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正勇,是普定縣總工會辦公室主任。2013年2月,根據組織選派,我來到距縣城50多公裡的猴場鄉沙子坡村駐村。
初到沙子坡,我迅速進入角色。步行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遍訪了包括退休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彭秀芬、楊少章,計劃生育獨生戶陳學軍和返鄉青年陳學貴等在內的群眾。結合實際,以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為工作的落腳點,團結村支「兩委」展開工作。
村子要發展,基礎設施是關鍵。為此,我們奔走於省、縣、鄉、村之間,爭取到了很多部門的支持。如,協調水泥50噸,幫助修建垮塌堡坎25米和入組公路1公裡;爭取「一事一議」項目資金,修建了來扣寨至壩道的2.4公裡道路;協調5萬元,啟動該村集貿市場(龍鳳場)的水泥硬化工程;協調資金2.5萬元,改善學校的學生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資金0.3萬元,修建愛心人行橋2座;協調資金5萬元,幫助谷毛學校聘請學前教育老師1名,購買電腦6臺、開通多媒體教學;協調資金5萬餘元,開展為期21天的農村實用種植技術培訓等等。據不完全統計,為當地爭取的資金超40萬元。
身為工會幹部,日常工作中,我通過形式多樣的村民大會、黨員會、大講堂、講習所、入戶走訪、宣傳欄(單)、院壩(落)會等,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扶貧政策,宣傳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並積極聯繫依靠縣各群團組織,在開展手拉手活動中,為陳學富、徐汝林等村民子女聯繫一對一助學幫困活動;幫助村民完善了兩個種植微小企業;組織村民種植烤菸200畝,讓村民「致富有路」,爭做百姓的「知心人」。
2016年3月,根據工作調整,我和同事被調整到貓洞鄉聯合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至今,仍作為駐該村作戰隊員參與其中。
有了此前經驗,我們確定了以養豬業為主帶動其他發展的路子。11月,村裡瞄準種養殖產業成立普定縣聯合興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民註冊公司4個,當年種植魔芋200畝,貧困戶人均收入上千元。在鄉黨政的支持下,工作組整合資金793萬元,徵用土地38餘畝建成12棟豬圈舍。
像周邦科一家,有4口人,他是殘疾人,妻子劉英妹為精神病患者,家裡有2個小孩,家庭特別困難。利用國家扶貧政策,結合他本人實際,我們為他家購買母豬兩頭,每年他家養豬出欄近5頭以上。在做好養殖的同時,他還在村裡搞保潔員,每月400元,再加上「特惠貸」貼息分紅,現在一家人年純收入早實現脫貧。可以說,特色養殖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效果明顯。
作為落實國家政策的一名「使者」,駐村幫扶這幾年,我把「家」安在村裡,情「灑」於桑梓。雖然我的力量有限,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幫扶經歷,但一次次貼心的問候、一次次不懈的奔走、一次次耐心的勸導、一件件暖心的禮物……通過自己不分工作日和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堅守崗位用心用情用力地付出,「娘家人」的身份駐進了村民心裡,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駐村情,贏得了大家的支持認可,這是令人欣慰和值得回憶的幸福事!我也先後獲得2014年安順市、普定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6年縣「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縣「優秀駐村共產黨員」,2019年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供稿:勞動時報全媒體記者 剡鵬英
編輯:任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