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地緣谷(id:Geo-Valley)。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NO.263,海的那邊/文
2018年8月19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前幕僚長邁爾斯·泰勒表示,川普曾想賣掉波多黎各,直接原因是川普政府不想讓美國承擔波多黎各的巨額債務和由颶風導致嚴重公共危機 。
校/一條人文主義狗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美國的擴張史是一部充滿謀略、運氣、魄力的歷史。作為英國前殖民地的美國,獨立後一直擁有強烈的進取心,在不斷壯大的實力支撐下,這個後起之秀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毫不猶豫地將胃口轉向各個老牌帝國,在後者龐大而逐漸衰老的軀體上開疆拓土。
曾經的感恩節,火雞和美國人都還在,
可感恩的對象印第安人卻沒剩下多少
﹀
無論是購買、威逼,或是佔領,美國曾經覬覦的路易斯安那、佛羅裡達、阿拉斯加、德克薩斯……,終被一一收入囊中,映襯出她的高明和成功。
不過,你沒有聽錯的是,作為曾經的列強和當代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不完全是只吞不吐,在一些情況下,她也曾經做過領土交易,甚至是妥協。而且要注意的是,這些交易和妥協涉及的是美國所擁有的建制領土,是菲律賓、賴比瑞亞、古巴等後期攫取的殖民地無法相提並論的。
美國人正是打著「昭昭天命」的旗號,奪取英、法等國
的殖民地印第安人的土地,因富有宗教意味,這一和殖民者
並無不同的舉措甚至帶上了一絲合法性
﹀
產生這一歷史的原因其實很好理解,北美大陸上,各方實力平衡的改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英法西俄幾個列強精明而強大,使得昔日美國的地緣環境和今日有雲泥之別。而如果不是一些機緣因素,今天其本土部分州的一些區域甚至有可能不屬於這個年輕的國家。
那麼,這些領土主要有哪些呢?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國對美國的防範和遏制變得強烈,而美國人的野心也愈發旺盛。1803年,美國向法國購買超過214萬平方公裡的路易斯安那領地,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完成了領土面積的第一次倍增。但雄心勃勃的美國人,在獨立後第一次採取對外戰爭的1812年英(加)美之戰中並未佔到便宜,還被放火燒了白宮。
加拿大民兵很多來自過去的保皇黨以及天主教徒,
和美國新教徒格格不入。
他們火燒白宮後,美國人不得不正視以前輕視的「加拿大佬」
﹀
意識到英國人的強勢依舊之後,美國人精心選擇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地作為下一個拓展領土的對象,原因很簡單,日漸衰落的西班牙帝國在北美的影響力不如英法,其控制、管理和建設殖民地的能力也明顯較弱,卻保留了大面積富饒地區的名義管轄權,這種情況自然令美國人感到有機可乘。
而1810-1812年美國對西屬的西弗羅裡達地區(現路易斯安那州和阿拉巴馬州的部分區域)的輕鬆吞併,已讓美國嗅到了西班牙的虛弱無力。
巧合的是,1810年代,流亡的塞米諾人和黑人奴隸頻繁從佛羅裡達北上喬治亞州進行越境活動,給了美國人很好的宣戰理由,時任田納西州民兵總司令、後來的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藉機揮師南下,於1818年佔領了佛羅裡達首府彭薩科拉,並俘虜西屬佛羅裡達州長。憤怒的西班牙人揚言報復,並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後者撤軍,進行經濟賠償並懲辦安德魯·傑克遜。
悍然進攻西班牙人的美國軍隊,雖然狗咬狗的姿態令人不齒,
可美國展示的決心和迅速出擊仍然屬於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此時,對英西結盟充滿顧慮的詹姆斯·門羅政府準備暫時以妥協的姿態加以應對,但時任國務卿、後來的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卻認為,西班牙人的壓力不足懼,且被西屬拉美的獨立運動弄得焦頭爛額,英國人也不會為這一小片土地和美國人大打出手,此時就是奪取佛羅裡達的最好時期。
老謀深算的約翰·昆西·亞當斯在門羅時期擔任美國國務卿,
並發展「門羅主義」。解決與英國的許多糾紛,
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裡達,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
「最有成就的國務卿之一」
﹀
結局是,美西最終於1819年籤訂了《亞當斯-歐尼斯條約》,美國人得到了佛羅裡達半島,並以支付500萬美元的代價了結兩者間的債務糾紛,美國獲得了墨西哥灣的戰略要地和貿易港口,擁有了通往加勒比海的根據地。
然而,有趣的是,羽翼未豐的美國人沒有選擇在老西班牙人面前把事情做得太絕,在條約中涉及美國和西屬北美殖民地間邊界走向的條款中,美國人放棄了在路易斯安那領地交易中獲得的部分德克薩斯領土,並將沙賓河西岸、紅河南岸的部分領地也還給西班牙。當然,這一妥協也有回報,西班牙人放棄北緯42度以北的領土,認同了美國對俄勒岡地區擁有聲索權。
現在來看,美國人在這場大交易中放棄的土地大致包含了今天新墨西哥州東部、德克薩斯西北部、科羅拉多州東南部、堪薩斯州西南部以及俄克拉何馬州西部的部分地區。
後來這種精神也為德克薩斯人反抗墨西哥中學習;
「勿忘阿拉莫」,正是美國眾多西部片中宣傳的
快意恩仇,大膽奮進的西部精神
﹀
當然,後來美國人通過吞併德克薩斯共和國和美墨戰爭獲得了包括上述地區在內的大片土地,但那也是近30年之後的事情了,而1845年美國參議院最初對兼併德克薩斯共和國進行表決時,是以132票對76票的優勢通過這一法案的,而美國國會之後也對該法案進行了多次辯論,並只以簡單多數通過了一份相關決議。看來,那些曾用來交易佛羅裡達的地區似乎是有可能和美國失之交臂的。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美國並沒有領土割讓的屈辱史,但有些激進的美國人還是認為自己在1846年美英《俄勒岡條約》中吃了虧,條約中規定英(加)美在1842年《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的基礎上,將北緯49度邊界線延伸至太平洋。這些美國人認為因此美國徹底喪失了北緯49度到北緯54度之間原屬俄勒岡共管地的領土,也失去了將阿拉斯加到聖地牙哥整個西太平洋沿岸都變成美國海岸線的機會。
俄勒岡條約(Oregon Treaty)結束了長久以來美國
和英屬北美在如今美加邊境西部的邊境爭議。
﹀
來自美國檔案管理局
而這條著名的北緯49度平行線實際來源於更早的1818年英美《尊重漁業、邊境和賠償奴隸的協定》,也就是更為人熟知的英美《1818年條約》中的邊界條款,這一條款首先明強規定英屬北美和美國從明尼蘇達至洛磯山之間的廣闊地域應以北緯49度為界進行劃分,其次規定人煙稀少的俄勒岡地區由英美兩國共管,雙方在此地區擁有土地使用和航行的自由。
而在《1818年條約》中,為了這條平行線能夠劃成,英美做出了另一場領土交易,美國將自己從路易斯安娜領地案中獲取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最西北端,即涵蓋當今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和薩斯喀徹溫省的乳河、白楊河、和大泥溪流域交給英國,而後者則把紅河殖民地和魯珀特地區的部分區域即當今明尼蘇達、北達科塔和南達科塔州的部分土地交給美國,僅從面積上看,美國人無疑佔了便宜。
不過,從歷史角度看,應該說,美國失去了進一步向北拓展領土的法理條件,實際上,1810年代,美國對路易斯安娜領地尚未消化徹底,在蘇必利爾湖以西的地域也未進行大規模的開拓和移民。如果門羅政府在1818年更有遠見,可以默認雙方的實控線,不採用北緯49度這樣一刀切的方式解決爭端,等待有組織的移民潮之後再擇機進行領土擴張,那後期美國在太平洋沿岸或路易斯安娜領地西北端向北拓展還是非常有可能的,當然,當今明尼蘇達等幾個州的部分地區也可能不再屬於美國。
其實美國人倒是想進一步北上,可美墨戰爭就
消耗了美國大部分的國力,記住此時為1845年,不久之後的
美國還將爆發那個時代堪稱最慘烈的南北戰爭
﹀
話說回來,為什麼1818年一道北緯49度線就讓美國人不再北上,為什麼1846年美國不能將整個俄勒岡共管地收歸囊中呢?
答案也很簡單,英美間懸殊的實力對比說明了問題,19世紀初至中葉,英國的國力逐漸達到頂峰,其鋼、鐵、煤的產量一度均佔全球產量的60%以上,工業總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40%,商船總噸位佔世界的比重超過50%,而且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掌控著全球的貿易清算和公債配銷業務,陸海軍也是所向披靡,優勢地位不亞於當今美國。
不久後爆發的克裡米亞戰爭英國表現出的不俗的
遠程部署能力和作戰能力表明英國
至少在19世紀中下半葉仍是世界霸主
﹀
因此,美國擴張主義者再激進,也不能視之無物,而與此同時,美國人正進行吞併德克薩斯和美墨戰爭的相關事宜,面對即將到手的豐厚利益,使得兩線作戰在當時的波爾克政府看來無疑是要盡力避免的,特別是其中一方是英國的情況下。
因此,國力的因素讓當時的美國戰略上止步於北緯49度平行線,卻在戰術上擁有了明尼蘇達和南北達科塔州今天的版圖,面對這樣的歷史安排,今天的美國人心中是否有一絲意外呢?
即便在21世紀,美國人仍在動領土交易的念頭,最近的一次與美國的海外自由邦波多黎各有關。2018年8月19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前幕僚長邁爾斯·泰勒表示,川普曾想賣掉波多黎各,直接原因是川普政府不想讓美國承擔波多黎各的巨額債務和由颶風導致嚴重公共危機。
在此之前,關島這樣的海外領地不止一次傳出類似的交易新聞,不過基本都已經被證實是假消息。但這一次似乎有所不同,川普的商人本色和政治作風讓人覺得這一交易可能並非只是新聞而已。
波多黎各渴望在美國擁有夏威夷一樣的地位。
被稱為美國後花園的波多黎各,速度與激情7
就曾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取景
﹀
來自shutterstock
那麼,川普為何要動這樣的心思呢?
簡單的說,一方面是他覺得可以避免讓美國政府陷入更加沉重的財務困境,波多黎各對於美國來說,擁有比無建制領土明顯要高的地位,但相對於本土各州仍是相對次要的。而截止2017年該地就有近700億美元的未償債務和500億美元的養老金缺口等待彌補,再加上370萬以西班牙裔白人和混血人種為主的人口構成,和高企的失業率和貧困率,也讓美國本土主體社會很難接受。
考慮到波多黎各並不像夏威夷那樣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略位置,同時美國人在附近也並不缺軍事基地(緊鄰東部就是美屬維京群島),美國對波多黎各的戰略需求並不特別強烈,這也是為何美國長期沒有給予波多黎各其渴望的政治地位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後者已經通過公投希望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情況下依舊如此。
而另一方面則是更重要的一點,賣掉波多黎各的提法有可能屬於美國式障眼交易策略的一部分。據邁爾斯·泰勒更進一步的揭秘,對於川普而言,交易波多黎各的真實用途在於格陵蘭島。實際上,美國對於格陵蘭島一直有著很深的嚮往和野心,早在1867年,美國政府就曾試圖購買該島,二戰後的1946年,時任美國國務卿伯恩斯還向丹麥外長拉斯穆森提出過以一億美元購買該島的正式申請。
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他不僅向丹麥外長提出購島請求,
如今中國各地隨處可見的「要想富,先修路」
這句口號的智慧財產權理論上歸他所有
﹀
儘管屢次未成功,但美國還是通過北約和美丹間的防務協議保留了在格陵蘭島的軍事存在,因此,川普政府真是要吞併,全世界都是無法阻攔的。而後來,格陵蘭島自治政府和丹麥政府的一系列嚴正回應,以及川普公開批評丹麥態度惡劣並做出推遲訪問丹麥的決定,就說明這場風波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有網友不乏幽默地貼出假想圖: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上,
淳樸的當地民居之間,矗立起一棟金光閃閃的川普大廈
﹀
來自shutterstock
當然,如同當時對待西班牙的方式一樣,如果美國真下定決心,很可能會出現用巨額經濟補償和波多黎各為籌碼,強迫丹麥接受交易格陵蘭島的協議,這樣美國人既避免了吃相太難看而承受太多指責,也可以藉此扔出去一個不太重要的包袱,特別是在這個「包袱」隨時可以再拿回來的情況下。
而最終出現的有趣結局是,苦心要做百分百美國人的數百萬波多黎各人莫名其妙成了丹麥人,而獨立性很高的七萬多格陵蘭本島居民則成了美國公民,不過,美國對於格陵蘭島的渴求,應當不只是這些七萬多不太高興的島民吧!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
潮計劃籤約帳號•地緣谷原創內容
作者 l 海的那邊 南亞地緣政治愛好者
參考資料 l 美國領土擴張中的邊疆精神. 左玉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及實質——以美西戰爭為例. 劉豔颯;Conventionrespecting fisheries, boundary and the restoration of slaves;Adams-OnisTreaty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地緣谷 | Geographical
複雜世界 地緣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