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張奕:我們一家三口在扶貧村中安了個「家」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張奕,我和老公都是三都縣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2018年初,單位要選派駐村幹部,一聽消息,我倆就立刻報了名。

領導說:「你們女兒剛2歲,都走了娃娃怎麼辦?」

「我們帶娃一起去,我在農村長大,知道貧窮是什麼樣子。」張奕說。

就這麼簡單。2018年3月初,我們一家三口開上自家的小汽車,駛過蜿蜒的山路,來到了三合街道上排正村,並在半山腰的村委會落了腳。我們被安排在了一樓約10平米的房間裡,房間很簡陋,沒有洗臉池,也沒有廁所,兩張床就鋪滿了房間,近兩年來,這裡成了我們一家三口的「家」。

從沒想過這裡的條件會這麼艱苦。上排正村坐落在大山深處,是深度貧困村,苗族人口698人,佔總人口的99.1%,7個村民小組,162戶人家,人均佔有耕地0.5畝,平均海拔900多米,山高路險、水源匱乏,完全靠天吃飯,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了三分之二。

帶著幼兒去駐村,的確「任性」。駐村以後,我很快感受到了這一點。村民白天要下地,工作隊進村入戶都在晚上,到入戶的時間小孩又該睡覺了,又不能單獨放她自己睡,於是我和老公兩個人換著背著、抱著入戶。

剛到上排正時,三月份陰雨連綿加上山高天寒,在入村後的第二個星期我就感冒發燒了,並傳染給了孩子。看著生病的孩子,我心裡無比愧疚,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最近身體怎麼樣?孩子還好吧?要不回來上班吧?」單位領導隔三差五就會打電話了解我們一家的生活情況,反覆叮囑要照顧好自己和孩子。領導一次次的關懷和勸說反而成了我堅持的動力,讓我感覺到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承諾,一份責任。我告訴自己,身為一名脫貧攻堅戰士,如果連這點苦都吃不了,怎麼能讓群眾有安全感?打消了心中的疑慮,我更加堅定信心投入到扶貧事業當中。

在剛開始入戶走訪中,我發現一名83歲的五保戶蓋的棉被單薄,穿著一件薄棉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交談中了解到他和正在讀小學的孫子住在一起,他家生活僅靠低保金維持,家裡比較拮据。了解情況後,我與愛人就立馬到縣城買了棉被、生活物資,並把這些東西及一些衣物送到老人手裡,老人激動的說「感謝政府、感謝黨!感謝駐村幹部!」看到家裡比較髒亂,我和愛人把老人家裡打掃一遍。之後每隔幾天,我們兩夫妻就到老人家裡跟老人聊家常,了解老人身體情況及他孫子讀書的情況等。

清明過後,扶貧工作有了新的變化,所有基礎臺帳全部要重新登錄。我白天外出走訪調查,晚上做臺帳,幾乎每天晚上都到12點,孩子累了就睡在椅子上。

基層工作是真忙,但也真鍛鍊人,我和其他工作隊員,進村入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危舊房改造、教育扶貧……與村民一起聊天、幹活,參加村民家裡的婚喪嫁娶、蓋房等重大活動。時間長了,大家對於我們駐村幹部也有了更多的信任,大家有困難會主動找我,有些不願或不方便給村幹部說的心裡話願意給我講,讓我深入的了解到了村裡的各方面情況和村民的實際問題及困難,為後面扶貧工作的規劃和開展奠定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剛到上排正時,看到一些村裡孩子性格孤僻內向,特別是有不少留守兒童,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經常給孩子帶一些糖果、書本、彩筆,和孩子們談心,鼓勵他們努力讀書,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入戶動員群眾大力種植藍靛等經濟作物、宣傳國家政策、積極為群眾申請扶貧項目、動員青壯年外出務工就業......通過幾個月的接觸,上排正村的老老少少從心底裡信任並喜歡上了我。

在走訪中得知張如美老人的大孫女考上了大學,升學在即,學費沒有著落。因為家裡有三個孫子在讀書,開銷比較大,張如美兒子媳婦都在外打工,為了節省開支,過年都捨不得回家。於是我幫助她申請助學金,最終為老人的大孫女申請到了五千塊的助學金。這本是一件小事,張如美老人卻一直記在心裡,每次看到我都熱情邀請去她家裡吃飯,每次都往我手裡塞雞蛋,說是給娃娃補營養。

「伯媽,你好,我是你家包保幹部張奕,你今天中午一點帶吳六到楓香樹腳,我帶他去縣城辦殘疾證」。電話中提到的吳六我還有一個包保戶是二級殘疾的盲人,他的殘疾證即將過期,如果不補辦將影響到他的殘疾補貼發放,家裡母親七十歲了,不識字,也不太懂漢話,他自己看不見行動不便。由於我就帶著他去縣城拍證件照,到醫院開證明......來來回回幾趟終於辦好了殘疾證。當我將他送回家時,他的母親用手抹著眼淚對我說:「張妹,謝謝你們,我家兩個人,一個看不見,一個什麼也不懂,謝謝你們幫忙」。

每次走村入戶,群眾都給我的女兒送上一把花生、幾個雞蛋、幾顆糖、小餅乾......有的群眾悄悄的還到駐村辦公地點送來自己種的蔬菜、水果...... 我從內心感受到了上排正村民的質樸、善良和熱情,也看到了他們對改變貧困現狀的渴望。剛來的時候只是為了完成工作,現在我是真心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喜歡上了這裡的人,希望能早日看到他們脫貧致富,希望上排正村群眾的生活能夠蒸蒸日上!

三都縣融媒體中心 張奕編輯 譚詩雨     編審 張發揚 蒙家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三口駐村扶貧丨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結對幫扶...
    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們一家四口不缺席︱黔西南州公安局...
    我叫崔斌,是黔西南州公安局義龍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自2012年,我在公安工作中,就把扶貧工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全心全力幫助貧困戶挽回各種損失30多萬元,為20多戶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鼓勁助力。在這當中,我的姐姐、姐夫、妻子,也以各種不同的扶貧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3年,我在普安縣的興罐子窯偵辦一起偷牛盜馬案件。我們偵辦的被盜農戶是一戶貧困戶,他家的房子破破爛爛,沒有像樣的家具,看得直讓人心裡發酸,他家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兩頭被盜的耕牛。
  • 「決勝2020」搬了14次家的安景緒: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家...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程曦 楊婧)「安叔,給我拿個水管。」「好勒!」在銅仁市萬山區丹都街道旺家花園安置點,搬遷群眾安景緒在自家開的五金百貨店忙碌著。19歲離開家鄉入伍當兵,此後輾轉貴州、雲南、廣州等地務工、創業,36年間,搬了14次家,住過山洞、木板搭建的帳篷、板凳搭的木板床、鐵皮封頂的磚房……漂泊半生,怎奈時運不濟,再加疾病纏身,安景緒一家五口的生活越發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盛嶽輝:我心中的歌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扶貧一線工作的故事。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的、學音樂教育的女孩。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命中的關鍵詞。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
  • 我的扶貧故事 | 王正勇:「家」安在村裡,情「灑」於桑梓
    步行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遍訪了包括退休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彭秀芬、楊少章,計劃生育獨生戶陳學軍和返鄉青年陳學貴等在內的群眾。結合實際,以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為工作的落腳點,團結村支「兩委」展開工作。 村子要發展,基礎設施是關鍵。為此,我們奔走於省、縣、鄉、村之間,爭取到了很多部門的支持。
  • 「安家」結局了,開篇是個王者,但結局就像是甜的齁嗓子的飲料
    由於我沒有充騰訊會員,所以一直到今天早上才看到「安家」的大結局,按照很多媒體的的報導,這部播放量已經突破50億的「安家」是妥妥的3月份的熱播劇。這部「安家」通過房屋中介在房屋租賃和銷售中串聯起每個屋簷下的悲歡離合,也反映了所有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生活本相,不僅這部戲的主角演技在線,就連配角也十分的出彩!
  • 「講扶貧故事」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
    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柳樹口鎮神直村位於晉城市區的東面,距晉城市區30公裡,全村86戶226口人,貧困戶16戶,屬整村貧困村。對接新莊村扶貧工作,結對幫扶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生元。為使張生元一家走出困境,他通過多方協調,把張生元一家三口易地搬遷至金村鎮金福苑小區居住,並按月走訪。張生元一家搬出後還需有收入,邱勝利幫張生元在金村中學後勤找了工作,張生元女兒大學畢業也已找到工作,目前張生元一家生活穩定,家庭和睦,幸福感滿滿。
  • 「我的扶貧故事」在安家「安家」丨正安縣土坪鎮安家村第一書記楊帆
    「安家」,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股人間煙火味兒。2018年3月,懷著對「三農」工作的熱愛,我主動申請到正安縣土坪鎮安家村擔任第一書記,這一幹就是三年。初來安家村,站在村委會前,一眼望去,腳下一壩梯田,似乎在流油。梯田盡頭是林溪村,仿佛聽到了龍塘寺的鐘聲。華爾山在遠處若隱若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我們走訪的第一戶戶主是苗族村民楊進,幫扶責任人是潘文鏡。楊進家庭成員8人,有楊進夫婦及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楊進夫妻倆年齡均不到50歲,都以務農為主,他們家的房子是通過政府幫扶而新建的平房。  作為第一次參與扶貧走訪的我,真切感受到了村民們的純樸善良,他們那種渴望得到幫助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心間。作為非幫扶責任人,感到身上確實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第二戶戶主藺昌明,他是我的幫扶對象。家庭成員有藺昌明夫婦兩人和4個兒女,共6人,屬一般貧困戶。
  • 「擅長捉弄的(原)高木同學」最新一話,一家三口甜蜜散步
    「擅長捉弄的(原)高木同學」最新一話,一家三口甜蜜散步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面對困難挑戰和繁重的工作任務,我們都要以奮鬥者的姿態一往無前。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扶貧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丨普安縣盤水...
    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我肩負重任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窩沿社區新花組落實脫貧攻堅的任務。2018年4月,我在踏上了我的扶貧道路。我的幫扶對象是陳光國一家。當我第一次來到陳家,首先看到的是一所破舊的老房子,布滿灰塵的窗戶上有裂痕和殘缺。
  • 「我的扶貧故事」陳亮:舍小家為大家無怨無悔
    同時,我為唐松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政府審批後,他一家2019年7月正式入住甕安縣雍陽街道映山紅社區安置點。現在,唐松在浙江務工,妻子李紹群在家照顧兩個孩子讀書,一家人生活美滿幸福。陳亮。了解情況後,我不僅經常去他家走訪,還為他家送去米、油、衣服等等。在「三改」的時候,我每天都去他老人家那裡查看房屋的改造情況和改造進度。結合他家的實際情況,按照脫貧攻堅工作的相關政策規定,我為唐文棟一家三口人申請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解決了醫療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同時在思想上疏導,生活上引導他們,唐文棟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轉,現在已經能簡單語言正常化,生活基本能自理。
  • 腳上有泥巴 心中有牽掛 從法院到扶貧村,他們的故事我講給你聽!
    腳上有泥巴 心中有牽掛 從法院到扶貧村,他們的故事我講給你聽!,踐行初心與使命,為黨和人民的司法事業貢獻青春和力量,9月2日下午,全市法院「人民法官為人民——我們法院的扶貧故事」主題演講比賽在雅安中院舉行,來自全市兩級法院的10名幹警選手參加了比賽。
  • 「我的扶貧故事」「現在有能力了,換我們竭盡全力幫助別人了」丨...
    我叫龍桂婷,是望謨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家以前也是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對我們家所做的一切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薪火相傳,現如今,我也是一名光榮的包保幹部了。2019年11月,我開始幫扶新屯街道唐家坪村潘家組9戶貧困戶。
  • 「瀋陽馬拉松」一家三口的「幸福長跑」
    尹陽一家三口在沈報直播間。張文魁攝 做自己熱愛的事兒,是幸福的,和家人一起完成一件共同熱愛的事兒,更是幸福的。 直播間裡,尹陽夫婦聊著和馬拉松的不解之緣,孩子興奮地回憶著前一天全家跑的趣事,一家三口其樂融融讓網友羨慕不已。對尹陽來說,這一次,他終於可以和最愛的家人一起跑一次瀋陽馬拉松。他說:「這屆沈馬,我圓夢了!」 「我喜歡跑馬拉松!今年和爸爸媽媽在渾河邊一起跑的!」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組織的引領下,我們首先從住房保障著手,提升村子顏值。為此,我們駐村工作隊走訪排查,和農戶溝通了解,因戶施策,對髒、亂,差的老舊房開展整治工作。在整治過程中,我與鄉親們一起拉水泥、拌沙石、挑水、運磚,風風火火開展房屋整治。  除房屋整治外,低保評議也是我們面對的要事之一,因為低保評議要精準,才能更好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詹家坳的歌聲丨玉屏自治縣委黨校講師黃國奉
    全村有373戶1182口人,50歲以上的佔70%以上。2014年脫貧攻堅戰打響,詹家坳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9戶460人,貧困發率26.63%,屬於貴州省一類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三四千元。 得益於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以及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詹家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整村脫貧,幸福敲開了每一戶侗鄉人民的家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曖人曖心丨普安縣羅漢鎮海子村網格員王玉
    在家的是女主人王建菊,跟我同姓,我熱情地向她介紹,我是普安縣統計局的幹部,是你家的幫扶責任人,今後你家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助的就告訴我,我們就是一家人。然後,我就拿出扶貧文件向她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不曾想,王建菊還沒有聽完就淡淡地說,「我們家都是靠自己,根本就沒有享受過什麼好政策。」然後,她便不再搭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