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若升格將嚴重衝擊中美關係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在臺美現有各種關係中,除了美國國務院與美國軍方主導的臺美互動政策外,「美國在臺協會(AIT)」顯然成為美國務院對臺非傳統安全領域全方位合作的實施與推動單位。近年來,美臺立法機構多次釋放美臺關係升級以及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升級的信號與議案,非同尋常。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12月1日發布年度報告,呼籲國會評估強化與臺灣在關鍵領域經濟合作機會,並透過立法升格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位階及任命方式。由此反映出,美國戰略與實務層面,對華政策正在發生危險的轉變。

突破民間非營利組織身份

「美國在臺協會」日益突顯其美「官方」對臺機構角色與功能。

「美國在臺協會」成立於1979年,是在中美建交後,美國國務院根據《與臺灣關係法》並依據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其功能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當局沒有「邦交」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而設立的處理臺灣事務的機構。但是,近年來它已經成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駐外機構,忠實執行美國政府的各項政策。

「美國在臺協會」在變,在組織機構與功能定位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擴充駐臺機構。

美國政府耗時8年,斥資2億5500萬美元,建造了「美國在臺協會」臺北內湖新館,於2018年6月落成。當時美國國務院派出主管教育與文化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伊斯、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眾議院「國會臺灣聯機」共同主席哈博、國務院海外建築業務局官員墨色來臺參加落成典禮。羅伊斯稱「美國在臺協會」新館不只是一棟筋水泥和玻璃的建築物,它更象徵21世紀美臺關係的「穩固與活力」。美國國務院提出派駐「美國陸戰隊使館警衛隊」,「美國在臺協會」於2019年3月公開承認包括美國陸海空三軍及以及海軍陸戰隊在內的現役美軍進駐「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顯然,「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按現有的規模,已成為美國在東亞次於日韓的最大駐外機構。

二是努力脫掉「非官方」的外衣。

「美國在臺協會」設有「理事主席」及「臺北辦事處處長」兩大職位,前者常駐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阿靈頓總部,主要負責與臺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各官方單位間的聯繫工作。2006年薄瑞光接任主席之後,不再兼任執行理事,自此該職位僅稱為「主席」,不再稱「理事主席」。至於臺北辦事處處長,則是「美國在臺協會」駐在臺灣的負責人。現任處長酈英傑曾任臺北辦事處副處長,也曾作為美國外交官三度派駐中國,對於兩岸的情況均十分了解是最活躍、曝光度最高、對蔡英文當局最支持的「處長」。副處長谷立言嫻熟中日文,曾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日本與東亞經濟事務處主任、國務院東亞太平洋事務局經濟政策辦公室主任。從這兩位重要官員的任命,反映美國川普政府將「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官方化」的意味。

「美國在臺協會」以「官方」身份與臺外事部門籤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如酈英傑2019年3月下旬赴臺灣外事部門,與臺外事部門負責人一起主持「臺美共同成立印太民主治理諮商機制」記者會,與臺官方機構籤署正式合作協議。這種超越「紅線」的行為與美國政府賦予這個機構越來越多的「駐外使館權」有很大關係。

美國國會近日呼籲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由總統任命,旨在突破美國在臺協會現有的法律定位,居心不良。

「升格」:居心叵測、嚴重危害中美關係

「美國在臺協會」所謂的「變臉」「升格」就是將不能公開的公開化,不能模糊的清晰化,不能逾越的當做「政績」。從本質上來說,美國對華戰略存在變與不變的兩面性,不變的部分在於美國依然對挑戰中國核心利益、讓中美爆發熱戰持相對謹慎態度,但變化的部分是挑釁更加赤裸裸,手段更加狠毒。而「美國在臺協會」的「變臉」與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頭號敵人」的「新冷戰戰略思維」有關。

時光倒流,逆流橫行。美國川普政府為了對付中國,重拾「一中一臺」政策。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企圖推銷「一中一臺」政策,但是遭到蔣介石當局的「拒絕」。事隔60年,美國重新回歸「一中一臺」政策,而其本質已有重大轉變:美國現在支持的是一個主張「臺獨」的政黨與當局,主張臺灣與大陸的「分裂」。

2019年美國國防部提出印太戰略報告,將臺灣列為「一個國家」;2020年5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對華戰略方針,強調中美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發展模式的競爭,突出美國將以「全政府方式」,綜合運用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一切資源,調動、整合盟國與夥伴國等一切力量,與中國開展競爭,阻止中國對美國的安全挑戰。美國助卿史達偉聲稱,「美臺關係不從屬於美中關係」。近日美國國會再次提案,要求通過立法方式改變美國在臺協會的民間身份。

這些危言聳聽與危險的言論、做法與美國全力支持蔡英文當局的行為,反映美國政府對華戰略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它給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楊仁飛 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美國在臺協會" 前處長:美國陸戰隊將入駐協會臺北新址
    楊蘇棣【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前處長楊蘇棣(Stephen Young)16日透露,「美國在臺協會」臺北新址今年在內湖落成啟用後,美國將派陸戰隊駐守負責安全維護,這是對臺灣朋友表達「承諾」的象徵
  • 美國眾議員鼓吹立法,叫囂「臺灣代表處」應升格為大使館
    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裴利昨天鼓譟稱,國會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AIT)與臺灣「駐美國代表處」升格為大使館,臺「駐美代表」蕭美琴也應使用「大使」稱謂,「以展現美國對臺灣承諾堅定不移」。
  • 「美在臺協會」又有小動作 這次在臺北買房了
    海外網11月29日電「美國在臺協會」(英語: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縮寫為AIT)28日在臺北市買下了一棟預售商品樓,計劃作為員工宿舍,這是近40年來美方第一次在臺灣購置不動產。
  • 美國給臺灣開了一張無力兌付的「安全支票」
    臺灣部分提出4項建議,第一項就是建議提升「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位階。「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酈英傑(左)報告稱,美國國會可考慮通過立法手段,讓AIT處長人選經總統提名、參議院同意。「中央社」2日稱,根據美國憲法,這是美國總統決定駐外大使人選的標準程序。
  • 美議員叫囂:將美在臺協會、臺駐美代表處升格為「大使館」
    直新聞:對於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裴利呼籲,美國國會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和臺灣駐美代表處升格成為「大使館」,並讓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使用「大使」稱謂一事,你做何解讀?而美國與臺灣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甚至也不是所謂的官方關係,因此美國在臺協會和臺灣駐美代表處都只能具備民間團體的身份,美國在臺協會處長不能由總統來任命,只能由國務卿來任命,並且不需要參議院批准,這既是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也是「臺灣關係法」中的明確規定。
  • 美眾議員鼓吹立法,叫囂「臺灣代表處」應升格為大使館
    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裴利昨天鼓譟稱,國會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AIT)與臺灣「駐美國代表處」升格為大使館,臺「駐美代表」蕭美琴也應使用「大使」稱謂,「以展現美國對臺灣承諾堅定不移」。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昨天舉辦聽證會,探討所謂「逆境下的美臺恆久夥伴關係」,並邀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案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美國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
  • 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臺北?那決不是臺灣的好消息
    它在市場一角,默默見證了美軍顧問團的專橫、見證了美軍上士槍殺臺軍少校而無罪的屈辱、見證了美國為越戰休假官兵買笑的瘋狂。1978年,為與大陸建交創造條件,美軍撤離臺灣。福利麵包房也走入了尋常人家的餐桌。最近,臺灣的民進黨當局正在為一個消息而興奮。美國在臺協會(AⅠT)臺北辦事處將於今年6月搬入位於臺北內湖的新址。
  • 美國已承諾「保衛臺灣」?
    編輯:供奉長時間以來,美國動輒長臂管轄,就臺港議題粗暴幹預中國內政,一切對華政策的危險轉變也直接影響到了中美關係。美國USCC,也就是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於12月1日當天發表了圍繞臺港議題展開的2020年國會報告。其揚言要升級AIT(「美國在臺協會」)的級別。而輿論認為,這只是美國給臺灣開出的一張無力兌付的「安全支票」。
  • 美國在臺協會前主席:美國若駐軍臺灣,可能導致中美斷交
    據臺媒22日報導,美國在臺協會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今天表示,如果美國重新在臺灣駐軍,可能會讓中國大陸感到壓力,要求中止或取消與美外交關係,因為中美當年關係正常化的條件之一就是美軍撤臺。
  • 美國對臺最新消息!臺灣外事部門二度澄清:臺灣駐美國代表處未更名...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眾議員聯名致函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呼籲應該將臺灣當局「駐美代表處」更名為「臺灣代表處」。聯名信稱,他們希望能提出幾項臺美關係間具有代表性的議題,即臺「駐美代表處」的名稱、頒布新修訂的對臺交往準則,以及要求籤訂美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 美國「臺北法案」旨在消耗遏制中國,蔡英文或將島內民眾推入險境
    》(簡稱「臺北法案」),使得本已不平靜的中美關係及臺海局勢再添波瀾。同時,這也是美國首次將臺灣所謂的「外交關係」納入其國內法保障中。威脅對於嚴重損害臺灣安全與繁榮的國家,可考慮調整美國與其交往的原則。法案的出臺不僅給美國行政部門的對臺「越界」行為提供了法律基礎,更是對美國幹涉別國的外交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 美國通過「臺北法案」,學者:若越界,「臺獨」將灰飛煙滅
    據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了所謂2019年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促進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
  • 尼駐臺辦事處被蔡當局驅離臺北:沒錢搬不排除閉館
    摘要:日前,奈及利亞要求「臺駐奈及利亞代表處」遷離首都,而臺當局惱羞成怒也採取了「對等措施」,要求奈及利亞將其駐臺辦事處遷出臺北。不過,奈及利亞駐臺辦事處日前表示,因經費有限,若臺當局要求其搬離臺北,不排除閉館。
  • 讓「美國在臺協會」官方化?吳釗燮宣稱:會全力以赴
    美國國會「中美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日前在年度報告中鼓吹可讓「美國在臺協會」(AIT)官方化,引發討論。對此,臺當局涉外部門負責人吳釗燮今在「立法院」答詢表示,對於美國國會的努力,我們都表達感謝,有關跟美國政府間的協商,臺涉外部門也會全力以赴。
  • 吳斯懷:中美關係將換軌 蔡英文有條件「抗中」?
    針對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上任後的新局,中國國民黨「立委」、臺軍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向中評社表示,從拜登近來對於中國政策的談話可以發現,中美關係已經開始出現轉折,就像鐵軌換軌,最主要是拜登不把中國當敵人,而是從川普的中美關係全面對抗,明顯改為競合關係,那臺灣就該警醒,如果還是按照川普時代,死命跟大陸對抗,逢中必反,還有條件嗎?
  • 被綁架的臺北 不寒而慄!
    而川普則是變本加厲,以對中掀起貿易戰等方式全面性來打壓大陸,至今其做法可分為脫鉤、圍堵、分化與反省等方面,致使中美關係已陷入前所未有的險境。 所謂脫鉤,就是儘量清洗中美關係,比如從封殺華為到限制大陸留學生人數與中共人士訪美,以及從關閉休斯敦領事館到以間諜嫌疑拘捕大陸人士等。甚至美國駐中國大使館也開始清倉拍賣包含住宅家具與電器等物品,大肆降低中美關係內涵。
  • 若美國態度轉變,緩和中美關係,蔡英文怎麼辦?
    據媒體報導,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就美國政黨輪替後未來中美關係走向一事向中評社發表看法。他稱,中美關係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變化,中美對抗關係可能會持續存在。但若從長期發展來看,中美兩國很可能會重回歐巴馬時代的多邊制度。
  • 美2021國防法案,升格「威懾中國」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SASC)的支持。SASC稱,法案將向中國和任何潛在的對手以及美國的盟友發出強烈信號,表明美國將堅定捍衛在這些地區的利益。同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在國防論壇的視頻會議上把中國、俄羅斯和恐怖分子都列為美國面臨的挑戰。
  • 臺美關係提升"三大動作"之機構變動
    25日,臺當局曝光了三大提升「美臺關係」的大動作,包括美方同意將「臺灣和美國對等放入(臺)事務機構名稱」、首次實現「臺美斷交」40年來的「國安首長」會晤、美臺官員首次共同與臺「邦交國」官員會面。蔡英文當局極力渲染「臺美關係的大突破」,炫耀這是「美挺臺新高點」。但在島內輿論看來,美國在名義上提升所謂的「臺美關係」,只是為了打「臺灣牌」,增加對大陸的籌碼,蔡英文當局緊抱美國大腿對臺灣而言危險重重。
  • 臺軍又向美國撒幣,擬花近15億新臺幣採購兩棲突擊車零配件
    島內媒體報導稱,臺灣海軍陸戰隊目前擁有54輛AAV7兩棲突擊車,為強化戰力,還動支58億1260萬元(新臺幣,下同)經費向美國增購36輛AAV7,合計將達到90輛,為維持AAV7兩棲突擊車的妥善率,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透過駐美軍事代表團,與美方籤約採購兩棲登陸履車的零配件購置及維修案,決標金額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