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刊載於《瞭望》2020年第19期,文:辛忠仁
美國發動的對華輿論戰、宣傳戰,有長線與短線兩條路線在起作用,長線是美國試圖改造中國,短線主要是現任美國政府企圖推卸應對疫情失誤的責任及今年大選的需要。
從長線來看,美國一直致力於改造中國,妄圖將中國打造成為美國霸權服務的一個附庸,為此採取了內外並舉的策略。對內企圖利用我內部力量推動改變,最終完成對中國的「顏色革命」。外部則是利用地緣戰略和軍事施壓,加大軍事遏制、軍事威懾力度,企圖以壓促變。這就是著名的「遏制與接觸」戰略。
到了歐巴馬時代,為加速這一進程,美國提出了著名的「G2」構想,未得到響應後又由美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了「利益攸關方」策略,都意在讓中國按美國設計的方向演變。
中國沒有接受美國提出的方案令美方非常失望,此後美國一些利益集團特別是軍工複合體認為需要加大遏制中國的力度,所以到了歐巴馬政府後期就開始調整策略。當時美國務卿希拉蕊主導制訂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企圖在經貿上孤立中國逼迫中國就範。在輿論宣傳上,歐巴馬則開始向西方發達國家傳遞聯合遏制中國的信號,代表性言論是其在澳大利亞說「14億中國人過上西方生活是西方的災難」。
美國的對華政策尤其是輿論戰有其連續性。2016年川普上任不久就開始加強對中國的輿論攻勢,隨後又強化了遏制中國的戰略——於2018年發動貿易戰。
從短線來看,美國疫情失控打亂了川普的連任部署,美國執政團隊非常惱怒,為改變頹勢決定對中國發動無原則、無底線、無道德的輿論宣傳戰。
當下,疫情已導致美國經濟幾乎停擺,龐大的救市資金、暴增的失業人群已讓美國政府不堪重負。大選年美內部政治博弈加劇,疫情防控失誤,為了減少政治對手的攻擊,美國政府急需推卸責任、轉嫁矛盾。
此外,還需要警惕一條暗線——如果美國救市計劃失敗或美國失業率無法控制,美國極有可能發動金融攻勢,甚至製造地緣衝突,現在的「追責論」「賠償論」或將成為藉口。
疫情不僅讓美國政府焦頭爛額,也讓出謀劃策的美國精英層、思想界非常憂慮。
4月3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基辛格的一篇文章,題為《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他寫道:「世界將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永遠改變」,「各國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在於:在應對危機的同時建設未來,而失敗可能會讓世界萬劫不復」。
基辛格所說的「失敗」是指各大國對世界影響的消長,這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最擔心的方面。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在沒有任何經驗且存在西方幹擾的情況下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在很短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又抽出力量來支援其他國家,這對西方國家而言是巨大的心理衝擊。
抗疫成果的對比令西方開始恐慌。美國等西方國家白白浪費了中國為世界爭取到的兩個多月的時間。它們經歷了從最初的看熱鬧、輕視,到疫情失控再到手足無措的過程,然後是心態失衡。
事實上,在西方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疫情的時候,中國的抗疫行動就引起了它們的警覺。中國的國家領導力、全國一盤棋、空前團結的局面令西方媒體吃驚。一些生活在中國的西方人頻頻通過自媒體報導中國真實的情況,又影響了大批西方普通民眾。美國等西方國家發生大規模疫情後,公眾與媒體對政府的防疫措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紐約時報》發文《怎麼會是中國》,對美國政府抗疫失誤提出批評,隨後CNN、美國之音等也發表了類似文章。
西方更擔心疫情影響到更根本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對比。西方政客知道這次疫情暴露了西方體制的短板與缺陷,如醫療資源平等問題、經濟平等問題,特別是醫療保險覆蓋面不足導致了疫情加劇問題。反觀中國的抗疫舉措,一開始就全免費,成為快速控制住疫情的關鍵一環。這是對西方「歷史終結論」又一次徹底的打臉,更增加了西方的擔憂——由擔憂社會制度上升到價值觀層面,後者更是西方的禁忌。
綜上,美國等西方國家擔憂中國影響力快速上升,擔憂西方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受到衝擊。出於以上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拼命地抹黑、造謠中傷也就不難理解了,它們要為自己的失誤蓋上遮羞布。
如果西方社會廣泛地出現對制度和價值觀的質疑,如果出現西方疫情短期內不能結束的局面,西方整體上會表現出戰略反彈、加強戰略合作並在宣傳戰上合流。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已經發表了比較模糊的言論,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的危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洲比美國更加重視政治正確,更加重視維護西方價值觀。
從經濟角度看,如果西方無法控制住疫情導致國家帶病運行,被動實施所謂「群體免疫」,就會在相當長時間內「高代價運行」,出現整體性衰退就不可避免。如今,美國確診病例已超過125萬例,英國確診病例已超過20萬例,德國已超過16萬例,法國已超過13萬例……如果疫情繼續肆虐,肯定會給經濟正常運轉帶來很大困擾。到了這個地步,西方從維護其世界主導地位的角度考慮,很可能啟動戰略級別的應對,在宣傳上更會提前動員。
隨著疫情發展,西方要進行的第一項合作,可能是對現有國際體系進行改造,美國斷供世衛組織資金已顯現出苗頭,西方就此聯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在經貿方面,西方也有可能出臺新的貿易規則與準入原則,西方國家之間在貿易爭端方面可能會相互妥協,而在限制技術輸出方面可能更加嚴厲。
從長線來看,這次疫情只能讓美國對中國更加「嚴厲」,它會利用目前相對於我國的整體優勢來進行打壓。
一是繼續發動貿易戰、技術戰,從經濟技術上削弱中國,阻止中國技術進步,限制中國軍事能力發展,遏制中國快速增長的綜合實力。
二是把中國塑造成「對手」,散布「中國威脅論」。美國的大國戰略、印太戰略,主要是以中國為對手。現在回過頭看川普的一系列「退群」動作,目的應是以退為進,退出是為了組建新的秩序,為遏制「對手」創造條件。
三是輿論宣傳戰淺層次上是為掩蓋防疫失誤減輕國內壓力,深層次上是為了衝銷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影響力。如果這兩個層次進展不力,美國可能會上升到戰略對抗層次,在輿論戰上會更加激進,更加不擇手段。
四是美國可能製造地緣壓力,為自己爭取時間來鞏固同盟或組建新的聯盟。從產業鏈「搬遷論」來看,其主要功能是拉攏其他國家,首批拉攏的目標是越南、印度——美國製造為這類國家打造新產業鏈的假象,以達到讓這些國家配合美國戰略的目標。目前來看,這種手段取得了一定效果。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