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美現有各種關係中,除了美國國務院與美國軍方主導的臺美互動政策外,「美國在臺協會(AIT)」顯然成為美國務院對臺非傳統安全領域全方位合作的實施與推動單位。近年來,美臺立法機構多次釋放美臺關係升級以及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升級的信號與議案,非同尋常。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12月1日發布年度報告,呼籲國會評估強化與臺灣在關鍵領域經濟合作機會,並透過立法升格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位階及任命方式。由此反映出,美國戰略與實務層面,對華政策正在發生危險的轉變。
突破民間非營利組織身份
「美國在臺協會」日益突顯其美「官方」對臺機構角色與功能。
「美國在臺協會」成立於1979年,是在中美建交後,美國國務院根據《與臺灣關係法》並依據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其功能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當局沒有「邦交」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而設立的處理臺灣事務的機構。但是,近年來它已經成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駐外機構,忠實執行美國政府的各項政策。
「美國在臺協會」在變,在組織機構與功能定位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擴充駐臺機構。
美國政府耗時8年,斥資2億5500萬美元,建造了「美國在臺協會」臺北內湖新館,於2018年6月落成。當時美國國務院派出主管教育與文化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伊斯、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眾議院「國會臺灣聯機」共同主席哈博、國務院海外建築業務局官員墨色來臺參加落成典禮。羅伊斯稱「美國在臺協會」新館不只是一棟筋水泥和玻璃的建築物,它更象徵21世紀美臺關係的「穩固與活力」。美國國務院提出派駐「美國陸戰隊使館警衛隊」,「美國在臺協會」於2019年3月公開承認包括美國陸海空三軍及以及海軍陸戰隊在內的現役美軍進駐「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顯然,「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按現有的規模,已成為美國在東亞次於日韓的最大駐外機構。
二是努力脫掉「非官方」的外衣。
「美國在臺協會」設有「理事主席」及「臺北辦事處處長」兩大職位,前者常駐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阿靈頓總部,主要負責與臺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各官方單位間的聯繫工作。2006年薄瑞光接任主席之後,不再兼任執行理事,自此該職位僅稱為「主席」,不再稱「理事主席」。至於臺北辦事處處長,則是「美國在臺協會」駐在臺灣的負責人。現任處長酈英傑曾任臺北辦事處副處長,也曾作為美國外交官三度派駐中國,對於兩岸的情況均十分了解是最活躍、曝光度最高、對蔡英文當局最支持的「處長」。副處長谷立言嫻熟中日文,曾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日本與東亞經濟事務處主任、國務院東亞太平洋事務局經濟政策辦公室主任。從這兩位重要官員的任命,反映美國川普政府將「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官方化」的意味。
「美國在臺協會」以「官方」身份與臺外事部門籤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如酈英傑2019年3月下旬赴臺灣外事部門,與臺外事部門負責人一起主持「臺美共同成立印太民主治理諮商機制」記者會,與臺官方機構籤署正式合作協議。這種超越「紅線」的行為與美國政府賦予這個機構越來越多的「駐外使館權」有很大關係。
美國國會近日呼籲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由總統任命,旨在突破美國在臺協會現有的法律定位,居心不良。
「升格」:居心叵測、嚴重危害中美關係
「美國在臺協會」所謂的「變臉」「升格」就是將不能公開的公開化,不能模糊的清晰化,不能逾越的當做「政績」。從本質上來說,美國對華戰略存在變與不變的兩面性,不變的部分在於美國依然對挑戰中國核心利益、讓中美爆發熱戰持相對謹慎態度,但變化的部分是挑釁更加赤裸裸,手段更加狠毒。而「美國在臺協會」的「變臉」與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頭號敵人」的「新冷戰戰略思維」有關。
時光倒流,逆流橫行。美國川普政府為了對付中國,重拾「一中一臺」政策。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企圖推銷「一中一臺」政策,但是遭到蔣介石當局的「拒絕」。事隔60年,美國重新回歸「一中一臺」政策,而其本質已有重大轉變:美國現在支持的是一個主張「臺獨」的政黨與當局,主張臺灣與大陸的「分裂」。
2019年美國國防部提出印太戰略報告,將臺灣列為「一個國家」;2020年5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對華戰略方針,強調中美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發展模式的競爭,突出美國將以「全政府方式」,綜合運用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一切資源,調動、整合盟國與夥伴國等一切力量,與中國開展競爭,阻止中國對美國的安全挑戰。美國助卿史達偉聲稱,「美臺關係不從屬於美中關係」。近日美國國會再次提案,要求通過立法方式改變美國在臺協會的民間身份。
這些危言聳聽與危險的言論、做法與美國全力支持蔡英文當局的行為,反映美國政府對華戰略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它給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楊仁飛 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