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城天天奏法國國歌,原來是為紀念這個人

2021-01-19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前往德國巴伐利亞州東部小城卡姆的遊客常常會納悶,為何一個德國小城的市政廳每天演奏法國國歌,而不是德國國歌?

德國《南德意志報》19日稱,這都是因為18世紀誕生於卡姆的傳奇人物尼古拉斯·盧克納。平民出身的盧克納從小就顯露出帶兵打仗的天賦,曾效力於巴伐利亞輕騎部隊,後來成為久經沙場的領軍人物。多年後,盧克納加入法軍並於1791年成為萊茵軍最高司令,同年12月被封為法國元帥。在此期間,作曲家曾為盧克納譜寫「萊茵軍戰歌」,也就是法國國歌《馬賽曲》的前身。不幸的是,兩年後盧克納就被送上斷頭臺。一年後,含冤而死的他得以平反。

如今,卡姆市政廳的管風琴手每天中午12時準時演奏《馬賽曲》以紀念盧克納。小城市中心廣場等地也有他的雕像。法國凡爾賽宮也掛著一幅盧克納的畫像,以示對這位傑出歷史人物的認可。(青木)

相關焦點

  • 奇葩德國小城 天天奏響法國國歌
    就算是法國城市,每天奏響國歌的恐怕也不多,而在巴伐利亞森林裡的一個德國小城,卻每天中午定時響起法國國歌「馬賽曲」,原因何在?巴伐利亞森林裡的城市卡姆(Cham)環境舒適,其特別之處給遊客帶來驚喜。從卡姆小城走出的軍事天才卡姆小城有個奇特的現象,每天中午12:05,市政廳的鐘琴都會奏響法國國歌「馬賽曲」,整個廣場都聽得到。原來這是在紀念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卡姆人——尼可勞斯⋅馮⋅盧克納伯爵(Graf von Nikolaus Luckner)。1722年,盧克納出生於卡姆最富有的家庭之一。
  • 最新考古:法國國歌和德國國歌是同一首歌
    法國國歌《馬賽曲》,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國歌之一,它誕生於1792年,如果對照上面的連結的話,可以知道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結束,法國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共和制時期。而且,阿爾薩斯自古以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1639年才被法國佔領,因此斯特拉斯堡有太多的德國色彩,比如城市名稱的命名方法,明顯具有德語的內涵,而市長迪特裡希,就更是一個德國的姓了。 德法關係一直勢同水火,從這個角度,帶有明顯德國元素的《萊茵軍團戰歌》也要改名才能推廣全國。
  • 《國歌條例》生效後的首個回歸紀念日,香港多所中學升國旗奏國歌
    昨日是香港回歸的23周年紀念日,也是6月12日頒布的《國歌條例》生效後的首次重大慶祝活動,香港許多中學都舉行了香港回歸的慶祝活動,包括升旗,奏唱國歌等儀式。01.《國歌條例》生效教育部稱,根據於六月十二日刊憲生效的《國歌條例》,教育局對中小學愛國教育中加入學習國歌的事宜發出指示。
  • 各國國徽、國歌:法國、巴西、德國
    法國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一般採用下面的橢圓紋章,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誌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國歌:馬賽曲我們走吧!祖國的孩子們,光榮的那一天已經到來。對抗我們的,是專制橫暴,血染的旗幟已經揚起!
  • 一首沉重的國歌:唱德國國歌的場面為什麼不那麼熱烈?
    也拯救了很多人的心臟。為避免繼續扎心,所以我們今天聊點兒別的:不知道看世界盃比賽的同學們是否發現,有德國隊出場的時候,唱國歌環節總是比不上對手的氣勢,無論是對墨西哥、瑞典還是韓國。德國隊員有根本不唱的、有不怎麼會唱的、有唱了但是看口型明顯是唱錯了的。球迷似乎也不那麼熱情。這與一個歐洲大國的氣勢非常不符。(大家有興趣可以問幾個德國人:你會唱德國國歌麼?)
  • 法國國歌的來歷
    法國國歌《馬賽曲》,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國歌之一,它誕生於1792年,如果對照上面的連結的話,可以知道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結束,法國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共和制時期。  當時法國的革命群眾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溫和的吉倫特派,強硬的雅各賓派,崇尚武裝起義的熱月黨人,可以說是非常混亂,首都是見血的權力鬥爭,外省就更是真刀真槍的軍事行動。
  • 應該取消中超聯賽的奏國歌儀式
    俱樂部參加聯賽,代表資本所有者,球員則為個人名利打拼,球迷寄託了自己的情感。不論是球隊所有者、主教練、球員還是球迷,都可以是跨國的,與國家隊截然不同。當然,說到現實中的國際化程度,中超沒法和歐洲五大聯賽相提並論。但不論水準如何,只要具備俱樂部賽事的性質,足協就沒道理把奏國歌這樣象徵性極強的國家儀式引入聯賽中。你看歐洲五大聯賽哪個奏國歌呢?
  • 阿根廷賣牛也奏國歌
    阿根廷人愛國,而且總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比如,家家窗外懸掛著藍白兩色國旗,再比如在重大的場合(例如農展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總要奏響國歌。即便如此,當阿根廷國歌在拍賣會上響起來的時候,還是覺得有點意外:賣牛也得奏國歌? 拍賣種牛歷來是畜牧業地區的大事。除了來自阿根廷國內外的買家,附近城鎮的居民也都紛紛趕來助興,空曠的牧場一下子熱鬧得像過節一樣。拉雷奧諾牧場隸屬於阿根廷北方畜牧業巨頭之一—拉斯裡拉斯公司。當天,拉斯裡拉斯公司的總裁宣布拍賣會開始,緊接著,坐在看臺上的人們全體起立,開始奏國歌。
  • 川普奏國歌時忘記行禮 為美國效忠是個什麼禮
    白宮表示,預計將有21000人參加。首次白宮復活節滾彩蛋活動始於1878年,當時的總統拉瑟福德?海斯邀請當地兒童在在活動中的奏國歌環節,川普忘了右手撫在左胸上表示效忠,東歐移民出身的第一夫人提醒了他這是美國的一項獨特的禮節,名叫「對美國效忠禮」(PledgeofAllegiance)。根據美國有關法律規定,行「對美國效忠禮」時,應面對美國國旗肅立,右手放左胸前。
  • 美足協取消運動員奏國歌時必須站立的規定,川普怒發推特
    美國足協取消了「運動員在奏國歌時必須站立致敬」的規定,表達對反種族歧視運動的支持,似乎橄欖球協會也有此動向。對此,川普保持對示威的一貫態度,表示「再也不會看足球賽了!6月10日,美國足球協會發布官方聲明宣稱,支持此次示威運動,也支持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
  • 波波維奇奏國歌時選擇站立 對不下跪原因秘而不宣
    網易體育8月1日報導:今天,馬刺129-120擊敗國王,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馬刺老帥波波維奇在賽前演奏國歌的時候沒有選擇下跪,而是全程站立。
  • 84個字,奏唱46秒,國歌在講什麼?
    84個字,奏唱46秒,國歌在講什麼?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丁靜、荊天)「國歌有84個字,37小節,奏唱只要46秒。」
  • 青島黃海外援奏國歌時腿和頸部亂動或被罰停賽,中超CBA都曾有過
    在開賽前的奏國歌環節,黃海外援並未一直站立不動,或許會因此遭遇處罰。雖然亞歷山德裡尼這一些動作只是為了活動自己的身體,以便讓身體更好地進入比賽節奏,但是在奏國歌環節有類似行為的外援曾經被處罰過。在遭到處罰後,塔爾德利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為自己不尊重中國國歌道歉。
  • 曲解歷史┃法國國歌《馬賽曲》
    兩百年來,法國人民為全人類貢獻了兩首不朽歌曲,其一是列寧所稱頌的「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國際歌》,另一首則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誕生的著名愛國歌曲《馬賽曲》。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蕩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裡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歡呼:祖國的國歌找到了!馬賽曲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市立印刷廠印製發表的這首歌曲名稱是:《獻給魯克內爾元帥的萊茵軍團戰歌》(尼古拉·魯克內爾是萊茵軍團統帥)。
  • 尊重國歌,凝聚民族精神
    法國國歌《馬賽曲》創作於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2年。工兵上尉魯日·德·李爾在斯特拉斯堡連夜創作出《萊茵軍戰歌》,以激揚士氣。同年,馬賽的志願軍高唱此歌挺進巴黎,《馬賽曲》因此得名並傳唱全法國。1795年,《馬賽曲》被定為國歌,儘管後來數次遭遇禁令,但1879年再次被恢復為國歌,一直延續至今。
  • 為抗議美國種族歧視,NBA全員身穿「BLM」球衣在奏國歌時下跪
    在周四的比賽前,他們都在國歌中跪了下來,以抗議美國系統性的種族歧視。團隊工作人員和官員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洛杉磯湖人隊和快船隊的第二場比賽中,球員、教練和官員們也在國歌播放期間手挽手、下跪抗議系統性的種族歧視。
  • 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宣布新政:奏國歌時須起立
    如今,川普的抨擊有了成果,NFL在5月23日宣布一條聯盟行政:球場奏美國國歌時,聯盟人員必須起立以表達對國旗和國歌的尊重,否則其球隊將會受到處罰。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據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官網23日消息,該聯盟委員羅傑·古德爾(Roger Goodell)發表聲明稱,NFL的全部32家俱樂部老闆一致通過了這項新政:自本賽季起,球場奏美國國歌時
  • 升國旗奏國歌!女排奧運目標不變
    升國旗奏國歌!而中國女排的奧運目標,依然是站上最高領獎臺——正如領隊賴亞文所說,在東京奧運會上「升國旗奏國歌」,是這次集訓備戰的目標。新年首訓,隊中有了新面孔在2021年的首期19人集訓名單中,外界看到了兩個新名字。
  • 這歌詞咱沒臉唱…世界盃奏國歌多隊為何集體失聲?
    原來,西班牙國歌《皇家進行曲》自從創作以來就沒有歌詞,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250多年。因此在國歌響起的時候,球員們也沒有辦法高喊「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壯聲勢,只能哼哼兩下算完事,在氣勢上就有些落後了。
  • 記者透露:部分球員計劃在揭幕戰奏國歌時跪下抗議
    虎撲7月25日訊 今日據《洛杉磯時報》記者Brad Turner報導,雄鹿,湖人,快船,猛龍,凱爾特人,掘金,爵士和熱火8支住在同一家酒店的球隊之間召開了一次會議據悉,部分NBA球員計劃在複賽揭幕戰的播放國歌環節作出跪地動作,以抗議美國近期的種族主義和社會不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