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的三隻小犬

2021-03-05 豹小白的雜貨鋪

拏錯譯師從此便用心留意,希望再一次遇到這位老僧人。

他果然見到了。

一次,在那爛陀寺附近的街道上,他看見這位老僧人,正十分慈愛地親手給貧窮的乞兒餵食。

得到食物後,乞兒歡喜雀躍地跟在老僧人背後,大聲呼喚著:「大阿闍黎勝燃燈智阿底峽尊者!」

聽到這個名字的一瞬間,拏錯譯師悲喜交集。

他真的哭了。

不是流淚,而是「痛哭」!

一邊痛哭,一邊跌跌撞撞地跟著阿底峽尊者跑。

因為太激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阿底峽尊者停下了腳步,回頭慈愛地看著他,軟語慰藉:

「稀有啊,具壽,你的確是很真心啊。」

「我已經聽說過你們藏地國王和百姓的祈求了,你的心願,就多多祈禱三寶吧。」

 

後來,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阿底峽尊者借朝拜印度、尼泊爾聖跡之名進藏,那爛陀老方丈命譯師立誓(後來並沒有實現,這是後話)。

阿底峽尊者進藏後,重塑雪域佛教,並為之付出了「減壽二十年」的代價。

這些,凡是學習過一點「道次第」的同學,應該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點。

或者說,這也是尊者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功德之一。

如果我們要講述阿底峽尊者的生平,我們應該選擇這些來講。

 

但是,我仍然被這三隻小犬的故事所打動。

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句記載中,我們還原到當時當地的情境,就會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抉擇」

給無家可歸的小狗布施食物飲水,是很好的;為它們找一戶牧民託付,也是很好的;或者乾脆交給跋薄王,他一定會很高興代養……

以上都是很好的,很合理的選擇,每一項都值得讚嘆!

可是,阿底峽尊者「悲心攜持至藏地」。

帶著三隻小狗,跋山涉水幾千公裡,直到圓寂時,它們仍在自己身邊。

讀到的時候,我心裡想,這就是阿底峽啊,這也就是阿底峽啊!

慈悲不是僅僅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請不要誤以為,我在說「收養流浪狗」=慈悲。

那必然是善良的行為,但慈悲卻是更高的一種心。

有許多師長一生嚴厲不苟言笑,但他們卻有著對眾生真正的慈悲。

 

我想說的是,在阿底峽尊者身上,慈悲「就是這樣的表現形式」!

就像那樣的大型法會裡面,只有他會留意到拏錯譯師的失落沮喪;

就像他親手給小乞兒食物,而小乞兒也那麼放心大膽地在他身邊雀躍叫嚷(明顯不是第一次了)……

這是在史書的邊邊角角中不經意呈現的,

一個活生生的、

在我眼前一般的阿底峽尊者。

相關焦點

  • 阿底峽尊者
    無論在藏地還是漢地,阿底峽尊者都是大家非常景仰的人,他對西藏佛教的復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底峽尊者原是孟加拉國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國王。這個國王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做蓮花藏,第二個兒子叫做月藏,最小的兒子叫做吉藏。後來,這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次子月藏出家了,法名為吉祥燃燈智,也就是後來大家所尊稱的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在幼年的時候就非常聰明、好學,有大智慧。
  • 夏壩仁波切 | 阿底峽尊者的懺悔
    昔日,阿底峽尊者從印度來藏,隨身攜有一木製佛塔,內藏有佛舍利。尊者終生攜帶此塔,每天晚上必在塔前頂禮三拜,懺悔從晨起至此刻,身體做錯了什麼,口中說錯了什麼,心裡又想錯了什麼。繼而觀察前天,上前天,十天以內,一個月內,逐漸推演至十年內,從出生至今……將罪業一一發陳,思惟其後果,生起非常強烈的後悔之心。
  • 阿底峽尊者的秘密本尊
    密續中云:龍樹菩薩以修度母而成就,爾後傳阿底峽尊者,將其帶往西藏。
  • 雪獅故事集 || 阿底峽尊者進藏記
    看到那諾巴上師,問:「這個人是不是尊者?」說,不是,這是那諾巴上師;又問那個人是不是尊者?說,不是,那是明了獨覺。有一次,阿底峽尊者走過來了。在他身前有人捧著香爐,身後有人舉著寶蓋。尊者身上掛滿了金光閃閃的東西,那是全印度八百座寺廟的鑰匙——因為阿底峽尊者是全印度寺廟的總主持、總方丈。所有的寺廟都奉他為總主,一切智者頂嚴。他們又問:「這位是阿底峽尊者嗎?」
  • 阿底峽尊者埋骨之地,大隱於市的聶唐卓瑪拉康
    在兩個弘期中選擇代表性人物,前弘期的必然是寂護與蓮花生,後弘期則首推阿底峽(982~1054)。這三位都是從天竺北渡而來的大師,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三位代表著藏傳佛教的根基。阿底峽尊者唐卡(圖片來源於網絡)寂護和蓮師兩位,在佛教傳播的早期共同締造了藏傳佛教。而阿底峽則在滅佛後來到西藏,重塑了藏傳佛教。
  • 阿底峽尊者傳(十)
    次尊者謂種敦曰:一切大乘經義,龍猛無著等法規,三世諸佛菩薩之大車軌道,今付於汝。種曰:傳諸餘人,大乘密咒種種教授,如何故將此而授我耶﹖告曰:除汝之外未得傳付之所也。一日種敦閉尊者之戶而去,尊者亦出外曰:時已至矣。種曰:阿底峽於牆壁無礙著耶﹖告曰:印度亦作是說。又尊者臨圓寂時,凡有行止,離地一肘,時眾共見。
  • 海濤法師開示|《度母祈請文》阿底峽尊者親撰
    頂禮善趣道路導引母以尊恆常饒益行 複次大悲祈庇佑(三遍)嗡 達咧 都達咧 都咧 梭哈以上這段禮敬及祈請文的前六句是阿底峽祖師親撰的。海濤法師開示:阿底峽尊者為了要從印度到印尼親近金洲法護大師,學發菩提心,帶了將近兩百個人坐了十三個月的船,這個過程很苦的,有野獸、有野人,有種種天氣變化,有毒蛇,那時候還有鱷魚,種種的災難。
  • 阿底峽最後給予的最精要的實修竅訣
    阿底峽尊者當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他先到達阿里,在那停留了兩年的時間,為菩提光等弟子講授很多佛法。兩年候,他決定返回印度,但菩提光懇求他在離開前能給予最後的教誨。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他已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全部教誡,但菩提光仍堅持他的請求,阿底峽尊者應允後,給予了下列的忠告:很好!朋友們,既然你們已具備了淵博的知識和清晰的理解,而且我既不重要也沒有太多的智慧,向我徵求忠告是不適當的。然而,因為你們是我心中所珍愛的朋友,向我提出請求,我將從我低微而幼稚的心裡給予扼要的忠告。
  • 【每日佛教小故事-18】阿底峽的開悟
    阿底峽是公元十一世紀印度最偉大的班智達,他是最後一所大規模學佛中心超戒寺的領導之光。他應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區受監禁的國王邀請到西藏;這位國王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將他的贖金用來將佛法帶給他的子民。阿底峽將生命最後的十二年留在西藏,教學以及建立了噶當派的傳承。     阿底峽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論》,以及他關於《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闡揚如何培養及訓練菩提心,也就是如何發展利他的情操而達證悟。今天,在許多藏傳佛教的系統裡,阿底峽精湛的教學與實修法的傳授,仍廣泛地被應用於教學與修行上。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前言)
    仁波切根據弟子的不同根器,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走向究竟內在平靜與自由。在那次欽哲仁波切及其他上師所給予的開示中,《覺醒的勇氣》尤為獨特重要。於是我也特別感激蓮師翻譯小組,讓我為此書撰寫前言。   《覺醒的勇氣》是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和西藏大師督美·藏波的修心法教。欽哲仁波切根據他個人一生的修行和經驗來教導。
  •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之二十一:阿闍黎勇金剛的歷史
    次為大菩薩寶吉祥的歷史,在梵語阿闍黎摩訶舍達那菩提薩埵,藏語為絳秋生巴清波仁清伯,義為大菩薩寶吉祥(亦稱仁清德,義為寶軍;即小古薩利)。這位彌勒瑜伽行的大德之歷史,已在上文說畢。次為金洲大師之歷史,也詳如上文,不必贅述。在金洲大師座前,阿底峽尊者一直依止了十二年的時間中,摒除了內外一切糾纏,不斷地聽受了修「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教授——《修心七義論廣釋》。
  •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五)
    第 三 章 把 困 境 作 為 覺 醒 的 道 路  我們可以進一步就兩個課題來討論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因為人們把時間花在從事惡行,彼此忌妒,幸災樂禍,於是國與國對立,世界處於危急狀態中。這年頭,連宗教教義都被扭曲,於是饑荒、疾病和戰爭充斥。當森林起火,狂風吹來絕不會熄滅火勢,只會讓火勢更猛。同樣的,對一個領受過修心法教的菩薩,所有的災難都可能化為修行道上的順緣。  蓮師曾說:「無緣遇見十方諸佛菩薩的末法時代眾生,向我祈請。我的慈悲能迅速護佑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