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輕幹部要鍛造硬核能力克服本領恐慌——專訪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
今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等「七種能力」。這是繼去年3月和9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主講「第一課」後,再次語重心長地對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諄諄教誨。三堂「開班第一課」有何深意,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年輕幹部,怎樣才能提高「七種能力」?圍繞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靖北。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兩年三次出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相繼提出「加強理論修養」「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提素質強本領的要求,這其中有何深意?
劉靖北: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來回答。從歷史角度看,重視幹部隊伍素質能力提升是我們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經驗。我們黨自成立起,就認識到黨的執政能力、幹部執政本領關乎黨的命運、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和人民福祉。我們黨能夠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黨員幹部的過硬本領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過硬本領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一勞永逸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形勢、不同發展階段都會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幹部執政本領提出不同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緊緊圍繞時代發展新內涵、新特點、新任務,在不同維度和層面著力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幹部執政本領。
再從現實角度看,應對國際國內複雜形勢對幹部隊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從國內情況看,收官「十三五」挺進「十四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踏上新徵程,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這種情況下,如何守初心、擔使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關鍵看黨的執政能力強不強、幹部執政本領夠不夠。習近平總書記這次提出「七種能力」,為的是解決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執政本領「夠不夠」「行不行」「能不能」的重大問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執政能力與工作本領根基。
記者:「七種能力」在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為什麼是這「七種能力」,您怎麼看?
劉靖北:欲幹事創業,必先析形勢、知不足。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愈加多樣、越發複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中,有些幹部暴露出比較明顯的本領恐慌、能力不足,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際上,不只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面對更多新情況新問題時,部分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暴露出理論修養不足、鬥爭本領不強、理想信念不堅、調查研究不透、科學決策不夠、改革攻堅不深、應急處突不快、群眾工作不實、貫徹落實不力的問題,遭遇「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尷尬境地。這實際反映出黨的執政能力存在短板,幹部執政本領尚存不足。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問題導向,從戰略高度精準把握當下幹部隊伍中不適應形勢變化的能力短板,系統提出「七種能力」,可以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奮戰新時代、奮進新徵程,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必須抓緊鍛造硬核能力,努力克服本領恐慌。
記者:「七種能力」中,提高政治能力排在首位,這有著什麼樣的深刻內涵?
劉靖北: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開班式講話裡講得很清楚,政治能力在幹部幹好工作所需的各種能力中是第一位的。有了過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我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政治能力,體現出政治能力作為我們黨的根本能力,在黨的執政能力體系中具有先決性意義。政治能力主要體現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態度、政治原則等要求上。政治能力若不能在黨的執政能力體系中起到引領作用,會直接影響黨的整體執政能力提升。我想,這恰恰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提升政治能力的深意所在。
當前年輕幹部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缺乏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鍛鍊和艱苦環境的考驗,有的存在理想信念動搖、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方向模糊等政治能力不足問題,容易造成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出現偏差。因此,對年輕幹部的選拔培養,必須把好政治關,把政治能力作為第一能力來考量。
記者: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您認為對年輕幹部提出本領高強的要求,蘊含著哪些方面的具體內容?
劉靖北:新時代的年輕幹部必須具備能幹事、幹成事的真本領、硬功夫。一個是複合型幹部要成為主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性、系統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黨的執政能力、黨員幹部執政本領提出更多內涵性、綜合性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幹部要「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裡手、內行領導」。又博又專、底蘊深厚是複合型幹部的主要特徵,他們在幹事創業過程中,能自覺將自身多維度的能力本領應用於工作實踐,形成同向發力的綜合效應。複合型幹部因其多維度的工作能力和本領,更能適應形勢不斷變化的實際需要,成為我們黨加強自身隊伍建設的重要努力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種能力」,正是新時代複合型幹部隊伍建設的「衝鋒號」,為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能力鍛造提供了科學指引。
另一個是實踐導向要成為關鍵。黨的執政能力和幹部執政本領「夠不夠」「行不行」「能不能」,最終要通過實踐進行檢驗。黨的執政能力體系建設,最終統歸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提高「七種能力」,目的是提高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要求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執政能力建構,往往與黨員幹部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培育緊密聯繫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七種能力」提升過程是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的培育過程。政治素養是修身之本,業務素養是成事之要,二者在實踐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構成黨員幹部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才幹。
記者:關於年輕幹部該如何更好地提升「七種能力」,克服本領恐慌,您有哪些建議?
劉靖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識好、解決好各種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年輕幹部作為奮進「十四五」的中堅力量,應在以下幾方面狠下功夫。
提升學習能力。形勢在變化,知識在更新,學習能力不行,終究會被時代淘汰。學習的過程即是思想淬鍊的過程。年輕幹部要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既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還要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尤其要深學細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抓住重點學,又要拓寬領域學,更要帶著問題學,做到學進心裡、學到實處、學以致用、學用相長,達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錘鍊黨性修養。黨性強不強,關鍵看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紀律規矩等重大問題上做得怎麼樣。年輕幹部要自覺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對黨忠誠,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尤其在涉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問題上,要信念堅、政治強、作風硬。
積極投身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年輕幹部要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在實踐中闖難關、涉險灘,戰風險、化危機,察實情、通民情,想問題、作決策,促改革、謀發展,讓實踐成為學知識、長見識、練本事、增才幹的可靠途徑。年輕幹部要在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改革攻堅、應急處突、群眾工作等具體實踐中堅韌不拔、埋頭苦幹,成為攻堅克難的實幹家,決不能做理論的「空談客」。
增長專業才幹。年輕幹部埋頭幹事創業,缺少專業化本領不行。專業化本領要求年輕幹部既要懂經濟又要懂政治、既要懂業務又要懂黨務、既要懂專業又要懂管理。年輕幹部應重點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健全、社會文化繁榮、社會治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領域的重大問題,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錘鍊專業作風、培育專業精神,增強專業領域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讓整體工作更富時代性、規律性和創造性。
(本文刊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20年第23期,作者:白廣磊 王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