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山,地處浙江麗水蓮都區西南隅,倚江而立,山清水秀。自古以來,就有崇福寺、煙雨樓、鶯花亭、蓮城堂、秦淮海祠,洞天樓等景觀。山徑迂迴,古木參天,煙雨濛濛,亭臺樓閣,錯落其間,素有「洞天煙雨」之美譽。
清晨,我們從麗水小水門方向,經洞天樓拾級登上萬象山。但見景區植被茂盛,曲徑通幽,空氣非常清新。這時,我們顧不上與晨練的朋友打聲招呼,便徑直走向萬象山南園。
站在南園舊址,仿佛看見了朝代興衰更迭與人世間的滄桑巨變。歲月流逝,而柳絮黃鶯依然可見,睹物思人,耳邊漸漸迴響起,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在南園抒發的那首千古留傳的《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萬象山南園,即為「處州名園」。據明代曹學佺編撰的《輿地名勝志》記載:南園始建於唐貞元之後的小栝山。東有翔峰閣,西有少微閣。又西為回溪閣、照水堂。方位應在今煙雨樓的南邊,即小栝蒼亭一帶。
背靠府沿,俯瞰甌江,南園是觀賞沿江美景的最佳場所。唐、宋時期,南園即為「名賢勝跡之所萃」,周邊的亭臺樓閣與自然風光互為映襯。史料記載:園後的凝霜閣,為鹹平二年郡守楊億所建;園東的翔峰閣,為嘉定年間郡守孔元忠興建;園西的少微閣,為北宋元祐六年郡守關景輝所建;園西的照水堂,為北宋慶曆年間郡守李堯俞興建。這些建築如眾星拱月,把南園烘託的更加靚麗。
鑑於此,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詩填詞,賦予南園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最有影響又為後人所熟知的當屬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南宋文學家陸遊、範成大所題寫的詩詞佳作。
「山路雨添花,花動一城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掛空碧。醉臥古藤陰下,杳不知南北。」這首《好事近》是秦觀在處州(今麗水)任職期間,寂寞惆悵之時,借南園美景抒發情感的詩詞,已成為留傳至今的千古絕唱。
秦觀以心寫詞,哀怨沉鬱,意境悽美的詩詞佳作,使南園名聲鵲起,歷代文人墨客為此扼腕痛惜。南宋文學家陸遊在出任和離任福建寧德主簿時,曾多次遊覽處州南園,並欣然題寫《南園》等詩篇。「春來歸路閱三州,是處跏趺懶出遊。一到南園便忘返,亭邊綠浸琵琶洲。」從古至今,這首詩獲得了當地百姓的稱頌。
南宋乾道四年,著名文學家範成大任處州府知州時,表達了自己對秦觀的深切懷念。遂從《千秋歲》名篇中取「花影亂,鶯聲碎」,興建「鶯花亭」。此後,範成大還在南園建起蓮城堂,文人遊客紛至沓來,遍訪古蹟,吟詩賦對,憑弔先人。
鬥轉星移,朝代更迭,處州南園從輝煌漸趨衰敗。抗戰時期,南園又遭受日機狂轟亂炸,景觀被夷為平地。隨著歲月的流逝,南園的斷垣殘壁已不多見,舊貌更是蕩然無存。
據介紹,麗水市園林建設規劃已將萬象山二期整修工程納入工作日程,正在恢復處州南園原有的點易亭、蓮城堂、鶯花亭等名勝建築,以及與唐宋時期有關的人文歷史古蹟。小括蒼山相鄰的鳳凰山、西山背已納入萬象山景區建設範圍,現已建成多條遊步道,便於遊客遊覽。
「人在神仙碧玉壺,樓高壯麗壁成隅。風雲出沒有時有,煙雨空漾無日無。但得綠樽閒對酌,何須紅袖醉相扶。郭熙去後丹青絕,剩作新詩當畫圖。」煙雨樓,是萬象山最突出的建築物,為北宋處州郡守楊嘉言任內所建。之後屢毀屢建,麗水萬象山煙雨樓與嘉興南湖煙雨樓齊名,頗為壯觀。古人有「夏日避暑小括蒼,覽勝宜登煙雨樓」之說。
為裝點萬象山,讓遊人更多了解麗水的歷史文化,政府和文化部門還將原靈鷲寺四座雕鑿精細,刻有佛像的南宋石塔,遷移到萬象山小括蒼南面的石坡上。宋參知政事何澹及其親屬墓地的石馬、石將軍,也從轎馬鄭村堰山墓址移至煙雨樓附近。在萬象山安置古文物,使景區大為增色,增添了遊人對景觀的吸引力。
萬象山景區棧道,東起小水門大橋,西至溪口大橋,棧道利用臨江的高低落差,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棧道飛渡景觀。通過裝飾與打扮,人文歷史悠久的萬象山,將以更加絢麗多彩的景色,重新展現在遊人面前。(文圖:鄭建新、鄭偉勇、鄭飛揚)
責編: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