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眠雲海(大山攝於老關嶺)
桐城之山為大別山餘脈,其勢自西北向東南逶迤而去,宛若龍臥之姿,正是北宋黃庭堅「諸山何處是龍眠」之龍眠山。戴名世說「吾桐山水奇秀,甲於他縣。」這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對家鄉山水的鐘愛——那種根之情節吧。桐城之山並非以奇絕高險著稱,最高峰大徽尖海拔也才1065米,但境內蒼峰翠谷,峭壁清流,且諸多人文古蹟,交相輝映,宛若串串珍珠嵌綴其間。
是日,心無邪李君相約,南風醉夫婦、無極峰同遊碾玉峽。時值初夏,微熱而不燥,龍眠河畔煙柳低垂,清風撲面,花香幽幽。
碾玉峽在頌嘉湖(境主廟水庫)之北,距城不過六七裡,但每每經過,總是擦肩而望,未曾駐足,對它的了解,多半來自先賢的文字,今得以親密之接觸,不免有絲絲興奮與喜悅。
《龍眠山莊圖》局部:玉龍峽、觀音巖
▲
我們一行在路邊空地停好車,未及入峽,遠遠見谷中有一石刻,興趣所致,我尋路直奔石刻,細觀是我市書畫家畢國棟先生字跡,其文「碾玉長峽出高空……」云云,日久風蝕,石周邊多有駁落。
復尋道而上,沿西側山路往峽之深處進發,有石磴,但人跡罕至,多隱於權木雜草之間。陽光透過樹隙,綠茵間氤氳著初夏的芬芳,谷中時有鳥鳴,遠遠似乎聽到有溪瀑之聲。
▲到此一遊 留影為念
趙釴《無聞堂稿》十七卷·碾玉峽
碾玉峽歷來被文人墨客所吟誦,與名儒陸樹聲等並稱為「嘉靖四傑」的趙釴也作有《碾玉峽》,盛讚其為吾邑蓬萊——「鶴駕何須窮海嶽,龍眠亦自有蓬萊。」趙釴是個大才子,仕途順利而官聲亦佳,為人率性天真爛漫,後辭官歸裡,常好結伴徜徉於龍眠山水之間,興致來時,所遊之處多有留字,像「龍門」「瓔珞崖」「海潮音」等等,據《無聞堂稿》所記此間應該也有「碾玉峽」「青白厓」之刻,只是今日已經無所尋,或許所刻已經湮沒在這光陰流水之中。
明末方大鉉獨鍾於碾玉峽,曾築別業「搴蘭館」於此,並以「玉峽」為自己的別號。其子方文說「先君鍾愛此,別號所由稱」,亦或如此,方文在此築漱石亭,姚文焱曾作《秋日漱石亭眺飲》。方文為左光鬥之婿,與方貞觀、方世舉並稱「桐城三詩家」,處於明清朝代更迭時期,入清後以氣節著稱而不願入仕,廣交好友寄情山水,「平生好結交,雅多同契友,相見輒稱詩,詩罷即呼酒,小飲須數升,大飲必數鬥」可以瞑目細思一下三百多年前的碾玉峽,一群少年面對銀河倒掛、石壁千尋,彈琴長嘯、飲酒高歌——「少年此地彈琴輩,盡似山陰逸少群。(劉蕃)」
如今「搴蘭館」「漱石亭」皆不存,轉山道而下望,有近人仿修小亭一座,掛於山崖密樹之中,少有人登,略顯粗糙頹敗。既登亭,小心翼翼向下窺視,樹木翳然,不能觀峽底之全貌,隱隱能看到白石清流,對面山峰更是草木掩映。至亭側北望,「跳珠噴玉之狀」的碾玉峽豁然跳入眼帘,現在不是雨水充沛季節,瀑布不大,但依然可聽到那佩環琴築之音,山瀑自北岡而下瀉入峽中「碾槽」,濺起如碎玉,飛落到十餘米外的深潭,化作清溪緩緩流去。有人稱此亭為「聽瀑榭」倒是非常確切。時有一聲鳥鳴,清風吹過,有雨霧裹挾著山香撲面而來,清涼透骨,沁人心脾。
▲到此一遊 留影為念
方以智《龍眠後遊記》記:寥一峰之右為碾玉峽。碾玉硤又餘叔王父計部公寤歌地也。此地為龍眠最勝,嶙峋壁立,飛泉澎湃。方以智為方文之侄,比方文大一歲,「計部公」即方文之父方大鉉。方以智另一位從叔祖方大任,也曾在峽東崖畔構有碾玉峽山房,都早以盡毀。站在小亭上能看見碾玉峽之上,有白壁青瓦屋舍,以為今人仿製方氏碾玉峽山房,無極峰攀崖而上,卻道是一廢棄的廟宇建築,不禁嘆息。
回首望去,思緒千年,那寒泉碾玉從空下,錚錚琴築響前溪的碾玉峽仿佛成了一位隱士,無聲地駐足在青山綠水之間。
2020.6.3 草記
▲境主廟水庫一角 (攝影 / 嚴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