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亂灸「神闕」,洩你的元氣,減你的壽命

2020-12-17 素樸學堂

這幾年艾灸十分風靡,做的人多,真正懂的人卻少。

艾灸若是做得不得當,更可能造成不良反應,最終還不如曬太陽來得有效。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所有喜愛艾灸的朋友們,正確的艾灸,達到最好的療效。

神闕穴為什麼要慎灸?

從道家的想法來講,神闕穴不是一個禁灸的穴位,但確實是一個慎灸的穴位。

灸神闕一定要慎重!

神闕對命門,為什麼命門可以經常灸但神闕不可以呢?

命門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但從基本來講,它是一個偏陽的穴位。而神闕對於整個人體來說,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偏陽或者偏陰的穴位,神闕當中藏有水火二力。

有些人如果灸神闕的時間比較長、量又比較大,肚子那個地方會灸出一個塊塊來。有的人灸完神闕之後當時覺得很好,後面不好,為什麼?

因為神闕這個地方總體來講是一個宜聚氣不宜散氣的地方,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補法而是瀉法。因為大家都是以熱為主,都不是用少火生氣的這個方法來灸神闕的。

所以說神闕灸了之後,絕大多數都是以瀉為主,而瀉出去的往往都是神闕裡藏的一些水火二氣的力量。

像水弱的一些人就容易造成精虧,然後火弱的一些人上面的火暫時好像起來了,其實壯的不是真火而是虛火。

神闕穴就像核武器一樣,我們說它是人體最後的倉儲庫。長期艾灸神闕穴,除了極少極少一部分人之外,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就相當於經常服用微量激素,說是耗損自己的壽命。

這也反映出現代人是比較急功近利的,動不動就想要動用最後的這種最偉大的力量。因此我們講神闕是要慎灸的。

粗艾條和細艾條哪種好?

粗艾條通常給人的感覺會比細一點的艾條療效更好,從短期上來看,的確是這樣的,但是如果我們想把艾灸練習得很好的話,建議大家都用那些比較正常、傳統的艾條。

為什麼不用粗艾條呢?

因為在練習很多手法,包括練習很多感覺的時候,細艾條有很大作用,而且在灸穴位的準確和敏感性上面,細艾條要好一些。

從瀉法上面來說,用那種粗粗的胖艾條(3.5公分、4.5公分),操作效果會更好,因為它的火力大。「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盲目地覺得選了粗粗胖胖的艾條,就一定會補得最猛,實際上是瀉得比較厲害。

艾灸之後喝不喝水?

艾灸後連做艾灸的人都不能直接碰涼水,因為這會帶來很嚴重的問題。有些艾灸師艾灸之後有非常不好的習慣,立刻用涼水洗手,長此以往那個艾灸師的身體一定會出問題。

艾灸前不需要刻意喝水,艾灸後根據情況來看。但是艾灸之後絕對不允許喝涼茶、菊花這些東西。

艾灸時燙傷是好是壞?

艾灸時被燙傷是比較常見的,艾灸的時候出一點泡、皮膚紅上幾天,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有時候還必須讓它出泡,因為出泡有時候對某些大病、重病、疑難病來說有治療效果。在一般情況下,保健養生的時候或者說一些小病,通常來講還是不建議燙傷。

如不小心燙傷,之後怎麼處理?

如果燙得比較嚴重,可以塗燙傷膏,然後記好:裸露燙傷處!千萬不要在燙傷處去包、去敷。特別重要!!!

輕度燙傷直接不管,裸露傷口,或者塗點白糖水、蜂蜜水都可以。千萬不要往上面貼創可貼、包紗布,因為火氣發不出去,皮膚更容易潰爛。

如果出現水泡,建議不要挑水泡,讓水泡一直留著,等它自己慢慢吸收。因為這本來就有一種治療的效果在裡面。如果你要不喜歡的話,以自己的舒適度為主,可以把水泡用針輕輕地扎破,然後讓水流出來。

如何尋找熱敏點?

熱敏點也不需要全身上上下下地尋找。例如咳嗽雖然有好幾種,有肝咳、胃咳……但咳不離肺,所以可以循肺經查找,並尋找背部反射點。

記住經絡循行的大致路線,沿線尋找病理反射點和熱敏點。有的人在列缺,有的人在內關,有的人在肺俞......

所以,不要用刻板、機械的方式看待生命。中醫有模式,但不是僵化的。人體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穴位,不是經絡。有的點不在經絡穴位圖上,但它癢、疼、脹、麻,它就正好是你該灸的地方。

如何感受、判斷不同的灸感?

癢、跳動、冒風的灸感,是堵得不厲害。針扎一樣的刺痛,是堵得厲害。

要灸到不疼,而且要邊灸邊揉。出現傳導也是熱敏點。透熱、吸熱是最普通的灸感。未必要灸到熱傳感消失,但要灸到飽和。

這牽涉到的問題。

如何確定艾灸的時間?

每個穴位15分鐘、20分鐘的固定灸法不可取。不存在固定的時間,以灸量達到為準。虛的人需要補,堵的地方需要散,這都需要時間來保證治療效果。

所以,艾灸要有悠閒的心情,留出充足的時間。為什麼灸法衰落?就是現代人求效率,急功近利,不願意花時間。

可以少選幾個點,但一定要把選的點灸透。怎麼才知道灸透了?達到的標誌是什麼?

特別敏感的人,比如神氣灸流派,能感覺到氣至,手上感受到吸力,微微沉滯感,就像針法得氣的感覺。這種情況,以吸力消失為灸量達到的標誌。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感受沒有那麼敏銳。就以熱敏的消失為灸感達到的標誌。這就需要一直與被灸者溝通,如果對方一直感到有吸熱透熱的感覺,或者一直在疼、麻、脹、癢,灸到這些感覺消失。

虛性穴位如果灸量沒達到,可以在灸進去的能量未消失前接著灸,灸量可以重複累加。

實性穴位的灸量累加對手法要求很高,家庭艾灸難以操作,要儘量一次灸透。如果灸量未達到,以火來化的作用沒有達到,又在局部屯入了新的能量,這是很多人灸出問題來的原因所在。哪怕只選一個點,也要把那裡灸透。

實性穴位、虛性穴位如何分辨?

刺痛、麻脹感的,是實性穴位,一按會疼。

吸熱、透熱的,是虛性穴位,喜溫喜按。

按摩的時候,手上也會對虛實有感覺。

附:古中醫拾貝

六經辨證小心得

經方六綱的辨證有嚴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綱,然後辨具體方證,最後有多餘症狀再辨藥症加藥。

辨六綱首先分清病位(表裡半表裡),病性(寒熱半寒熱),病態(虛實半虛實)。

這個就需要清楚六綱的實質(病位,病性,病態)是什麼,比如太陽少陰病位為表,陽明太陰病位為裡。少陽厥陰病位為半表裡;三陽綱為熱,三陰綱為寒,三陽之中少陽為半寒熱,三陰之中厥陰為半寒熱,三陽為實三陰為虛,三陽之中少陽為半虛實,三陰之中厥陰為半虛實。

病位辨證,首先是看病人有沒有表證,沒有表證就是裡證或半表裡證,表證的表現:惡寒發熱,或者惡風發熱,兩者並見多屬於表證,或者鼻塞流涕、咽癢咳嗽、或者頸項強、頭痛之類,脈浮等。

然後就是辨證寒熱問題:

寒症:面色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洩,或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弱等。

熱症:形體消瘦,口燥咽幹,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盜汗,舌紅絳無苔或少苔,脈細數等。

這個寒熱辨出來了,虛實也就出來了(一般情況下寒者為虛,熱者為實,特殊情況除外,比如寒結),就可以基本分清屬於哪一綱了。

例如:

有表證,不是太陽病,就是少陰病(根據寒熱來辨,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不過少陰病的病人除了一些有表證的表現,其肢體痺症表現很明顯,例如四肢的疼痛、麻木各種症狀(需要和太陰外證鑑別),但是也有沒有表證的少陰病,患者主要以肢體痺症為主要表現,但是就是沒有表證,也沒有熱症,問診之後就是一個寒症。

如果病人沒有表證,表現出單純性的寒象,就要考慮太陰病,或者少陰病,或者太陰少陰合併病。

如何區分這個?

這時候就要靠臨床表現了,如果患者表現出拉肚子、腹痛、腹冷、腹脹、胃痛、流口水多、小便清長之類的,這些症狀都偏於裡,就是太陰病,如果表現出肢體痺症的,就是少陰病,合起來的,就是太陰少陰合併病。厥陰雖然是寒熱錯雜,表現出寒熱症狀都有,但是有的厥陰的熱症並不明顯,例如一些痞證,或者熱症只有小便黃,或者舌苔變黃,或者胃子有點燒灼感,或者心煩之類的,這些就是厥陰,厥陰就會有太陰或者少陰的症狀,或者也會有少陽的症狀,要注意。

如果辨出來的是寒熱錯雜,就有可能是少陽,或者是厥陰(少陽症狀單純,明確,熱多寒少。厥陰症狀複雜,多變,寒多熱少)。同樣,有裡證的,裡實熱為陽明,裡虛寒為太陰。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症狀有時不會按著書上的條文來生,有可能有太陽,有少陽或陽明,也可以有三陰。這個時候就要用合併系屬病來區分細化六綱歸屬。為下一步精確選方證提供依據。

根據上面的資料辨出了六綱,接下來的就是選方,也就是方證對應了,要選什麼方子,第一點,就是根據辨出來的六綱,確定是一綱。然後在五證病機,衛氣營血等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一系列的症狀組合或主要症狀(抓主證),在經方200多個方證中選出符合這個組合的貼切方證。

例如你的病,辨出來就是少陰病,也就是(表寒證),這點出來了,就辨下一步,就是你還有個主要症狀,就是「痺症」,所以你要在心中知道,這個病人就是:痺症(主證)+表寒證(少陰病系列證),可能有營血虧虛,也可能有真陽不足,水溼泛濫。接下來根據這些情況你就在經方200多個方證中選出符合這個組合的方子,可以是黃芪桂枝五物湯,當歸四逆湯,或其它的方證。

方證選出來以後,如果還有不能包括的症狀,就要進行藥症加減了。

經方理論,要進行藥物加減,是非常嚴謹的。

必須通過藥症進行,一個病人,有沒有加減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臨床表現有沒有要加減的藥症,也就是,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中的藥物的藥症的治療範圍內,還有沒有不能解決的症狀,如果這個症狀比較要緊或者明顯的話,就需要按照藥症加減。這個是進行藥症加減的前提了。

之後就是選用符合藥症的藥物了,需要符合這個方證的寒熱性質,例如:如果這個方證屬於寒症,其表現出的,需要加減的藥症也是屬於寒症,那你的選用藥物的藥性就要屬於熱,就是熱藥。這個也是大前提。之後就是具體選用哪味藥了,這就需要你對神農本草經的藥物的了解,對裡面的每一味藥所治療的臨床表現(藥症)嫻熟了。所以神農本草經裡面的記載就是藥症。

使用經方,首先是不做任何加減,單方使用,不行的話,就方子合併使用,最後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做加減,並且加減藥物不能超過2味!!

這些要記住的。

從這個看出,要加減,並不是按照什麼氣虛、血虛的來得,否則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加了黃芪、當歸還不行,還要把中藥書上的所有補氣的、補血的加上,這個就是賣藥的了,療效也不好。

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是什麼?

大家都愛聽某某名老中醫的經驗,尤其是一個方、一個藥的臨床經驗,津津有味,聽完後仔細一想,好像沒有學到什麼。

方從法出,法隨證立。辨證是關鍵,大家想,辨證都辨錯了,後面的立法、處方都是錯誤的,因此,臨床療效有無的關鍵在於辨證水平上,因為一旦證辨證出來了,治則治法、方藥的範圍基本就固定了,比如隨便舉個例子,時方辨證出脾氣虛,那治法自然是補脾虛,代表方自然是四君子湯之類了。如果我們辨證出表陽證,治法就是辛溫解表,代表方藥不外乎麻黃、桂枝、葛根之類。

可見,辨證才是最關鍵的。我們說胡希恕先生的水平高,高在哪裡呢?劉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寫道:「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辯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於仲景之學也。」

大家發現沒有,為什麼療效好?是胡老開出來的方子,別的老先生不會嗎?不是的。而是別的先生沒有發現而已。所以取效的關鍵和前提是辨證準確無誤。這才是關鍵啊。

但我們目前,學習也是充滿著浮躁,都愛聽故事,愛聽某某經驗,忽視了辨證,忽視了體系的構建,學到的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就像麻線穿不起來的豆腐一樣,松垮而不實在。

我們真正要學的,是一個體系,要在體系指導下在辨證上下功夫,辨證水平高了,你的治法、方藥才會貼切你的辨證,才能方證相應。

所以經方的臨床思維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六經就是辨證、方證也是辨證。希望大家都能重視起來。我一直強調,對於初學者而已,學習的70%的精力乃至更多,要放在提高自己的辨證水平上來。西醫也是如此,北京協和醫院的水平高,高在哪裡?同樣高在診斷水平上。大多疾病,診斷明確了,治療大家都會。

大家都想學一個方,學一些加減,可以包打天下,這樣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每個方子都有它的適應證,遇到了這個適應證的時候,你才能用這個方,這個方就相當於一個樹樁,那是不是有守株待兔的意思呢?

世間的疾病有千百萬,每一個病種,按照現行教材來說都會劃分出幾個常見證型,每個證型有一兩個代表方,還有很多加減變化,現代病種不斷湧現,你又怎麼又能學的過來呢?

但是如果我們從辨證角度來看,無論什麼疾病,證候大致就那麼幾樣。從六經來看,病位只有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病性只有陰證和陽證。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劃分辦法吧。按照六經辨證體系來看,世間的疾病,只有三個病位、兩個病性,二三得六,就是六個病(六經)。

才六個病呀。你把這六個病學會了,世間所有的病是不是都會治了?有沒有一種化繁為簡、豁然開朗的感覺呀。這六個病很難嗎?按照胡希恕經方醫學來看,其實很簡單。《醫宗金鑑》說: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就是強調了辨表裡、辨陰陽的重要性。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奈何大家都不重視。

掌握了六經辨證的思維,就會從複雜的症狀中梳理出清晰的證候;有了證候,就有了正確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應的方劑。所謂是「方從法出,法從證立」。所以馬家駒老師說:「學習經方並不難。」

腎臟易受傷,如果傷勢嚴重,導致腎破裂,還可引起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

相關焦點

  • 謝氏三大灸--雷火神針
    2.培補元氣,增強體力,有扶危濟弱之能。元氣充足,諸邪不易相擾,即為有疾,正強邪弱,亦易速愈。3.興奮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營養,使身體健康。3、任脈,從中級→關元→氣海→神闕→中脘→羶中為一遍;再羶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中級為二遍;再中級→關元→氣海→神闕→中腕→羶中為三遍。4、最後湧泉穴先左後右,三遍,叫關地戶。
  • 何謂元氣?真正解讀元氣!
    若元氣不足而見血壓升高,其本應是正虛於下,故不可強力降壓,而需以扶元固本為主。否則,濫服降壓藥,恐怕元氣漸虛,其病漸重。三則,久久掛水,腎氣易傷發燒的過程是人體元氣抵抗病邪的過程。在發燒初期最好不要人為地幹預。給元氣一些時間,也給元氣一些支持,自然會邪退而正安。如果持續發燒,或者高燒不退,這時就需要我們積極幹預。
  • 太極神針-藥灸止腹瀉的神奇!
    洩與瀉在症狀特徵上有一定區別:糞便少而勢緩,若漏洩之狀者為洩;糞便多且勢直無阻,若傾瀉之狀者為瀉。近代洩、瀉並稱,統稱為洩瀉。 洩瀉是一種常見的脾胃腸道病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兩季為多發季節。 引起洩瀉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
  • 實例驗證慢性腹瀉灸神闕穴,效果槓槓滴
    由脾陽虛的腹瀉,逐漸發展為脾陽腎虛的五更洩,進而出現了早洩症狀。了解了發病過程,治療方案馬上就明確了:一方面囑其調整工作方式,喝水也以溫水為主;其次囑其每日大灸神闕,而且隔姜隔鹽交替操作,所謂大灸的意思,就是每次灸量要大,灸的時間要長,以加強療效;第三,囑其家人灸其背部膀胱經上的脾俞、腎俞輔助。
  • 古人云: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立冬灸之!
    (1)足三裡灸  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足三裡灸具有補脾胃、調氣血、助運化、補虛弱、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  (2)關元灸  關元穴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關元灸具有溫腎固精、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和血之功效。主治諸虛百損。
  • 腹瀉不可怕,中醫教你艾灸治療方法
    中醫對於腹瀉的認識《內經》稱腹瀉為「鶩溏」、「飧洩」、「濡洩」、「洞洩」、「注下」、「後洩」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溼勝則濡瀉。」病位在腸,主病之髒屬脾,同時與肝、腎密切相關。
  • 鼎美大健康丨艾灸有補瀉,灸錯很可怕!
    因為大家都是以熱為主,都不是用少火生氣的這個方法來灸神闕。神闕灸了之後,絕大多數都是以瀉為主,而瀉出去的往往都是神闕裡藏的一些水火二氣的力量。像水弱的一些人就容易造成精虧,然後火弱的一些人,感覺上面的火好像起來了,但壯的不是真火而是虛火。但這不是絕對的!參考一下範長偉老師說的瀉法是什麼呢?
  • 7月16日,初伏將至,伏前灸趕緊灸起來!三伏灸一灸,疾病繞道走!
    真元乃元氣、陽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堅持灸關元穴,尿頻尿急、前列腺問題不光自己處理了,還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3、溫腎壯陽,充足元氣元氣陽氣充足,夏不怕熱,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總之,元氣充足的表現是真正意義的健康特徵。
  • 【古今醫案按】洩 瀉
    法當急退寒溼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能已其病。先以大艾炷於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裡二穴,各三七壯,治形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又灸三陰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溼之邪。遂處方云: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溼淫於外,治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
  • 鮑姑神灸
    她長期與丈夫葛洪在廣州羅浮山煉丹行醫,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她以專治贅瘤和贅疣而聞名於時,以艾線灸人身之贅瘤,一灼即消,療效顯著,後人稱此法為「鮑姑神灸」,嶺南人民尊稱她為"鮑仙姑"。曾有詩讚頌:"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帘子隔嶙峋。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 《神灸經綸》-中風灸穴
    手足攣痺,心神昏亂,將有中風之候,不論是風與氣,可依次灸此則愈:合谷、風市、崑崙、手三裡、關元、丹田。    卒中風:神闕。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羅天益云: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為良,蓋不惟追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    風癇:前神聰,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灸三壯。後神聰,去百會一寸,灸三壯。
  • 筋骨灸寶就是好!見效快!治療範圍廣!健康又安全!
    長期使用沉香灸可以延年益壽、增強免疫力,也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各類疾病,尤其符合中醫精髓「上醫治未病」的典論。《本草通玄》: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洩,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本草新編》:沉香,溫腎而又通心。《本經逢原》:沉水香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洩,扶脾達腎,攝火歸原。
  • 知艾者福,善灸者壽
    艾灸的種類     艾灸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三種。從灸的方法上又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三種。亦稱艾炷灸,是將艾絨直接置於穴位皮膚上燃燒。這是傳統灸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施灸後不化膿者,稱為無瘢痕灸;施灸後局部化膿而形成疤痕者,稱為瘢痕灸。
  • 耳尖放血聯合重灸湧泉治療外感發熱
    耳與全身臟腑經絡有密切的聯繫,是全身經絡匯聚之處,耳尖點刺放血可使邪熱外洩,達到清熱解毒、調和氣血的目的,湧泉為足少陰腎經井穴,時足少陰經氣所出的地方,重灸湧泉可交通陰陽,調節臟腑功能,同時護陰扶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耳尖放血洩熱,重灸湧泉扶助元氣,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兩者合用,可起到引熱外出、祛邪扶正的作用,從而使熱退身靜。
  • 讓艾灸療效加倍的灸法: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
    隔 物 灸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間接灸。因所間隔藥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灸法,古人記載有許多種,間隔物的種類也有很多種,現如今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餅灸。
  • 扶正脈氣灸
    【扶正脈氣灸】是由中醫段師傅十年艾灸臨床經驗,結合晉代道家名醫葛洪古法艾灸自然而成。(一般老中醫都是先把脈後根據脈象開藥,喝五到七天後重新把脈,再根據脈象變化換藥方,而我們扶正灸可以直接把不正常脈象,用艾火調為正常,所以更快更直接。)用艾火無形能量養護有形身體的病痛。真正做到知艾者福 善灸者壽。
  • 艾條灸肚臍有啥好處?艾條燻肚臍能天天燻嗎?
    hi~大家好,我是香怡御艾的劉超哦~~今天又和大家來分享艾灸知識了,我們主打的高品質石磨的艾條哦~~~今天和大家說一下艾條灸肚臍有啥好處以及艾條燻肚臍能天天燻嗎這方面的知識,並且配合有自己錄製的視頻,大家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