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國的起源與興衰

2021-02-13 山東中亞國際旅行社

        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中後期,相當於古史「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時期,莒地陵陽河周圍出現了幾個原始部落群。考古發現,這是一個當時在農耕、制陶、釀酒、曆法等方面居於領先的部落,特別是大口尊上的原始文字,將中華文明史上推了1000多年。考古學家認為「陵陽河古國最可能是最早的莒國」。

陵陽大朱家村遺址發掘現場莒地出土的原始文字

       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相當於古史「五帝」(顓頊、帝堯、舜、禹)時期,陵陽河古國中心逐漸向東部沿海轉移,形成了五蓮丹土、東港兩城、堯王城等城邦古國,規模之大在全國較為少見。這一時期,文明的三要素「文字、城堡、銅器」均在莒地出現,經濟文化處於同時期領先地位,莒文化開始萌芽。出土於這一時期的蛋殼陶,被稱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薄如紙、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的蛋殼陶

        距今約四千年前,莒地先民一支留在沂沭河流域高臺地繼續發展,一支向北遷徙到膠東一帶,一支向南遷徙到淮河一帶,這些莒地部落方國分支,都屬於史上所稱的「九夷」。商代,距今三千多年前,莒地成為實力較強的東夷方國,並多次與商王朝發生徵戰,商末,參加了東夷與周朝聯合對商王朝的大規模戰爭,商朝滅亡。

顧頡剛《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莒方國

        滅商後,周武王分封諸侯。莒國作為少昊後裔的一支,且參加了對商作戰,莒國國君茲輿期被封為子爵,國都介根(今山東膠州市西南)。莒國作為東夷方國,被周人視為蠻夷,由於不服王化,多次受到周王室的攻伐,始終受到齊、魯兩大國的監督和脅迫。西周末,莒國從介根遷都於莒。

介根與莒方位示意圖

        進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莒國遠處東海,位置相對優越,莒文化得以舒展,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政治上獨立,不媚魯、不服齊,軍事上不畏強權,參與會盟徵伐,幹預他國,與齊國、魯國三足鼎立,成為「東夷之雄」。莒魯會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東夷之雄

        春秋後期,莒國與齊楚晉三個強國的關係更為複雜,三國都想控制莒國,所以,莒國經常遭到三國的討伐威逼。後來,魯國召集包括莒國在內的11國聯軍討伐齊國,焚燒了齊國都城臨淄,也算給莒國出了一口氣。

千乘伐齊

        春秋中晚期,大的諸侯國紛紛變革圖強,湧現出一批霸主良相,莒國在這方面沒有史料記載,說明在殘酷的列國鬥爭中逐漸落伍。到了戰國初期,由於國君昏聵、國策失誤、大臣叛逃等原因,莒國內外交困,疆域日削,淪為弱國。《史記》載,公元前431年,楚國北伐滅莒。《越史叢考》則認為,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43年,齊滅莒,後楚國侵齊取莒地。公元前224年,秦破楚,莒屬秦,並置為縣。

旅遊形象標識是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的濃縮和凝練,是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獨具特色的形象標識是塑造區域旅遊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為此,2017年9月開始,莒縣旅遊局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莒縣旅遊品牌名稱、旅遊形象標識和卡通吉祥物。之後,又邀請多家設計團隊進行方案設計。經過多次組織專家、學者研究討論,設計團隊反覆修改,最終在數十個設計方案中確定本方案為莒縣旅遊品牌標識。

  莒縣旅遊形象標識的確立是貫徹實施「旅遊富市」戰略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宣傳打造莒縣旅遊形象品牌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莒縣知名度、美譽度及影響力的必然要求。標識的啟用,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莒」字作為地名自春秋至今,綿延數千年,形有變、音未改、地無遷,這是一種罕見的文化傳承現象,莒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以此為莒縣旅遊LOGO的內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特色。

印章中的「莒」字採用陰刻,紅色部分嵌入了古城牆和銀杏葉的元素,代表著「莒國古城」和「天下銀杏第一樹」;古城牆的女牆由多個「山」字連接而成,白色部分草字頭的誇張創意,似兩條河流,代表著莒縣的山水;整體外型彰顯了莒國古城的規劃布局。

LOGO的外形為印章,書體為篆書,象徵著文化傳承的恆久,也蘊含著莒人明理尚義的精神品格。印章沒有邊框,象徵著莒縣的包容和開放。

LOGO整體大氣穩重,陰陽相生的圖形寓意深刻,具有豐富的文化韻味和很強的歷史厚重感。

相關焦點

  • 莒國春秋之 | 莒國的起源與興衰
    考古學家認為「陵陽河古國最可能是最早的莒國」。                         陵陽大朱家村遺址發掘現場    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相當於古史「五帝」(顓頊、帝堯、舜、禹)時期,陵陽河古國中心逐漸向東部沿海轉移,形成了五蓮丹土、東港兩城、堯王城等城邦古國,規模之大在全國較為少見。
  • 莒國春秋 內憂外患
    莒國的高層政治爭鬥,致使國家自廢武功的同時,也招致了外患入侵,頭號的外患當屬蓄謀已久的魯國。魯國人面對莒國內亂這個重大戰略機遇期,當然不會放棄對莒國的反攻,為了這一天,魯國人壓抑得太久了。就在虢地會盟期間,發生了魯國取鄆這件事,《春秋》經載「三月,取鄆」,魯國戰領了東鄆。按此時東鄆的實際控制方是莒國。
  • 莒國春秋 莒魯交兵
    交兵一:公元前565年,魯襄公八年當周靈王七年,《春秋》經載:「莒人伐我東鄙」,「鄙」:邊境,莒國軍隊攻打我(魯國)東部邊境。莒國為什麼攻打魯國?《左傳》左氏說「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意思是說:莒人雖然滅了鄫國,但莒國沒有完全佔領該國,鄫國的地盤需要與魯國重新分割、認定,於是莒國派軍隊攻打魯國,目的是要明確劃定邊界。「疆」:此處作動詞,為劃定之意。
  • 莒國春秋 莒邾伐鄫
    站在魯國的角度看,莒國絕對不是省油的燈。
  • 莒國春秋 齊侵介根
    然而齊要與楚結盟,必須南下,如此以來,地處齊國南部的莒國和魯國就成了其南下的屏障。魯國對齊態度很堅決,堅定地站在晉國一邊;而莒國因為顧忌到與齊的傳統友誼,態度躊躇不定。齊國對莒的拿捏也很準,知道莒國目前指望不上盟主晉國的一臂之力,也不會甘願俯下身段去求那個從不放在眼裡的魯國的支援,莒國外無援手以一己之力對付齊國,此刻顯然是比較「軟」的,所以齊國便先捏莒國這顆軟柿子。
  • 莒國古城:「七一」陸續開城
    1月18日,莒縣召開莒國古城開城工作推進會議,縣委副書記、古城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王興展出席會議。會議強調,莒國古城離開城之日越來越近,各項工作任務繁重,要把商業街島區開放擺在最突出的位置,強化計劃引領、提高工作效率、嚴把工程質量,同時統籌謀劃整個古城的建設與全面開放工作。
  • 曾姓起源
    魯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的鄫國,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在那裡做了官,並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為曾氏。儘管曾氏得姓地不在河南,但曾氏為鄫國之後,而鄫國最早封於河南方城縣,且大部分時間生息繁衍在河南境內,因此,曾氏根在河南。
  • 共話莒城發展 「毋忘在莒」莒國古城(城市)建設研討會召開
    莒縣首屆毋忘在莒大會·莒國古城(城市建設研討會)莒縣住建局局長張傳金就城市發展和莒國古城建設相關情況做匯報隨後,莒縣住建局局長張傳金就城市發展和莒國古城建設相關情況做了匯報,他介紹,近年來,莒縣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拉開框架、科學定位、挖掘內涵、塑造形象,城鄉建設進入「快車道」。
  • 莒國春秋之十三:莒城國士橋邊水悠悠,莒州城內八景記略 (上)
    「莒國文化,源遠流長」。莒縣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以莒為名,並以今莒縣縣城為中心的這片土地,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就已受到周武王的冊封,為四等諸侯國。按照舊史的記載,莒和當時的齊、魯、晉、宋、衛、鄭、陳、蔡、楚等大諸侯國多所交往,頻繁地參與大國的會盟,其間,也時有戰爭發生。這說明它雖是一個子爵的四等諸侯國,卻也是一個實力比較充實的國家。
  • 邱姓起源
    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山東蒼山西南,一說在今河南柘城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者。此為曾、丘聯宗之說。至今在福建,廈門市海滄區、龍海市海澄鎮一帶,曾、邱兩姓互不通婚。其四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複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這幾支丘姓或源出河南,或與河南有密切關係。
  • 每日一字 | 【百家姓】賁:追根姓氏起源,探尋姓氏文化.
    我們一起來開始今天的學習吧~賁(bēn)姓,有十起源:一是來自魯國縣賁父的後代;一是來自戎族氏族;一是來自晉國苗賁父的後代;一是來自秦國嬴姓的後代;一是來自兩周時期特殊稱謂等等。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一百七十九位。
  • 打開西方文化的大門,追溯西方文化起源
    《天國之門》,詳細地講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對影響到文明進程的重要人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了西方文化法治、藝術、文學等方面對世界的影響。我們常常感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卻不知差異存在的原因,這就要從這兩種文化的起源進行探索。華夏文明屬於典型的大河文明,而西方國家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屬於海洋文明,這就導致兩種文化在根源上的不同。
  •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西方文化和我們中國文化一樣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程。當西方人在談到他們自己的文化中啊,往往會有這麼一句話叫言必稱希臘,正如我們中國文化也要追根溯源,會追溯到黃河流域中下遊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一樣。
  • 百家姓——黎姓起源
    在大夫鄰子的後裔子孫中,有稱倪黎氏者,這在史籍《路史》中有記載:「倪黎,鄰子之後。」其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朱氏、倪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春秋時期莒國君主黎比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黎比氏,源出春秋時期莒國君主黎比公之後,這在史籍《世本》中有記載:「黎比氏,莒黎比公之後。」
  • 黃姓起源
    戰國晚期,隨古黃國遺民楚相黃歇家族的興衰,黃姓遷居江南及其他地區。漢魏之世,黃姓郡望興起,主要有江陵、江夏、會稽、零陵、巴東、西郡。秦漢時期黃姓遺民散處在江南、閩粵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帶的廣大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期,洛陽和晉安兩支黃氏望族大姓興起。兩晉時期,掀起黃姓入閩的第一個高潮。南朝時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少數民族黃氏――「黃洞蠻」興起,分布在湖南衡陽至五嶺之間。
  • 尋根 ▋百家姓之--計氏 家族起源族譜
    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西周初年, 周武王姬發為籠絡前朝歷代遺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後裔於青州之莒地,建起 莒國。莒國之境大體北鄰東武(山東諸城),西至蒙陰(山東蒙陰),南鄰陽都(山東沂南),東臨北海。國都建於計斤(山東膠縣),即 《左傳》中所說的「介根」。
  • 教育起源主要觀點: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學說、勞動起源說
    一、生物起源說主要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託爾諾,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主要觀點: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動物界也存在教育;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衝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於動物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 從起源看中華文明的「三對特徵」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領隊 高江濤  進入21世紀以來,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走向一個嶄新的階段。相關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說是碩果纍纍,各類專項研究也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