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牢記這四個詞語,開悟就在一瞬間!

2021-01-19 國學講壇

學佛開悟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如果我們可以記住這四個佛教詞語,對我們開悟見性的幫助很大,很多人因為盲目學佛,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在收穫上卻十分有限,我們只有先了解開悟的過程,才能在尋求開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方法不當,就算每天都很用功在學習佛法,最終也很難開悟見性,學佛人都知道,見性成佛是學佛者所追求的一個目標,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努力,就要知道開悟之間的幾個階段才行。

名、相

在學佛的第一個階段,我們要了解名相這個詞語。名相可以分開來看,相,是指顯示出來的位置、形狀以及顏色,也就是我們自心所見的一切影像都可以稱為相。

而名因相而立,只要有一種相就會有一個名存在,比如我們看到一個花瓶,花瓶是相,我們叫它花瓶就是名,我們看到一個人時,這個人就是相,我們對這個人的稱呼就是名。

學佛開悟的第一個階段,要先了解名相,佛教認為,世間一切名相皆是虛妄的。

妄想

了解一切名相之後,我們還需要了解的第二個詞語就是妄想,施設種種名,顯示種種相,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心法以及心中所想皆是妄想。佛說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如果一個人能夠離開妄想,不再繼續妄想也就可以悟道了,也就遠離了顛倒夢想。妄想其實就是我們因為無明與愚痴,經常把假的當成真的,把虛的當成是實有的,所以才活在了顛倒夢想當中,心經上說,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可見離妄是悟道最關鍵的一步。

正智

我們要想遠離妄想,就要去學習佛法,去獲得佛所說的般若智慧,只有獲得了般若智慧,我們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我們契於正法正理之智慧也就是正智。楞伽經上說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如如

最後一個詞,是我們要去明心見性的關鍵,楞伽經上說:始終無覺,於諸法無輾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如如也就是我們最終要證到的那個永恆不變,永恆不動,永恆存在的真如實性。

只有離不實妄想,無思無慮,見到那個本來就清淨的自性,證悟了諸法體同,這時也就達到了如如境界。

要想開悟見性,我們人人都要經歷這幾個階段,先要去了解世間的一切名相,了解自己的妄想,在通過學習修行,達到離妄歸真的狀態,才能見到那個本來就清淨,本來就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

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佛教: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苦惱,破除邪見惡念
    你如果有幸到過長江下遊太湖之濱無錫馬山的靈山景區,一定會被那裡的規模魔大、氣勢恢宏,集自然山水與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佛教文化以及融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人類智慧所震撼,那裡真堪稱是人間淨土、江南福地、中國長江流域佛教文化藝術的大觀園。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每日佛教小故事-18】阿底峽的開悟
    阿底峽將生命最後的十二年留在西藏,教學以及建立了噶當派的傳承。     阿底峽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論》,以及他關於《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闡揚如何培養及訓練菩提心,也就是如何發展利他的情操而達證悟。今天,在許多藏傳佛教的系統裡,阿底峽精湛的教學與實修法的傳授,仍廣泛地被應用於教學與修行上。持皈依誓言的意義,是指依正規之程序,進入學佛之門。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如何開悟?坐禪能開悟嗎?開悟了的法師這樣教人「開悟」
    自古至今,信仰佛陀的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悟。因為只要開悟了,就有了佛陀般的大智慧。如何開悟呢?通過坐禪能開悟嗎?對於坐禪能不能開悟,大師們的看法有所不同。印度佛教,真正融入中國文化,是從禪宗六祖慧能開始的。到了慧能大師的手裡,佛教才真正在在中國興盛起來。慧能的開悟,更是人類心靈的奇蹟。他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靠賣柴為生,在一次賣柴時,聽到有人念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佛教正法#緣起看了幾篇介紹修行開悟的文章,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
  • 《金剛經》中的四個句子,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01《金剛經》是佛教中,用以修行的寶典。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喜愛。其中有許多的佛句,被人們廣為傳頌,甚至於耳熟能詳。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等。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金剛經》呢?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佛教:學佛,要做好這四個字,否則福報會消失殆盡!
    佛教:學佛,要做好這四個字,否則福報會消失殆盡!「尊師重道」俗話說:「離師無法,離法無成。」選擇師父或導師的標準,並非看其有多大名氣,多大年齡或多老的資格。求拜明師,是幫你破迷開悟。當你不知道路時,要給你引路,把你帶領到認識路之後,你能進入了正常的修行狀態,則是開悟,古時稱「出師」。開悟之後,才可以自己把握修行方法,才算進入正式修行階段。師的第一層涵義是:要想求道、學道必須恭敬師父。古人最講究「尊師重道」。古時,學生成年之後,除了名字以外,還要起「字」和「號」。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其實,這只是人們沒有抬頭去看佛,而是把佛教當成頂禮膜拜的一種信仰後,產生的一種對佛的不了解。佛也是人,不過是覺悟的人,佛法是教導眾生開悟的法,是平易近人,能夠讓眾生入門修行的法門。還有口頭上常說的「報應」「解脫」等,都是佛教的術語,都是佛教融入生活的一種體現。這些語言有些是約定成俗,有些其中有很深的典故、禪理,弄明白了不僅能讓自己增長佛教知識,更能讓自己解開佛教的神秘面紗,與佛更親近。如這三個意境無比美麗的成語,原來就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 學會佛教經卷中的「行話」語言轉化嫁接
    這種形容心靈境界認知的深度用語,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難具體量化,註定宗教的語言中有跨度大字義廣的詞語。下面和大家分享下佛教中的專用術語。開悟:其實就是思想的較之前水平成熟,經驗的增加,價值觀的肯定。
  • 仙翁洩天機:作為人生之中最為殊勝的體驗,開悟到底是什麼?
    所謂無明,就是看不清真理真相,而活在謎一樣的世界裡,而開悟呢,就是你在那麼一瞬間超越了無明,覺知到了那個真相,這不是一種思維上的接受和理解,而是一種心識上的通達和體悟。    在佛家的神通體系中,有「五眼六通」,具體可分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和宿命通等等,就比如有他心通的人,你心裡在想什麼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個人,好幾個人的念頭他都知道,再高層次的神通,連佛在說法都能聽到,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已經開悟了,這和開悟是兩回事。  俗話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 佛教:如何誦經才能開悟,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
    學佛修行的佛子,大多都有一個心願,深入經藏學習佛陀的智慧開悟,得見諸法實相,證悟自性空的真諦。開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因人而異,一般有解悟和證悟,禪宗有頓悟和漸悟。誦經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如法隨意誦讀,就是完成誦經的一種形式,很難開悟。如果,懂得十二法,誦經就能開悟,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一、專誦一經:很多人今天誦《金剛經》,明天誦《地藏經》,後天誦《佛說阿彌陀經》,沒有固定的經文,想起來什麼經就誦什麼經,比較混亂,這樣很難開悟。如果,誦一部經就比較容易開悟,「一經通,則竅竅通。」
  • 佛教:佛前供水果,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佛教寺院是個培植福田的清淨道場,佛門有三寶——佛法僧,供養三寶,功德殊勝難量。在佛教,供養主要分為財物供養、法供養等。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 佛教:好震撼,證悟原來是這樣的!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其實包括慧能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二無別,可是外表的形象卻非常不如法。聊開悟也許太高深了,但即使此生沒有開悟的機緣,我們至少也應該從內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淨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們一般都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所以,密宗又把開悟叫做證得「轉法輪智」。
  • 佛教:《心經》中這三句經典,助您以最快的速度開悟!
    《心經》以無上般若智慧而教人開悟,能受持這部佛經的人,都極為殊勝。本文為大家分享以下三個佛句,希望大家能如法受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開悟!第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以空而聞名,但是僅僅有空,是「斷滅空」。因為佛說任何事物,都來自於人的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