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 王正勇:「家」安在村裡,情「灑」於桑梓

2020-12-23 騰訊網

我叫王正勇,是普定縣總工會辦公室主任。2013年2月,根據組織選派,我來到距縣城50多公裡的猴場鄉沙子坡村駐村。

初到沙子坡,我迅速進入角色。步行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遍訪了包括退休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彭秀芬、楊少章,計劃生育獨生戶陳學軍和返鄉青年陳學貴等在內的群眾。結合實際,以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為工作的落腳點,團結村支「兩委」展開工作。

村子要發展,基礎設施是關鍵。為此,我們奔走於省、縣、鄉、村之間,爭取到了很多部門的支持。如,協調水泥50噸,幫助修建垮塌堡坎25米和入組公路1公裡;爭取「一事一議」項目資金,修建了來扣寨至壩道的2.4公裡道路;協調5萬元,啟動該村集貿市場(龍鳳場)的水泥硬化工程;協調資金2.5萬元,改善學校的學生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資金0.3萬元,修建愛心人行橋2座;協調資金5萬元,幫助谷毛學校聘請學前教育老師1名,購買電腦6臺、開通多媒體教學;協調資金5萬餘元,開展為期21天的農村實用種植技術培訓等等。據不完全統計,為當地爭取的資金超40萬元。

身為工會幹部,日常工作中,我通過形式多樣的村民大會、黨員會、大講堂、講習所、入戶走訪、宣傳欄(單)、院壩(落)會等,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扶貧政策,宣傳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並積極聯繫依靠縣各群團組織,在開展手拉手活動中,為陳學富、徐汝林等村民子女聯繫一對一助學幫困活動;幫助村民完善了兩個種植微小企業;組織村民種植烤菸200畝,讓村民「致富有路」,爭做百姓的「知心人」。

2016年3月,根據工作調整,我和同事被調整到貓洞鄉聯合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至今,仍作為駐該村作戰隊員參與其中。

有了此前經驗,我們確定了以養豬業為主帶動其他發展的路子。11月,村裡瞄準種養殖產業成立普定縣聯合興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民註冊公司4個,當年種植魔芋200畝,貧困戶人均收入上千元。在鄉黨政的支持下,工作組整合資金793萬元,徵用土地38餘畝建成12棟豬圈舍。

像周邦科一家,有4口人,他是殘疾人,妻子劉英妹為精神病患者,家裡有2個小孩,家庭特別困難。利用國家扶貧政策,結合他本人實際,我們為他家購買母豬兩頭,每年他家養豬出欄近5頭以上。在做好養殖的同時,他還在村裡搞保潔員,每月400元,再加上「特惠貸」貼息分紅,現在一家人年純收入早實現脫貧。可以說,特色養殖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效果明顯。

作為落實國家政策的一名「使者」,駐村幫扶這幾年,我把「家」安在村裡,情「灑」於桑梓。雖然我的力量有限,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幫扶經歷,但一次次貼心的問候、一次次不懈的奔走、一次次耐心的勸導、一件件暖心的禮物……通過自己不分工作日和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堅守崗位用心用情用力地付出,「娘家人」的身份駐進了村民心裡,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駐村情,贏得了大家的支持認可,這是令人欣慰和值得回憶的幸福事!我也先後獲得2014年安順市、普定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6年縣「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縣「優秀駐村共產黨員」,2019年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供稿:勞動時報全媒體記者 剡鵬英

編輯:任德權

相關焦點

  • 心繫新坪村 情灑扶貧路
    心繫新坪村 情灑扶貧路---訪2020年甘肅省脫貧攻堅「青年榜樣」先進個人陳永紅中國甘肅在線訊抓幹部、帶隊伍、強組織,他為新坪村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石;解民意、知村情、建大棚,他為百姓鼓起錢袋子培育了朝陽產業;重教育、愛公益、塑精神,他給了新時代新農村一個新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曾志強:灑在小芳身上的陽光
    【我的扶貧故事】曾志強:灑在小芳身上的陽光 2021-01-14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抹新年紅,一份桑梓情——常安鎮安禾村鄉賢聯誼會迎新文藝晚會
    一抹新年紅,一份桑梓情——常安鎮安禾村鄉賢聯誼會迎新文藝晚會 2021-01-05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在安家「安家」丨正安縣土坪鎮安家村第一書記楊帆
    「安家」,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股人間煙火味兒。2018年3月,懷著對「三農」工作的熱愛,我主動申請到正安縣土坪鎮安家村擔任第一書記,這一幹就是三年。初來安家村,站在村委會前,一眼望去,腳下一壩梯田,似乎在流油。梯田盡頭是林溪村,仿佛聽到了龍塘寺的鐘聲。華爾山在遠處若隱若現。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得知此情況後立即驅車趕往他家,做王書麗的思想工作,我告訴她我讀書時的親身經歷,家庭貧寒,但是深信讀書改變命運,在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終於取得了成功,讓父母過上了好日子。我希望她也能夠繼續讀書,努力深造,將來回報父親的養育之恩,並讓她不要擔心學費的事,現在學校有各種教育資助和補貼,我也會幫其想辦法。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就是我的家,你們都是我的親人」|原六枝...
    我叫勾曉月,是六枝特區新場鄉綜治辦工作人員,也是廣大扶貧幹部之一。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根據鄉黨委政府的安排,我來到了新場鄉落龍村工作,成為了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落龍村距鄉政府駐地5公裡,屬於省級三類貧困村。
  • 巾幗扶貧故事 | 昭通市廣播電視局潘若嬋:把「家」安到脫貧攻堅一線!
    巾幗扶貧故事 | 昭通市廣播電視局潘若嬋:把「家」安到脫貧攻堅一線!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昭通市廣播電視局潘若嬋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灑在故土|惠水縣好花紅鎮崇學村...
    我叫張躍,是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崇學村駐村幹部。2015年我參加事業單位招考進入了鄉鎮扶貧站,有幸參與了脫貧攻堅戰這一場輸不起的戰役,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灑在貧瘠的故土。張躍走訪群眾猶記得,那村裡基本上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景象。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第一次來到村裡,我便迫不及待的想要下村民組進行走訪,但村裡的幹部告訴我,只能走路去,因為還沒通車路。全村共有33個村民組,想要去到群眾家中走訪,大部分村民組只能走路去,好一點的村民組就坐一半車走一半路,且全是泥土路。
  • 僑領符明潮桑梓情深返鄉創業 做日本與海南的一座橋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韋茂金 實習生 李易君 攝七旬僑領符明潮桑梓情深返鄉創業 做日本與海南的一座橋文\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冀冀 實習生 李易君 李靖怡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年輪轉到2021年,南海之濱,浪潮激湧。偉大的使命造就了海南自貿港人。
  • 「我的扶貧故事」張奕:我們一家三口在扶貧村中安了個「家」
    領導一次次的關懷和勸說反而成了我堅持的動力,讓我感覺到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承諾,一份責任。我告訴自己,身為一名脫貧攻堅戰士,如果連這點苦都吃不了,怎麼能讓群眾有安全感?打消了心中的疑慮,我更加堅定信心投入到扶貧事業當中。在剛開始入戶走訪中,我發現一名83歲的五保戶蓋的棉被單薄,穿著一件薄棉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 一個文化館長的扶貧故事
    本報記者 張天韻 通訊員 鄭彬昌兩年前,48歲的藤縣文化館副館長黃弘被選派到藤縣最北部的大黎鎮國安村扶貧。「剛來村裡,我心裡其實也沒有底。」全村747戶2953人有耕地196畝,人均僅0.07畝,有53戶187人處於貧困線之下。黃弘明白,要贏得村民的心,唯有付出真心。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駐村,用「情」待人|長順縣代化鎮打朝村...
    我叫韋巍,是貴州省黔南州檢察院同步小康駐長順縣打朝村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義無反顧地遠赴離家200多公裡的長順縣極貧鄉鎮代化鎮打朝村,投入到同步小康駐村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中來。
  • 暢敘桑梓情 共謀新發展--龍泉市蘭巨鄉第一屆第三次鄉賢聯誼會勝利...
    暢敘桑梓情 共謀新發展--龍泉市蘭巨鄉第一屆第三次鄉賢聯誼會勝利召開 2020-12-09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村第一...
    有一次,我走訪村民李國政家時發現他孫子的髮型奇怪,堪稱「狗啃式髮型」。經過了解之後知曉,大嶺村群眾想要理髮的話就要到鎮上去,但是要到鎮上路途遙遠且搭車不便,很多群眾都是選擇自己在家修剪頭髮。之後我重新幫李國政孫子修剪了頭髮,修剪後的頭髮比原先好看多了,在此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和李國政聊了很多。
  • 《最美扶貧幹部》(二十五)——謝先樟:扶貧情灑山嶺間
    今天推出《最美扶貧幹部》(二十五)—— 謝先樟:扶貧情灑山嶺間《最美扶貧幹部》(二十五)——謝先樟:扶貧情灑山嶺間安陸市文化和旅遊局駐煙店鎮雙嶺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謝先樟,把扶貧工作的「接力棒」牢牢抓在手上,用心用情把對扶貧工作的激情灑在山嶺之間。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路 警民情更深丨畢節市公安局金海湖分局...
    從2015年開始駐村扶貧,先後在金海湖新區青龍街道辦事處官壩村,響水鄉糧豐村、岔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六年時間紮根基層,先後幫扶過3個村。作為一名公安民警,六年的駐村工作雖然沒有像在警局工作時那麼扣人心弦,更沒有抓捕緝兇的震撼場面,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也值得回味。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