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尋隱·霍童紀|洞天世界與草木植被

2020-12-12 澎湃新聞

明朝時期,官至刑部尚書的寧德人林聰歸遊霍童,寫下了「洞天煙景路漫漫,萬裡歸來試一看。夾岸桃花開正實,投林猿鳥自知閒」的詩句,迎接萬裡遊子的究竟是一方怎樣的桃花源?二零二零年八月,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想一睹「洞天煙景」的真容,更想借洞天福地探討尋求人與自然的關係。本文將從此行所聞所見的植物出發,記錄當地不同場景環境中的不同草植,並希望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人與植物間關係的敘事。

一、植物與宮廟

「霜凝瑤草寒垂玉,鳥報青牛夜度關。自是仙家風景別,空中贏得道身閒。」明代鄭世觀《宿鶴林宮》一詩描繪了鶴林宮草木豐茂的自然景致。霍童-支提山位於鷲峰山脈中段東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常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人皆謂深山藏古寺,宮廟與植物天然密切相連,霍童也不例外。

繞過鶴林宮主殿沿臺階上行,遠遠便能望見三清殿中巨大的三清像。明嘉靖年間,霍童一帶遭遇洪災泥石流,後山鶴頭巖崩塌,鶴林宮被衝毀,其原初的地理位置、建築規模、布局結構、內部景觀等目前都尚未找到可信的文獻資料,而據霍童耆老說,鶴林宮舊址殿前種有兩棵大樟樹,需幾人合抱,遮天蔽日。二零零七年,鄉民們在大童峰下發現了一株巨大的樟樹殘根,樹幹直徑長達四米二,根系密布。二零零九年,鶴林宮選址復建,請能工巧匠將這株樟樹殘根雕成了如今鶴林宮三清殿中供奉的三清祖師,神像完工後剩餘的木料也同時儲存於大殿兩側。我們抵達鶴林宮時已是午後,殿外驕陽熾烈,跨過門檻踏入殿內,抬頭向高大端莊的三清像望去,立時有一種森嚴沉靜之感。歷史鬥轉星移,在傳聞中的大洪災裡,宮宇拆毀、河流改道,或許也只有這殘剩的根幹講得清仙人修道的故事,記得住殿前三十六爐香火、數萬信眾的繁盛。

而在佛教勝地支提山華嚴寺與那羅寺(陀羅巖窟),最知名的古樹便是寺廟內的紅豆杉。華嚴寺前分布著數株南方紅豆杉,其中一棵直徑一米有餘,樹幹已經中空,樹冠頂部也因雷擊而折斷,但下側新生的枝葉仍然生機盎然。同行的當地人頗為驕傲地向我們介紹紅豆杉這一國家珍稀物種——樹皮可以熬湯入藥,所結紅果味甜可口,果實內籽也可以泡酒,枝葉提取物更是有治療癌症的功效。據考證,這棵紅豆杉已有千年樹齡,與支提寺的歷史幾乎相近[1]。出支提沿山路盤行,那羅寺在群山深處露出神秘的面容。巨大的巖壁洞窟、精巧布局的佛殿,確是山深林幽處的「別有洞天」。那羅寺門前也有一株紅豆杉,筆直的枝幹高聳如雲,周圍環植群木,綠蔭蔽日,樹下擺一方桌二石凳,背後恰是巖寺勝景,實有「爛柯山」之感。

植物與宮廟共同經歷著歷史的變遷,也共同構成了洞天福地獨特的山林景觀。傳說中鶴林宮邊的大樟樹、華嚴寺與那羅寺內的紅豆杉,以及四周遍植的樹木都因這些宮廟的香火傳承增添了幾分神聖之感。「多年樹木,礙築簷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樹椏不妨封頂」[2],樹齡年壽雖長,但也容易遭到種種破壞,霍童-支提沿線保留了如此多奇花異木、珍稀樹種,或許也與其居香火之地、化神聖信仰而多得當地居民保護有關。木因寺而神,寺也因木而古,高聳巨大的千年名木以其遒勁有力的身形為宮廟更增添了一份古遠的滄桑之感。在更大的層面上,宮廟本身或許也是植物文化中的一部分。以支提寺為例,支提群峰環拱,層巒疊嶂,寺內僧人語此地周環99個山頭,「狀如千葉蓮花」在東海之中,而支提古寺恰在蓮心之上。蓮花是佛教中經典的植物意象,寺內僧人向我們介紹支提珍寶大毗盧千佛託時也說,蓮花的每一片花瓣都代表了三千大千世界,而整朵蓮花則是整個華藏世界。可見支提寺整體也與更大範圍內的群山共同化入宗教關於蓮花的植物信仰之中,在這一意義上,宮廟與植物更是一體相連、和而相生。

二、植物與人居生活

(一)以草為藥

由山地、丘陵、盆地、衝積扇平原等組成的多樣地形提供了喬灌草搭配的豐富植物群落,富有創造力的先民將不同草植經採摘、炮製做成藥材,它們最終或走上餐桌或進入藥方,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符號。

草藥是寧德人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前往那羅巖的途中,我們一行人在虎貝鎮吃午飯,席間「硬菜」便是一道青草燉雞,深茶色的湯方入口時藥味撲鼻、甚是苦澀,不過多會兒藥味在唇齒間迴轉成淡淡的甘甜,雞肉卻是一點兒沒有苦味,原本的肉味被草藥氣息恰到好處地中和,肉質絲滑幼嫩不油不膩,更是上佳。青草燉湯在寧德霍童一帶頗為常見,大街小巷各處都見得到掛著「青草湯」「青草燉罐」標識的門臉。青草,即是對草藥的統稱;青草燉湯,顧名思義是以草藥入湯與雞鴨豬兔等肉類慢火煨燉,實質上便是一種藥膳,其功效則多為驅風祛溼、去暑散寒。小巷深處有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的青草攤,窄小的店面擺著數十種不同的草根樹枝,走近了能聞到濃鬱的藥草氣息,卻正是這不起眼的青草攤支撐著人們的「食補」文化。據霍童村民描述,當地人也會自己上山採摘藥草,上了年紀的母親基本上都能認得幾種青草藥,而燉青草湯更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餐食技藝。食服養生之外,草植也被用於醫藥治病。霍童鎮內有三個畲族聚居的村落,祖傳口授、單線繼承的畲醫藥在這裡傳承綿延,因其治病藥方多以青草藥為主,也被當地人稱為「青草醫」。

緩步走在霍童古鎮夜晚的小巷裡,有些老舊的房子已無人居住,可昏暗的簷下還擺著曬乾的蓮子草,清香撲鼻。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當地人對草藥的認知不同於我們現在對「藥」的理解。當地居民間盛行的「食補」文化事實上是基於一套與近代西方醫藥學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建立起來的。西醫往往將人的身體分為正常與不正常、健康與不健康等兩分的狀態,不正常、不健康的身體即是所謂「生病」,需要通過服藥等方式來進行治療。而在「青草」文化裡,人的身體原本就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之中,「青草」只是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維持身體狀態平衡的介質。在這一本體論預設作用之下,草藥成為民眾飲食生活中的一種基本元素,人們用它來平衡調節體內無形的精、氣、神,也正是在「平衡」這一原則引導下,當地人雖然普遍吃「青草飲食」,但從不過多攝入,在攝入過程中也十分注意不同草植間功效、數量的均衡循環。

青草湯中的草植多是些山野林邊常見的草根、野菜,寧德多山,林木幽深,那些相對名貴的植物藥材也不少見,在霍童人口耳相傳的故事裡,「黃精」「紫芝」皆是常見的要素。山行途中,當地一位先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同的白毛女故事:深受地主迫害的白毛女喜兒逃入山林後沒有足夠的食物,只能挖地裡的黃精填補飢餓,久而久之頭髮全白飛升成仙、行動迅敏,無人能將其抓住。故事裡的所提到的黃精是一種呈結節塊狀的植物根莖,入藥可健脾潤肺、補氣養陰,歷代本草多將之列為「服食要藥」,即道家用以輕身延年之丹藥中的常見原材料。與前述白毛女之說類似,宋代徐弦《稽神錄》也記載了一則婢女食黃精後饑渴頓消、身輕如燕,能在大樹間上下縱躍的故事。這些關於黃精的民間傳說都將黃精作為一種可以代替米飯的食物,並賦予其「延壽輕身」的奇特功效,「米脯」、「仙人餘糧」等黃精的代稱也正與此相互呼應。紫靈芝則是靈芝的一種特有門類,據《本草綱目》記載:紫芝主治耳聾,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真誥》十三卷中寫到:「羅江(寧德)大霍有洞臺,中有五色隱芝,是南真及司命所住之處。王逸註:言已服芝草以延年壽。」霍童山脈之中更是有山峰以「紫芝」命名,《寧德縣誌》載:「紫芝峰,宋大中祥符間(公元1008-1016年),產紫芝一十五本,高丈許。峰上有石,色青紫,名三品石。」據當地人描述,六十年代時還有群眾曾在霍童山採到一株十三瓣的大靈芝,送給駐寧部隊。可知霍童一帶確是紫芝的重要產地。

(二)以植致收

蜿蜒連綿的群山也深藏著無數經濟價值豐厚的喬灌植物,它像一位慷慨的父親,為當地人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收入來源。

茶葉是當地一種極具代表性的經濟植物。寧德地形多丘陵山地,終年繚繞的雲霧、偏酸性的土壤與亞熱帶適宜的氣候賦予了茶樹理想的生長環境。山野之間隨處可見的野茶葉產量多、品質好,人們常常採摘回家烹炒後衝泡飲茶或作為輔料加入菜餚之中,經人工培植、炒制的茶葉則被加工包裝後運往外地。據霍童村村書記介紹,在過去,村民們也會去碼頭用茶葉換取稻米等生活必需品,茶葉商貿在漫長的歷史跨度上皆是欣欣向榮。走在霍童古鎮夜晚的穿堂風裡,時不時能看見三兩婦女圍著一小小的桌子,做著代加工茶的生意,她們不緊不慢地包裝著茶芯,屋裡的電視有一搭沒一搭地播放著,簡單寧靜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山林多良木,杉木、毛竹、松樹等建設必須的木料不僅可作為原材料向外銷售,還在先民的經驗與智慧中成為形式多樣的木藝製品。虎貝鎮的黃家蒸籠便是一典型的木料手工藝製品。蒸食保留了食物最原初的味道,而上好的蒸籠對選材、工藝的每個細節都要求極高。附近山嶺多生柳杉,杉木質地疏鬆,紋理細密透氣,是製作蒸籠的上好木材。黃家蒸籠便選用柳杉和毛竹作為原材料,砍木、劈竹、蒸曬、縫結……每一道工序自北宋創始至今都已傳承了九百多年,製成的蒸籠工整光滑、嚴密結實,杉木與竹片的搭配使得蒸熟的食物散熱較慢,在保留食物原有氣味的同時又增添了些許竹木清香,是遠近聞名的優質產品。

茶葉、蒸籠的技藝能繁盛至今與當地位於山海之間的獨特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背靠綿長的東南丘陵一線,面朝煙波浩渺的東海海域,霍童山一帶正是「南北之衝,水陸要會之地」[3]。寧德東南的三都澳港作為黃金海岸線的中點,是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從唐代起就是繁華的對外貿易港口。唐末,王審知下令開發建造位於長溪出海口的黃崎港(今屬福安市東南下白石鎮),港口開通後唐昭宗賜號「甘棠港」。伴隨著三都澳與甘棠港的開發運作,閩東海運蒸蒸日上,周邊村鎮制茶種茶、木料工藝等的技術日積月累漸臻成熟完善,此一帶的經濟繁榮整整持續了數百年。當我們今天穿行於山林梯田之間,再回望這段歷史,眼前恍惚還是人聲喧鬧、物產豐流的景象,霍童山裡的村莊聚落以霍童溪為交通紐帶,南接三都澳,北連甘棠港,從綿亙的深山走向了波瀾壯闊的大海,人員、物資、文化也經此商道來往傳遞,生生不息。

(三)傍木而居

從山野到聚落,樹木是人們生活環境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數萬人口繁衍生息的霍童鎮裡,人與木間流淌著數千年來釅釅的情意。

沿霍童街走到頭便至霍童溪邊,街口正對著一棵巨大的榕樹,樹下立著一塊「霍童農民暴動紀念碑」。盤虯臥龍的樹根、粗壯有力的主幹、茂密濃綠的枝葉,遠望去村口這棵榕樹倒真像是一位頗具氣度風採的矍鑠老人。榕樹旁就是霍童溪的浮橋碼頭,在上世紀船運發達的年代,溪上漁民們在此處或交接貨物或泊舟休憩,來往談天是熱熱鬧鬧的景象。如今船運衰微、漁民上岸,但大榕樹下依然熱鬧非凡,每至傍晚,溪邊散步聊天的老人、浮橋上奔跑笑鬧的孩童,與遠山斜陽、流水古樹一起構成今日霍童的生活圖景。

在霍童古街風格獨特的民居建築之中,植物的身影也隨處可見。街邊門前立著高聳入雲的木質旗杆,經數百年日曬雨淋,雖有腐蝕,但仍挺拔直立,隱隱有當年的氣派。在古街那些風格古老、磚木結構房屋的簷頭柱腳、窗欞護欄上,還雕著各式各樣精美的圖案,其內容多是象徵吉祥的花果鳥獸、福祿喜壽、山水風物。不少老房子已經多年無人居住了,嵌在窗口的木雕結上了厚厚的蛛網,卻也不難看出其鏤空、施彩工藝的精湛。這些出現在民居之中的自然景致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一個微縮的洞天福地,借「洞天」的概念,以雕花或盆景形式出現的水木鳥獸是民眾在居住環境之中對於精神世界的豐富描畫。通過微縮山水的方式,神聖空間與世俗環境之間沒有了明顯的區隔與界限,洞天福地出現在居室、庭院、窗欞,居者茶餘飯後便可以登山臨水、尋仙訪道。

歷史輪轉,古榕樹在霍童溪邊靜默地佇立著,木窗欞上的雕花也已盛開了數百年光景,生活在霍童裡的人一代代出生老去,依然一代代行至溪邊樹下便知是「家」。人與樹木草植相伴而居的情感隨年歲變化並沒有消減半分。

三、「可持續」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原是道教神學對於宇宙空間的系統概念,巍峨秀麗的名山、仙人煉丹的洞窟,人類居住在這些天然具有神聖意義的自然場所之中,便能獲得一種美好寧靜的生命體驗。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中將寧德霍山列為第一洞天,此番前行所見鍾靈毓秀的霍童山水、山水間怡然自得的霍童兒女,正是洞天景象。

但洞天福地的概念並不僅僅局限於浩大的自然景觀中。如前所述,在民居庭院、木雕裝飾之中都可以見到微縮的神聖空間,或許也正是神聖空間規模格局的可變性帶來了洞天福地系統的可循環性。

仍然從植物出發,霍童洞天一大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其保存了各種各樣奇花異木、珍稀草藥,這一價值自然歸功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自然環境的延綿存續也同時有賴於其間的人類活動。如果說,道教內部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以教內戒律為導則,那麼生活在洞天環境中的普通民眾對於自然環境的守護需要一種道教思維與自我的內在轉化,當人們將宇宙空間中洞天福地所代表的「和諧」、「平衡」理念內化至個體的生命空間中時,自然環境的秩序與自我生命的秩序便合為一體,保護自然生態就是獲得個體安定的方式。事實上,我們今天從當地居民對待草藥飲食的態度中也能夠窺見「少量多種、平衡有序」的生命觀念。

植物與人之間究竟是怎樣的共生關係?霍山草植以怎樣的方式數千年來生生循環?洞天福地又究竟是如何將道教思想內化於個體之中?此番寧德之行也為我留下了諸多好奇諸多疑問,且留待日後多讀多見多思。

[1]參考《寧德文明之光叢書·寧德霍山》,海風出版社出版

[2]引自陳植《園冶注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3]引自《寧德縣誌·輿地誌》,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洞天尋隱·霍童紀|霍童溪:濱海之域的漁民與河流
    [1]這是南宋理學家陳普在寧德寫下的《勉學詩》,詩文描繪了彼時寧德作為閩越濱海門戶多草木篁竹、蛇腹狂獸的樣貌;而當時越王后裔無諸以兵隨漢高帝入俗,後受封為閩越王,但舉手投足間的習性仍是越人模樣。七百多年前的陳普創作此詩,是為了表達在七閩化外之地亟需披澤王教,樹立綱常禮教的態度。而七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度進入寧德,深入霍童,抵達「化外之地」深處,又會得出如何不同的歷史答案?
  • 洞天尋隱·洞霄紀|大滌玄蓋洞天:「天目山洞」和洞霄宮
    原標題:洞天尋隱·洞霄紀|大滌玄蓋洞天:「天目山洞」和洞霄宮 【編者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洞天福地」常被用來形容風景秀麗、適宜人居的自然環境。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新聞中心合作,探索性地推出「洞天尋隱紀」專題,入山踏訪仙蹤,將實地考察與文獻考據相結合,試探討「洞天福地」背後所蘊含的物質文化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其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乃至其對當今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文化與社會發展等具有何種啟發意義諸話題。
  • 洞天尋隱紀|第一洞天:閩東蕉城霍童山考察隨筆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新聞中心合作,探索性地推出「洞天尋隱紀」專題,入山踏訪仙蹤,將實地考察與文獻考據相結合,試探討「洞天福地」背後所蘊含的物質文化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其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乃至其對當今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文化與社會發展等具有何種啟發意義諸話題。
  • 《誅仙》手遊洞天怎麼玩 洞天系統玩法詳解
    洞天福地尋靈脈,神遊四海悟法則。 開... 《誅仙》手遊道法系統洞天怎麼玩?具體的玩法是什麼呢?想必大家了解的還不是很清楚。那麼接下來,就跟隨九遊的小編一起繼續往下看,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不要錯過哦!
  • 洞天尋隱·洞霄紀|彙纂、唱和、點景——宋元詩意中的洞霄宮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新聞中心合作,探索性地推出「洞天尋隱紀」專題,入山踏訪仙蹤,將實地考察與文獻考據相結合,試探討「洞天福地」背後所蘊含的物質文化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其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乃至其對當今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文化與社會發展等具有何種啟發意義諸話題
  • 洞天尋隱·洞霄紀|風水變局與深山棋會:棲真洞再發現手記
    具體而言,傳說中的「洞天」往往得以通過天然的巖洞而進入,是生命度化的仙境;而「福地」則往往位於山中水源充沛,物產豐富之處,是躲避災疫的聖所。在隱修傳統中,外部存在的「洞天」也被引申與人體對應,洞天勝境即是人的身內造化,而外部山水則是人體之外延。由此,「洞天福地」也反映出了東亞地區獨特的身體觀與宇宙觀。
  • 石門洞天-摩崖石門
    明代李謙筆下的「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隱、幽可適、芳可採、奇可詠」,便是石門洞的真實寫照。    早在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永嘉太守謝靈運尋奇探幽,來到石門,被石門的絕妙景觀所折服,他多次登臨,並賦詩讚美,將此稱為「東吳第一勝事」。從此石門洞聲名遠播。至唐代,石門洞已成為我國道教名山36洞天之第12洞天。
  • 【洞天尋隱·洞霄紀】彙纂、唱和、點景——宋元詩意中的洞霄宮|浙江杭州
    風霜唐碣朽,草木漢祠空。劍石苔花碧,丹池水氣紅。幽人天柱側,茅屋灑松風。這首詩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幅穿越時空的洞霄全景畫卷。詩人以宮觀所處的大滌山起首,在首聯中鳥瞰洞霄。這一視角不僅將地上的山巒盡收於眼底,更將視線延展至第二句中地下的「華陽路」。相傳第三十四洞天的大滌洞天與句容茅山的華陽洞天、以及太湖的林屋洞天彼此相通。
  • 【洞天尋隱·洞霄紀】 「大滌洞天」和洞霄宮的現狀|浙江杭州
    注5:關於這兩份資料對洞天福地的記述不同的地方請參照大形徹《洞天的山與洞―以委羽山為例―》(《洞天福地研究》第一號,2011年)裡的圖。注6:《洞霄宮志》卷六。這個「太帝的陰宮」指的應該是鄧都山。《真誥》中對鄧都山的主人稱為「北太帝君」(卷十五 5a)。
  • 真正的人間洞天在哪的傳說
    真正的人間洞天在哪的傳說 一、洞天說法真正的人間洞天,是和地球空間相連的各個次元空間,平行空間,有些天然的與地球同一日月。有些不是,是異世界,時間流速不同。它們相對隔絕,大小不等,構成一個特殊的世界。其中棲息可能是避世異人、神人、仙人等。洞天世界可能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時間、空間構造,時間速率不同。有天然結界或陣法存在,不顯於世。除非特殊機緣進入,通常很難造訪這種神奇世界。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因氣質清濁之異,而造有別洞天。有三維、四維空間,就可能還有其上多維。多空間,如道家三十六天,佛家三十三天,何況人間有洞天之說。
  • 春節不打烊│九洞天這些打卡點請收藏!
    九洞天景區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納雍兩縣交界的六衝河流域,由總溪河碧水長廊景區、梯子巖層巒疊嶂景區、九洞天雲洞天開景區組成。總面積145平方公裡,核心景區總面積43.8平方公裡,佔景區總面積的30.2%。
  • 道教第三大洞天龍鳳山道院
    當代書法家谷雁冰為龍鳳山道院所提匾額龍鳳山道院建築群簡介:《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
  • 濟源王屋山:洞天福地人文厚
    2003年王屋山以珍稀地質遺蹟等資源優勢名列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榜首,2006年又成為中原三大世界地質公園之一。王屋山主峰天壇山,相傳是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炎黃一統天下的聖地。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裡。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山。
  • 遊廣西桂平麻垌——白石洞天
    在廣西桂平市麻垌鎮,有全國36洞——天的第21洞天麻垌白石洞天!白石洞天在白石山上,其位置位於廣西桂平市麻垌鎮側,距玉林市區約60公裡,屬典型的道家丹霞地貌,海拔高680多米。查閱《桂平縣誌》、《中國道教洞天福地》、《御訂道教大字典》以及大量有關道書記載:白石山,是道教所尊崇的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第二十一洞天,號稱「白石洞天」。白石山又是歷代道教徒的修煉活動,弘道闡教之所!山之奇形怪狀,異常雄偉壯觀,石峰巒特,拔地而起,包含顯示了道家所說的「陰陽」之象,兩峰並立,直插雲霄,形狀勢如玉筍朝天。
  • 洞天煙雨萬象山
    山徑迂迴,古木參天,煙雨濛濛,亭臺樓閣,錯落其間,素有「洞天煙雨」之美譽。清晨,我們從麗水小水門方向,經洞天樓拾級登上萬象山。但見景區植被茂盛,曲徑通幽,空氣非常清新。這時,我們顧不上與晨練的朋友打聲招呼,便徑直走向萬象山南園。站在南園舊址,仿佛看見了朝代興衰更迭與人世間的滄桑巨變。
  • 開啟絢麗多彩的洞天世界,伴遊網帶你領略廣西最美的溶洞景觀
    開啟絢麗多彩的洞天世界,伴遊網帶你領略廣西最美的溶洞景觀。碧水巖碧水巖位於鐘山通往八步、富川公路三岔路口即望高丁字路口附近,又名出水壁。大約於50萬年前形成,巖洞全長4200米,最寬處90米,最高處100米,自成18個洞廳,且廳廳相連,洞環水繞,千迴百轉,是一個層樓式洞穴。
  • 《洞天勝境》開嵊州根雕之勝境
    作品描述:造型別致,意境豐富《洞天勝境》採用千年野櫻桃樹根創作而成,外借其天然的形狀與氣勢,透出歷盡滄桑返璞歸真之感,隱覺與世隔絕之幽靜悠遠,烘託根內洞天的奇勝妙境;內巧用腹部鏤空的天然紋勢,近低遠高,古木掩映,曲徑通幽,又以一大一小兩人物作為點睛,山水畫一般的布局,空靈寫意的描繪,似劉阮遇仙般飄渺,如世外桃源般怡然,又像徐霞客帶著書童在探幽覽勝……上部枯根殘枝相互交錯,
  • 洞天尋隱·霍童紀|山川之靈:記寧德霍童的人與動物
    《寧德支提寺圖志》記,宋高僧本淨禪師在霍童山中修行,路遇猛虎,本淨禪師並不畏懼,撫摸猛虎的頭諄諄告誡叮嚀,猛虎聽後離去;開山了悟禪師夜晚聽山中有鍾梵聲,第二天入山循聲而進,在大童峰迷路,此時有白猿前來引導,了悟禪師才最終尋得鐘聲所在並於此處建寺。在這些故事裡,「神」或「聖」似乎並不是僅僅對於人的,而是對於世間萬物的。
  • 【城南散記】 「第二洞天」委羽山
    委羽山雖小,但體勢如虎踞鳳集,所以歷史上有這麼多仙人經常在這裡棲息,被稱作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地理形如翠龜,孤峰崔嵬。在浙江大形勢位置上「西亙蓋竹,東望蓬萊,南接雁蕩,北控天台。」近距離觀看,「方山崇崇,峭拔於左。江水湯湯,旋繞於右。群龜崢嶸,拱揖於前。百雉布列,環抱於後。」
  • 大小洞天,以為是三亞所有景區裡的青銅,沒想到竟然是王者
    幾乎每一個來過大小洞天風景區的人都會問同一個問題:「大洞天在哪裡?」而他們又無一例外得到這樣的答案:「大洞天不是一個洞,而是泛指整個景區。」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要想破解此疑惑,還要從八百多年前,大小洞天的歷史由來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