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錯譯師從此便用心留意,希望再一次遇到這位老僧人。
他果然見到了。
一次,在那爛陀寺附近的街道上,他看見這位老僧人,正十分慈愛地親手給貧窮的乞兒餵食。
得到食物後,乞兒歡喜雀躍地跟在老僧人背後,大聲呼喚著:「大阿闍黎勝燃燈智阿底峽尊者!」
聽到這個名字的一瞬間,拏錯譯師悲喜交集。
他真的哭了。
不是流淚,而是「痛哭」!
一邊痛哭,一邊跌跌撞撞地跟著阿底峽尊者跑。
因為太激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阿底峽尊者停下了腳步,回頭慈愛地看著他,軟語慰藉:
「稀有啊,具壽,你的確是很真心啊。」
「我已經聽說過你們藏地國王和百姓的祈求了,你的心願,就多多祈禱三寶吧。」
後來,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阿底峽尊者借朝拜印度、尼泊爾聖跡之名進藏,那爛陀老方丈命譯師立誓(後來並沒有實現,這是後話)。
阿底峽尊者進藏後,重塑雪域佛教,並為之付出了「減壽二十年」的代價。
這些,凡是學習過一點「道次第」的同學,應該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點。
或者說,這也是尊者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功德之一。
如果我們要講述阿底峽尊者的生平,我們應該選擇這些來講。
但是,我仍然被這三隻小犬的故事所打動。
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句記載中,我們還原到當時當地的情境,就會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抉擇」。
給無家可歸的小狗布施食物飲水,是很好的;為它們找一戶牧民託付,也是很好的;或者乾脆交給跋薄王,他一定會很高興代養……
以上都是很好的,很合理的選擇,每一項都值得讚嘆!
可是,阿底峽尊者「悲心攜持至藏地」。
帶著三隻小狗,跋山涉水幾千公裡,直到圓寂時,它們仍在自己身邊。
讀到的時候,我心裡想,這就是阿底峽啊,這也就是阿底峽啊!
慈悲不是僅僅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請不要誤以為,我在說「收養流浪狗」=慈悲。
那必然是善良的行為,但慈悲卻是更高的一種心。
有許多師長一生嚴厲不苟言笑,但他們卻有著對眾生真正的慈悲。
我想說的是,在阿底峽尊者身上,慈悲「就是這樣的表現形式」!
就像那樣的大型法會裡面,只有他會留意到拏錯譯師的失落沮喪;
就像他親手給小乞兒食物,而小乞兒也那麼放心大膽地在他身邊雀躍叫嚷(明顯不是第一次了)……
這是在史書的邊邊角角中不經意呈現的,
一個活生生的、
在我眼前一般的阿底峽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