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本文中《道藏》裡文獻編號是根據翁獨健編著《道藏子目引得》(哈佛燕京學社,1935年)的號碼所示。並且洞天福地的地理位置參照了王純五譯註的《洞天福地地獄瀆名山記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注2:《真誥》卷五 11a,同書卷13.7b。
注3:《真誥》卷十四 7b~8a。
注4:《洞霄圖志》卷二《白鹿山》。《洞霄圖志》請參照下一節及注11。
注5:關於這兩份資料對洞天福地的記述不同的地方請參照大形徹《洞天的山與洞―以委羽山為例―》(《洞天福地研究》第一號,2011年)裡的圖。
注6:《洞霄宮志》卷六。這個「太帝的陰宮」指的應該是鄧都山。《真誥》中對鄧都山的主人稱為「北太帝君」(卷十五 5a)。
注7:北宋李思聰的《洞淵集》(道藏1055)再次將天目山稱為第三十四小洞天,(卷二 8a)這應該是司馬承禎記述的基礎。如下所述,北宋時代第三十四小洞天固定在了大滌山的洞窟。
注8:這部《舊志》指的是徽宗時代唐子霞撰寫的《大滌真境錄》。《大滌真境錄》是先於《洞霄圖志》編撰的宮觀志,目前已經失傳。《洞霄圖志》卷六就收錄成無玷為該書所作之後序。
注9:《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裡記載有「(天聖四年十二月)辛巳、道錄院上所定名山洞府歲投龍簡者二十處,餘悉罷之。」舉行投龍簡的場所由道錄院決定。在《清波雜誌》卷九裡也有與以下引用的《東齋記事》卷一同樣的記載。
注10:《洞霄圖志》的文字內容參照了王宗昱《<洞霄圖志>的版本》(連曉鳴主編《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本文引用來自知不足齋叢書,也會引用一些其他的文本做補充。
注11:《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 第五五九號)》(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收錄的《洞霄宮志》的明代抄本會有一些增補的內容,而元代的版本結構就比較忠實原文。它的開頭和《洞霄宮圖》一樣,有一張描繪洞霄宮周邊地勢的《洞天福地形勝之圖》。比本文所載的《洞霄宮圖》更為古老。但印刷墨跡比較淡,很多部分都不太看得清。
注12:根據《史記》封禪書及《漢書》卷六記載,武帝於元封五年(前106)到訪了《灊之天柱山》,這是在安徽省內的另一個天柱山。參考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和故事》(巖波書店,1984年)第4章第5節。
注13:《神仙傳》(《太平廣記》卷十四)的郭文傳中記載隱居到了「餘杭的天柱山」。
注14:參考《洞霄圖志》卷五《人物門》。
注15:《宋史》卷二八四有陳堯佐的傳記。《洞霄圖志》卷四《陳文惠公書字》一章中有「宋祥符壬子、陳文惠公堯佐、典領漕職時表奏、興修宮宇、改宮額、奉旨書敕賜洞霄之宮六字」的記載。陳堯佐的三大奇蹟的出典如下:(一)《洞霄圖志》卷四《祥光亭》,(二)同卷四《撫掌泉》,(三)同卷四《重榮木》。
注16:《洞霄圖志》卷六,陸遊《洞霄宮碑》。以下到南宋時代為止,洞霄宮的沿革都是根據此碑文而來。
注17:《洞霄圖志》卷一《三清殿》中記載有「宋政和間,方臘之變,惟徽宗本命殿獨存」,描述了損害之大。
注18:《洞霄圖志》卷四《通明館》一章記載有「宋髙宗臨幸,寢食於此」。
注19:祠祿官制度參考馮千山《宋代祠祿與宮觀(上)》(《宗教學研究》1995年第3期)、同《宋代祠祿與宮觀(下)》(《宗教學研究》1995年第4期)。清代朱彛尊《杭州洞霄宮提舉提名記》中羅列了成為提舉洞霄宮的宋代官僚。作為提舉洞霄宮的政治家林正秋的《杭州道教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中也有所收錄。
注20:《洞霄圖志》卷六,家鉉翁《重建洞霄宮記》。
注21:《洞霄圖志》卷一《宮觀門》列舉了這些別院。
注22:《洞霄宮志》卷三,王達《重建洞霄宮記》。
注23:參考《洞霄宮志》序文。貝本恆的事跡在清·梁同書的《洞霄宮貝法師傳》(《頻羅庵遺集》卷九)中有詳細記載。
注24:《洞霄宮志》卷三,陳夢說《兩遊洞霄宮記》。
注25:參考《杭州玉皇山志》(《西湖文獻集成》卷二十一冊,杭州出版社,2004年)卷十五、卷十八。
注26:許聖元《洞霄宮》(2003年)。在廣瀨直記氏(時為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博士研究生)的幫助下獲得了此資料,在此表示感謝。
注27:參考洞霄宮村的官網(http://xnc.zjnm.cn/zdxx/index.jsp?zdid=40811)。
注28:奚柳芳《洞霄宮遺址考實》(《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1期)中記載,根據當地居民所言,因為當時缺乏管理者,所以大滌洞中堆積了土砂。那一帶為容易堆積土砂的地質。
注29:注27許氏的著作記載了90年代後再開發的情況。俞金生「240年前洞霄宮遺址分為餘杭、臨安兩地」(《餘杭史志(電子版)》2010年第3期)列舉了那時整頓的幾個地方,大滌洞也在其中。(http://www.yhsz.gov.cn/newsshowqk.aspx?classid=195&artid=297)
注30:《洞霄圖志》的編撰從元代以後,多是使用了南宋時代的資料。關於大滌洞的記述反映的就是南宋末期時的狀況。
注31:《洞霄圖志》明代抄本參考注11王氏的論文。
注32:根據注31俞氏的記事。
注33:畫像來源與注29同一網站「老杭州網」。
注34:根據注27許氏的著作。
注35:參考注30奚氏論文。
注36:參考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文物出版社,2009)。「三賢祠」祭祀的是洞霄宮的提舉李鋼、朱熹及黃道周三人。清·秦瀛的《洞霄宮三賢祠碑》(《小峴山人詩文集》文集卷五)中有詳細記載。
注37:這兩塊石碑為陸遊的《洞霄宮記》與梁同書的《洞霄宮貝法師傳》。《餘杭市志》(中華書局,2000年)中記載了照壁上的明清碑刻中有梁同書的楷書。此「梁同書的楷書」應該就是《洞霄宮貝法師傳》。唐之劍氏的博客《臨安洞霄宮遺址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的調查》中提到《貝法師傳》的石碑現存於臨安市的文物館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2586c01013hu1.html)。似乎《臨安科技》(1999年第1期)也有所記載,但未能見過實物雜誌。
注38:注30奚氏的論文中有相關記載,據此推測。
注39:注27徐氏的著作中,載有拍攝時期不明的「三清殿遺址」、「洞霄宮的舊壁」與「古道」的照片。有可能還有這次沒有能看到的遺蹟。
根據小幡みちる(小幡滿)氏(時任四川大學副教授)所說,附近住民家中還留有唐代的水井。注29「老杭州網」上有照片。下述博客中也有見到唐代水井的記載(http://blog.goo.ne.jp/tetsusaburoh/e/53a8882cab614c967f12ea9a8106a582)。筆者考察前獲得了小幡氏關於洞霄宮遺蹟的信息提供,在此表示感謝。
注40:《大滌洞天記》為《洞霄圖志》的節略本。參考注11王氏論文。
注41:元同橋的數據來源於注39《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
注42:注29「老杭州網」上有關於雜木覆蓋的地方留有題刻的記述。(http://www.hangzhoumemory.org/web/guest/hzgq-content_display/-/asset_publisher/z3pW/content/%E5%85%83%E5%90%8C%E6%A1%A5)
注43:《洞霄圖志》卷二記載了名為「丹泉」的泉,也稱為「天柱泉」,在距「大滌洞西百餘步」的地上湧出。應該就是此泉名字的由來。
注44:根據注27許氏的著書與注31俞氏的記事,再開發時對幾處古蹟進行了復原。如果有再次考察遺蹟的機會,要去親自見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