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為何要南徵巴蜀,放棄張儀「挾天子」之策?千年難遇的契機

2020-12-27 有魔氣歷史

自平王東遷以後,周朝王室管轄範圍大為縮減,形同一個小國。各地諸侯勢力不斷膨脹,相互之間攻伐、兼併不休,天子早已不能負擔起天下共主的責任了。經歷了數百了的烽火狼煙,天下僅剩下七個勢力較強的諸侯國和弱國小國,華夏文明由此進入了戰國時代。

戰國初期,魏國變法圖強,一躍成為天下霸主。不久,列國紛紛效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威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事件相繼上演,這其中尤其以秦孝公支持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秦國的經濟和軍隊戰鬥力也開始不斷加強。

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終於有了與山東六國一較高下的底氣。作為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秦惠文王重用了諸如張儀、司馬錯等一大批能臣勇將,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期間,秦惠文王做出的最為重要的一項決定便是南徵巴蜀,不過這在當時曾在秦國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以張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當伐韓國、臨二周,這遭到了司馬錯等人的反對,後者認為南徵巴蜀才是當務之急。那麼這兩個抉擇之間究竟孰對孰錯,秦惠文王又為何最終選擇南徵巴蜀了呢?

先祖夙願:秦人東出函谷的野望

秦人的先祖曾輔助商湯滅夏建商,並繁衍嬴姓部族成為商朝的貴族,直至飛廉、惡來。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誅殺惡來。後來商紂王之子武庚為首的殷商殘餘勢力曾聯合武王的三個弟弟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也曾參與其中,奈何最終兵敗。後來,嬴姓部族中出了一位名叫造父的人,很善於駕馭馬車,亦曾幫助周穆王平叛有功,被周穆王封賞於趙城,嬴姓趙氏由此而來。再然後,造父的侄孫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至秦地(即甘肅天水),嬴姓秦氏也隨之出現。此後,秦人世代在西陲為周王室牧馬戍邊、抵禦戎狄。

經過百餘年的開拓,秦人暴霜露、斬荊棘,實力不斷壯大。及至西周末年,周幽王因廢立太子一事惹惱申侯,導致申侯因引犬戎入鎬京。在此期間,以秦襄公、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為代表的強勢諸侯紛紛出兵勤王。此後,周平王東遷都城,並將岐山、豐水等周人祖地劃歸秦人所有,提升了秦人的爵位,秦始建國。春秋時期,秦穆公曾意圖染指中原、稱霸天下,奈何晉國君明臣賢、勢頭極大。於是穆公轉而將目標對準了西戎遊牧部族,稱霸西陲。

經過秦穆公時期的百裡奚改革,秦國實力獲得很大提升,但在其去世之後很快便陷入了百年衰落之中。此後,晉國雖然也屢屢內鬥、霸業乏力,但依舊能夠將齊、楚等大國壓製得抬不起頭來。當時的晉國不僅遏制了楚國問鼎中原的野心,也掐滅了秦國東出函谷的夙願。戰國初期,魏國稱霸天下的時代,吳起率領的魏武卒所向披靡,佔據河西之地八十餘年而秦人不敢東出。直到戰國秦惠文王時期,經過了長期的軍事和外交努力,秦國才算重新在河西站穩腳跟。從此,中原列國也逐漸改變了對秦國輕蔑的態度,並出現了合縱以御秦的呼聲。

開疆擴土:討伐韓國與巴蜀的阻力

由於秦人先祖出自東方、形成於西方,加之長期與戎狄的相互影響遭至中原人士的普遍輕蔑,故而對華夏正統身份充滿渴望。東出函谷,擺脫周天子西部戍邊人的角色就成為歷代秦國國君的夙願。因此,張儀向秦惠文王諫言,認為韓國位於天下咽喉之地,佔據此處可以更好地向四周擴張。並且西周國和東周國與韓國相鄰,可挾持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張儀的諫言僅僅是看到了伐韓的好處,並未闡明其中的惡果。要知道,正是因為韓國的戰略要衝位置,秦國不論是伐韓國還是挾天子,都會遭到其餘諸侯國的強力反對,他們會不計前嫌的前來營救。縱然張儀可以通過邦交分化的手段為秦國謀利,卻也損耗巨大、得不償失。南徵巴蜀就不同了,不論是巴國、蜀國,還是盤踞漢中的苴國,均位於華夏秩序的邊緣區域,長期不被列國重視,秦國出兵遭受的外交阻力相對較小。

當然,南徵巴蜀雖然外交阻力相對較小,但卻受制於自然因素的影響。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從秦地到蜀中的這段路程。原來,秦人如果想要進入巴蜀,就必須連續翻越秦嶺和大巴山兩座山脈,同時還要確保兩座山脈之間的漢中勢力不會半途攻擊自己。這其中,從秦地翻越秦嶺到漢中有五條要道(即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除卻太過險峻的儻駱道和子午道、翻越隴西高原的祁山道和關隘重重的陳倉道,就只剩下褒斜道一處相對較為好走了。至於從漢中進發巴蜀的要道雖然有三條,但米倉道需要翻越高山、荔枝道到了唐代才得見端倪,唯有金牛道相對可行,卻也是險象環生。

所以對於當時的秦國而言,攻打韓國就必須化解列國合縱伐秦的窘境,南徵巴蜀則需要解決自然環境的阻塞。因為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其國力在列國中並不佔據優勢,難以長期維持大規模戰爭。所以不論是討伐韓國還是兼併巴蜀,都需要確保不被拖入長期的消耗之中。當然,攻打韓國和兼併巴蜀對於秦國的利好也是非常明顯的,這就需要決策者仔細籌謀、長遠規劃了。

地緣博弈:奪取韓國與巴蜀的利好

前文提及,張儀曾說秦國攻伐韓國,等同於踏上了東出函谷的第一步,不僅實現了秦人歷代先祖的夙願,更為下一步擴張搶佔先手。然而問題在於,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雖然國力不斷增強,但在面對六國之時依然有所忌憚,並未佔據絕對優勢。一旦韓國乃至於二周失陷於秦人之手,其餘諸侯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即便張儀巧舌如簧,恐怕也難以撼動秦國舉世皆敵的局面。

相較於韓國,巴蜀之地雖然荒蠻煙瘴、遠離文明,且充滿變數,但天府之國一旦被秦人所得,對天下局勢的衝擊將是巨大的。畢竟在取得對魏河西之戰、對楚丹陽藍田之戰以後,秦國已經佔據了對三晉和楚人高屋建瓴的地緣優勢。兼併巴蜀以後,秦國將擁有對楚國地勢和水勢的雙重優勢,可憑藉漢水和長江時刻威脅著楚國腹地。唯一亟需解決的似乎只有秦軍入蜀的線路問題,畢竟在如此險地行軍,一旦遭受襲擾將會是滅頂之災。所幸的是,秦國之所以萌發南徵巴蜀的想法,正是源於巴蜀地緣空間內部勢力的邀請。

千古機緣:苴國引狼入室

蜀國、巴國、苴國是戰國時期蜀中的三個國家,其中以蜀國勢力最強。由於苴國與蜀國同宗,故而長期依附於蜀國對抗下遊的巴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苴國並不願意保持這種附庸關係,於是就與巴國聯手抗擊蜀國。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兩國還決定拉攏外援,而當時緊鄰它們的就只有秦國和楚國了。由於楚國同巴國齟齬不斷,故而選擇秦國似乎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面對苴國和巴國的邀請,秦國朝堂之上各抒己見,許多人甚至擔心這會是苴國和蜀國的圈套,擔心變數太多。但是就像前面提及的,受邀而來似乎是秦軍克服蜀中天險的最佳時機。正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最終秦惠文王決定派遣張儀、司馬錯南徵巴蜀。頗有意思的是,滅蜀戰役是由張儀、司馬錯共同指揮的,但滅巴之戰則是完全由張儀完成的。由此可見,張儀和司馬錯先前圍繞徵討韓國還是巴蜀的爭奪,僅為政見之別,而非黨爭。

綜上所述,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在面臨「伐韓國、臨二周」與「南徵巴蜀」的戰略抉擇時,朝臣們對兩種選擇的利弊各抒己見。雖然佔據韓國有利於進一步擴張天下,卻也有使秦國面臨舉世皆敵的危險,畢竟當時的秦國並不具備針對列國碾壓性的優勢。至於南徵巴蜀,由於苴國、巴國邀請秦軍入川而變成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最終在張儀、司馬錯的統領下,秦軍相繼兼併了蜀國、苴國和巴國,並從楚國手中奪取了部分巴地。此後,李冰父子在蜀郡修築都江堰,為秦國在關中平原之外再闢沃土,極大地提升了國力,為後來諸如長平之戰等消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秦惠文王是秦國崛起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他承襲了獻公、孝公的新政、變法政策,並先後重用了一大批人才為秦所用,為後來秦昭襄王的強勢奠定了基礎。秦滅巴蜀之後,秦國完成了對楚國側翼的包圍,並擁有實力在向東壓迫列國的同時襲擊草原義渠,並獲得大片戰馬牧場,形成良性循環。至此,秦國兼併天下之勢已經不可逆轉了!

相關焦點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不選擇歸隱,卻落得下場悲慘呢?
    戰國時代的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秦惠王因為採用了名士張儀的連橫之策,邦交為先伐戰為輔,一躍成為七雄之首,這裡面張儀居功至偉,可以說沒有張儀就沒有秦國的強大。張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靠一張利嘴遊說列國,將天下君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張儀這樣一個聰明人,為何在秦惠王死後不知進退,卻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張儀(約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期魏國人。傳說他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高足,而「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後來長期為秦國效命,從事遊說離間諸侯的活動。他極力倡導連橫之事,努力瓦解齊楚同盟,為秦國最終實現各個擊破立下大功。
  • 張儀之死
    原文:張儀回國,還沒到鹹陽,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繼位。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他一即王位,郡臣中很多人便前來誹謗數說張儀的短處。
  •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漢丞相、魏武王曹操,因為首創「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又殺死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董貴人,以及伏後所生兩個皇子。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
    在商鞅之後,張儀也來到秦國,他依靠口才和智慧幫秦國兵不血刃取得了許多利益。然而,商鞅功勳卓著,卻在孝公死後落得被車裂的下場,張儀則雖然在惠文王死後失寵,但沒有失去性命。那麼,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商鞅為何被清算。秦孝公時,商鞅被賦予了絕對的自主權,他所堅持的事哪怕是孝公本人也不能輕易反對。
  • 秦國危機的情況之下,司馬錯為什麼要硬槓張儀,勸秦王伐蜀?
    司馬錯一、巴蜀地理位置特殊,取之可富國強兵巴蜀就是我國現在的四川,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有「益州險塞,沃野千裡」,的美稱,四川首府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同樣四川也是地勢險要,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詩仙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張儀:沒有人比他更成功
    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許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無患也,請令齊罷兵。」乃使其舍人入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而信儀於秦王也「。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巴蜀兩國的早期歷史以及秦、楚兩國和巴蜀的關係。本文介紹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楚國為何沒有吞併巴蜀的原因。1.秦國君臣面對這個機會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以張儀為首的大臣主張置之不理,先行討伐韓國,討伐韓國的意義在於與魏國、楚國示好。若討伐韓國成功,則可以進一步削弱魏、楚兩國,迫使周天子交出九鼎寶器,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齊、趙、燕三國也會臣服,山東六國不戰而臣服於秦國,則秦國霸業可成。
  •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遭殃,為何秦惠王去世後張儀卻能躲過清算呢?
    秦國之所以在戰國末期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契機就在於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正是靠著這一名垂青史的改革,原本孱弱的秦才變得如此富強。不過,在秦孝公去世後,失去支持者的商鞅遭到了秦惠王的清算,最終遭遇車裂。如果說商鞅是讓秦國走向富強,那張儀就是讓秦國徹底站在了諸國之巔,作為縱橫家的他依靠話術幫助秦國攻城略地,在戰略上立在了不敗之地。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針對後,逃難到魏國去,反而被魏國人抓住並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魏國人想必都要開宴會慶祝了。而白起作為一個秦國的將領,南徵北戰奪取韓、趙、魏、楚四國大量的土地,在長平之戰後,又做出了坑殺趙軍40萬降卒的行為。白起為何沒像商鞅、張儀那樣出逃呢——試問哪個國家容得下白起?
  • 張儀的本事有多大?以三寸不爛之舌打破六國合縱,為秦奠定基礎
    齊宣王吞併燕國後,引起天下諸侯的震驚與抵制,視齊國為最強對手的秦惠王絕不能坐視不理。秦國很快與魏國聯合起來,向東進攻齊國及其控制下的燕國。公元前312年,秦、魏聯軍在濮水之役打敗了齊軍,齊宣王被迫放棄佔領燕國。在挫敗了齊國吞併燕國的陰謀後,秦惠王又推出與楚國進行土地交換的計劃。
  • 《史記》裡的大烏龍:蘇秦和張儀根本就不是同時代人
    根據《史記》的記載,蘇秦與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一個是周人,另一個是魏人。蘇秦曾以連衡之術遊說秦惠王,聲稱秦國「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當時秦惠王才剛誅殺商鞅,覺得統一天下的時機尚未成熟,故而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於是,蘇秦便改用合縱之術來遊說趙國的奉陽君,勸其聯合六國來抗秦,還是不被認可。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秦滅巴蜀之戰,於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爭。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佔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
  • 華杉版資治通鑑|張儀狡詐
    陳軫說:「我擔心的是,商於之地不能到手,齊、秦兩國反而聯合起來對付楚國,大難將至啊!」楚王說:「這是何道理?」陳軫說:「秦國之所以看重楚國,是因為有齊國支持。如果我們閉關絕約,和齊國絕交,那楚國就孤立了。對一個孤立無援的楚國,秦國憑什麼要看重他,還送他六百裡土地呢?張儀回到國內,必定不會兌現他給您的承諾。這樣大王北邊和齊國絕了交,西邊又召來秦國的禍患,兩國都會發兵攻打我們。
  • 【成語典故】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裡。
  • 歷史系列:挾天子以令諸侯
    實際上,不用扯遠了,曹操前面,何進、董卓、王允、李傕郭汜,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呢,無一例外,全部死於非命了。可見,這個挾天子並不是靈丹妙藥,反而蘊含著極大的風險。而且,天子真的這麼神奇,還需要曹操挾持?天子自己就可以中興大漢了。
  • 滅韓國,還是吞巴蜀,若你是秦王會怎麼選?
    兩利相權之下,秦惠文王不知取捨,於是找來群臣商量,結果御前會議分為兩派:一派以張儀為首,主張東進;另一派以司馬錯為首,主張南下。歷史結果大家都知道,最終秦王聽了司馬錯的建議先南下吞併了巴蜀,若你是秦王,當時會作何選擇呢?
  • 中國古代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中國古代進行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古代發動的這些戰爭,方向和稱呼沒有什麼固定的搭配。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北徵的存在。而在很多史書記載當中,其實北徵的使用次數略多於北伐,譬如在《四庫全書》中,「北徵」一詞出現3361例、「北伐」一詞出現2876例。而「徵」和「伐」的區別則可以從春秋時期說起。徵,說文解字意為正當的遠行,孟子說:徵之為言,正也。徵就是正當、端正的意思,徵戰可以理解為正義的、遠距離的戰爭。
  • 三國時期同樣是「挾天子,令諸侯」,為何只有董卓被天下人討伐?
    歷史上「挾天子,令諸侯」的梟雄很多,但董卓最特殊,被天下諸侯一致討伐,原因是其性格殘暴無道,廢天子、殺太后、魚肉百姓、迫害異己,總之他所作所為不是想治理天下,而是想摧毀天下,
  • 秦滅巴蜀之戰:秦國供血能力大大提高,掀開秦滅六國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看看秦滅巴蜀之戰,看看這一戰的經過以及影響。秦國對外擴張方向之議最開始巴蜀地區有四個國家,分別為充國、苴國、巴國、蜀國。收到苴國的求援後,秦王就想著攻打巴蜀地區,但是因為受制於當時局勢,秦王就開始猶豫了。如圖所示,秦惠王時期秦國開始東出,秦國收復了河西地區,並且越過了黃河,攻佔魏國河東地區,建立起東出的前線陣地。為了遏制秦國東出,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攻打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