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佛教小故事-18】阿底峽的開悟

2021-03-03 慈愛聯手

  阿底峽是公元十一世紀印度最偉大的班智達,他是最後一所大規模學佛中心超戒寺的領導之光。他應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區受監禁的國王邀請到西藏;這位國王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將他的贖金用來將佛法帶給他的子民。阿底峽將生命最後的十二年留在西藏,教學以及建立了噶當派的傳承。     阿底峽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論》,以及他關於《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闡揚如何培養及訓練菩提心,也就是如何發展利他的情操而達證悟。今天,在許多藏傳佛教的系統裡,阿底峽精湛的教學與實修法的傳授,仍廣泛地被應用於教學與修行上。持皈依誓言的意義,是指依正規之程序,進入學佛之門。         阿底峽是東孟加拉國的王子,生於公元九八○年。年少時,綠度母曾示現在他夢中,勸誡他不要為世俗有刺的誘惑物牽絆,因為他在過去五百五十二生中已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並且是個博學的班智達,而解救眾生脫離輪迴苦海是他的使命。     認清重續他的業力使命的必需性,阿底峽離棄世俗生活,出家為僧。他不倦怠地四處尋訪證悟名師,在他們座下學習。後來在密續上師羅睺羅教導下,他成為一位博學、有成就的阿闍黎,也就是佛法教師。阿底峽研讀佛教三藏所有經典及梵文大乘經論。依照那時代的習慣,他背誦了許多讀過的經典以及相關的注釋。他成為非常有名的大法師。     有一天,阿底峽自己懷疑道:「直接引向開悟,哪一條路是最迅速的呢?」因為他懷疑:如果遵循大乘菩薩道,必須在無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達到涅盤寂靜。那麼他有可能達到開悟嗎?     「我要怎樣才能到達涅盤彼岸呢?」這位年輕學者嘆息著,「我是否得無止盡地輪迴?」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羅睺羅上師突然召喚阿底峽,仿佛洞悉弟子的想法。羅睺羅告知阿底峽說,所有形式的自我關懷都無助於圓滿證悟,並且幻想、精神力量、禪定的專注、學問、辯論技巧甚至涅盤經驗本身到頭來都毫無用處。如果能精進不懈地長養菩提心,發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會更好的。接著羅睺羅上師預言他的弟子與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樣地,終將證得自利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卻自己的利益,多關懷他人的福祉。」羅睺羅勸誡著,「視別人比你自己更重要。執著自我是不滿足和痛苦的根源,徵服自私自利的兩面巨魔!一個單獨的自我也不過是另一種的幻想。」     「因此,有誰能逃離輪迴而達到涅盤呢?如果你愚昧地避離輪迴而追逐涅盤,要得到絕對的解脫是很困難的。最好是超越這二元對立的觀念,了悟到無分別,使一切事務達到圓滿。寂靜常樂永遠是可以獲得的,不要忽略了它。」     不久之後的一天,阿底峽在菩提迦耶,佛陀證悟的聖地,繞著大佛塔經行時,二位壯嚴的年輕女子站在靠佛塔南邊的蓮花池畔,他們長得太美了,絕不是一般世間凡人。其中一位問另一位說:「什麼是達到圓滿開悟的最好修行方法?」     另一位天女回答:「無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個人如何能轉身棄他人不顧呢?」     第二天,阿底峽又去繞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樹,釋迦牟尼佛曾在這棵樹下靜坐。阿底峽聽到一位老醜的乞婦告訴一位年邁的麻瘋病人說:「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獲得圓滿開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釋著:「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放棄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峽心想:「此地每一個人,從最尊貴到最卑賤,似乎都知道開悟的最好方法,與我的上師所說吻合,為何我獨自一人遲疑不定?」     翌日,阿底峽手持念珠緩緩地繞著聖殿,他看見一隻小鳥棲息在觀世音菩薩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四面石頭壁龕裡。他聽到佛像對小鳥說:「舍自愛他的菩提心是圓滿證悟的最好方法。優先考慮他人,將勝利與益處榮歸他人,自己承擔失敗。」就在這一刻,十分不可思議地,阿底峽自己發現他所有的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當阿底峽站著兀自冥思,凝視菩提樹下金色佛像的寧靜容顏時,他突然了解蘇門答臘島上的金洲法稱大師是真正護持珍貴菩提心的上師。為了達成他的使命,阿底峽決心去尋訪金洲大師。在這位上師座下修學十二年,阿底峽成為他的法嗣。    晚年時,阿底峽尊者已是一位有名受歡迎的上師,每當他提到尊貴上師金洲法稱的字,他總是合掌當胸,闔上雙眼並微微行禮。阿底峽從這位慈悲的上師學到了獨特的「自他交換」大乘修行法:將自己置於他人之處境,而將他人的負荷承擔起來。這成為噶當派一個特殊主要的修持方法。   阿底峽在印度本土成為一位偉大的法師,並住在超戒寺(或譯戒香寺)。許多年後,幾位西藏皇室使者滿載黃金來迎請他到他們愚昧的國家教學。阿底峽向觀世音菩薩和度母祈禱請求指引,詢問他到西藏是否能真正利益彼邦。     度母告訴阿底峽,如果他願意前去,將對這雪域有大助益;然而,他又說如果他前去西藏,將於七十二歲死於彼國,如果他留在印度,將可活到九十二歲的高齡。阿底峽展現他無我的菩薩誓願,於是長途跋涉去到西藏。     阿底峽改革了西藏的佛教與社會,重整道德做為佛法的基礎。在西藏他以皈依班智達一名而著稱,因為他授的佛教皈依戒實在太多了。七十二歲那年,果如預言,這位佛法導師阿底峽圓寂了。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阿底峽尊者
    無論在藏地還是漢地,阿底峽尊者都是大家非常景仰的人,他對西藏佛教的復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底峽尊者原是孟加拉國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國王。這個國王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做蓮花藏,第二個兒子叫做月藏,最小的兒子叫做吉藏。後來,這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次子月藏出家了,法名為吉祥燃燈智,也就是後來大家所尊稱的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在幼年的時候就非常聰明、好學,有大智慧。
  • 夏壩仁波切 | 阿底峽尊者的懺悔
    昔日,阿底峽尊者從印度來藏,隨身攜有一木製佛塔,內藏有佛舍利。尊者終生攜帶此塔,每天晚上必在塔前頂禮三拜,懺悔從晨起至此刻,身體做錯了什麼,口中說錯了什麼,心裡又想錯了什麼。繼而觀察前天,上前天,十天以內,一個月內,逐漸推演至十年內,從出生至今……將罪業一一發陳,思惟其後果,生起非常強烈的後悔之心。
  • 阿底峽尊者的三隻小犬
    得到食物後,乞兒歡喜雀躍地跟在老僧人背後,大聲呼喚著:「大阿闍黎勝燃燈智阿底峽尊者!」聽到這個名字的一瞬間,拏錯譯師悲喜交集。他真的哭了。不是流淚,而是「痛哭」!一邊痛哭,一邊跌跌撞撞地跟著阿底峽尊者跑。因為太激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 阿底峽尊者的秘密本尊
    密續中云:龍樹菩薩以修度母而成就,爾後傳阿底峽尊者,將其帶往西藏。
  • 阿底峽尊者埋骨之地,大隱於市的聶唐卓瑪拉康
    在兩個弘期中選擇代表性人物,前弘期的必然是寂護與蓮花生,後弘期則首推阿底峽(982~1054)。這三位都是從天竺北渡而來的大師,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三位代表著藏傳佛教的根基。阿底峽尊者唐卡(圖片來源於網絡)寂護和蓮師兩位,在佛教傳播的早期共同締造了藏傳佛教。而阿底峽則在滅佛後來到西藏,重塑了藏傳佛教。
  • 雪獅故事集 || 阿底峽尊者進藏記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走過來了。在他身前有人捧著香爐,身後有人舉著寶蓋。尊者身上掛滿了金光閃閃的東西,那是全印度八百座寺廟的鑰匙——因為阿底峽尊者是全印度寺廟的總主持、總方丈。所有的寺廟都奉他為總主,一切智者頂嚴。他們又問:「這位是阿底峽尊者嗎?」當地人騙他們:「不是,這是獨勇金剛。」看來看去,他們也找不到阿底峽尊者。
  • 海濤法師開示|《度母祈請文》阿底峽尊者親撰
    頂禮善趣道路導引母以尊恆常饒益行 複次大悲祈庇佑(三遍)嗡 達咧 都達咧 都咧 梭哈以上這段禮敬及祈請文的前六句是阿底峽祖師親撰的。海濤法師開示:阿底峽尊者為了要從印度到印尼親近金洲法護大師,學發菩提心,帶了將近兩百個人坐了十三個月的船,這個過程很苦的,有野獸、有野人,有種種天氣變化,有毒蛇,那時候還有鱷魚,種種的災難。
  • 阿底峽最後給予的最精要的實修竅訣
    阿底峽尊者當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他先到達阿里,在那停留了兩年的時間,為菩提光等弟子講授很多佛法。兩年候,他決定返回印度,但菩提光懇求他在離開前能給予最後的教誨。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他已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全部教誡,但菩提光仍堅持他的請求,阿底峽尊者應允後,給予了下列的忠告:很好!朋友們,既然你們已具備了淵博的知識和清晰的理解,而且我既不重要也沒有太多的智慧,向我徵求忠告是不適當的。然而,因為你們是我心中所珍愛的朋友,向我提出請求,我將從我低微而幼稚的心裡給予扼要的忠告。
  • 阿底峽尊者傳(十)
    種曰:阿底峽於牆壁無礙著耶﹖告曰:印度亦作是說。又尊者臨圓寂時,凡有行止,離地一肘,時眾共見。  次尊者曰:諸天供我奏音樂聞否﹖種敦注聽未聞(希見尚多)。又於一日,尊者曰:我諸師長自都史來迎,我今亦往都史多天也。種敦聞言不樂,急奉函譯師,譯師至。
  • 佛教:好震撼,證悟原來是這樣的!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其實包括慧能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二無別,可是外表的形象卻非常不如法。聊開悟也許太高深了,但即使此生沒有開悟的機緣,我們至少也應該從內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
  • 印度通史: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發生了一次碰撞
    於是,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發生了一次碰撞,這就是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拉薩之爭」或稱「漸頓之爭」。公元792年在拉薩宮廷中,以摩訶耶那為代表的漢地佛教與以蓮花戒為代表的印度佛教,就佛教的中心思想展開了長達三年的爭論。摩訶耶那持禪宗立場,主張惠能的禪定頓悟說,蓮花戒針鋒相對,闡述了漸次積修行的必要,論證漸悟說。
  •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前言)
    一九九〇年夏天,距離仁波切首度到西方弘法已十五年。從七月十五日到八月十五日,我們極為榮幸地為仁波切舉行弘法十五年周年慶。在弟子的請求下,仁波切主持了一項「佛法道路心要」研討會,內容包括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修持法門、法教、灌頂及訣竅(pith-intructions)。為期一個月的課程,在法國多荷冬的La Sonnerie舉行。此地也是仁波切在歐洲的駐錫地「雪謙天尼達吉林」。
  • 佛教: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苦惱,破除邪見惡念
    你如果有幸到過長江下遊太湖之濱無錫馬山的靈山景區,一定會被那裡的規模魔大、氣勢恢宏,集自然山水與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佛教文化以及融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人類智慧所震撼,那裡真堪稱是人間淨土、江南福地、中國長江流域佛教文化藝術的大觀園。
  • 佛教,牢記這四個詞語,開悟就在一瞬間!
    學佛開悟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如果我們可以記住這四個佛教詞語,對我們開悟見性的幫助很大,很多人因為盲目學佛,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在收穫上卻十分有限,我們只有先了解開悟的過程,才能在尋求開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 南懷瑾著作《禪海蠡測》(20):藏傳佛教各門派之淵源
    次於唐貞觀十五年,尚唐文成公主,公主素信佛教,由是佛法經像,隨以傳播。唐太宗時,藏王遣兵威脅邊陲,以天下初定,用和親策略而羈縻之。藏王條件,須得公主為偶,並請儒書等入藏。太宗商之宰相房玄齡,有謂聖人經史之教,不可傳之番夷。太宗乃選宗女,號之曰文成公主,遣嫁於藏。侍從有儒士數人,道士五人。故西藏內地,及今可見太極圖、八卦等標記。後世神廟,更有祀關羽之詞(喇嘛大德,有以念卜課,法同漢地之佔卜)。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西藏密宗究竟是不是佛教?喇嘛雙修必須找十幾歲的小處女?
    以佛教名相包裝的淫邪外道——藏密五大教派的形成及代表者印度僧人阿底峽「尊者」(薩護羅人,今孟加拉達卡地區)於公元1038年,應西藏阿里地區的王子絳曲微之的邀請,來西藏傳授雙身密法、醫學和中觀應成派理論。
  • 如何開悟?坐禪能開悟嗎?開悟了的法師這樣教人「開悟」
    自古至今,信仰佛陀的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悟。因為只要開悟了,就有了佛陀般的大智慧。如何開悟呢?通過坐禪能開悟嗎?對於坐禪能不能開悟,大師們的看法有所不同。多數人認為,坐禪不一定能開悟,但開悟者一定經過坐禪。大家在寺廟裡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和菩薩的坐姿雕像,都是雙腿盤坐的姿式。釋迦牟尼佛開悟前,就是以雙腿盤坐的姿勢,在菩提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後睹明星而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