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中後期,相當於古史「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時期,莒地陵陽河周圍出現了幾個原始部落群。考古發現,這是一個當時在農耕、制陶、釀酒、曆法等方面居於領先的部落,特別是大口尊上的原始文字,將中華文明史上推了1000多年。考古學家認為「陵陽河古國最可能是最早的莒國」。
陵陽大朱家村遺址發掘現場莒地出土的原始文字
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相當於古史「五帝」(顓頊、帝堯、舜、禹)時期,陵陽河古國中心逐漸向東部沿海轉移,形成了五蓮丹土、東港兩城、堯王城等城邦古國,規模之大在全國較為少見。這一時期,文明的三要素「文字、城堡、銅器」均在莒地出現,經濟文化處於同時期領先地位,莒文化開始萌芽。出土於這一時期的蛋殼陶,被稱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薄如紙、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的蛋殼陶
距今約四千年前,莒地先民一支留在沂沭河流域高臺地繼續發展,一支向北遷徙到膠東一帶,一支向南遷徙到淮河一帶,這些莒地部落方國分支,都屬於史上所稱的「九夷」。商代,距今三千多年前,莒地成為實力較強的東夷方國,並多次與商王朝發生徵戰,商末,參加了東夷與周朝聯合對商王朝的大規模戰爭,商朝滅亡。
顧頡剛《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莒方國
滅商後,周武王分封諸侯。莒國作為少昊後裔的一支,且參加了對商作戰,莒國國君茲輿期被封為子爵,國都介根(今山東膠州市西南)。莒國作為東夷方國,被周人視為蠻夷,由於不服王化,多次受到周王室的攻伐,始終受到齊、魯兩大國的監督和脅迫。西周末,莒國從介根遷都於莒。
介根與莒方位示意圖
進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莒國遠處東海,位置相對優越,莒文化得以舒展,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政治上獨立,不媚魯、不服齊,軍事上不畏強權,參與會盟徵伐,幹預他國,與齊國、魯國三足鼎立,成為「東夷之雄」。莒魯會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東夷之雄
春秋後期,莒國與齊楚晉三個強國的關係更為複雜,三國都想控制莒國,所以,莒國經常遭到三國的討伐威逼。後來,魯國召集包括莒國在內的11國聯軍討伐齊國,焚燒了齊國都城臨淄,也算給莒國出了一口氣。
千乘伐齊
春秋中晚期,大的諸侯國紛紛變革圖強,湧現出一批霸主良相,莒國在這方面沒有史料記載,說明在殘酷的列國鬥爭中逐漸落伍。到了戰國初期,由於國君昏聵、國策失誤、大臣叛逃等原因,莒國內外交困,疆域日削,淪為弱國。《史記》載,公元前431年,楚國北伐滅莒。《越史叢考》則認為,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43年,齊滅莒,後楚國侵齊取莒地。公元前224年,秦破楚,莒屬秦,並置為縣。
旅遊形象標識是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的濃縮和凝練,是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獨具特色的形象標識是塑造區域旅遊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為此,2017年9月開始,莒縣旅遊局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莒縣旅遊品牌名稱、旅遊形象標識和卡通吉祥物。之後,又邀請多家設計團隊進行方案設計。經過多次組織專家、學者研究討論,設計團隊反覆修改,最終在數十個設計方案中確定本方案為莒縣旅遊品牌標識。
莒縣旅遊形象標識的確立是貫徹實施「旅遊富市」戰略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宣傳打造莒縣旅遊形象品牌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莒縣知名度、美譽度及影響力的必然要求。標識的啟用,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莒」字作為地名自春秋至今,綿延數千年,形有變、音未改、地無遷,這是一種罕見的文化傳承現象,莒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以此為莒縣旅遊LOGO的內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特色。
印章中的「莒」字採用陰刻,紅色部分嵌入了古城牆和銀杏葉的元素,代表著「莒國古城」和「天下銀杏第一樹」;古城牆的女牆由多個「山」字連接而成,白色部分草字頭的誇張創意,似兩條河流,代表著莒縣的山水;整體外型彰顯了莒國古城的規劃布局。
LOGO的外形為印章,書體為篆書,象徵著文化傳承的恆久,也蘊含著莒人明理尚義的精神品格。印章沒有邊框,象徵著莒縣的包容和開放。
LOGO整體大氣穩重,陰陽相生的圖形寓意深刻,具有豐富的文化韻味和很強的歷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