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脈氣灸

2021-02-12 醫者寶典論壇

【扶正脈氣灸】是由中醫段師傅十年艾灸臨床經驗,結合晉代道家名醫葛洪古法艾灸自然而成。全部課程總共分三部分:第一,艾灸之道:禮拜火祖(燧人氏)、禮拜扶正灸祖師(鮑仙姑)、講解道家扶正灸的歷史起源和傳承、用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規律、從「艾灸之道」講到「艾灸之陰陽」、講到「艾灸之精氣神」講到「艾灸之四象」、講到「艾灸之五行」講到「艾灸之八卦」一直講到「艾灸之十二經絡和穴位」。古人認為「理不清事不明」,只有全面了解何謂「道」「陰陽」「古中醫」,才能明白中醫的調病的機理,才能明白無形陽氣支配有形身體,才能明白有形身體的疾病是來自於無形陽氣的不足。才能明白這個世界是由無形支配有形。一般艾灸只重視扶補陽氣,不關注調陽氣,(我們把人體陽氣比喻成「能量」比喻成「電」,光重視發電,而不管電是不是可以運送到千家萬戶,也就是光補陽氣不管陽氣在臟腑裡是否運轉),扶正灸除了補陽氣,主要是調氣。我們通過把脈,可以準確判斷,陽氣淤堵在哪個臟腑,用艾火直接調氣,並通過脈象知道本次治療的效果,基本都可以做到《當場見效 立竿見影》,真正上乘中醫只是根據脈象調脈調氣而已!(一般老中醫都是先把脈後根據脈象開藥,喝五到七天後重新把脈,再根據脈象變化換藥方,而我們扶正灸可以直接把不正常脈象,用艾火調為正常,所以更快更直接。)用艾火無形能量養護有形身體的病痛。真正做到知艾者福 善灸者壽。

第二,艾灸之術:所謂艾灸之術,其實就是課堂上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各種艾灸方法,學會使用以及臨床技巧,學會艾灸的補洩原理和手法;扶正灸法:獨創扶正心灸、扶正撥筋灸、扶正刮痧灸、扶正麥粒灸、扶正實按灸、扶正回懸灸、扶正定位灸、扶正雀啄灸、扶正擺尾灸、督脈隔藥灸、任脈隔藥灸、扶正拔罐灸;扶正罐法:扶正拔罐療法、扶正拔罐洩血;扶正針法:扶正溫針灸、扶正火針、扶正快針、扶正梅花針、古法皮療法、古法肉療法、古法筋療法、古法骨療法、古法血療法。

第三,艾灸之法:艾灸之法是扶正灸的診斷辯證方法,制定一人一方調理方案的思路和方法,中醫段師傅經過大量臨床實踐案例,總結出一套大道至簡,《五診三歸》診療方法,沒有學過中醫的學員,按此方法也可以輕鬆學會辯證配穴並制定出調理方案。(五診:望診、問診、觸診、把脈、舌診)。另外課程上會詳細講解脊椎相關性疾病灸,臟腑八卦灸,扶正小周天灸,扶正大周天灸的臨床辯證運用和施灸技巧。最後會分享如何開艾灸養生館,《一對多商業運營模式》,一個人可以同時給多個人艾灸,做到利益最大化,讓一個人開艾灸館全家受益,輕鬆年入五十萬元。

【全息皮針療法】簡稱皮療法,是由多支不鏽鋼短針集成一束,叩刺人體體表一定部位、穴位或經脈循行路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古人云:「善治者治皮毛也,其次治肌肉,再其次治筋脈,後治六腑,治五臟」,由於刺得淺,所謂刺皮不傷肉,刺時不甚疼痛,並且安全,小孩易於接受,後世稱之為「小兒針」和「皮膚針」等,治療疾病的範圍廣泛,凡內科、兒科、婦科、傷外科、皮膚科和耳鼻咽喉科等諸多疾病均可治療,而且見效快、療效高。已有一千年的歷史,是祖國針灸醫學遺產的一部分。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與之相關記載。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之後的古醫學文獻中,已找不到關於皮膚針叩刺的治療方法、治療工具及治療疾病的具體記載,使古代皮膚針叩刺療法瀕臨失傳。一直散見於民間。段光斌老師經過多年的整理與實踐讓古代皮膚針叩刺療法重現江湖,療愈當代疾患。

【道家周天導引術】是古代道家內丹修煉中密不外傳的功法之一,道家認為:「人身中有一寶,隱在丹田,輕如密霧,淡似飛煙。上至百會,下及湧泉,精隨氣行,相抱不離,內氣循行,周而復始」此乃精氣大小周天運行也。古代道家以為:打通大小周天運行,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激活人體強大的自愈能力,做到有病治病,無病以到達延年益壽的意圖。【周天導引術】經過臨床驗證,可以很好的打通人體大小周天,簡單好學不費力,可以自我導引,也可以幫助他人,在本次【扶正脈氣灸】課程中傳承利益有緣人。

相關焦點

  • 灸法篇——其 他 灸 5.1.1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是一種特製的金屬圓筒,外形分筒體和持柄兩部分。—實 按 灸  4.5  桃 枝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7 藥 錠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8 藥 捻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9 大面積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0  竹 茹 灸灸法篇——非 艾 灸 4.11 麻 葉 灸
  • 易灸灸代言人趙雅芝 三伏天養生有術
    代言人趙雅芝力薦   三伏灸就用易灸灸對女性的產後腰痛問題而言,寒是萬病之根,溼是萬病之母,出現產後腰痛問題的女性,應用三伏灸的方法進行調理,能起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溼、補益氣血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產後腰痛帶來的諸多不適症狀。
  • 謝氏灸法--麥粒灸
    古代稱為「著肉灸」,如《千金要方》載,「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又《外科精要》的灸高竹真背疽病案,先施隔蒜灸無效,「乃著肉灸良久。」施灸時可在皮膚上塗點香油或紅花油等,以防其傾倒。著膚灸因其對皮膚刺激程度及灸後有無燒傷化膿的不同,又分為化膿灸(瘢痕灸)和非化膿灸(無瘢痕灸)兩種。
  • 麥粒灸的臨床應用
    麥粒灸又稱直接灸,明灸、著膚灸,它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古代稱為「著肉灸」,如《千金要方》載,「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又《外科精要》的灸高竹真背疽病案,先施隔蒜灸無效,「乃著肉灸良久。」
  • 武漢國灸中國灸~艾針灸功能普及篇
    艾摩膏的加強效果:•每小盒(18貼裝),內附一管5克以最新科技從傳統艾草中萃取出來的艾摩膏,微量均勻的塗抹於穴位皮膚至吸乾後貼上健康灸,其吸收效果比傳統中醫燻灸強上數倍。•3.特別強調的是灸印堂降心率是灸法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成果,且可以現場測試得出結論,具有很強的演示性和實效性。••艾針灸貼印堂穴具有寧神安眠.•提高鼻腔空氣溫度, 改善鼻塞, 鼻炎, 鼻過敏, 隨身小太陽!•提神醒腦, 下午昏睡.•降低脈搏速率. 34億6千5百萬次。
  • 鮑姑神灸
    她長期與丈夫葛洪在廣州羅浮山煉丹行醫,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她以專治贅瘤和贅疣而聞名於時,以艾線灸人身之贅瘤,一灼即消,療效顯著,後人稱此法為「鮑姑神灸」,嶺南人民尊稱她為"鮑仙姑"。曾有詩讚頌:"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帘子隔嶙峋。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 《神灸經綸》-中風灸穴
    手足攣痺,心神昏亂,將有中風之候,不論是風與氣,可依次灸此則愈:合谷、風市、崑崙、手三裡、關元、丹田。    卒中風:神闕。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羅天益云: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為良,蓋不惟追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    風癇:前神聰,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灸三壯。後神聰,去百會一寸,灸三壯。
  • 《黃帝內經》論灸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靈樞·終始第九》5.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第十》6.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 讓艾灸療效加倍的灸法: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
    有些人在艾灸的時候,聽說過「隔物灸」,像常用的隔姜灸、隔鹽灸等等,於是就在艾灸的時候,在皮膚上墊一片姜或蒜,接著就用艾條開始艾灸。但是,大家要注意,這種「隔姜灸」的操作是不對的。隔物灸,要用到的是艾炷,而不是用艾條,而且隔物灸的功效作用與間隔的物品有關係,在應用時要注意選擇。
  • 大病灸透,才能「起死回生」~
    出於職業本能,當即找到傳染科主任邊春和大夫,主動要求對患兒治療,當得到允諾與支持後,立即用灸架燻灸百會,令其家人守候,日夜不停,連續三日夜,逐次好轉,終於使患兒徹底痊癒出院。」 百會穴,百,數量詞,多的意思。會,交會的意思。它處於人的頭頂最中央,位於人身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上傳的陽氣都交會於此。
  • 麥粒灸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施麥粒灸後,局部皮膚發紅,破損,產生灸瘡,稱之為化膿灸。(一)為什麼要灸出瘡來?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難治性疾病,這是是化膿灸的主要適應病症。儘管化膿灸會產生灼痛感,但相對病情而言,這種「小創傷,大效應」是完全值得的。灸瘡療效顯著,古人早有記載。
  • 2018年三伏天灸時間
    ,「三伏灸開始了嗎?」「怎麼有些人說三伏灸開始了?」「哪一天做才算三伏灸?」「哪天做比較好?」……。好吧,我來科普一下三伏灸吧!三伏灸全稱為三伏天天灸,即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具體做法是,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部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效果的。
  • 謝氏三大灸--雷火神針
    祖父謝錫亮系山西省著名老中醫,中國灸界泰鬥,著述豐碩,成果卓著,德高術精,經祖父口傳心授,耳提面命,精心栽培12年,親炙至深,盡得真傳,以秉承祖訓,沿襲家傳絕技為己任。臨床20餘年,擅長直接灸(麥粒灸),隔物灸(隔藥灸),雷火神針(太乙神針),懸灸,新鋪灸,毫針,火針,針挑,刺血,火罐等自然療法。並將上述諸法有機結合,提高療效,隨症加減,靈活變通。
  • 如何對待熱症用灸?
    蒸是溼蒸,燻是用幹烤,熨是用藥加熱包罨,灸則用艾葉點灼。由於火蒸火燻,熱力強大。作用於全身,必然是大汗淋漓,用之得當,自然有助,用之不當,災害立至。而灸僅是作用於身體的某一點,決無大汗亡陽的情況出現。火雖能包括灸,而灸則不能代表火,如因以火劫汗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統統歸咎於灸,這是不公平的。
  • 7月16日,初伏將至,伏前灸趕緊灸起來!三伏灸一灸,疾病繞道走!
    根據臨床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壯陽第一,三伏採用灸法,會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行;神闕屬任脈,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
  • 太古-正元灸 助您過暖冬!
    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太古正元灸,補益真元的不二之選。     「太古正元灸」系列所用艾絨及艾柱全部採用五年以上陳艾,配以中藥材,結合藥理及物理療法,扶正氣,補元氣。相較與其他艾灸,「太古正元灸」保留了傳統艾灸療法的特點,現代科技的加入使艾灸變得更適應當代人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了艾草的藥理作用。不只是局限於單一的穴位,可較大範圍的施灸,以補益真元,排出體內的溼寒,以求達到健康的身體狀態!       在此機理作用下,「太古正元灸」結合現代器具,衍生出更具療效、針對性、舒適性的艾灸方法。
  • 灸法篇15——隔山梔生薑灸
    山梔生薑灸山梔生薑灸屬於間隔灸的一種。見於《灸治經 驗集》。用黃梔子打碎水煎取濃汁,加入一些生薑 汁,混以麵粉和石灰各一份,調成糊狀,塗於穴位 ±o再放一薄生薑片,上置艾炷的一種施灸方法。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則換艾炷再灸,不換薑片,將預定的壯數(3~7壯)灸完為止。一般以灸處出現汗溼紅暈現象而不起泡,患者又有舒適感為度。【適應證】本法適用於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胱腹疼痛、腸激惹徵、小兒口瘡等證,還可用於保健灸。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紙灸)
    二十一、隔紙灸隔紙灸是用白紙作間隔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灸前準備】大艾炷,面紙,鑲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施灸法】取面紙半張,摺疊五次成2.5 cm見方之摺紙, 以清水浸透,略壓幹。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艾 炷進行施灸,每次灸5〜7壯。
  • 灸量宜足,辨證選量
    宋代醫家認為灸量足才能達到驅邪扶正的功效。  《扁鵲心書》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宋代艾灸壯數多則百壯甚至千壯。當然,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疾病性質和部位辨證選量。本研究顯示,宋代對於虛證、重證、寒證施灸的壯數多。例如,《針灸資生經·虛損篇》云:「凡此等疾,皆刺灸之,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
  • 影響艾灸效果5大因素第4講之灸量:效果好不好快不快,灸量是關鍵
    很多人艾灸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灸量不夠;還有一些人,剛灸兩次,就出現頭暈腦脹,失眠,喉嚨腫痛,口腔潰瘍的各種問題,也可能是灸量太過的原因。所以,灸量是直接關乎灸療效果的核心所在,不同體質的人所需灸量也不相同,所以灸量把控是施灸中的一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