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在全國人民心中是什麼地位,相信不用小編多說,去年的70周年大閱兵,剛剛奪冠的女排在"祖國萬歲"花車上壓軸出場,這什麼排面就不用我說了吧?
從第一次奪冠開始,女排精神就深深和我們的民族精神、國家精神融在了一起,而貫穿了幾代女排人的《奪冠》,一定又能燃起很多人心中的愛國之情。
作為一支創造過無數佳績的傳奇隊伍,中國女排不僅是國民心中的英雄,在海外也有不少鐵桿粉絲,其中最知名的應該是國際鐵桿粉絲波蘭爺爺。
這位61歲的波蘭老人,在2011年的某天打開電視,正好看到中國女排對陣泰國隊的比賽,就從此迷戀上了這支富有拼搏精神的女排。中國女排參加世界比賽時,正面看臺的前排位置上經常會出現他的身影,身穿紅色中國隊服,頭上戴著一頂印有五星紅旗的紅色棒球帽。只要女排姑娘得分他就拼命鼓掌。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戰勝塞爾維亞獲得冠軍。這場比賽把一群外國網友全看嗨了,紛紛倒戈支持中國隊。
一名巴西"真愛粉"跑到朱婷的臉書下留言,說道:"我真是太愛這場比賽了,我的雙手一直在為你祈禱"。
有的粉絲甚至賣弄起了自己的"神機妙算":"在比賽中,中國隊愈戰愈勇,在戰勝了前任世界冠軍巴西隊之後,我就有預感這塊金牌一定是中國的。果然,她們真的做到了。"
朱婷還同梅西、詹姆斯、博爾特、拜爾斯、羽生結弦這些世界體壇巨星一起,被寫入英國一本名為《等我長大-體育英雄》(When I Grow Up - Sports Heroes)的兒童讀物中,成為英國孩子們的勵志偶像。
波蘭爺爺說自己喜歡中國女排,就是鍾情女排頑強拼搏的精神。看了《奪冠》,你更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外會如此深沉地愛著一個異國的球隊。
提到中國女排精神,就必須回溯到80年代老女排站到世界排壇巔峰前那些浸滿血汗的沉寂歲月。作為球迷,我也翻閱過一些相關資料,了解老女排是如何克服萬難贏得冠軍,但《奪冠》將這段歷史鮮活、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奪冠》中第一場重點描繪的中日大戰,也是中國女排傳奇的起點。
彼時中國女排在國際上寂寂無名,吳剛飾演的功勳教練上任,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他向中國各省男排隊伍發出邀請,請隊員們來和中國女排打比賽。
他認為,中國女排的弱項在於力量,只有適應了同男排隊員的對決,在賽場上遭遇他國的女排選手時,才能遊刃有餘。
說實話,在電影院裡,看著球砸得姑娘們趴在地上,別說我身邊的一位阿姨心疼得坐不住,我都覺得於心不忍。但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這種苦練,女排姑娘又怎麼能扛住歐美球員人高力沉的扣殺?
橫空出世的郎平,是助力中國隊制勝的鐵榔頭。"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不是輕易練成的。她冒著斷腰的風險練習深蹲舉100公斤;每天以海曼的摸高激勵著自己,最高摸高達到了3.17米。
正是因為80年代女排每一位姑娘們的加倍苦練,頂著傷病也不下賽場的咬牙堅持,才書寫了中國女排的輝煌。
感謝《奪冠》為我們鮮活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女排80年代的那段時光,讓老女排的那段黑白電視回憶變成得有聲有色。
當然,作為一個體育迷,我更關注的還是影片對排球比賽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
讓人興奮的是,作為一部體育電影,《奪冠》打造了"身臨其境"的震撼觀影體驗。就像有觀眾說的,"坐在銀幕前好像自己進入球場",那種沉浸式觀感是看賽場實況完全達不到的。球員扣球時的重低音就像重炮,比看戰爭片還刺激。導演的鏡頭裡,排球迅猛凌厲,仿佛那不是一顆球,而是一枚殺傷力極強的武器飛向對手。
尤其是影片最後那場中巴大戰,姑娘們如何逆襲翻盤把比分一點一點咬上來,鞏俐飾演的郎平如何運籌帷幄、利用戰術把對方心理拖垮,即便我已經對這場比賽的所有細節了如指掌,仍然看得腎上腺素狂飆。
為什麼在不同時代,中國女排總能贏得國內外的最高關注?除了成績,更重要的是女排身上的這種克服萬難、全力拼搏的精神能鼓舞每一個人。女排精神也是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我們看《奪冠》更能感受到這種正能量。
國慶,一定要走進影院,重溫那段光輝的歲月,重燃心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