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底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由美國爆發,並迅速蔓延全世界,肆虐了十年之久。剛剛走出一戰陰影、正蹣跚行進在戰後療傷及重建路上、年青且孱弱的「魏瑪共和國」也身不由己地被卷進了這場全球性超級大蕭條的悽風苦雨之中。
面對這場讓英美法意荷西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傷筋動骨、傷痕累累的特大經濟危機,曾經為全世界孕育出了黑格爾、康德、歌德、海涅、馬丁·路德、馬基雅弗利、馬克思及克勞塞維茨等諸多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及軍事家的德國,在應對危機中採取的措施與水平非但乏善可陳,毫無建樹,甚至還為自己創傷深重的國家催生出了一種史無前例且遺禍無窮的「新異毒素」——納粹法西斯極權主義及其衍生毒素納粹黨及納粹衝鋒隊。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偌大的德意志帝國其實早在戰爭結束並投降之前,就已經被社會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封建主義及保皇主義等眾多的主義、思想、理論及信仰所長期折騰困擾;其間更被各類左中右翼政治傾向、工農兵革命性質的政黨社團組織、大財閥、大地主、容克貴族、軍隊高級將領及形形色色的政治家們長期玩弄於密室之中與股掌之上(其中的著名者如共產主義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奧古斯特·倍倍爾及恩斯特·臺爾曼同志,以及臭名昭彰的希特勒臨時政治盟友埃裡希·魯登道夫將軍、國家人民黨支持的馮·帕彭原總理及天主教中央黨領袖路德維希·卡斯主教)。
自1918年德國「11月革命」驅逐德皇夫婦出境直到到1933年的十多年間,「蘇維埃、紅軍、赤衛隊、人民代表會議、斯巴達同盟及日耳曼自由兵團」等大量互不相容甚至「你死我活」的戰鬥組織在德國大地上蓬勃興起,起義革命、罷工遊行、武裝暴動、軍事政變、黨派紛爭、組閣倒閣、政治暗殺及街頭暴力此起彼伏絡繹不絕。國家人民黨的布呂寧總理甚至還在德國失業人數多達560萬之巨、工業總產值下降近50%、貨幣貶值率史無前例畸高、大蕭條巔峰期的1932年,竟不顧眾議地完全停止了政府「失業保障及救濟」制度的執行,迫數千萬經受了嚴重戰爭創傷正嗷嗷待哺的國民「自力更生」以求得復興。
在這種嚴重紛亂的特殊社會局面下,發明了「國家社會主義」的政治野心家阿道夫·希特勒於動蕩動亂中借原小政黨「德意志工人黨」之殼組建的「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自然就應運而生並能得心應手了。到1932年7月,納粹黨還通過全國「選舉」一躍為議會中的最多席位政黨(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的席位數則名列二、三);到1933年3月希特勒當上了共和國總理並獲得老眼昏花興登堡元帥總統的「授權法案」再實施「一體化治國」鐵腕統治後,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所攜帶的「極權法西斯專制」毒素終於成功侵入到了越來越多的德意志國家細胞中,並孕育成了「活力無比,危害巨大」的「新異毒素」。
衝鋒隊首領羅姆(右),其身後為黨衛軍首領希姆萊
充分認識和看到了「國家與社會內外交困、中央政府虛弱無為、民心民情功利浮躁、期盼有偉大人物出頭領導德意志振興大業」特色國情的新政黨領袖希特勒,因此從1920年豎起「奪權、平天下、復興德意志」大旗並任該黨元首之初,其實就壓根沒有想到過要用正常的現代法治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政治夢想,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絕對能克敵制勝的獨特武器——「6000萬受盡煎熬,亟待變革的德國人民」,能將此特殊武器掌握在手,必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以他在組黨第二年就拉攏了在全德現役及退伍軍人中均擁有深厚人脈資源的「恩師」、國防軍慕尼黑軍區司令部參謀恩斯特·羅姆上尉幫忙組建了專門為他「打敵人、爭民心、奪天下」的私人武裝——納粹衝鋒隊,並委任其擔任總隊參謀長要職。
被羅姆老師迅速打造成的納粹衝鋒隊,因成員統一穿著褐色制服佩戴納粹標誌故又被稱之為「褐衫隊」,1921年8月成立於慕尼黑;衝鋒隊成員基本為失業退伍軍人、失業失學青年、失業工人、不務正業者及無賴流氓。納粹黨在全國多個城市為這些生活困難的「鋼鐵組織戰士」設立了免費食宿還提供酒水的集中住所(如「衝鋒隊之家」、「衝鋒隊酒館」或「衝鋒隊中心」);因衝鋒隊精力亢奮的成員們日復一日地嘯聚街頭、遊行示威、呼反猶反共口號、圍堵衝砸其他黨派的會場辦公室兼毆路人砸商店,當時有媒體人士稱衝鋒隊員是「一群烏合之眾」,是從事「每日打砸欺壓他人工作」的人;甚至還有黨衛軍成員輕蔑地稱衝鋒隊員「是納粹黨中的流氓無產者」。
1923年11月,已擁有數十萬「鋼鐵戰士」的納粹衝鋒隊在希特勒、魯登道夫、羅姆、戈林、希姆萊及戈培爾等策劃領導的「啤酒館政變」失敗後,衝鋒隊因元首兼總隊長進了監獄而暫時被解散,被迫暫停了他們自稱的「納粹主義革命」活動。1924年,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的元首出獄後,隨即又委託其「親密戰友」羅姆上尉幫忙迅速恢復重建了自己的「鋼鐵組織」。在精力同樣充沛過人、革命意志更為堅定的羅姆總隊長的努力下,納粹衝鋒隊組織很快就擴大到了250萬之眾(當時的德國國防軍數量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僅為區區10萬人,新共和國的警察部門也幾乎癱瘓),並配備了更加精良的武器裝備。
不久,納粹主義革命創始人之一的羅姆總隊長因在「繼續革命」(或「二次革命」)問題上與偉大元首發生了激烈的衝突,1925年他一氣之下遠赴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去當軍隊教官了。1930年,可能意識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元首又殷切邀回了自己的「導師」兼「親密戰友」,並任命他擔任總隊長兼參謀長,全權統領納粹衝鋒隊助其完成神聖的奪權及改造社會事業,後來大名鼎鼎的納粹「黨衛軍」當時還只是羅姆總隊長麾下的一個「特別行動分隊」,後來的納粹大惡魔希姆萊將軍也只是其高級下屬中的一員。
1933年,已擔任德國總理的希特勒為平息國防軍及資產階級財閥們對衝鋒隊的嚴重不滿,公開宣布將原本無法無天敢於叫板國防軍的納粹衝鋒隊正式定性為新國家的「輔助警察」;但到了1934年2月,元首又在納粹黨及國防軍首腦參加的聯席會議上,正式宣布剝奪衝鋒隊的「武裝及警察」職能,讓羅姆總隊長從此只能負責年青人入伍前的軍事訓練及退伍軍人管理事務;同年6月,元首希特勒在戈林、希姆萊、赫斯及戈培爾等高級黨魁的支持下,決定給予羅姆同志以「開除出德意志軍官聯合會」的嚴肅組織處分。
早已對希元首同志「不認真履行最初的《二十五條綱領》,不徹底實現打倒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及反動軍隊三大革命目標」行為深惡痛絕的羅總隊長開始憤怒無比了,除在各種場合公開批評斥責甚至辱罵元首「與反革命打得火熱」、是「一個空想家和小資產階級」外,甚至還積極試圖聯絡一些下野政客與納粹黨賦閒元老人物,期望重建自己在納粹黨中的地位與權威,實現其徹底政治改革的目標。
元首希特勒通過其高效且無所不能的秘密情報系統,在獲悉羅姆的大量真假混雜「反黨反革命與叛國」及「生活作風敗壞」等重要情報後,也開始惱羞成怒了,隨即於同年6月30日聯手國防軍,對已擁有340萬「鋼鐵戰士」的衝鋒隊領導層實施了毫不留情的「長刀之夜」卸磨殺驢行動,一舉抓捕了羅姆同志及其下衝鋒隊頭目200餘名,並順帶刺殺了前總理施萊切夫婦,抓捕並處決了前軍事情報局長布裡多將軍、納粹黨創始人格裡戈爾及前政治家施特拉塞等多名「政治危險人物」;次日,辦事雷厲風行的元首即下令從重從快處決了臨時關押在國家監獄中的「親密戰友」羅姆及衝鋒隊頭目150人,其他涉案人員則隨後被運送至德意邊境山區中的特殊集中營長期秘密關押(戰後紐倫堡軍事法庭對1934年「長刀之夜」大屠殺事件調查確認的被處決人數為1076人)。
納粹衝鋒隊的繼任總隊長維克多·盧冊就任後,立即向元首希特勒表示了最誠摯最崇高的敬意及效忠之情,但衝鋒隊自此以後就再難重現昔日輝煌了,據盟軍戰史資料記載,在元首於柏林地堡中「為國自盡」之前,曾有一支掛「納粹衝鋒隊」番號的小股部隊在地堡附近出現過,但人數十分有限,是否前來履行衝鋒隊「心甘情願地追隨領袖」的誓言也更難以考證了。
納粹衝鋒隊籍籍無名的第二任總隊長盧冊在1943年的一次「車禍」中喪生,有資料顯示他涉嫌了勾結德國國防軍反對納粹黨衛軍的「叛國」陰謀。
後來,走出了前12年納粹統治噩夢及後40多年國家民族分裂悲劇的德國人終於明白了將整個國家民族託付於某個「天才」、「賢人」、「偉人」、「救星」、「舵手」、「明君」或「聖人」的巨大危險性和危害性,因此從1948年「聯邦德國」在成立伊始就小心翼翼地走上了一條「嚴謹建法治、明確立規則、堅決依法律,穩妥求發展」的健康治國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