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閒得慌的美媒評選了一份NBA最具含金量的總冠軍榜單。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大球迷群紛紛響應,不卑不吭,有理有據地(基本看心情)列出了自己心中的榜單,本著嚴謹的求知態度(真的不是看熱鬧),我特地去瀏覽了不少健康網站。
榜首位置基本沒異議,被2011的司機佔據,這個就不多廢話了,對於很小一撮真球迷所說的那年司機身邊也有很強幫手如基德,馬裡昂,特裡等,只說一句,上賽季老鷹也不是魚腩,特雷楊+卡特的組合怎能不讓對手膽寒?
接下來排名就是混戰了,總結了一下,大家對於含金量的看法各有不同。
一種觀點是有裁判影響的總冠軍都不能入榜單。比如 06的熱火,16的騎士 07年的馬刺 。即便當年的閃電俠如天神下凡,在0:2落後的困境下直落四局,但這麼些年來還是有不少球迷吐槽:「一碰就犯規,怎麼玩?」也即便詹姆斯完成史詩級壯舉,將73勝勇士親手釘在恥辱柱上,關於第五場 「跨人」「禁賽」」第六場庫裡6犯『』的爭議依舊不斷......這就好比兩個人約架,說好單挑的,你把你爸爸 叔叔叫過來幾個意思?
另一種就是總決賽前先對比一下紙面實力,舉個例子:A B會師總決賽,A綜合評分90,B評分70,如果最終A奪冠,那麼含金量不高,如果B奪冠,則含金量滿滿。當然,也包括打著打著對方戰鬥減員了。所以很多人不屑15 17 18的總冠軍,實力太懸殊。這就好像當年高考我們學校的一本率和省會城市名校PK,直接被吊打!你不能說大家都是高三,我也沒多讀一年。
當然,那種開賽前實力相當,最終一方勝出的,大家還是比較認可的。如10年的湖人,14年的馬刺,05年的馬刺,有一說一,10年帕金斯的受傷對綠衫軍還是有影響,14年的馬刺是真的無話可說,乾淨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