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2月,在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 邱吉爾的極力鼓吹下,英法聯軍開始了協約國在一戰時期最大的軍事冒險:在達達尼爾海峽西側的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此舉意在擊敗土耳其,迫其退出同盟國集團,同時控制黑海海峽,打通援助俄國的海上通道,同時英國還有更深遠的戰略意圖,希望在戰後掌控這處連接歐亞的戰略咽喉。然而,這次作戰從策劃準備到組織實施都漏洞百出,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登陸部隊猶豫不決,行動遲緩,讓對手獲得時間動員部隊,展開防禦。另一方面,已淪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土耳其雖然國勢衰微,準備不足,但在德國高參的指揮下還是調集重兵進入半島,與英法聯軍對峙,加利波利戰場很快陷入了與西線戰場同樣的塹壕戰。
■ 這幅畫作描繪了1915年4月,英法軍隊在艦隊支援下在加利波利半島登陸的場面。
加利波利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為殘酷血腥的戰役之一,英法聯軍陸續投入了近50萬人的兵力,與30萬土耳其守軍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鏖戰,雙方在貧瘠荒涼、地形崎嶇的半島上反覆攻守,均傷亡慘重。同時,嚴寒酷暑、風霜雨雪、飢餓瘟疫輪番折磨著戰壕內的兩軍官兵,吞噬了更多的生命。到1916年1月英法聯軍被迫撤退,宣告戰役失敗時,傷亡人數已經超過30萬人,而土耳其人雖然堅持到最後,卻也不過是一場慘勝,損失了25萬人,這場戰役給交戰雙方都留下了極為悽慘恐怖的記憶。
■ 在加利波利戰場上,英軍的廓爾喀部隊逼近土耳其守軍的戰壕,與之展開近戰。
然而,在宛如地獄般的加利波利戰場上,卻也流淌著一絲溫情和甜蜜。當戰局陷入僵持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壕間的厭戰情緒日益濃厚,在犬牙交錯的前沿陣地上苦苦忍耐的兩軍士兵產生了同命相憐之感,他們會利用短暫的休戰彼此喊話,互道問候,偶爾也會互贈禮物。在近在咫尺的塹壕間,土耳其士兵向對面丟去葡萄和甜品,而協約國士兵則拋過來罐頭和香菸作為回禮。英法士兵在對手饋贈的包裹裡發現了一種色彩豔麗、呈小方塊狀的糖果,它們表面裹著糖霜,質地柔軟,彈性十足,放入口中咀嚼,甘甜多汁,齒頰留香,融化的糖汁滑喉而過,讓人感到異常舒暢,暫時忘卻了戰場上的苦楚。
■ 在加利波利戰役中使用德制MG 08型重機槍的土耳其士兵。
■ 在加利波利前線塹壕中待命的英軍士兵。
不僅在前線,英法士兵在後方同樣能品嘗到這種糖果。在戰役期間,愛琴海的利姆諾斯島是英法軍隊的前沿基地,該島的穆德洛斯港成為物資集散地和部隊中轉站,非常繁忙和混亂,碼頭上各種物資堆積如山,剛剛抵達尚在候命的士兵也聚集在港口,而一些當地商販穿梭其中,向那些來自遙遠異國的年輕士兵們兜售土特產。英國戰地記者兼通俗歷史作家艾倫 穆爾黑德在《加利波利》一書中引用了利姆諾斯島英軍司令威姆斯將軍的日記,描述了當時的狀況:「在那些士兵中間出沒著奸詐小販的身影,他們貪慾旺盛,口若懸河,出售的物品從洋蔥到土耳其甜品,再到比徹姆藥廠的藥丸,無所不包,他們從英法士兵手中騙取了大量金錢。」那些希臘商販出售的甜品中就包括了那種方形軟糖。
■ 1915年4月在利姆諾斯島登陸的法軍部隊,他們在此集結,準備開赴加利波利戰場。
這種在加利波利戰場上帶給士兵們甜蜜回憶的糖果就是土耳其軟糖,同時也是土耳其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甜點。這種軟糖在土耳其語中稱為lokum,源自阿拉伯語中的「喜悅」,也被稱為rahat lokum,意為「令喉嚨舒爽」,而在英語世界中普遍稱為Turkish delight,也就是土耳其軟糖。這種充滿中東風情的糖果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有學者考證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波斯帝國時期的甜點,在公元9世紀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時期也有利用麵粉和蜂蜜製作甜點的方法,不過在配料和做法上與後來的軟糖還是有所差異。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土耳其軟糖出現於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其製作方法大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終定型。在18世紀前,土耳其人主要使用小麥粉作為軟糖的原料,用蜂蜜或糖蜜調味,從19世紀初開始澱粉和砂糖成為土耳其軟糖的主要原料,並延續至今。
■ 掛滿糖霜的土耳其軟糖,嬌豔動人,玫瑰紅色表明是玫瑰香水口味。
■ 檸檬口味的土耳其軟糖,這種糖果至少有500年的歷史。
關於土耳其軟糖的誕生流傳著一個傳說:一位土耳其蘇丹為了取悅後宮的眾多嬪妃,下令帝國的甜點師們製作一種獨一無二的甜品,一位來自民間的甜點師傅為了滿足蘇丹的口味,將食糖、糖漿、各種調味料、堅果、曬乾的水果與乳香混合調製,經過反覆嘗試後,終於製作出一種口感綿軟、香甜濃鬱的糖果,敬獻給宮廷,蘇丹品嘗後讚不絕口,龍心大悅,將這位民間甜點師任命為宮廷御廚,而這種糖果更受到王公顯貴的追捧,人氣爆棚,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甜點。由於奧斯曼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禁止飲酒,所以這種軟糖就取代酒精給人們帶來餐桌之外的口腹之樂,這是它得以迅速傳播的原因。大約在19世紀初,一位不知名的英國旅行者在訪問伊斯坦堡時嘗到了這種軟糖,將其帶回倫敦,從此這種源自中東的糖果為西方所知,廣受歡迎,並被稱為土耳其軟糖。
■ 土耳其軟糖因為使用不同的配料而呈現出五顏六色的外觀。
■ 這種粉紅色的軟糖應該使用了石榴或其他水果作為配料。
土耳其軟糖的配方和製作方法並不複雜,主要原料是澱粉和砂糖,並以其他配料調色調味,豐富口感。軟糖的基本製作過程是將砂糖和水根據一定比例混合攪拌成粘稠的糊狀,加入澱粉,並以適量的酒石酸調節酸鹼度,然後置於火上慢慢熬煮成凝膠狀,在這一過程中加入各種配料,配製出相應的風味。煮好的糖膠需要靜置一整天,在完全冷卻後切成小方塊,裹上糖粉或切碎的椰仁幹以避免糖塊之間粘黏。沒有任何添加的原味軟糖呈淺黃色,質地柔然且富於彈性,類似於果凍,掛著糖霜的外表略有韌性,一旦咬破就會釋放出令人倍感愉悅的甜美味道。大部分製成的軟糖會利用玫瑰香水、乳香、檸檬等調製成淺紅色、淡綠色、橙黃色等顏色,同時具備相應的味道,肉桂和薄荷也是較為普遍的口味。在軟糖中還會添加少量的堅果,比如開心果、榛子、核桃等,從而獲得綿中帶脆、甜中流香的多重味覺享受,令糖果的口味更為出色且富於變化。配料不同的軟糖都有各自的最佳食用期限,通常在製作完成後兩周內口感最好。土耳其人在吃軟糖時還會配合飲用一種非常開胃的酸甜水果汁,這種果汁的歷史與軟糖一樣源於奧斯曼帝國時期。
■ 冷卻後進行切塊的軟糖原膠,不加任何配料的糖膠呈淺黃色。
■ 色彩繽紛的土耳其軟糖拼盤。
■ 各式堅果、乾果是土耳其軟糖的好搭檔。
■ 在糖果店內擺盤出售的土耳其軟糖。
說起土耳其軟糖就不能不提位於伊斯坦堡舊城的哈希 貝基爾糖果店,這座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店製作的土耳其軟糖被認為配方最傳統、口味最正宗。這座店鋪的創始人哈希 貝基爾在年輕時從鄉下來到伊斯坦堡謀生,通過勤奮努力成為一名甜點師,並在1777年開辦了自己的糖果店。哈希製作的糖果深受大眾歡迎,甚至得到蘇丹的青睞而步入宮廷,那個關於軟糖誕生的傳說很大程度上正是以哈希的經歷為原型的。雖然哈希不是軟糖的發明者,但是他率先引入澱粉和砂糖作為主要原料,從而奠定土耳其軟糖的經典配方。哈希可以說是為糖果而生的人,直到九旬高齡依然在店鋪裡製作和出售糖果。哈希去世後,兒子穆希丁和孫子阿里繼承了好手藝,將家族生意發揚光大,最終三代掌門人的名字合起來成為這個糖果世家的品牌「阿里-穆希丁-哈希 貝基爾」。哈希糖果店出品的甜點在歐美舉辦的飲食大賽中屢屢獲獎,聲譽日隆,在最鼎盛的時期僅在伊斯坦堡就有10家分店,在歐洲和美洲均有分銷商。
■ 這幅畫作描繪了年屆九旬的哈希 貝基爾在店鋪內為客人稱量糖果的情景,背景中的壁爐至今仍保留在哈希老鋪內。
■ 19世紀時伊斯坦堡的哈希糖果店。
■ 哈希糖果店前總是顧客如潮,可見土耳其人對該店糖果的喜愛。
■ 今日伊斯坦堡的哈希糖果店。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哈希 貝基爾初創的店鋪依然在原址繼續經營著,堪稱土耳其飲食文化的活化石。儘管現代技術已經使得糖果製作實現了工業化,但哈希老店依然堅持純手工製作,配方和製作方法也秉持傳統,對於原料的選擇、配料的比例、流程的控制都非常嚴格,比如該店採用的砂糖來自一家已經合作長達50年的製糖廠,對於砂糖的顆粒大小都非常講究。此外,所有配料均由天然植物提取,製糖場所的溫度和溼度也有特殊要求,總是力求做出最好的土耳其軟糖奉獻給消費者。製糖的秘訣只掌握在幾個老師傅手中,並由他們傳授給精心挑選的徒弟,這種傳承方式在兩百多年中從未改變,從而保證了哈希老店製作的土耳其軟糖能在漫長的歲月中始終保持最佳的品質和口感,並享譽世界。如果朋友們有幸去伊斯坦堡一遊,不妨去舊城加拉塔橋附近的繁華老街上探訪哈希老店,體驗一下昔日加利波利戰場上讓雙方士兵無限沉醉的甜蜜味道。
■ 位於伊斯坦堡舊城的哈希老鋪,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
■ 哈希老鋪內的櫃檯上擺滿了各色糖果,這裡的土耳其軟糖被認為是最正宗的。
■ 精心製作的土耳其軟糖無論是外觀還是口感,都會給食客帶來喜悅的感覺,恰如它的土耳其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