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AAAA級景區,總面積265平方公裡。
2003年王屋山以珍稀地質遺蹟等資源優勢名列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榜首,2006年又成為中原三大世界地質公園之一。王屋山主峰天壇山,相傳是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炎黃一統天下的聖地。
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裡。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山。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高聳於太行山南端,有「太行之脊,擎天地柱」之稱。
王屋山以天壇峰為核心,前有華蓋峰開道,後有五鬥峰壓陣,左有日精峰相伴,右有月華峰簇擁,這一峰突起群山低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範」,被譽為「道境極地」。
■陽臺宮
陽臺宮是王屋山著名的「三宮」之一,其全稱為大陽臺萬壽宮,是司馬承禎奉欽命所建。
陽臺宮坐北朝南,坐落在華蓋峰南麓的臺地之上,背依天壇峰,高聳如鳳首;面對九芝嶺,散列如鳳尾,因此,這裡被稱為「丹鳳朝陽」的風水寶地。唐代大詩人李白遊覽此地後,詩興大發,揮毫題寫:「山高水長,物象萬千。
非有老筆,清壯何窮。」這就是李白唯一傳世墨跡《上陽臺帖》,此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整體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大羅三境殿、玉皇閣、長生殿,兩邊有東西廊房、西王母殿、白雲道院等,現存多為明清古建築,計8座35間。
陽臺宮內有一棵古菩提樹,相傳為唐代玉真公主所植,樹身粗三圍,其花為白塔狀,果實成熟後串起來可做念珠用。宮院中5株檜柏,都有上千年的樹齡,其中兩株的樹冠枝條或如蛟龍探海,或似金鳳長鳴,被稱作龍柏、鳳柏,寓意龍鳳呈祥。
大殿月臺上的大鐵鑊,口徑1.7米,深0.8米,還有月臺下的石槽長丈餘,四面浮雕牡丹花卉,均系明代遺物。陽臺宮主要建築為三清大殿和玉皇閣。
三清大殿系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築,殿內縱橫排列的30根方形或圓形石柱,通身浮雕,形象優美,栩栩如生,再現了許多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
玉皇閣,面闊三間,周匝迴廊,為三簷兩層歇山頂樓閣式建築,高大的臺階之上,外部迴廊有20根方形石柱,內部有8根高達12米的木柱支撐,系明代結構。樓頂梁架系清代重修,迴廊石柱通身浮雕,盤龍丹鳳、高士、羽人及神仙故事翉栩如生,表現了明代精湛的雕刻藝術。2006年6月,陽臺宮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境廣場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從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王屋山設壇祭天開始,王屋山道文化就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相伴而行。為了再現王屋山昔日道教的輝煌,重塑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的意境。
2014年,濟源市在陽臺宮的山門所在地山門溝,開始修建規模浩大的道境廣場。整體建築按「天上北鬥星(天中),地上北鬥坪(地中)」來布局。道境廣場規劃面積546畝。
包含了入口綜合服務區(370畝)和陽臺朝聖祈福區(176畝),建設內容主要有:遊客服務中心、景區牌坊、生態停車場、景觀雕塑群、大型地雕、五行四象廣場、醮壇、太清門、道文化人物長廊、風水館、道源館、獻殿、鐘樓、鼓樓景觀等。
道境廣場統攬王屋山的道教文化、黃帝文化、愚公精神等文化精髓,並運用情景化、互動化、體驗化、博覽化等多種手法重塑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意境、建設王屋山景區的第一印象區。它的建設既是王屋山內涵的延續,又是王屋山文化的起點。
同時也是中國道教歷史的一個縮影,穿越道境廣場,就可以感受到整個道教歷史的發展過程。
■愚公移山群雕
「愚公移山」群雕由鄭州雕塑創作室設計製作,濟源市旅遊局組織施工,由群雕、碑廊、洞天橋、智叟亭等組成。
千百年來愚公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群雕形象地再現了老愚公呂三太率兒子、孫子及鄰人寡婦共同挖山的場景。
■清虛宮
清虛宮位於王屋山三官嶺下,大店河畔,北依崗丘,南臨開闊的河谷平地,景色秀麗,環境幽雅,被稱為「蛟龍吐玉」之寶地。
清虛宮創建於唐代,原名清虛觀,王屋山道教著名「三宮」之一,始建於王母洞前,元元統二年(1334)重建時移於現址,清代再次修建。2001年,清虛宮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迎恩宮
迎恩宮上下兩進院落,位於垂珠峰腳下,依山順勢而建,紫微溪和滴水巖環抱於宮前,為「二龍戲珠」之風水寶地。
迎恩宮創建於唐初,相傳為迎接聖駕朝拜天壇而建,宋徽宗遊王屋山華蓋峰時,曾駐駕於此。現存有山門、財神殿、祖師殿、玉皇殿等。2001年迎恩宮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紫微宮
紫微宮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首,位於天壇峰南麓的中巖臺上。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處位置,與紫微星座居北天中的位置相對應而得名。
紫微宮是司馬承禎創建於武則天聖歷二年(699),歷代均進行過修葺,依山順勢,層層築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朝真門、天王殿、三清殿、通明殿等,現大部分成為遺址。
朝真門和宮前臺階為近年新修。紫微宮院內沿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30餘通,其中《大唐王屋山中巖臺大紫微宮貞一先生廟碣》碑,詳細記述了司馬承禎的生平事跡,是研究王屋山道教史的重要資料。
元代的《大朝聖旨碑》上刻有蒙、漢兩種文字,系國內稀有的雙語碑碣。紫微宮對面建有孫思邈藥堂,這裡陳列著相傳曾由孫思邈在王屋山發現的雞頭參、天壇靈芝、何首烏等珍貴藥用植物200多種。因此,王屋山被譽為我國「中草藥寶庫」。
紫微宮下距陽臺宮約10公裡處還有一棵古銀杏樹。這棵銀杏樹有2000年左右樹齡,是中國現存五大銀杏樹之一,樹圍約9.1米,當地以「七摟八拐棍」形容其粗大。銀杏樹下有一山泉,名曰「不老泉」,為王屋山有名「靈泉」之一。
此泉水流如注,永不枯竭,經化驗證明此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經常飲之,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躋身全球48家世界地質公園之列,是一座以典型地質剖面、地質、地貌景觀為主,以古生物化石、水體景觀和地質工程景觀為輔,以生態和人文景觀互為輝映為特色的綜合型世界地質公園。
公園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的能夠代表本地區地質歷史和地質事件的地質遺蹟組成,是王屋山擁有的一張世界級名片。
距今25億~14億年,是地球早期演化的關鍵時期,陸地的形成與超大陸的聚合、裂解是這一時期演化的重大事件。研究這些地質事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國際熱點。
王屋山保存了從距今25億年前開始的嵩陽、中條、王屋山、晉寧、加裡東、海西、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次造山運動的地質足跡,其中元古代火山巖,鮮活地再現了14.5億年前的古裂谷、古火山,是時代最早的古火山天然博物館,這些都具有極高的地質科學、歷史文化和美學觀賞價值這裡是人們了解古地質史的好去處。
■天壇峰
天壇峰為王屋山主峰,是中華民族一統天下之聖地,《黃帝內傳》稱其為瓊林臺。
天壇峰頂面積大約240平方丈,被道家視為「五嶽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元代改稱這裡為「總仙宮」,明代增建玉皇殿、南天門等。
總仙宮是王屋山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的軸心,與北京天壇祈年殿為同類建築。置身天壇峰頂,但見雲繞山巔,遠望黃河如帶。倘若條件適宜,人們還會
在這裡欣賞到「天壇雲海」「天壇倒影」「天壇日出」「王母仙燈」等奇觀。
山頂老子祠東北,捨身崖突出巨石,闊尺許,長丈餘,懸空而立,下臨深淵,古時凡登山朝拜者,立此石上,以驗其誠。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說「人心安定,方立此石」,故又名「定心石」。
■王母洞
王屋山的洞穴中最著名的是王母洞和靈山洞,它們都籠罩著神秘的面紗。王母洞位於垂簪峰下的大溶龕內,南面正對天壇峰,洞口高約5米,寬不足1米,只可容單人進洞。
洞穴幽深奇古,洞中有泉,古人稱其「周回萬裡、潛通瑤池」,為西王母修道之所。洞東面的抱樸坪,相傳為晉代葛洪修煉之地。盤旋登山,只見靈山腹內中空,是一組水平發育的溶洞,洞中套洞,縱橫交錯,俗稱「四十八條街」。
懸崖上有5個洞口,均有明代所建磚石結構一面坡山門,分別題刻「洞天門」「朝陽門」「九天門」「七寶門」等,主洞坐西向東,門額刻「第一洞天」。
向西出「七寶門」,兩側門聯為「七朵蓮花在此處,丘劉譚馬郝王孫」,這裡曾是以丘處機為首的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修道的地方。峰頂「蓮花吐蕊」之地,建一座單簷無梁「混元殿」,恰到好處。
在深秋之夜,王母洞會有點點螢光飄起,高低明滅,時隱時現,古人詩曰:「光來天上照天明,夜半雙雙空際行。應是瑤臺迎法駕,故教玉女捧仙燈。」
這便是王屋山著名的「王母仙燈」奇觀。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