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禪宗與密宗(02)
西藏佛法之崛起
藏人稱遠在東晉時,已有佛典輸入,其說自不足信。藏上開化較遲,其初流行一種拜物神教,名曰笨教(俗稱烏教),以禁咒役神,示人禍福。至松贊幹布王,先與尼泊爾通婚媾,娶其公主,據云攜有佛經。次於唐貞觀十五年,尚唐文成公主,公主素信佛教,由是佛法經像,隨以傳播。唐太宗時,藏王遣兵威脅邊陲,以天下初定,用和親策略而羈縻之。藏王條件,須得公主為偶,並請儒書等入藏。太宗商之宰相房玄齡,有謂聖人經史之教,不可傳之番夷。太宗乃選宗女,號之曰文成公主,遣嫁於藏。侍從有儒士數人,道士五人。故西藏內地,及今可見太極圖、八卦等標記。後世神廟,更有祀關羽之詞(喇嘛大德,有以念卜課,法同漢地之佔卜)。藏王受二妃信佛影響,又以接壤印度邊境,誠信驟隆,乃派選大臣子弟端美三菩提等十七人,赴西北印度迦溼彌羅求佛典。七年乃歸,仿「笈多」字體制定西藏文字,並譯《寶雲》、《寶篋》等經,實為佛學傳播之始。史稱此為前期佛學,迄今無存矣。中間亦經一次排佛滅僧時期,如漢土之厄。自此役後,佛學再興,史稱後期佛學。後先之間,事實多有不同,初期尚翻譯整理,後期則事弘化矣。
西藏王統,至三十五世,當唐玄宗、肅宗之時,其王乞裡雙提贊工在位,力排朝臣異議,從印度聘致阿難陀等從事翻釋。又遣巴沙南,赴尼泊爾,訪求大德,遇寂護,即延入藏弘化。寂護以藏土信仰迷離,復返印度,再復重致,住藏達十五年之久,其學屬中觀清辨學派一系。秉律行持,悉從舊範。於藏都拉薩,建立三姆耶寺。聘印度比丘二十人居之,始建僧伽制度。此時有漢地僧徒,在藏講學,其中領袖,名大乘和尚,說頗近似禪宗。以直指人心,乃得開悟佛性,依教修行,均為徒勞。被寂護弟子蓮花戒駁斥無餘,乃放逐出藏。故後世藏密之徒,謂中國無真正佛法,禪宗為外道知見,蓋源於此。斯時一般藏人,以素奉神道,佛法傳播,頗受阻礙。寂護請之於王,請烏仗那延的蓮花生入藏弘法。蓮花生大師,偕其弟子二十五人入藏。約經數月,以密咒法力,摧伏外道,為佛教護法,厥功至巨。蓮師自無著述,其學說無從考證。藏中傳其史傳,謂為釋迦化身、密宗教主,謂釋迦滅後八年,不經母胎自蓮花化生。並謂西藏佛法,皆傳自蓮師,故為舊派密乘之祖。此說多可議者,且存勿論。蓋斯時印度佛教,已漸北移,後期名僧大德,以壤連西藏,皆由西北部逐漸入藏。如法稱、淨友、覺寂、覺賢等,皆入藏傳密乘道者。
此後王統三傳,至徠巴瞻王(西藏王統三十八世,當唐憲宗至唐文宗時),大弘佛法,翻譯經典,於以完備。定立僧制,稱師僧謂喇嘛,各給俸祿。旋王本身被其弟朗達瑪王所弒。弟既嗣位,五年間,破壞佛法,殺戮僧眾。幾舉提贊王百年來之培養,及徠巴瞻王廿載之盛業,毀之一旦。朗達瑪王又被喇嘛吉祥金剛暗殺。王之黨羽復仇殺喇嘛不稍寬假。僧眾逃亡,國內分裂,全藏陷入黑暗期約及百年。此與唐武宗會昌之厄,先後相似。唯西藏佛教之受摧毀者,較會昌尤甚耳!
西藏後期佛法及派系朗達瑪王毀佛滅僧之際,拉薩西南翠葆山間,有修行僧三人,出亡甘肅西南之安土,師事大喇嘛思明得具足戒。復有西藏梅魯之僧眾十人來學,復得具戒。後此諸人偕還藏土,恢得舊觀。但秉持密法,摻雜神道,未為純善。時有藏地額利王智光者,熱情興學,從東印度聘致大德法護及其弟子輩,廣事譯訂,密乘復興。其間密乘經典增譯者,較昔為多,史稱此謂後期佛學。
智光之嗣菩提光,延致阿底峽入藏弘法,尤為勝事。阿底峽尊者,一名吉祥燃燈智,東印度奔迦布人,博通顯密,德重當時,曾為超巖寺上座。於公元一O三七年(宋仁宗景佑四年)入藏,巡化各地,凡經廿載。德行所感,上下歸依。藏土佛學,為之一新。中間多事翻譯,並著述《菩提道炬論》,極力弘揚顯密貫通之學。尊者示寂(七十三歲,公元一O五二年),其弟子冬頓等益闡其說,針對舊傳密法專尚咒術者,別立一切聖教,皆資教誡為宗。判三士道(下士人天乘、中士聲聞緣覺乘、上士菩薩大乘)。攝一切法,又奉四尊(釋迦、觀音、救度母、不動明王),習六論(菩薩地、經莊嚴、集菩薩學、入菩薩行、本生鬘(mao)、法句集)。次第四密(作、修、瑜伽、無上瑜伽)。而以上樂密集為最。組織精嚴。邁於昔賢。遂稱為甘丹派(甘丹之義,為聖教教誡之意)。藏土後之分立四派,於是興矣。
寧瑪派(意即古派,俗稱紅教)。此即舊傳前期密乘之學,大要分九乘道。應身佛釋迦所說者: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者:密乘、外道、作修瑜伽三乘。法身佛普賢所說者:內道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三乘。而復以無上瑜伽中之喜金剛為最究竟。行持隨俗,不事律儀,但觀修現顯契證明空智,即得解脫云云。
迦爾居派(意雲教敕傳承,俗稱白教)。創自摩爾瓦。其人曾三度遊學於印度,師事阿底峽,復受密乘學於超巖寺諾羅巴之門。得金剛薩埵、娑羅訶、龍樹以來之真傳,精通瑜伽密中之密集,及無上瑜伽中之喜金剛、四吉祥座、大神變母等法。尤於空智雙融解脫大手印等法,通達底蘊。歸藏以後,授其學於彌拉萊巴。再傳至達保哈解,取阿底峽《菩提道炬論》,與彌拉萊巴之大手印法,著《菩提道次第隨破宗莊嚴論》,蓋有取乎佛護中觀之說以為詮釋也。後因流傳漸廣,更分九小派,不一其說。九派中杜普派,於元初有大學者布頓者出,博貫五明,精通顯密,整理註解大藏要典,創護律學密乘道甚多。立說平允,後世推重。
薩迦派(俗稱花教)。創自藏王族袞曲爵保。後自藏州西百餘裡薩迦地方建寺聚徒教學,故得名焉。此派學說,融會顯密,取清辨一系中觀為密乘本義作解釋。又以顯教之菩薩五位(資糧、加行、見、修、究竟)與密乘四部對合而修,以彼此經相因果。以加行位中暖、頂、忍三昧耶斷所取惑,世第一法三昧耶斷能取惑,同時以菩薩智慧本性光明而入大樂定,則已達顯密融合之境地矣。此說與寧瑪派之學逕庭,故又謂之新學也。
希解派(意即能滅)。以元初南印度阿闍黎敦巴桑結為始祖。其學出於超巖寺,要以密乘四種斷法除滅苦惱,極其通俗。有除滅三燈、夜摩帝成就法等。敦巴五度入藏行化,三傳至瑪齊萊冬尼,行腳一生,開化至盛雲。
此外尚有爵南派。迄明萬曆間,此派有大學者多羅那他,博學能文,深通梵語,為譯經之殿軍。但此派至清初已改宗,今已無傳。
上述諸派,除甘丹派專事教化以外,餘均與政治有關,援引勢力,施行威福。迦爾居派曾握攬藏中政治大權。薩迦派第二世孔迦寧保,嘗由元成吉思汗予以西藏統治權。復受命開教於蒙古,至第四世孔迦嘉贊,學尤精博,應元庫騰汗之召入朝,依用「蘭查」字體,改定蒙文,受帝師尊號。其侄第五世爐思巴,更大得元帝信任,入朝為帝灌頂,亦受帝師之號,王公后妃,踴躍參加灌頂,穢跡流言,傳之史乘。既而歸藏統一久事紛爭之十三州,悉舉以臣事於元。西藏之喇嘛教者,即隨之遍行漢土內地,內廷供養喇嘛費用,耗國庫十之六七,其聲勢之大,豈可想像!
黃衣士派。降及明代,鑑於元代縱容喇嘛之弊,冊封各派喇嘛為王,以殺薩迦派專橫之勢。迨永樂年間,西寧西南,有宗喀巴者出,遊學全藏,目擊頹敗,慨然有改革之志。乃秉阿底峽之宗,採布頓之說,勵行律儀,採諸派之長,而合一經咒之教融為一說。宗喀巴學行優越,德重當時,教化所及,靡然從風。門人學者,皆染黃衣冠,以別於舊時各派,故世稱為黃衣派。於拉薩東南,建甘丹寺,弘傳其學。後又建色拉、哲蚌二寺,為著名之三大寺焉。藏土久衰之佛法,煥然昭蘇矣。
宗喀巴弟子有嘉察伯,及開珠伯二大家,均能傳承其學。其在甘丹住持,而傳宗師之衣缽者,為大弟子法寶,遂成後世甘丹座主傳承之法統。後其高弟根敦、珠巴二人,創歷世轉生之說,班禪(梵語意謂大寶師)、達賴(蒙語意謂大海)二人,以師弟而相約,世世互為師長,弘傳教法(班禪為其師轉生,達賴為其弟也);及明憲宗加以冊封,勢力更盛。清初達賴五世羅贊嘉錯,博學多才,蜚聲學界,而復借蒙古和碩部(青海附近)固始汗及清朝武力,底定全藏,即置班禪於後藏,自居前藏,分攬統治之權。於是政教合一,悉掌於達賴。及至近世,班禪來漢,彼此紛爭不已,權利爭奪,自啟紛爭,豈佛法之本意,良可慨也!故後之言西藏佛學顯密完整者,鹹以宗喀巴之傳承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