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freetalk_ifeng 鳳凰評論出品
◤喏,想關注你知道咋辦,點或不點也是你的自由◢川普主義的邏輯就是反主流,一句話,現在這個世界不行。所有目前的主流,都可能是川普主義質疑或反對的對象——全球化、自由貿易、移民、氣候變化、民主輸出……
文丨鄒振東
(作者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從2000年起到2016年,對臺灣大選的每一次復盤中,都隱隱約約有美國大選的影子。
我有一個手錶理論,無論哪個時代,優秀人的最重要工作都指向時間。無論是政治家、企業家還是學者。毛澤東寫《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是在寫中國的時間;馬雲發布致股東公開信5000字詳解阿里戰略,其實他是試圖說明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時間差。但不同人的手錶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只有秒針——他的關注點就是幾天、幾個月;有的人只有分針,他的興趣是幾年、幾十年;有的人是時針,他的研究是幾百年、幾千年。
大選的復盤,就是讀秒,但我們可以看到分針和時針嗎?
2016年9月6日,我在美國德拉瓦大學開講座,在題為《中國紅與世界強》的PPT中,有這麼一張PPT:
我發現臺灣選舉與美國選舉,至少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出現一種互為參照系的現象。答案非常清楚,如果美國的總統是換女人做,美國的選舉還是讀秒的變化。只有換黨做,才是分針的變化。
在所有秒針的滴答聲中,我分明聽到了分針的蠢蠢欲動,美國要大變了。
如果用皮膚感覺2016年臺灣或者美國,你就會發現與2008年氣候非常相似。2008年我在《臺灣改變》一文寫道:無論如何,2008年的臺灣,處在一個「民心思變」的時代。同時我也注意到,就在那一年大選,歐巴馬在一篇演講中出現了幾十次「change」(改變)。反應遲鈍的國民黨與馬英九直到最後一刻才終於發出「改變」這個聲音,這個關鍵詞一經發出,馬英九就摧枯拉朽,勢不可擋。但希拉蕊從2008年到現在都沒有搞明白,她輸就輸在「沒有改變」。無論是輸給了歐巴馬,還是輸給了川普。
遺憾的是,馬英九和歐巴馬用「改變」贏得了大位,但他們的後續「改變」卻乏善可陳。人民從無感到痛感,民意鬱積的「改變」在發酵中開始燃燒。
川普主義的颶風從佔領華爾街開始生成
川普的出現是橫空出世,又不是橫空出世。
川普的言論,充滿了個性化語言,但他背後的邏輯卻異常清晰。
如果把川普的邏輯命名為川普主義的話,那麼川普主義形成的颶風,早就在佔領華爾街開始生成。佔領華爾街從一開始行動,就震驚世界。一個號稱有最民主制度的國家,民眾卻要用佔領來表達輿論訴求,這是不是說明美國的合法通道被統統堵死了?後來看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再聯想這次美國大選傳統媒體的種種表現,我們就可以發現,表面上的溫文爾雅,難以掩蓋深刻的歧視,美國傳統的擴音器,已經很難聽到人民真正的心聲。佔領華爾街,最主要的緣由,就是百分之一的人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剝奪。
所有颶風(颱風)的生成都是源於壓差,它們從大洋表面飄過,吸收水汽,集聚能量,如果沒有阻擋和分流,它一旦到達大陸,那就是能量的傾瀉。
不止是臺灣或美國,整個世界都在變了。
佔領華爾街,不是美國一家的事情,它開始全球蔓延,臺灣的太陽花,香港的佔中,除了臺獨、港獨的操縱,我們都可以看到佔領華爾街的影子。
這些年來,全世界瀰漫著激進主義的傾向。這和上世紀60、70年代,何其相似。那時候中國在搞文化大革命,美國風行青年文化運動,法國捲起五月風暴,中國香港發生六七暴動,而拉美的切格瓦拉,成為了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
川普主義的邏輯就是反主流,一句話,現在這個世界不行。所有目前的主流,都可能是川普主義質疑或反對的對象——全球化、自由貿易、移民、氣候變化、民主輸出……而川普的底氣或者基礎,就是在這一系列主流價值觀引領下失去的人們。人們失去安全、失去工作、失去福利、失去收入……川普用民粹的語言,喚起他們改變的欲望,而改變的開始就是換一個人試一試。
換一個人試一試,不管這個人是不是可能挑釁底線,是不是君子,講不講規則,能不能兌現。如果希拉蕊當總統,人們一眼看見自己未來的四年,如果換一個人做,不確定性比現在的確定性要好。
英國的脫歐,臺灣政治素人柯文哲的當選,甚至臺灣國民黨洪秀柱的出線,一系列跌破眼鏡的結果,都是對主流的否定。已經失去並不想再失去的人們,他們選擇激進。
川普當選,一次美國式的法國大革命
這一次大選,有一首主題歌,那就是《悲慘世界》的主題歌:《你可曾聽到人民的聲音》("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它的主題就是底層人的悲哀和所有人的救贖。
幾年前在臺灣,一個士兵的死亡,讓臺灣兩位「國防部長」下臺。當25萬人送別士兵洪仲丘時,人們齊唱的《你敢有聽著我的歌》,就是《悲慘世界》主題曲的閩南語版。
但歌聲唱出的底層人悲哀,馬英九聽不到。
希拉蕊也沒有聽到。
所有的傳統媒體沒有聽到。
所有做民調的都沒有聽到。
但沒有聽到的人,並不是整個世界,甚至不是一半的世界,他們只是百分之一的人。
所有的革命,都需要傳播。而傳播媒介往往控制在傳統力量的手中,所以,革命就需要新媒體。報紙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新媒體,大字報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新媒體。
如果被傳統力量控制,街頭政治就是新媒體,傳單就是新媒體。
《沉默的螺旋》作者諾依曼發現,重大變革時期,銳化了將公共空間看作是威脅的感知能力。他說:「穩固的秩序下,大部分人只要不去違逆已有的規矩,就不會讓公共意見的颶風颳倒,他們也不會被捲入沉默的螺旋的漩渦之中。」但是到了革命前和革命後,人們對輿論的感知就越敏銳。從來沒有一次美國大選,吸引了這麼多美國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關注公共輿論,只有一個答案可以解釋:革命(變革)來了!
川普的當選,不僅改變美國,而且改變世界。川普當選對歷史的影響,可以與法國大革命相比照。
2016年的美國大選,就是一次美國式的法國大革命。幸虧有民主的體制,否則就有大人物送到斷頭臺。川普不是前所未有地宣稱要把另一個候選人送進監獄嗎?
表情包裡的選舉真相
分析臺灣輿論場,我多次這樣表達:沒有表情包的政治人物沒有未來。
只要對比一下柯文哲與連勝文的表情包,對比一下蔡英文與朱立倫的表情包,你不用看民調,你就知道選舉結果。
網上一直在傳這樣的段子,觀察美國大選,不用看民調,只要看義烏接的美國訂單,看一下是川普還是希拉蕊的旗子與面具的數量,就可以預測選舉結果。
上面的說法未必可信,但從表情包的觀察倒的確可以預測選舉,如果用大數據分析,甚至可以精準地預測選舉。
馬基雅弗利在《君主論》說,「因為群氓,總是只看外表……對於君主來說並不需要具備所有人們所期待的美德(善良、忠實、博愛、正直、虔誠等),但是絕對必要的是,他必須給人們留下這樣的印象,即他具備這些品質。」馬基雅弗利一針見血地指出「表面」的重要性,政治人物不需要「具備」美德,但給人們「具備」美德的印象卻萬萬不可少。
現在我們應該修正馬基雅弗利這句話,政治人物不需要具備美德,甚至不需要給人們留下具備美德的印象,他只要能夠成為人們表達情緒的符號就可以了。川普具備馬基雅弗利所說的那些美德嗎?他連印象都不具備,甚至相反。但川普當選了,因為他表達了人們想表達的。
在網際網路所有的表達中,表情包是最直接、省事地表達人們情緒的載體。為什麼表情包對政治人物那麼重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你成為表情包,說明你在網際網路的曝光率夠——你有關注度。
第二,你成為表情包,那麼多人共同用你表達他們的表情,而且別人看得懂,說明你代表了某種普遍感情——你有代表性。
第三,成為表情包的人,就算是人們不認同你,至少不討厭你。很難想像一個人們一見就會吐的人,會用他做表情包,除非他想讓對方也吐——你有親和力。
第四,表情包是重複使用的,它不僅用在政治生活,更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個政治人物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是真正的深入人心——你有影響力。
我在美國德拉瓦大學講座時,笑聲有十幾次,但PPT彈出川普表情包時,在場的美國人笑聲最大,我再一次深深感到:厲害了,川普!
美國大選的輿論學分析
下面回答幾個技術性問題。
一、為什麼川普劍走偏鋒還可以贏?
輿論是有譜系的,從輿論的主軸,我們可以分出如下輿論:主流輿論、次主流輿論、外主流輿論、逆主流輿論、反主流輿論。以吃飯為例,人要吃飯,這是主流輿論;轉基因食品能不能吃,這是次主流輿論;吃葷還是吃素,這是外主流輿論;人最好幾天幾夜不吃飯,這是逆主流輿論;最好吃地溝油的飯,這是反主流輿論。
我們發現,真正的主流輿論往往是沉默的,新聞聯播如果報導,某個人吃飯才能活,新聞聯播瘋了。而次主流輿論才是最活躍的,所以轉基因討論得天翻地覆。外主流輿論不時來一下,無傷大雅。逆主流輿論,容易曝光,但長不了。而反主流輿論最容易爆紅,但會遭到或政府或民間的普遍圍剿。
川普的輿論主軸,就在次主流輿論與逆主流輿論中徘徊,所以他贏得最多關注。
最初人們把他當笑話,正如人們最初把洪秀柱當笑話,但很快就發現,當人們反覆關注後,別人就會被邊緣化,而人們對關注的對象,慢慢就會產生情感,甚至好感。
二、為什麼全球化打不贏美國化?
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一直推銷的概念,因為它比殖民、南北合作、東西方對話、跨國公司、地球村等概念,更容易被第三世界國家接受,讓這些國家感覺自己也平等地參與其中。沒想到這一次被美國自己的總統候選人質疑。
只要是美國的選舉,無論誰競選,全球化議題都打不過美國化議題。就像在臺灣,只要選舉政治存在,中國議題就打不過臺灣議題。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選舉。
美國人選的是美國的總統,所以支持全球化議題的候選人,幹不過支持美國化議題的候選人。即便是全球化對美國很有好處,但大多數人只會看眼前的利益、直接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而不會看未來的利益、間接的利益和群體的利益,即便是後者對自己更好,但人們顧不了那麼多。
原來全球化與美國化可以相安無事,原因是精英人士取得共識,即使打選戰,也不把這個作為議題,但一旦把全球化與美國化作為二選一的議題,全球化就一定潰不成軍。
所以,美國這次大選將深刻地影響世界,因為全球化與美國化議題一旦對立,並成為選舉議題,就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三、川普與希拉蕊的輿論戰有敗筆嗎?
川普輿論戰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輿論的議題始終在他那裡打轉,所有的話題都圍繞他。他成為人們共同的敵人,也成為人們共同的朋友。兩個「共同」,就把其他的競爭對手邊緣化。
川普的輿論戰法非常簡單,就是一路亂打,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亂拳打倒老拳師,中國早有這樣的戰法。但亂打打出名氣以後,就不能亂打了。川普的後期輿論戰乏善可陳,其實川普初選勝利,已經勝券在握了。但他仍然亂打一氣,把自己一步步打得很被動,差點就失敗。
有人認為川普在這場政治真人秀中,演技超群,我的評價卻一般,川普基本上是本色出演,他不是一個好演員,比起陳水扁差了好幾個柯文哲。
川普不懂得修飾形象。像陳水扁在2000年選舉,就注重修飾自己,比如陳水扁發現選民認為他過於鴨霸,他就和妻子上演鐵漢柔情。他發現人們認為民進黨太過悲情,他就著力塑造民進黨是一個會笑的政黨。
川普在輿論戰上的最大敗筆,就是不知道輿論戰的作用不是打擊敵人,而是爭取朋友。靠口炮是不能讓希拉蕊進監獄的,卻會失去中間朋友。愛川普的已經很愛,不會因為收一下就離心離德,但無效的攻擊卻讓中間的選民流失。如果不是民心思變,川普贏不了。或者說,川普本來應該有更多選票,因為他代表的是99%。丟失的選票,是川普輿論戰的失誤。
希拉蕊最大的敗筆就是採取跟川普一樣的做法,攻擊川普。不僅把戰場鎖住在川普那裡,同時也讓自己形象大損。遇到一個流氓打法的政客,一個女性候選人絕佳的機會,就是扮演受害的弱者。面對川普的無理取鬧,希拉蕊只要靜靜地在那裡微笑:「我不希望把話題浪費在候選人的修養與品格上,候選人的人品每一個人都看得見,讓我們的目光關注真正事關美國人民利益與福祉的所在,我想解決的問題是……」
因為希拉蕊不需要給自己加分,只需要等著對手的失誤丟分就可以了。如果把自己也變成拳手,輕量級的希拉蕊不是川普的對手。反過來,站在拳擊場,讓川普的拳頭暴雨般下來,無數的選民就會自動變成裁判撲上來。
四、換一個人會更好嗎?
千呼萬喚,川普出線,但換一個人會好嗎?
可以看一下柯文哲。比川普更高的得票率,政治素人柯文哲當選市長後光一個修路,就讓人怨聲載道。他太想改變了,於是把臺北市好幾條大路一起修,一起修的結果就是臺北市堵翻天。無數的選民開始後悔選了這樣一個不懂章法、不按套路出牌的怪咖。
革命者群體最容易集中的就是:原教旨主義者、極端理想主義者和機會主義投機者。他們鬧革命是好手,但革命成功後,卻可能是最可怕或者最糟糕的人。現在最需要問的是:川普和川普的團隊是什麼人?
無數的人在討論川普可以改變什麼,甚至搬出美國的三權分立。但人們忘記了,川普不過是這個新世界裡新洋流上的浮標而已,它如此醒目,但不是他在動,是世界在動。
所以,不是川普在改變世界,而是改變選擇了川普。這個改變始於佔領華爾街,它是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的一次大轉彎,我們都是新洋流上的船。該恐懼,還是欣喜?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微信號:freetalk_ifeng越談越自由
關注請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