總是拎著讓我學會看刻度。
我有時候會數著:一斤二斤三斤,但是那些星星總會迷惑住我的眼睛,父親告訴我,高高的就可以了,以至於好幾次都馬虎大意了,到了後來收藥材的人來了,才知道我稱的差了好多。
其實,在以前,這種桿秤用途很大,因為很多農戶都是用賣農作物提高收入,所以存在買賣就必須用到秤了,桿秤方便小巧,深受古人喜愛。
桿秤構成
桿秤實際是上利用了槓桿原理。在一根木頭杆上安裝一根吊繩作為支點,一邊掛上重物,一邊掛上秤砣,當兩邊水平以後,就可以稱出來物體的重量。一般來說,桿秤是由秤砣、秤桿和秤鉤(秤盤)三部分構成。
在古代,最講究的就是,萬萬不能缺斤少兩,其實這主要是說,桿秤比較特殊,只要這秤桿差一點點,這物體稱出來就差很多,所以古代人們在桿秤上賦予了其獨特的講究。秤砣代表「權」,是按照軒轅星座製作的,而秤桿代表「衡」是代表紫薇星座,所以我們所說的「權衡輕重」其實就是來源於此。
陳杆上的刻度都是用星星做成的,前七顆星指的是北鬥七星,告誡商販要立於天地間,不可心生貪念。後六顆星是南鬥六星,告誡商販要心居中正。實際上,在中國傳統相術中,這些星座有生死之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切不可貪小便宜啊。
桿秤來源
桿秤是怎麼來的,在我國歷史上傳說甚多,實際上,在秦朝的時候,就有了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平。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桿秤是秦始皇時就已經出現,主要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度量衡,史書中說: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文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其中所說的秦始皇時秤權,即桿秤。
秦始皇把一斤定為了16兩一斤,秤桿上16顆星每一顆都代表了一種星宿,所以這種16兩的桿秤大多數人認為是秦朝開始的。而且還在其基礎上,加了福祿壽三顆星。在古代所說的「半斤八兩」其實就是來源於此,半斤即8兩。
《史記》中曾寫:大禹身為度,稱以出,通以稱或秤為衡器之名,漢以後始著。故有人也認為,桿秤的出現是在西漢,也有人說,桿秤是春秋出現的,因為大木匠魯班就是春秋人士,所以桿秤的發明時間,說法不一。
秤的歷史
縱然有人認為,桿秤在秦朝就已經出現,但桿秤畢竟只能稱一下不太重的物體,比起來太重的物體就得需要天平了。所以在我國秦朝,除了桿秤,還有天平等一些大型稱重的秤出現。
《墨子》中有: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其中所講的就是桿秤,權其實是秤砣,可見在春秋時期,桿秤的確是存在並且被人使用。
在三國,有「曹衝稱象」的故事,縱然大象難以稱出來,但是曹衝提出先讓大象站在船上,然後記下水深的刻度,再用石塊填滿至刻度線,最後稱石塊,既然如此,那麼稱石塊也需要秤,故而有人認為在三國,這種桿秤也已經出現。
清朝吳曼雲在《江鄉節物詞》中曾寫:「杭俗,立夏日,懸大秤,男婦皆稱之,以試一年肥瘠。」大概意思就是,在立夏這天,所有的人都要上大秤上稱一下體重,記錄一年身體的體重變化。
隨著歷史的發展,桿秤慢慢被人青睞主要是因為方便小巧,所以明清以後,秤桿的計量已經被逐漸完善,在清朝末年,民間使用的秤大多都成了桿秤。
新中國成立以後,桿秤的計量單位,由市制改成了國際計量,而且將秤砣和刀紐都進行了改進,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保證準確性,而且生產出來的秤砣,要在計量部門得到鑑定才能讓百姓使用。
桿秤製作
桿秤看似非常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在我國古時候的鄉村小鎮,工匠做一個桿秤要費幾個月才能做好,所以在以前的農村,秤少之又少,一個村裡頂多有一兩個,誰家要稱東西,還得去借一下才行。那麼,秤為什麼這麼難以製作?
首先,秤桿木材的選擇是比較費勁的,必須要用上好的紅木,然後經過晾曬好幾天才能動手製作。畢竟秤桿的要求是要直,光滑。據匠人回憶,製作秤桿要經過選材、刨圓、鹼水浸泡、打磨等等一系列的步驟。秤桿做好了,要在上面打孔做上掛鈎,兩邊還要套上金屬片。由此可見,這製作秤桿,必須要木匠功夫過關。
秤桿做好了,最難的當屬做刻度了。據說在上面做刻度,要經過很多次的測試才行,每一斤都要做好幾個標記,最後全部標記完,才能打洞定星,一個15公斤的秤要打300個洞,可見其精確的難度。所以要做好一個秤,這物理知識和數學知識都得過關。
儘管如此,在稱重的時候都不敢保證非常精確,畢竟受到秤砣繩子和金屬生鏽的影響,所以後來有了「十秤九不準」的說法,以至於人們往往稱的稍高一點,俗稱「高高的「!
桿秤傳承
如今,秤已經變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桿秤早已無緣。我們稱體重有體重秤,稱西瓜有電子秤,稱包裹有手提電子秤,想必如果曹衝穿越到現在,也不會再用船去稱象了。
桿秤的沒落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現代的秤準確,讀數方便,體積小,關鍵是省力,相比起桿秤,桿秤讀起數來都覺得十分費勁。儘管如此,當代還有一些人難以忘記這種古老的工具,在很多農村依然可以看到,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都可以當做古董了。
桿秤雖然過去了,可是它卻承載了我國古老的文化,公平買賣、延年益壽、童叟無欺,這些簡單又寓意深刻的道理都來自於秤,如今我們在生活中做人做事時,也不免說一句,心中一定要有桿秤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