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雖然我們經歷了更多的殘酷,但也時常會感受到溫暖,而這些溫暖往往來自於他人在你困難時伸出的雙手。
我上個禮拜就感受到了這樣的溫暖:
那天我開車出去辦事,辦完事取車時卻發現怎麼也啟動不了,我還在查找原因的時候,一個大哥過來主動幫我看,說我這是電池電量被耗光了,然後他回身從自己車裡取線幫我啟動車子,我連聲說謝謝,他說沒事兒,還提醒我以後下車前記得檢查一下,別忘記關車燈和空調,然後轉身就走了。
類似的事情檸友們可能也經歷過,比如:
在陌生的地方問路,對方不光告訴你正確的方向還親自帶你過去;又或者你今天有事,可工作沒做完,同事知道後幫你做了;還有你被各種壓力逼的情緒崩潰了,但是有個好心人過來送了你一瓶水等等。這些事雖很小,但是它的光芒卻足以照暖人心。
而這些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用三個概念來解釋,分別是「利他行為」「助人行為」和「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它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助人行為指的是以特定的個人或群體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根據助人行為的動機性質,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個人意圖,比如這次你幫了他,希望下次他也幫你,或者這個幫助牽扯到什麼其他的利益交換;另一類是無個人自私動機,不期望任何回報的,那這就是利他行為。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來,這三個概念是包含的關係,範圍最小的是利他行為,其次是助人行為,而範圍最大的是親社會行為。
關於人性的討論古往今來有很多,有人說人性是自私的,但自私與助人是不矛盾的。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一段文字還蠻有意思的,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多年前,一名學生問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什麼是人類文明的最初標誌,學生覺得應該是魚鉤、陶罐或磨石。但米德說,人類文明的第一個跡象是股骨也就是大腿骨被折斷,然後被治癒。她解釋說,在動物界如果你摔斷了腿,那你很快就會死亡。因為你無法逃避危險,也不能去河邊喝水或狩獵食物,這樣你不是自己渴死餓死,就是成為其他野獸的盤中餐。但是斷裂的股骨得以癒合,這說明有人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受傷的人待在一起,不僅幫他綁住了傷口,還將他帶到了安全地點,照顧他讓他慢慢趨於康復。所以米德認為,在困難中幫助別人才是文明的起點。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才會使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想近期大家對這段話應該都深有感觸,新型肺炎的爆發,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人性的魅力:
海外華人同胞掃貨般購買各種防疫物品,千方百計一定要寄回國內;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絡繹不絕的馳援武漢,普通人也是有錢有錢,有力出力;新聞上還看到很多人心疼一線防疫工作者,偷偷放下口罩就跑……
這些感動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很美好,也相信我們國家未來充滿希望,因為她擁有這麼多可愛溫暖的人民。
所以在我們漸漸恢復過來之後,我們也願意盡己所能的去幫助其他國家。
有句叫「患難見真情」,我想用在此刻最合適不過。
之前美國政府宣布禁止出口醫療物資,然後加拿大一省長就此發言說「人類的一大教訓在於,危機時刻,你不能停止做人」,那怎麼才是正確的做人呢,我想答案就是:
至少不要落井下石,在你有困難時,我願意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