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關於桿秤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秤桿上的星星代表著什麼?

2020-12-22 深耕文化

桿秤記憶

小時候,父親常常會上山挖一些野生藥材,然後稱斤賣掉,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跑到鄰居家,把鄰居的桿秤借來,稱一稱再還回去。那時候,我並不知道桿秤上的刻度那裡是一斤,還是二斤,可父親總是拎著讓我學會看刻度。

我有時候會數著:一斤二斤三斤,但是那些星星總會迷惑住我的眼睛,父親告訴我,高高的就可以了,以至於好幾次都馬虎大意了,到了後來收藥材的人來了,才知道我稱的差了好多。

其實,在以前,這種桿秤用途很大,因為很多農戶都是用賣農作物提高收入,所以存在買賣就必須用到秤了,桿秤方便小巧,深受古人喜愛。

桿秤構成

桿秤實際是上利用了槓桿原理。在一根木頭杆上安裝一根吊繩作為支點,一邊掛上重物,一邊掛上秤砣,當兩邊水平以後,就可以稱出來物體的重量。一般來說,桿秤是由秤砣、秤桿和秤鉤(秤盤)三部分構成。

在古代,最講究的就是,萬萬不能缺斤少兩,其實這主要是說,桿秤比較特殊,只要這秤桿差一點點,這物體稱出來就差很多,所以古代人們在桿秤上賦予了其獨特的講究。秤砣代表「權」,是按照軒轅星座製作的,而秤桿代表「衡」是代表紫薇星座,所以我們所說的「權衡輕重」其實就是來源於此。

陳杆上的刻度都是用星星做成的,前七顆星指的是北鬥七星,告誡商販要立於天地間,不可心生貪念。後六顆星是南鬥六星,告誡商販要心居中正。實際上,在中國傳統相術中,這些星座有生死之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切不可貪小便宜啊。

桿秤來源

桿秤是怎麼來的,在我國歷史上傳說甚多,實際上,在秦朝的時候,就有了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平。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桿秤是秦始皇時就已經出現,主要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度量衡,史書中說: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文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其中所說的秦始皇時秤權,即桿秤。

秦始皇把一斤定為了16兩一斤,秤桿上16顆星每一顆都代表了一種星宿,所以這種16兩的桿秤大多數人認為是秦朝開始的。而且還在其基礎上,加了福祿壽三顆星。在古代所說的「半斤八兩」其實就是來源於此,半斤即8兩。

《史記》中曾寫:大禹身為度,稱以出,通以稱或秤為衡器之名,漢以後始著。故有人也認為,桿秤的出現是在西漢,也有人說,桿秤是春秋出現的,因為大木匠魯班就是春秋人士,所以桿秤的發明時間,說法不一。

秤的歷史

縱然有人認為,桿秤在秦朝就已經出現,但桿秤畢竟只能稱一下不太重的物體,比起來太重的物體就得需要天平了。所以在我國秦朝,除了桿秤,還有天平等一些大型稱重的秤出現。

《墨子》中有: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其中所講的就是桿秤,權其實是秤砣,可見在春秋時期,桿秤的確是存在並且被人使用。

在三國,有「曹衝稱象」的故事,縱然大象難以稱出來,但是曹衝提出先讓大象站在船上,然後記下水深的刻度,再用石塊填滿至刻度線,最後稱石塊,既然如此,那麼稱石塊也需要秤,故而有人認為在三國,這種桿秤也已經出現。

清朝吳曼雲在《江鄉節物詞》中曾寫:「杭俗,立夏日,懸大秤,男婦皆稱之,以試一年肥瘠。」大概意思就是,在立夏這天,所有的人都要上大秤上稱一下體重,記錄一年身體的體重變化。

隨著歷史的發展,桿秤慢慢被人青睞主要是因為方便小巧,所以明清以後,秤桿的計量已經被逐漸完善,在清朝末年,民間使用的秤大多都成了桿秤。

新中國成立以後,桿秤的計量單位,由市制改成了國際計量,而且將秤砣和刀紐都進行了改進,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保證準確性,而且生產出來的秤砣,要在計量部門得到鑑定才能讓百姓使用。

桿秤製作

桿秤看似非常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在我國古時候的鄉村小鎮,工匠做一個桿秤要費幾個月才能做好,所以在以前的農村,秤少之又少,一個村裡頂多有一兩個,誰家要稱東西,還得去借一下才行。那麼,秤為什麼這麼難以製作?

首先,秤桿木材的選擇是比較費勁的,必須要用上好的紅木,然後經過晾曬好幾天才能動手製作。畢竟秤桿的要求是要直,光滑。據匠人回憶,製作秤桿要經過選材、刨圓、鹼水浸泡、打磨等等一系列的步驟。秤桿做好了,要在上面打孔做上掛鈎,兩邊還要套上金屬片。由此可見,這製作秤桿,必須要木匠功夫過關。

秤桿做好了,最難的當屬做刻度了。據說在上面做刻度,要經過很多次的測試才行,每一斤都要做好幾個標記,最後全部標記完,才能打洞定星,一個15公斤的秤要打300個洞,可見其精確的難度。所以要做好一個秤,這物理知識和數學知識都得過關。

儘管如此,在稱重的時候都不敢保證非常精確,畢竟受到秤砣繩子和金屬生鏽的影響,所以後來有了「十秤九不準」的說法,以至於人們往往稱的稍高一點,俗稱「高高的「!

桿秤傳承

如今,秤已經變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桿秤早已無緣。我們稱體重有體重秤,稱西瓜有電子秤,稱包裹有手提電子秤,想必如果曹衝穿越到現在,也不會再用船去稱象了。

桿秤的沒落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現代的秤準確,讀數方便,體積小,關鍵是省力,相比起桿秤,桿秤讀起數來都覺得十分費勁。儘管如此,當代還有一些人難以忘記這種古老的工具,在很多農村依然可以看到,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都可以當做古董了。

桿秤雖然過去了,可是它卻承載了我國古老的文化,公平買賣、延年益壽、童叟無欺,這些簡單又寓意深刻的道理都來自於秤,如今我們在生活中做人做事時,也不免說一句,心中一定要有桿秤才行啊。

相關焦點

  • 普通一桿秤,居然事關人的福祿和壽命?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伊而伊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曲裡的幾句歌詞,以秤喻人,秤砣、秤桿與秤星合起來則是公平正義的象徵。  當時學校裡把賣廢紙作為「小副收」,辦公室就備有一桿秤。老師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專門把秤拿到教室裡作演示,我和同學們這才對木桿秤有了初步的認識。  隨著年齡增長,我在耳聞目睹之間,對秤在生產生活的廣泛應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靠「工分」吃飯,到了夏季收穫的季節,生產隊裡打的小麥,直接就在麥場裡用細長的帆布口袋裝著。
  • 沈樹玉|我家有桿秤
    我一聽她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心想乾脆給你上一堂關係「秤」的課吧!於是我把秤放在桌子上告訴她:秤有秤鉤、秤桿、秤砣等組成。這秤是利用槓桿原理,以秤紐為支點,秤紐二邊要保持平衡。其中秤桿上還有二根秤紐繩,靠近秤鉤的那繩是二紐,是稱重物用的。秤有大小,這桿秤從6斤起稱,到45斤止。
  • 桿秤是怎麼做出來的?重慶南渝中學的這道手工作業學問原來這麼大
    ▲物理老師展示學生們的作品一部名為《陝西說》的紀錄片萌發了讓學生自製桿秤的想法進入初二,了解度量衡,成為物理學科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南渝中學物理組的老師們給孩子們推薦了一部名為《陝西說》的紀錄片,紀錄片裡流傳於戶縣秦鎮的楊氏木桿秤,給這個小鎮烙上了歷史的印記。
  • 鄭州一藏品店現3米長巨型桿秤,起步稱量200斤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申子仲/文圖桿秤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並不算太長,現今市場上雖不多見,影視劇裡倒也是常見道具,許多人並不陌生。但是杯口粗、兩人多高的大桿秤,誰見過?11月4日,記者在鄭州高新區池北路一家民俗藏品店,算是看了稀罕。
  • 古代桿秤,為何1斤定為16兩?其中暗藏深意,讓商販不敢缺斤短兩
    秤是根據槓桿平衡原理製作而成的,在測定物體重量時,隨著秤砣在秤桿上的移動,當秤桿平衡時,物體重量就被稱出來了。古代的秤,秤砣謂「權」,秤桿謂「衡」,而稱重量時,秤砣和秤桿要合在一起使用,故稱「權衡」。現在仍把稱重量的器具稱為衡器。
  • 秤桿造句和解釋_秤桿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秤桿(chèng gǎn)。 桿秤的木桿。桿秤的組成部分,上面鑲有計量的金屬秤星。也有把桿秤叫秤桿的。
  • 【一宿之行】秤桿人生文志飛——走馬長沙印象(上)
    文志飛說,做秤是個苦活兒,一桿秤的製作,從刨圓、打磨、包鐵、鑽孔到抹花、復秤,大小需要150道工序。初學時,單是把一根細長銅絲「一插一砍一釘」,刻成秤桿上銅質秤心的手藝,他就足練了兩個月。    站在文志飛不大的店堂內,老人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秤心如意」事業。「做生意講的是良心,每個行業都一樣。」他告訴記者,「在古代,秤砣代表著正義,秤桿代表公平,而秤盤則預示著良心。」
  • 桿秤:半斤八兩2000年 定盤星的來歷有個跟李斯有關的傳說
    清代整理衡制的計劃到康熙年間才完成,清代衡器分砝碼、秤桿和戥秤三種,用於徵稅等的權衡標準叫庫平。權的材質有黃銅、紅銅、鋅、鉛、生鐵、熟鐵等。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議定的衡器有:庫天平、商用天平、桿秤、戥秤、磅秤。當時議定各秤的使用期限為:官用秤二年一換,商用秤十年一換。但由於國政廢弛,財政困難,直至清亡也未實行。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馬路市場桿秤多缺斤少兩工商提醒到正規攤位購物
    ,桿秤會不會有問題呢?10日,南國都市報記者從海口市質監局了解到,早在2010年海口市城區內就不能使用桿秤,並從計量目錄上刪除。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要到正規商鋪購買貨物,以便維權。  市民反映:  在馬路市場買菜不足秤  自2月27日南國都市報開通「3·15」維權熱線以來,接到多名市民的反映,海口市各市場外的馬路市場,存在著缺斤少兩的現象,但維權過程中經常「碰壁」。
  • 圓木、竹編、秤桿···延平這些傳統工藝你還記得嗎?
    ▌小秤桿大工藝◆選取秤桿木料,據所要做桿秤的衡量要求,用鋸截成適當的長度,刨圓、達到合適的尺寸,並對秤桿進行初步的打光。◆以線繩在秤桿上彈出幾條縱向等分墨線。◆在秤桿稍大的一頭打出三個垂直的穿孔、安裝三個「叨子」。◆在秤桿兩頭包銅皮,將預製的秤盤上的三根繫繩挽結到秤桿大頭最外側的「明子」上。
  • 藏家收藏近百杆老秤桿 含清末「鬼秤」
    能夠承重,就對秤桿子的材質要求很高,越大的秤桿往往質地越不錯,老山紅木、黃梨木質地的秤桿都可見到。當時人們用好料做秤桿子都是出於實際要求,秤桿用料越好,就可以做得越細。好秤桿子外表不僅細膩光滑,而且做工十分講究。在張耀庭的收藏中,一些好秤桿上的星都是用純銀鑲嵌的,他甚至還收藏了一個當時用來為星鑽眼兒的工具。
  • 華夏子孫都應該了解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呀,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這句歌詞出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最後劉羅鍋牽著毛驢回鄉養老,孤身殘影,腰早就彎了,伴隨著這樣的畫面,主題曲悠悠播放著。這句歌詞裡說的是中國古代的老秤,20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運用槓桿原理髮明了木桿秤,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它了,今天,咱就來說說與它密切相關的知識。「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意思是彼此實力相當,不相上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說「半斤等於八兩」,數學書裡不是寫「半斤等於五兩」嗎?咱接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