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黃競天/編譯
自:《小型戰爭》雜誌
【知遠導讀】本文主要介紹俄羅斯「新一代」戰爭的內核——基於信息和輿論控制的心理戰和輿論戰,並通過分析俄羅斯奪取克裡米亞和頓巴斯的行動,闡述了心理戰和輿論戰的組織過程和發展,為美國做好心理戰和輿論戰等非常規戰爭準備提供經驗並總結教訓。
被分析家稱為「新一代」戰爭的俄羅斯非常規戰爭,從心理戰和輿論戰領域提升了俄羅斯的實力,令俄羅斯領先於其在地緣政治層面的所有夥伴和對手。在一個公眾參與度和國際衝突不斷升級的時代,這種人本位維度的戰略評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重要。俄軍近年對克裡米亞和頓巴斯的幹預,證明了俄羅斯新一代戰略的有效性,揭露了美國在非常規戰爭中的一些致命弱點,並為美國未來的戰略設計提供了一些經驗教訓。
公眾參與的歷史根源
理論家們早就認識到,在戰爭中,人的因素是非常關鍵的。具體而言,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和中國軍事思想家孫子都將民眾的支持與戰爭的道德因素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一場戰役的道德風向或合法性取決於支持者的利益和意願,他們為之戰鬥,為之投票,為之受苦。因此,領導者既要以自己的人民為目標,也要以敵人的人民為目標,既要以「仁愛、正義和正直」來對待自己的人民,同時也要精神攻擊敵方的人民,逐漸耗盡他們體力和精神上的反抗。「人」是克勞塞維茨三位一體理論的第三個要素,在非常規戰爭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素。耗盡民眾的意志比佔領領土或造成身體傷害更能傷害敵人——事實上,這已經造成了奪佔或毀傷的最終結果。
那些得到正處於非常規戰爭中的國家援助的遊擊戰理論家和實踐者,同樣認識到「人」是一個關鍵要素。無論是毛澤東指導的革命戰爭的三個階段、切·格瓦拉的「遊擊中心論(foco,又稱「格瓦拉主義」)」或是其他案例,無論抵抗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這些遊擊型領導人都同意,如果沒有民眾的支持,革命就會夭折。在毛澤東和格瓦拉編撰的遊擊戰手冊中,都反覆體現了這一經驗教訓。甚至在革命升級為暴力鬥爭之前,毛澤東的首要目標就是「說服儘可能多的人投身於這場運動,讓它逐漸獲得『群眾性』」。格瓦拉也堅信,「人民的絕對合作」對革命的長期勝利至關重要,為達此目的,「必須深入進行群眾工作,以說明革命的動機和目的,並宣傳『人民是無法戰勝的』這一無可爭辯的真理。」由此可見,無論在革命或反革命、傳統或非傳統、過去或現在的所有戰爭中,人永遠是重中之重。
由於近年來媒體、技術和文化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人的因素在21世紀的非常規衝突中的角色也變得更加關鍵了。這是一個24小時被新聞報導包圍的時代,在智慧型手機、有線電視和社交媒體的幫助下,人們能以迅疾的速度追蹤政府和軍隊的行動。人們的聯繫更加緊密,但他們也可能更善變。人們的注意力被接連而來的幹擾所淹沒:從關於政治爭議的傳言,到可能會導致體育比賽取消的暴風雨,觀眾的關注力持續時間很短。更令人擔憂的是,大眾容易被錯誤信息所誤導。電視臺無底線地追求收視率,在黃金時段推出未經驗真的「爆炸性新聞」。「專家」分析師在屏幕上發表評論,他們的言論可能會受到情緒或衝動的影響,而這些情緒或衝動便會傳遞給在家收看節目的觀眾。
對於參與非常規戰爭的軍事和政治領導層來說,這些因素構成了獨特的挑戰。非常規戰爭的勝利需要長期部署,從「零」階段就要開始,遠早於武裝暴力爆發之前。零階段接觸是有效的,因為他們尋求使用非軍事手段來塑造作戰環境,從一開始就致力於防止暴力的發生。然而,對於持懷疑態度的公眾來說,它們產生的回報並不明顯。並且,作為非常規戰爭的手段之一——軟實力工具,如外交、經濟援助和宣傳,需要領導層耐心堅持,軟實力不能產生切實、直接的勝利跡象。且在實際上,公眾可能會覺得這種軟性接觸是非必要的,甚至是一種浪費。
面對缺乏耐心和持懷疑論的公眾,戰略家們必須通過鼓勵耐心來維持公眾的支持,因為他們希望使用各種各樣的非軍事手段來先發制人。換句話說,民眾必須「接受」非常規戰爭。此外,戰略家還應該欺騙和操縱其國際對手。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些目標?俄羅斯在否認其敵人具有同樣能力時,還能得到本國人民的支持嗎?這些問題將有助於評估俄羅斯類似戰略的有效性。
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理論
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崇尚戰爭的非傳統元素。在為拉脫維亞國防學院(National Defense Academy of Latvia)撰寫的報告中,詹尼斯·貝爾津斯(Janis Berzins)恰如其分地將俄羅斯的戰略描述為心理或輿論戰。相比過去的戰略側重於後勤或物質方面,例如分析敵軍時,俄羅斯現在專注於心理空間的評估。
俄羅斯的現代戰爭基於這個觀點:新一代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心理空間,是通過控制信息和輿論來展開心理戰,以此體現軍隊、武器控制、道德、心理壓制能力和公民人口的優勢。
隨後,貝爾津斯為了應對新的戰場,為「俄羅斯軍力發展2020」的計劃制定了10條指導方針,其中包括:影響優於破壞;內部消亡優於外部湮滅;文化重於武器和技術。可以說,非常規戰爭是一個全面戰爭的真實戰場,其中涵蓋了政治、經濟、信息、技術和生態手段。這一理論的具體實施分為8個具體階段,最基本的第一階段是在衝突尚未開始前就建立一個「有利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此階段目前正在進行中。事實上,戰爭與和平並不是人為的二元對立,它們都只不過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資源形態下的戰爭。
由於俄羅斯傾向於採取非軍事、非暴力的手段,這場新一代戰爭不太會演變成全面武裝衝突。此外,俄羅斯戰略強調欺騙和錯誤信息的重要性,以掩蓋其侵略性的行動,這一政策被稱為maskirovka(俄語中的「偽裝」)。俄羅斯戰略學者列茲尼琴科(V.G.Reznichenko)將maskirovka(偽裝)定義為「一套旨在誤導敵人的措施,其中包括軍隊的存在和部署、各種軍事設施、其狀態、戰備和行動,以及指揮單位的各項計劃」。俄羅斯的非常規戰爭中充斥著這類欺騙,讓戰爭狀態看上去像是和平狀態。
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實踐
俄羅斯在克裡米亞和頓巴斯巧妙地實施了新一代戰爭的戰略。以入侵克裡米亞為例,俄羅斯打著人道主義幹預的幌子,悄無聲息地實施了這一行動。在當地幾乎沒有遭到抵抗或流血的情況下,俄羅斯小心翼翼地將半島拉回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本次行動的成功可以用以下事實來衡量:在短短三周內,不費一槍一彈,烏克蘭軍隊的士氣被擊垮,190個基地全部投降。克裡米亞戰役沒有大規模部署坦克和大炮,而只是部署了不到1萬名戰鬥人員的突擊部隊——主要是已經駐紮在克裡米亞的海軍步兵,另外加強幾個營的空降部隊和特種部隊突擊隊——來對抗1.6萬名烏克蘭軍事人員。此外,行動中所使用的最重的車輛是輪式BTR-80裝甲運輸車。
俄羅斯遵循其非常規戰爭理論,默默發動了全面戰爭。它早在2014年以前就利用各種軟手段來塑造作戰環境,培養了必要的公眾支持來維持這種幹預。俄羅斯與烏克蘭地方勢力合作,並通過地方勢力來完成以下幾個行動:其一,收買寡頭,讓他們管理自己的地方民兵;其二,用新的影子政府中的職位來賄賂地方官員;其三,向分裂勢力提供情報、大炮、口糧和其他必要的後勤支持;其四,與該地區的烏克蘭企業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繫,在工業和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最後,它通過俄羅斯擁有和資助的廣播和電視網絡進行親俄宣傳,這些媒體持續痛斥基輔是西方的傀儡,並強調俄羅斯和烏克蘭一衣帶水,共享歷史和文化遺產。通過這些機制,俄羅斯為烏克蘭民眾的支持與合作提供了正面激勵,同時始終堅決否認俄羅斯軍隊在克裡米亞或頓巴斯的存在——這就是真正的maskirovka(偽裝)行動。儘管這在國際社會看來存在爭議,但當地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當地民眾支持俄羅斯人的到來。民眾抵抗和暴力的缺失,以及地區影子政府的過渡,都印證了這一點。與此同時,烏克蘭公眾對戰爭的興趣迅速消退,烏克蘭軍隊受困於青年人逃避兵役和逃兵問題。
戰略性溝通:鼓舞支持者,愚弄反對者
俄羅斯對媒體和傳播的巧妙運用是新一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切地說,俄羅斯如何向國際社會和本國人民傳達並塑造其行為合法性的方法,比它的所作所為更重要。幹預烏克蘭的行動正是最好的例子:首先,俄羅斯欺騙了國際社會,規避了傳統的威懾機制,並自行定義了自己行動的合法性;其次,俄羅斯獲得並維持了國內民眾的支持。
首先,俄羅斯與聯邦議會(即俄羅斯國民議會)合作,進行廣泛的宣傳,確立了其行動合法性。克裡姆林宮以一種被稱為「法律主義」的方法,說服議會發布官方合法授權,允許在烏克蘭使用武力的行為。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提出了兩個使用武力的合法理由:一是保護居住在頓巴斯和克裡米亞的俄羅斯公民,允許其自衛行動;第二,是來自頓巴斯和克裡米亞領導人、被罷黜的總統維克託·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直接發出的幹預邀請——俄羅斯始終認為亞努科維奇是2014年烏克蘭的合法領導人。
美國和歐洲的批評人士認為,這些理由是不合法的:它們服務於俄羅斯的自身利益,同時踐踏了烏克蘭的領土主權。然而,在議會的立法支持下,俄羅斯通過宣稱支持自衛和主權,顛覆了傳統的威懾機制。事實上,《聯合國憲章》第51條明確允許自衛。雖然北約條約第5條規定,「對某一成員的武裝攻擊」等同於對北約的攻擊,但當侵略者改變或否認武裝攻擊時,北約應如何應對?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有意模糊了軍事行動和非軍事行動之間的界限,使得人們更加難以確認「武裝襲擊」實際上已經發生,特別是當侵略者聲稱其行動是為了捍衛《聯合國憲章》的主要原則之一。實際上,俄羅斯和它的對手都在用同樣的詞語來使他們的政策合法化:比如「自決」、「自衛」和「主權」。然而,俄羅斯是唯一一個無論在零階段還是在需要軍事力量的後期階段都採取實際行動來支持其言論的國家。
在迷惑和操縱國際受眾的同時,俄羅斯政府也對本國民眾採取了同樣的做法,用一種一貫的、樂觀的說法,來維持群眾對長期幹預的支持。俄羅斯有許多報紙、雜誌和廣播電臺,但是電視是俄羅斯人獲取當下衝突新聞和信息的主要來源,而且電視對公眾輿論具有主要影響。電視製片人彼得·波梅蘭採夫在他的《沒有什麼是真實的,一切皆有可能》一書中這樣描述電視的影響:
這個國家覆蓋了九個時區,佔據了地球1/6的面積。從太平洋延伸到波羅的海,從北極到中亞沙漠,從人們仍用手從木井中取水的近中世紀村莊、穿過工廠密集的城鎮、再到新莫斯科被藍色玻璃和鋼鐵覆蓋的摩天大樓,電視是唯一一個能統一、統治和約束這一國家的力量。
俄羅斯政府直接擁有俄羅斯三大電視臺中的兩個——第一頻道和俄羅斯第一頻道。與此同時,國有寡頭擁有第三大電視頻道NTV,以及主要的報紙和廣播電臺。政府會嚴格審查其認為具有攻擊性或批判性的言論。它甚至僱傭社交媒體中的「噴子」,不斷地在Twitter和VKontakte等熱門網站上騷擾調查記者、烏克蘭同情者,甚至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等政治對手。這些「噴子工廠」的成員,往往以團隊形式進行狂熱辯論,迷惑網際網路的被動用戶。
政府對媒體的影響力為它提供了一個接觸民意的直接渠道,讓克裡姆林宮得以強調新一代戰爭的勝利及其在烏克蘭輕易取得的成果。因此,作為非常規戰爭關鍵支柱的民眾支持率在俄羅斯居高不下。根據卡內基基金會、喬治敦大學國際事務雜誌、英國廣播公司、自由之家等機構的研究,俄羅斯觀眾相信這些國家電視臺的客觀性,而且這種信任實際上還在增加。事實上,大約88%的人認為,美國和歐洲在一場針對俄羅斯的「輿論戰」中操縱媒體,而他們自己的政府只是報導事實。
因此,俄羅斯民眾繼續支持其政府對烏克蘭進行幹預的理由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他們傾向於反對與北約(NATO)的衝突升級,或在海外部署更多的俄羅斯軍隊,但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正是為了避免這種衝突升級而設計的。事實上,俄羅斯的「小綠人」(俄羅斯偽裝成平民的特種兵)已經佔領克裡米亞和頓巴斯部分地區兩年多了,而西方幾乎沒有證據證明它準備發動一場全面的軍事衝突。事實上,歐洲對使用非軍事威懾手段(如經濟制裁)的興趣正在減弱。
美國得到的經驗教訓
俄羅斯新一代戰爭為美國戰略學者提供了數條經驗。首先,美國應該認識到零階段行動的重要性,並採取心理、信息和其他非軍事措施,先發制人,防止衝突。目前的美國軍事理論過於僵化地集中在傳統的軍事行動上,反倒對這類新一代戰爭的應對較弱。例如,美國認為,戰爭準備的第一步,從執行「非常規戰爭行動」得到許可開始——這就好像非常規戰爭是一件可以在接到通知後立即啟動或停止的事情。其實不然,新一代戰爭是一種全天候存在的戰爭,它利用一個國家的全部資源來塑造作戰環境。這不是一場可以給定的行動,而是一種滲入式生活方式。美國領導人必須接受這種觀點。
第二,美國領導人必須利用媒體來鼓勵民眾對軍事活動的耐心和信任。衝動的、快節奏的電視新聞周期要遠遠快於軍方的行動節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或福克斯新聞(FoxNews)可能會把頓涅茨克的一座機場或某個關鍵建築的失守描述為一場巨大的災難,但軍方知道,這只是漫長衝突過程中的一步,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解決。不像俄羅斯,政府和軍方控制著媒體渠道,進而控制輿論,美國媒體是更獨立的,而且也應當保持獨立。不過,美國官員應該在這些渠道更有力、更頻繁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公開準備採取長期軍事行動的態度,並反駁那些要求速成、要求獲得決定性勝利的聲音,因為這兩者都不是非常規戰爭的特徵。美國領導人還應該設法限制洩密事件的數量,因為洩密會讓軍方看起來缺乏組織,並進一步分化民意。
最後,除了制定美軍自己的非常規戰爭戰略之外,美國還必須用自己的非軍事手段來控制和對抗俄羅斯的新一代戰爭。這些措施包括:在頓巴斯建立新的電視臺和電臺,以傳播親烏克蘭的宣傳;引導經濟援助,鼓勵私營企業,加強烏克蘭與西方的聯繫;減少傷害和疏遠當地民眾支持的制裁行動;以及積極揭露俄羅斯的缺陷和弊端,從而煽動鼓勵俄羅斯內部的焦慮和懷疑。從根本上來說,烏克蘭的新一代衝突是損耗性的。通過這些非軍事措施來削弱敵人的意志,從長遠來看,會有巨大的好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