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尋隱·洞霄紀】 「大滌洞天」和洞霄宮的現狀|浙江杭州

2021-02-13 清源文化遺產

注1:本文中《道藏》裡文獻編號是根據翁獨健編著《道藏子目引得》(哈佛燕京學社,1935年)的號碼所示。並且洞天福地的地理位置參照了王純五譯註的《洞天福地地獄瀆名山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注2:《真誥》卷五 11a,同書卷13.7b。

注3:《真誥》卷十四 7b~8a。

注4:《洞霄圖志》卷二《白鹿山》。《洞霄圖志》請參照下一節及注11。

注5:關於這兩份資料對洞天福地的記述不同的地方請參照大形徹《洞天的山與洞―以委羽山為例―》(《洞天福地研究》第一號,2011年)裡的圖。

注6:《洞霄宮志》卷六。這個「太帝的陰宮」指的應該是鄧都山。《真誥》中對鄧都山的主人稱為「北太帝君」(卷十五 5a)。

注7:北宋李思聰的《洞淵集》(道藏1055)再次將天目山稱為第三十四小洞天,(卷二 8a)這應該是司馬承禎記述的基礎。如下所述,北宋時代第三十四小洞天固定在了大滌山的洞窟。

注8:這部《舊志》指的是徽宗時代唐子霞撰寫的《大滌真境錄》。《大滌真境錄》是先於《洞霄圖志》編撰的宮觀志,目前已經失傳。《洞霄圖志》卷六就收錄成無玷為該書所作之後序。

注9:《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裡記載有「(天聖四年十二月)辛巳、道錄院上所定名山洞府歲投龍簡者二十處,餘悉罷之。」舉行投龍簡的場所由道錄院決定。在《清波雜誌》卷九裡也有與以下引用的《東齋記事》卷一同樣的記載。

注10:《洞霄圖志》的文字內容參照了王宗昱《<洞霄圖志>的版本》(連曉鳴主編《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本文引用來自知不足齋叢書,也會引用一些其他的文本做補充。

注11:《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 第五五九號)》(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收錄的《洞霄宮志》的明代抄本會有一些增補的內容,而元代的版本結構就比較忠實原文。它的開頭和《洞霄宮圖》一樣,有一張描繪洞霄宮周邊地勢的《洞天福地形勝之圖》。比本文所載的《洞霄宮圖》更為古老。但印刷墨跡比較淡,很多部分都不太看得清。

注12:根據《史記》封禪書及《漢書》卷六記載,武帝於元封五年(前106)到訪了《灊之天柱山》,這是在安徽省內的另一個天柱山。參考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和故事》(巖波書店,1984年)第4章第5節。

注13:《神仙傳》(《太平廣記》卷十四)的郭文傳中記載隱居到了「餘杭的天柱山」。

注14:參考《洞霄圖志》卷五《人物門》。

注15:《宋史》卷二八四有陳堯佐的傳記。《洞霄圖志》卷四《陳文惠公書字》一章中有「宋祥符壬子、陳文惠公堯佐、典領漕職時表奏、興修宮宇、改宮額、奉旨書敕賜洞霄之宮六字」的記載。陳堯佐的三大奇蹟的出典如下:(一)《洞霄圖志》卷四《祥光亭》,(二)同卷四《撫掌泉》,(三)同卷四《重榮木》。

注16:《洞霄圖志》卷六,陸遊《洞霄宮碑》。以下到南宋時代為止,洞霄宮的沿革都是根據此碑文而來。

注17:《洞霄圖志》卷一《三清殿》中記載有「宋政和間,方臘之變,惟徽宗本命殿獨存」,描述了損害之大。

注18:《洞霄圖志》卷四《通明館》一章記載有「宋髙宗臨幸,寢食於此」。

注19:祠祿官制度參考馮千山《宋代祠祿與宮觀(上)》(《宗教學研究》1995年第3期)、同《宋代祠祿與宮觀(下)》(《宗教學研究》1995年第4期)。清代朱彛尊《杭州洞霄宮提舉提名記》中羅列了成為提舉洞霄宮的宋代官僚。作為提舉洞霄宮的政治家林正秋的《杭州道教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中也有所收錄。

注20:《洞霄圖志》卷六,家鉉翁《重建洞霄宮記》。

注21:《洞霄圖志》卷一《宮觀門》列舉了這些別院。

注22:《洞霄宮志》卷三,王達《重建洞霄宮記》。

注23:參考《洞霄宮志》序文。貝本恆的事跡在清·梁同書的《洞霄宮貝法師傳》(《頻羅庵遺集》卷九)中有詳細記載。

注24:《洞霄宮志》卷三,陳夢說《兩遊洞霄宮記》。

注25:參考《杭州玉皇山志》(《西湖文獻集成》卷二十一冊,杭州出版社,2004年)卷十五、卷十八。

注26:許聖元《洞霄宮》(2003年)。在廣瀨直記氏(時為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博士研究生)的幫助下獲得了此資料,在此表示感謝。

注27:參考洞霄宮村的官網(http://xnc.zjnm.cn/zdxx/index.jsp?zdid=40811)。

注28:奚柳芳《洞霄宮遺址考實》(《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1期)中記載,根據當地居民所言,因為當時缺乏管理者,所以大滌洞中堆積了土砂。那一帶為容易堆積土砂的地質。

注29:注27許氏的著作記載了90年代後再開發的情況。俞金生「240年前洞霄宮遺址分為餘杭、臨安兩地」(《餘杭史志(電子版)》2010年第3期)列舉了那時整頓的幾個地方,大滌洞也在其中。(http://www.yhsz.gov.cn/newsshowqk.aspx?classid=195&artid=297)

注30:《洞霄圖志》的編撰從元代以後,多是使用了南宋時代的資料。關於大滌洞的記述反映的就是南宋末期時的狀況。

注31:《洞霄圖志》明代抄本參考注11王氏的論文。

注32:根據注31俞氏的記事。

注33:畫像來源與注29同一網站「老杭州網」。

注34:根據注27許氏的著作。

注35:參考注30奚氏論文。

注36:參考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文物出版社,2009)。「三賢祠」祭祀的是洞霄宮的提舉李鋼、朱熹及黃道周三人。清·秦瀛的《洞霄宮三賢祠碑》(《小峴山人詩文集》文集卷五)中有詳細記載。

注37:這兩塊石碑為陸遊的《洞霄宮記》與梁同書的《洞霄宮貝法師傳》。《餘杭市志》(中華書局,2000年)中記載了照壁上的明清碑刻中有梁同書的楷書。此「梁同書的楷書」應該就是《洞霄宮貝法師傳》。唐之劍氏的博客《臨安洞霄宮遺址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的調查》中提到《貝法師傳》的石碑現存於臨安市的文物館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2586c01013hu1.html)。似乎《臨安科技》(1999年第1期)也有所記載,但未能見過實物雜誌。

注38:注30奚氏的論文中有相關記載,據此推測。

注39:注27徐氏的著作中,載有拍攝時期不明的「三清殿遺址」、「洞霄宮的舊壁」與「古道」的照片。有可能還有這次沒有能看到的遺蹟。

根據小幡みちる(小幡滿)氏(時任四川大學副教授)所說,附近住民家中還留有唐代的水井。注29「老杭州網」上有照片。下述博客中也有見到唐代水井的記載(http://blog.goo.ne.jp/tetsusaburoh/e/53a8882cab614c967f12ea9a8106a582)。筆者考察前獲得了小幡氏關於洞霄宮遺蹟的信息提供,在此表示感謝。

注40:《大滌洞天記》為《洞霄圖志》的節略本。參考注11王氏論文。

注41:元同橋的數據來源於注39《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

注42:注29「老杭州網」上有關於雜木覆蓋的地方留有題刻的記述。(http://www.hangzhoumemory.org/web/guest/hzgq-content_display/-/asset_publisher/z3pW/content/%E5%85%83%E5%90%8C%E6%A1%A5)

注43:《洞霄圖志》卷二記載了名為「丹泉」的泉,也稱為「天柱泉」,在距「大滌洞西百餘步」的地上湧出。應該就是此泉名字的由來。

注44:根據注27許氏的著書與注31俞氏的記事,再開發時對幾處古蹟進行了復原。如果有再次考察遺蹟的機會,要去親自見證一下。

相關焦點

  • 洞天尋隱·洞霄紀|大滌玄蓋洞天:「天目山洞」和洞霄宮
    原標題:洞天尋隱·洞霄紀|大滌玄蓋洞天:「天目山洞」和洞霄宮 【編者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洞天福地」常被用來形容風景秀麗、適宜人居的自然環境。 前言 2012年3月21日筆者有幸去考察了位於浙江省臨安市的第三十四小洞天「天目山洞(大滌玄蓋洞天)」和附近道觀洞霄宮的遺蹟。本文便是對考察情況所做的一個簡單報告,結合各種資料,主要介紹一下「天目山洞(大滌玄蓋洞天)」與洞霄宮沿革的概述及遺蹟的現狀。
  • 【洞天尋隱·洞霄紀】彙纂、唱和、點景——宋元詩意中的洞霄宮|浙江杭州
    《浙江通志》載:「浙右山水之勝莫如杭,杭山水之勝,莫如天目,天目之勝莫如『大滌洞天』。」洞霄宮位於杭州以西、苕溪之畔的大滌山間。與其相鄰的大滌洞與天柱山分別在道教的洞天福地神聖空間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據《洞霄圖志》記載,洞霄宮之法壇始建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而後由唐高宗於弘道元年(683年)興建天柱觀。
  • 洞天尋隱·洞霄紀|彙纂、唱和、點景——宋元詩意中的洞霄宮
    以下是結合宋元詩意對杭州洞霄宮的考察紀。 引子 杭州與臨安交界的天柱山麓如今農田阡陌,看似與一般鄉村別無二致,但在一千年前,這裡卻曾是詩人所嚮往的桃源仙境,也是皇家所重視的洞天福地。坐落於此間的一座道教宮觀——洞霄宮也因文人絡繹不絕的到訪而留下了極勝的詩名。
  • 洞天尋隱·洞霄紀|風水變局與深山棋會:棲真洞再發現手記
    以下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吳真教授關於杭州洞霄宮棲真洞的再發現手記。近年來,到訪洞霄宮遺址的學者均曾涉足大滌洞,而其它四洞——棲真洞、歸雲洞、龍洞、鳳洞,則不見探訪記錄。杭州有一群踏查古代摩崖石刻的 「摩友」,經常通過「至微堂西湖史跡考察群」相約到杭州周邊的深山密林,爬山涉水,摩崖訪碑。今年11月8日,摩友老奚、老馬與中國美術學院的王冬亮博士一起到大滌山裡,在村民「小意媽媽」一家的幫助下,找到了重要性僅次於大滌洞的棲真洞。
  • 洞天尋隱紀|第一洞天:閩東蕉城霍童山考察隨筆
    按道經所載,天下有大洞天10處、小洞天36處、福地72處,這共計118處的「洞天福地」分布在從晉北到嶺南,從浙江沿海到四川盆地的廣袤國土之中,他們幾乎全部是風景秀美,歷史底蘊深厚的名山並伴隨著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其中還有不少國家級或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其間,以名山為依託,構成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重立體交疊。
  • 石門洞天-摩崖石門
    碑碣全部配上拓片,摩崖和勝境全部配上實圖,詩詠和故事配上意境圖片」。    石門洞,位於青田縣城西30公裡處的甌江南岸。擺渡橫過甌江,旗、鼓兩峰壁立,對峙如門。         進入石門,視野頓覺開闊起來,群山環抱之中,竟藏有田地屋舍,路邊山溪潺然而流,三兩古亭隱於嶺下竹木之中,雖不見古人也生幾分古意。    洞域面積約5平方公裡,群山環抱,林木蔥鬱。
  • 洞天尋隱·霍童紀|洞天世界與草木植被
    明朝時期,官至刑部尚書的寧德人林聰歸遊霍童,寫下了「洞天煙景路漫漫,萬裡歸來試一看。夾岸桃花開正實,投林猿鳥自知閒」的詩句,迎接萬裡遊子的究竟是一方怎樣的桃花源?二零二零年八月,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想一睹「洞天煙景」的真容,更想借洞天福地探討尋求人與自然的關係。
  • 真正的人間洞天在哪的傳說
    真正的人間洞天在哪的傳說 一、洞天說法真正的人間洞天,是和地球空間相連的各個次元空間,平行空間,有些天然的與地球同一日月。有些不是,是異世界,時間流速不同。對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釋見於早期上清經典《紫陽真人內傳》,其云:「天無謂之空,山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房也。山腹中空虛,是謂洞庭;人頭中空虛,是謂洞房。是以真人處天處山處人,入無間,以黍米容蓬萊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載焉。」依此所解洞天,實有空間、洞地。有中存無,無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並行不背。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載,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稱。
  • 孫悟空未讀書為什麼認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這幾個字
    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這個是說猴子出世,學爬學走,可見猴子如同普通嬰兒,爬和走都是現學,並非天生。可見猴子並非先天會識字,若連字都會了,也便不用再學爬!
  • 濟源王屋山:洞天福地人文厚
    大殿月臺上的大鐵鑊,口徑1.7米,深0.8米,還有月臺下的石槽長丈餘,四面浮雕牡丹花卉,均系明代遺物。陽臺宮主要建築為三清大殿和玉皇閣。三清大殿系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築,殿內縱橫排列的30根方形或圓形石柱,通身浮雕,形象優美,栩栩如生,再現了許多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
  • 遊廣西桂平麻垌——白石洞天
    在廣西桂平市麻垌鎮,有全國36洞——天的第21洞天麻垌白石洞天!白石洞天在白石山上,其位置位於廣西桂平市麻垌鎮側,距玉林市區約60公裡,屬典型的道家丹霞地貌,海拔高680多米。查閱《桂平縣誌》、《中國道教洞天福地》、《御訂道教大字典》以及大量有關道書記載:白石山,是道教所尊崇的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第二十一洞天,號稱「白石洞天」。白石山又是歷代道教徒的修煉活動,弘道闡教之所!山之奇形怪狀,異常雄偉壯觀,石峰巒特,拔地而起,包含顯示了道家所說的「陰陽」之象,兩峰並立,直插雲霄,形狀勢如玉筍朝天。
  • 【城南散記】 「第二洞天」委羽山
    委羽山雖小,但體勢如虎踞鳳集,所以歷史上有這麼多仙人經常在這裡棲息,被稱作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地理形如翠龜,孤峰崔嵬。在浙江大形勢位置上「西亙蓋竹,東望蓬萊,南接雁蕩,北控天台。」近距離觀看,「方山崇崇,峭拔於左。江水湯湯,旋繞於右。群龜崢嶸,拱揖於前。百雉布列,環抱於後。」
  • 《誅仙》手遊洞天怎麼玩 洞天系統玩法詳解
    洞天福地尋靈脈,神遊四海悟法則。 開... 《誅仙》手遊道法系統洞天怎麼玩?具體的玩法是什麼呢?想必大家了解的還不是很清楚。那麼接下來,就跟隨九遊的小編一起繼續往下看,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不要錯過哦!
  • 開啟絢麗多彩的洞天世界,伴遊網帶你領略廣西最美的溶洞景觀
    廣西素有「無山不洞,無洞不奇」的美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廣西連綿不絕的俊秀山巒, 這些溶洞或深長莫測,或高敞如殿,或曲折迷離,或與潛河相連,具有很高的探險和旅遊價值。也賦予了廣西令人嘆為觀止的洞穴景觀。開啟絢麗多彩的洞天世界,伴遊網帶你領略廣西最美的溶洞景觀。
  • 大小洞天,以為是三亞所有景區裡的青銅,沒想到竟然是王者
    幾乎每一個來過大小洞天風景區的人都會問同一個問題:「大洞天在哪裡?」而他們又無一例外得到這樣的答案:「大洞天不是一個洞,而是泛指整個景區。」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要想破解此疑惑,還要從八百多年前,大小洞天的歷史由來說起。
  • 道教第三大洞天龍鳳山道院
    當代書法家谷雁冰為龍鳳山道院所提匾額龍鳳山道院建築群簡介:《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
  • 《洞天勝境》開嵊州根雕之勝境
    作品描述:造型別致,意境豐富《洞天勝境》採用千年野櫻桃樹根創作而成,外借其天然的形狀與氣勢,透出歷盡滄桑返璞歸真之感,隱覺與世隔絕之幽靜悠遠,烘託根內洞天的奇勝妙境;內巧用腹部鏤空的天然紋勢,近低遠高,古木掩映,曲徑通幽,又以一大一小兩人物作為點睛,山水畫一般的布局,空靈寫意的描繪,似劉阮遇仙般飄渺,如世外桃源般怡然,又像徐霞客帶著書童在探幽覽勝……上部枯根殘枝相互交錯,
  • 洞天尋隱·霍童紀|霍童溪:濱海之域的漁民與河流
    唐人賈嵩於《華陽陶隱居內傳》中有曰:「東望扶桑,是海中大山;足躡真境,心注玄關,大有靈應感對。」此地自古被諸多求仙訪道之士視為濱海仙域,洞天福地,杜光庭甚至把霍童列為道教世界觀「三十六小洞天」之首。陶弘景在《真誥》中有曰:「霍山赤城[2]亦為司命之府,唯太元真人,南嶽夫人在焉……青童為大司命總統故也。」
  • 蘇州西山林屋洞,天下第九洞天,迷人的世外桃源
    據道教的古籍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為神仙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被稱為「左神幽虛之天」,又稱為「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住在林屋洞內,古洞體似龍,又有第三稱為「龍洞」,因此,林屋山也被稱為「龍洞山」。
  • 奇石之「洞」,洞之奧秘!石中乾坤大,石外意蘊深
    「洞」是奇石表現形態之一,無論是供石、象形石還是景觀石,洞都是奇石的一大亮點和看點,甚至成為奇石的主體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洞」寓意著吉祥納福,新婚夫妻第一天入的是「洞房」,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洞府」,發現新的境界稱「別有洞天」……人類對洞充滿想像和嚮往,有著難解的情結。奇石乃大自然億萬年鬼斧神工創造,奇石之洞更是大自然神來之筆、得意之作。滴水穿石,塑就一個洞需要大自然非凡的毅力,更需要微乎其微的機緣。帶洞的奇石因此而顯得更加珍奇,更具典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