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位於山西中南部,地處臨汾、晉中盆地交界,地跨東徑111°43′,北緯36°34′,東倚太嶽山,與沁源縣、古縣毗鄰;西跨汾河,與汾西縣接壤;北籍韓信嶺,和靈石縣交界,南扼白壁關,同洪洞縣相連。
霍州地區飲食主要以麵食為主,比較有特色的有以下幾種:
霍州饃歷史悠久,風味獨特,花樣繁多,造型逼真,其最大特點是用酵母發麵,不放鹼面,麵團經過多次揉和,隨揉隨摻乾麵,所以色澤白嫩,食用時口感鬆軟,既香又脆,且可長時間存放。
霍州饃的做法,過去多用上等面(即磨麵時取的前三遍的面)製做。如今,當然用精粉為好。做饃時要根據面的發酵情況,做幾次「投面」,以防發酸。面要用力揉和,一事實上要把面揉到澤潤發亮。做成饃樣後,要放在熱炕上,蓋上被褥騰發,達到發虛光潤,再放在籠內蒸熟,一般要蒸半個小時以上。
霍州饃的種類不少,花樣也較多。有年饃、大園饃、節饃、夏饃、餉饃和小園饃(盤子饃)等。
年饃。霍州人把過春節食用的饃叫年饃。過年時,各家蒸的年饃數量較我,一為串新訪友送禮之用,二為全家「破五」乃至正月十五以前食用。年饃的式樣,有登高、手、兔、花、園饃、紅石和棗花等,食用時不可隨意。男性吃登高、手、兔,希望步步登高,往回拿錢,跑的歡快。女孩子則多讓吃花,其意是希望女孩能像花一樣俊俏可親。還蒸一種叫「滿堂紅」的饃,即在園饃上邊放好多棗,一般在正月初一下午而食,吃時全家分用,希望全家光景過得滿堂紅。
大園饃。一般的成品大園饃在9兩左右,是霍州人送夏饃、餉饃和壽饃(壽桃)時做的饃種,是看親戚時的上等尊重禮品,不過,餉饃的頂部捏成乳頭形,壽饃的頂部捏成桃狀,稱壽桃,且都梁成紅色,以示吉利。
節饃。過節時做的饃。有兩種:其一,霍州人清明節時做蛇盤盤和盤子饃,是供上墳時祭祖先獻用,同時有讓男孩咬吃麵食蛇盤盤頭之習俗。因為,此時大地回春,萬物甦醒,五毒居生,咬吃一個蛇盤盤頭表示「壓邪」,不受「五毒」傷害。
其二,農曆七月十五叫中元節,此時,處於收秋前的小農閒季節。霍州人利用這個機會蒸饃祭祀祖先,向祖先報告豐收在望,或看望出嫁的閨女,表達豐收在望的景象,常做一些花樣饃,有豬頭、麥秸頂、針線笸蘿坐婆婆、桃子和羊羔饃,特別是在女兒婚後第一個七月十五必送不可,示意期盼和祝賀女兒家六畜興旺、心靈手巧、勤儉持家。其中,羊羔饃數量較多,且個個手工精細,生動活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這種饃常用紅繩穿起來,掛在室內牆壁上,異常雅觀,掛放一年之久仍不腐不變色,吃時仍香酥可口,真可謂:耐人欣賞的藝術珍品。
夏饃。霍州方言叫「哈饃」。是夏收之後親戚間相互贈送的禮品。花樣有園饃和棗花兩種,一般送4個園饃、8個棗花,以表示相互期盼喜獲豐收、豐衣足食,日子興旺,生活美好之情。
餉饃和囫欒,婦女生孩子「滿月」時,由孩子的姥姥家及親戚送的饃,叫「響饃」。表示給孩子「立登腦」,盼望孩子頭部能抬起來。其形狀如園饃,每個頂端捏一個二十相屬之頭或一個奶頭,每10個為一盒,一般送兩盒。這種餉饃,要切分成小塊,分送給左鄰右舍,以表達對產婦母子關懷之情。
「餉滿月」後,孕婦攜子被接到娘家住一段時間,當母子返回時,娘家親屬們要戴一種環形饃,稱囫欒。囫欒分大、中、小三種。大囫欒每個五斤多重,環座上捏有12種屬相;中囫欒每個一斤多重,環座上捏著二龍戲珠;小囫欒由兩個組成,每個只有二兩多重,形如環。只有姥姥家給戴三個囫欒,其餘親戚只戴大囫欒和小囫欒。戴回的囫欒仍像表餉饃一樣,切成小塊分別送給四鄰,叫表囫欒。
此外,還有平時吃的盤子饃,過事用的待客饃,都很小,一般一、二兩一個,尤其是待客饃更小,且成橢園形,上邊印有紅梅花。
霍州人會做多種多樣饃,既好吃又好看,尤其是「年饃」,已有不少店鋪,進行大量加工,打裝包箱,遠銷全國各地,甚至銷到國外,成為霍州的「出口貨」。七月十五的「羊羔饃」,也很討人喜愛,成為外來人搶購的好禮品。
霍州特色的餄餎,比麵條粗而勁道,是由一種叫餄餎床子的工具壓制而成,霍州餄餎,亦稱河漏,可分為稍子面餄餎和乾麵餄餎兩種,二者的做法略有差異。(另外也可涼拌。)前者是把壓制好的麵食放到配好的湯裡面煮熟然後撈出來就可以吃了,還可以在裡面下麻花和丸子以及雞蛋,這是乾麵的吃法,後者則是用清水把麵食煮熟然後澆上做好的哨子(由炸豆腐海帶肉菠菜等作成)就可以了。
稍子餄餎
稍子,也叫臊子,稍子面餄餎亦稱「打滷面」。其形細長,其味香可口。餄餎面要「和」的軟硬恰當,揉到火候。稍子主要由豬肉絲片、酥肉、金針、炸豆腐絲、海帶絲、粉面等佐料加工調配,做成湯狀,吃時澆拌。稍子面餄餎在霍州城鄉的主要派場是辦紅白喜事,人多,用量大這時操用。吃餄餎時澆放的一種粉糊狀的湯菜。製作方法是先煞醬,即是熱鍋上將面醬焙黃,然後加入素油、蔥絲、蒜片、薑末、調味品等與焙黃的面醬反覆攪拌,隨後加入沸水調成紫黃色的調料湯,接著放進炸豆腐絲、金針、海帶、小酥肉等,繼而將適量雞蛋打散,徐徐倒入鍋內,並用澱粉汁勾芡,最後再放些菠菜切段即可。一般婚喪大事都要用稍子子餄餎待客,所以又稱「過事餄餎」。
乾麵餄餎
霍州乾麵餄餎應算一絕,它與稍子面餄餎在做法上的區別,在於用精粉加鹼水「和」面,要「和」的不軟不硬,煮熟後用涼水過三遍,撈出待面中水分退去後,用清油搓一遍。這樣,色黃帶光,不糊不斷,香脆可口。一般10斤面用水4斤,用鹼2-3兩,特別要重視的是,「和」面水的溫度要按季節掌握好,通常的經驗是:春季用高溫水,夏、秋兩季用溫水,冬季用大熱水。如果涼吃,加香油、鹽醋、油燒辣椒麵等即可;如果熱食,則用調味熱湯罩幾遍,澆上稍子則成。這種稍子湯較為簡單,一般為素食,放少許豆腐絲、豆芽、韭菜、香菜等就行了。
霍州碗託子,呈黃色,是以苦蕎麥麵為原料製作的,其製作方法:將新磨製的苦蕎麥麵用滾開水燙一下,去苦煞澀。苦蕎麥麵燒過之後,加水打成糊狀,輕輕拌入水鍋裡。鍋中的水要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水多了,做出的碗飥發粘發綿,水少了碗飥顯硬易碎,口感不好。面入鍋後,先用猛火燒開,然後再用小火慢慢熬熟。邊熬邊攪,防止焦鍋。熬熟後要及時起鍋,用勺將熬熟的苦蕎麥麵糊舀入碗中或盆內,置於陰涼處,晾上幾個小時即可食用。
食用時,從碗裡或盆裡取出碗飥子,用刀打成條狀或小塊,加上芥末、精鹽、香醋、辣椒油,攪拌均勻,吃起來清爽提神,百吃不厭,美味可口,越吃越饞,一年四季,均可使用。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霍州涼粉
霍州涼粉的製作方法和霍州碗坨子的做法差不多,只是顏色發白,透亮,吃法也多了一種:把一種形狀像漏勺的工具按在碗坨子上,一圈一圈的拉,使其形成像拉麵一樣的形狀。
霍州燒餅與外地燒餅不同之處是製作燒餅時,餅心內有茴香拌油鹽。麵餅擀好後,先在餅面上加蓋一個「福」字印記,再放到火鏊(ào)子烙烤,兩面烙烤發黃後,將餅放入爐內烤成金黃色出爐。
霍州燒餅香味醇正,口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霍州燒餅因餅裡有小茴香佐料,所以可調中和胃,理氣止痛。除供人們平時食用外,還是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以及產婦坐月子時的必備食品。
離家多年的霍州人常託親友從家鄉捎買這種燒餅。用羊肉菜湯泡霍州燒餅吃,其味道美極了,曰:好吃的霍州羊肉糊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