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各體的臨寫方法

2020-12-17 騰訊網

關於草書的臨習。

1草書分為兩類:一是章草,即隸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當與行書屬同一層次。狂草屬今草,若行書為「走」的話,小草即為「跑」,狂草就是「狂奔」。

目前時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種風格。習草要有一定的正體基礎,因為草出於正(篆、隸)書,同時草兼各體的美學素質。草書從字法到筆法結構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並經過長期的字法和技法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和學好這門藝術。主攻大草應從小草做起,可先習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懷素《千字文》、孫過庭《書譜》。

因為各種風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為基礎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礎就可選擇符合自己審美觀念的大草作品作為自己臨習範本。由於草書的意多於法,載情性特強,因此習草還需注意字外功夫。因為書寫者往往在瞬間揮灑中下意識地將自己審美、修養、情緒表現出來,所謂「書如其人」此時表現得最為充分,故習草更需提高藝術修養。

2王羲之楷法師承鍾繇,草書則上溯張芝。其《十七帖》是以真書筆法寫草書,作草如真,故其筆致遒媚,結構精嚴,看似簡單,下筆後方知其難。為此建議:一是以1比1或略大一點進行臨習,這樣便於在校帖中對照找差距,及時改正,不重犯錯誤;二是對工具筆墨紙張要考究,以達到原帖效果為標準。

筆以用硬毫或兼毫為宜,紙可用元書紙或半生不熟的灑金宣等;三是認真學習有關此帖藝術特色的介紹文章和資料等,使自己對此帖用筆、結字、章法、情趣等技術和藝術特點有一個深刻了解和把握;四是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細節是藝術的生命。在對每一個細節(如用筆的起、行、收等)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別人所沒有發現的東西,並收於自己的筆下。

3《書譜》字數多,成草軌跡鮮明,易於循其法繩。臨習《書譜》應將俊逸瀟灑,峻拔鋼斷的用筆,縱橫暢達、遒婉堅勁的筆勢表現出來,特別是在用筆上的中側並用、提按分明、頓挫有度所產生的質感和節奏的「蛀蟲效果」,尤為精妙。先攻《書譜》,其他就可先放一放,應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去臨寫,暫不必求數量,以準確精到為標準,可以選擇有代表性、認為精彩的幾個字或幾行字,從筆形筆勢、字型字勢等分析透、理解深,並能用自己的筆將所認識到的風格特徵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

這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量的積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隨便擇文書寫,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至此肯定會在書藝上有較大提高。此時不要擔心個性不強,只要有了這個根基,就會有目的地選擇其他經典,有選擇地吸取能完善豐富此類風格的營養,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傳統意趣,又較為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來。

4《書譜》上手後再臨習《十七帖》,此帖通篇務求便捷,幾無贅筆臃畫,洗鍊明潔,其他或以後諸家大草、狂草不過都是在此基礎上的縱橫發揮。在此基礎上再臨懷素《自敘帖》及黃庭堅《太白憶舊遊詩》。懷素草書奔放之極而不失繩規,黃的草書增益「點」法。有了這些基礎再涉獵各家,不妨都過過手,把他們的長處收入手底,為以後創作打下基礎。

5臨習懷素《自敘帖》,對該帖清健的筆姿、瘦勁的筆調表現出的圓轉矯健的線條,以及奔放流暢的體勢和恣意放縱的布局等都要有所體現。此帖自始至終以中鋒出之,力貫始終,滯流失度、提按有致所產生的篤實、遒健的線條力感,也都要表現出來。

6張旭《古詩四帖》(學術界有爭議)與《肚痛貼》都是其代表作,較懷素《自敘帖》點畫較粗,且有轉有折、有提有按,中側並施,筆勢雄強縱逸,布白虛實相生的節奏感強。有同學臨習中字法與筆法、構圖等都有欠妥之處,筆法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有的不到位,有的又過了,中側鋒轉換不自然,線條不夠篤實,章法不順暢,有頂牛和斷氣現象,揖讓關係處理得不好等等。

7草書創作要有一定的氣勢,字法準確,用筆大膽,敢於放開寫,並注意墨色變化,過渡得自然,有節奏感。注意防止用筆潦草不沉實、筆畫交待不清、送筆「過」或不到位、出現滯筆等,特別是轉折處的提筆。要加強對經典法帖的臨摹,強化字法和技法訓練,在大氣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復歸於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8臨習王羲之草書手札,無論是字型、字勢還是筆型、筆勢都要洞察入微,並能準確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對帖中寄情表意、「形而上」層面,若能有所感悟且付諸筆端,就更為難得。如《孔侍中帖》前三行的筆形意態和一字一頓的節奏所表現出來的較平緩的心態,後兩行筆勢明顯加快,並出現了二字相連書寫節奏,將作者憂懸情緒加以深化,形成此帖通篇獨特的情緒節奏,都應察之眼中,並體現於筆端。

9若有志於大草,還要涉獵篆、隸、楷,打下一定的正書基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

關於行書的臨習

1學習行書以臨摹《聖教序》為宜。要把握此帖的藝術風貌和特徵,如筆致遒潤儒雅、字態俊麗秀逸、氣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筆內掖收斂,線條瘦硬勁挺,點畫的組合、偏旁的揖讓、牽絲映帶、筆勢字勢等純出自然。通臨時注意糾正線條拖沓纖弱,即骨不健、氣不暢、墨不沉等通病。在通臨的基礎上,就要打好攻堅戰,從字型、字勢,筆型、筆勢及筆畫的粗細對比、墨色變化(可參照蘭亭墨跡)等方面,一個字一個字地過關。

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達到在創作作品時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練程度。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說書法的內行與外行的區別,往往取決於細微的一點點上,所謂「纖維向背,毫髮死生」是也。所以臨寫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細節,包括筆畫位置、粗細長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濃淡枯溼、筆畫及字形的揖讓、呼應關係等,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不放過,以訓練、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聖教序》的基礎,學《蘭亭序》就容易得多,並重點學章法、貫氣及細微之處;然後再學王之諸手札,學習王羲之怎樣因字賦形、因情謀篇等等。

2從某種意義上說臨帖是臨書者理解力和功力的總和。臨帖要堅持讀、摹、臨三結合,讀以得其趣,通過讀將範本中的點、畫、構、勢、結體等特點深深印入腦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韻不能離開結構,在讀的基礎上就要專心致志於字跡中,記準各種字型;臨以得其意,經上兩步的努力,這一步就會如魚得水,再略參己意,發韌自己的積累,進入準創作。

3對於「氣」的貫通和「勢」的生發的學習,當然與熟練程度有關,但關鍵是要有這個觀念,無論是「讀」、「臨」或「創」,有無這個觀念是大不一樣的,可從古今書論中找這方面的論述,仔細閱讀體會。

4黃庭堅行書筆勢縱橫,點畫開張,雖是輻射式結構,但並不疏鬆;體勢欹斜,但並不傾倒。《松風閣詩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點都有充分體現。臨寫時需注意體察黃所追求的「筆中有物」的內涵之美,或曰「氣韻」相勝。

5學行書選擇米芾《蜀素貼》起步還是比較高的。要臨好此帖,首先要對米芾書法的總體特點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藝術特點,然後對其用筆、結構、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細研究,特別是用筆的特點更要細究、掌握、記熟、會用,改變自己的用筆習慣;對字型要背下來,達到創作時能熟練運用的程度,切忌只臨個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筆鋒詭異,筆致滋潤華麗,非常講究筆力和筆勢。力倚勢所生,勢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筆勢酣暢。

關於正書的臨寫

1喜歡大字可學顏體《勤禮碑》或魏碑,如《張猛龍》、《揚大眼》、《鄭文公碑》等。

2臨習《張遷碑》應注意用筆上(點畫)的自然流暢,儘量避免抖摟做作。要通過刀鋒見筆鋒,不必刻意追求因年代久遠、線條刀口被剝蝕所出現的那種效果。

3智永楷書《千字文》歷來被認為是較獨特的和較好的臨摹範本,在臨習中既可熟楷法,又能涉草法,習楷自會融進草法情性,有一舉兩得之功效。

4臨習《曹全》,能將圓潤、舒松、秀逸、典雅為特點的陰柔之美寫出來,是很不容易的。此帖的折法主要是圓轉運筆,有的雖筆斷而意連。具體說大部分用筆是內掖暗轉,波畫是逆起順拖中作圓弧狀提鋒,不是折筆側鋒處之。

關於小楷的臨習

1臨習《宣示表》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態、古雅樸茂的點畫和清和簡遠的氣韻等藝術特點,用筆輕落輕收,結體橫向取勢。關鍵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勻、寬綽有餘」的總體特點。

2小楷總體屬於帖學,如能參以漢魏筆意體勢及敦煌寫經之率意,會增加蘊藉雋永之筆致。

3小楷的用筆尤以能見鋒穎為高妙,這就要求處理好「清」與「腴」的矛盾統一。「清」是指墨無散漫而鋒穎秀髮;「腴」是指筆姿含蓄而字勢豐妍。亦清亦腴,則骨血溫潤,醇雅衝和,可入古人堂奧。欲小字有大氣象,必重墨氣,既要筆致沉重,又要點畫分明,寫出新意。

4要做到「小字當如大字」,除要寫得疏朗停勻、寬綽有餘外,還要象高二適先生說的小字要多墨氣,要筆跡使轉分明,如見毫髮,要四面八方俱著墨力。

5小楷與大楷迥異,大楷先從點畫要求入手,小楷則以結字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筆的走向、筆畫與筆畫之間距,有的間不容髮,要求每筆都具姿態確非易事。若要筆畫多變化,運腕為緊要。高二適先生曰;「小楷亦純乎運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臨習時應致力提高運腕功力,使起伏頓挫分明,極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與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視為放大或縮小。大字本身易於恣肆縱放,若過分或曰一味縱放,則會流於輕率鬆散,而無深刻沉著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斂;小字本身收斂,若一味收斂則形拘筆滯,也會失於輕糜,故小字宜斂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質的不同,寫時應仔細斟酌。

關於筆墨紙的選擇

1筆:大字用兼毫,小字用狼毫。

2紙:大字用生宣,小字用半生半數灑金宣,不主張用熟宣創作書法作品。

關於學書的路徑

1書法的創作需有一個長期的臨習積累、取捨融鑄和提煉升華的過程。習什麼、取什麼、舍什麼,所學所取又怎樣提煉升華,最後又如何鍛造自己的書法語言,都需要認真考慮研究,並在實踐中探索。最忌諱的就是沒有主心骨,東一筆西一把,摸不著頭腦,到最後也只能在書法堂奧門外徘徊。一般的經驗是先找出適合自己性格特點、自己又非常喜歡的一本經典法帖(不管是什麼書體),精心學習,熟練掌握一家之法,即所謂「立根」。有了這個根基,以後在涉獵百家時,取捨才會有明確的方向。會取能舍才可言提煉,有了這個過程,才會逐步走向成熟。

2「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臨摹目的,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有的已成為習氣),養成「翰不虛動,下筆有由」的好習慣,真正把古帖裡的好東西學到手。這樣隨著臨習的積累,把諸多經典字帖所蘊涵的技法與內涵都學過來豐富自己,便具備了踏入書法藝術堂奧所必需的「內功」。

3要學經典作者的經典作品,學習經過歷史檢驗、公認的可取法的好東西。對於好的範本應手摹心悟,神應思徹,真正得妙道,對其他帖的好壞甚至贗品自然會心中有數,然後擇善而從。還要多讀些書法基本理論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多研究古帖和現代名家的精品,自會有頗多收益,很快得以提高。

4要結合書法史的學習,認真研讀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歷代書法論文選》。

5小楷的意趣。書寫小楷,最要講究意趣,意是書法藝術中一極為重要的美學範疇,這個抽象的名詞蘊含了十分深刻的藝術內涵,它取類萬象,囊括眾殊,其幽若深遠,煥若神明,有著只可心悟,難以言傳的特點,因此要能正確地理解它,運用它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意雖然包括了十分豐富的內容,但事實上意主要包括了兩個含義,一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審美境界,二是指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精神境界。

意在書法藝術中有極重要地位,意是作者自身藝術個性的流露,是作品的靈魂,它可以使本無生命的點畫變得富有活力,使本來只具物理的東西,也顯得富有情趣,錢泳《書學》中說:「一人之身,情致蘊於內,姿媚見於外,不可無也,作書亦然。」

意與法構成了書法藝術的兩個重要主體,書法藝術既是一種形學,又是一種心畫。它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形質得之於法而有據,性情得之於心而難名,古之書家,其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精神意態,其所產生的美感,能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可見意即為心法,是研究書法藝術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深刻的本質的方法,藝術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單純熟練技巧和功力,只有當形質和性情,法和意,形和神,理與趣處於一種合諧的結合時,才能孕育出藝術的風格。蔣和《書法正宗》說:「法可以人人而傳,精神興會則人所自至,無精神者,書雖可觀,不能耐久玩索,無興會者,字體雖佳,僅稱字匠。」若只具形質,而無性情,只講法度,而無意趣,是不能稱為書家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無意趣和性情,是區別字匠和書家的分界嶺,古代的書工筆吏,雖競精神於日夜,並以工整見長,如唐之經生,宋之院體,明之內閣誥制體,清之館閣體,其所作之書,功力不可謂不深,法度不可謂不熟,而所缺者,只是一個靈的境界,是不能給人以持續的美感的。

從品評的眼光來看,我們欣賞一幅優秀的小楷作品,必蕭齋靜對,朝夕把玩,仔細品味,先玩其點畫,次看其結構,後味其神情意趣,真可謂「棐幾三轉,明窗百回,」使其愈玩而愈無窮盡。

意既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種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就稱之為意境,意境的產生和形成是十分複雜和細膩的,它涉及到一個人的天賦、氣質、人品、學問、理智、情感、閱歷、經驗、好惡、癖嗜並與之相應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便能產生藝術家的藝術個性和審美理想。

意又產物於作者對自然界的觀察,體味和領悟,凡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動態的和靜態的,如山水、雲霧、樹木、天地、日月、星辰、魚蟲、鳥獸、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等,無不給書家以啟迪,相傳鍾繇的小楷,取類萬象,或橫畫如八分,而發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鉤,或如垂露,或如懸針,若鳥之形,如蟲食木,若山若樹,若雲若露,正如《書法秘訣》所說:「鍾書須玩其點畫,如魚,如蟲,如枯枝,如墜石,其旨趣在點畫間。」可惜今天我們看不到鍾繇的真跡了,但我們可以從唐人摹的《薦季直表》墨跡中看到,這種意象決不是具象的模擬,而是一種抽象的再現,它必須通過作者的想像和藝術的處理使其本無生命的點畫變成一各富有意味的形式,正如項穆《書法雅言》中所說:「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採,筆隨意發,既心之形也。」書寫小楷,法多於意,自文這由象形發展到以點畫為符號的楷書時,這種意象的手法就表現得更為含蓄,隱晦。

意境又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種審美理想和藝術風格,風格就是藝術家終生為之奮鬥目標,得特的風格就是創新,凡是富有風格的作品,標誌著他藝術生命的成熟,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作者強烈的藝術個性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只有具備了風格,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書家,然而風格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首先,它不能離開滋養它的大地,離不開蘊含豐富的民族傳統,每一個有志於書者,者必須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別是書法藝術,它土生土,千餘年來,它積累了古代藝術家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可觀的優秀遺產,我們不能拋棄傳統,而投拜在外國人的腳下,其次,掌握圓熟的筆墨技巧和深厚的傳統功力是形成風格的基本務件。實踐證明,一個人的技巧愈熟,功力愈厚,手法愈多,就愈能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和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譬如藏鋒的含蓄,露鋒的精神,方筆的雄強,圓筆的蘊藉,此外用筆的節奏和墨色的變化,筆力的剛柔強弱,結構的奇正參差,章法和疏密大小,體勢的動靜開合,往往與書法藝術中的氣韻、神採、性情、意趣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古人認為意生法中,正如趙宧光《寒山帚談》中所說的:「筆意者何?意在到未也意在流轉未也,意在圓熟未也,意在縱橫飛動未也,意在逸韻流邁未也,意在淳適而不合於流俗,乃得佳書,一法未融,便落魔境。」由此可知,風格的形成必以法為基礎,凡資質靈異其落筆便有氣象者,若其恃才睥睨,放浪自恣,而不肯在法度上下功夫,則究心必淺,亦有資質愚鈍,雖窮年皓首,劬勞憔悴於點畫之間,則每為法度所拘,執死法者,必損天機,故朱履貞《書學捷要》說:「有功無性,神採不生,有性無功,神採不實,兼此二者,然後得齊於古人。」唐代的經生,正是由於被法度所拘,故他們所書的小楷已無魏晉士人蕭散雅逸之氣,相較之下,真不可同日而語。

意境的形成,主要決定一個人的文藝修養和藝術個性,文藝修養,包括一個人對哲學、美學、文學、詩詞以及與書法藝術相關的音樂,繪畫,篆刻等方面的研究,文學素養愈高,他的立意也愈高,立意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則愈美,愈美則愈雅,愈雋永,愈耐人尋味,莫友芝《郘亭書畫經眼錄》中說:「書本心畫,可以觀人,書家但筆墨專精取勝,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風節著者,雖書不名家,而有一種真氣流溢,每每在書家上。」

可見,古人作書,十分重視一個人的人品,人品不單純是指一個人的道德觀念,亦包含著他在各方面的文藝素養,古之書家,博學餘暇,敏手於斯,自有一種清剛雅正之氣,流露於字裡行間,如鍾繇,其人品沉鷙威重,故其書勁利方重,羲之風度高遠,人品雅逸,故其書平和簡靜而以韻勝,顏真卿忠義大節,故其書端莊雄偉,有凜然不可犯之色,蘇東坡雄文大筆,學問文章,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故其書筆挾風濤,雄秀傑出,倪雲林人品高逸,風神玄朗,故其書清雅絕俗,超然塵表,虞世南學識淵博,論議持正,故其書氣色秀潤,意和筆調,歐陽詢為人正直不阿,故其書如正人執法,有廷諍之風,這些書家,豈獨以書見長,可知筆墨之道,雖出於手,實根於心,立品便是第一關頭。

藝術個性是形成風格的最基本因素,藝術個性的形成十分複雜,它涉及到先天的因素,(如稟賦,氣質)又涉及到後天的素養,(如學識,習染),前者為性情之所鑠,後者為陶染之所凝,正由於能有高低,才有庸俊,學有深淺,習有雅俗,質有厚薄,情有剛柔,因而使作品有高低、深淺、雅俗之別。

天資,稟賦是一個重要的先天條件,朱履貞《書學捷要》說:「天資有生而成之,有學而不成,故和姿挺秀穠粹者則為學易,若筆性笨鈍枯索者,則造就不易。」書寫小楷,雖然以功力和法度見勝,但要富有情趣,就需要有一定的稟賦和才能。

學養和習染,就書法而言,主要得之於師承,在童蒙期,往往是前輩經驗和技巧的傳授,這一段時期極為重要,故入門須正,在這個基礎上,方以古人為師,學習古人的優秀作品,汲取共精華,扎紮實實地打進傳統中去,風格要強調獨創,但決不是否定傳統,否定師承,風格的形成和蛻變必須以模仿為起點,縱觀古代許多著名的書家,無不是在模仿前人的基礎上而有所創新的,模仿雖然是形成風格的大忌,但又是形成風格的必要手段。

風格的形成固然是作者藝術個性的流露,是表現自我的唯一手段,但在風格形成過程中,必須牢牢地把握於真和美,風格的獨創不能脫離于于的內部客觀規律(真),也不能脫離骨肉相稱,文質相諧,神融氣暢,和諧統一的美,風格的形成,並在在於外在形工兵極度誇張和不合情理的大膽變形,而應著重於藝術個性的真切流露和圓熟技法的縱情發揮。正如馮班《鈍吟書要》中所說的:「用意險而穩,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格在形成上只不過是面目不同而已,下面我們就簡單地介紹凡類審審美境界。

平和簡靜

小楷中的這種審美境界以王羲之為代表,他追求一種和諧的美,這種境界,相逢短合度,穠纖得中,輕重協衡,剛柔相濟,奇正相錯,方圓並用,肥瘦得體,骨肉勻稱,它要求矛盾著的雙方都應處在適當的限度之內,從而保持一種合乎情理的和諧,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能會於中和,斯為美善,但必須注意,中庸不是絕對的平穩,而是一種動態的和諧,是一種相摩相蕩,生生不已的動態平衡,所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從而使書法藝術的形式美得到最豐富的表現,這種審美境界,創造出高度典雅,和諧的作品,試觀王羲之的小楷,外標衝藹之容,內含清剛之氣,精淳粹美,遒勁之中不失婉媚,清雄雅正,端莊之中不失姿態,意境高遠,靜氣迎人,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空靈淡蕩,高懷絕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且每幅小楷意境不同,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說:「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枘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前乎後乎,各不相師,雖主調未變,而兼得眾調,從而形成一個立體型的風格。

質樸自然

小楷中的這種審美境界以鍾繇為代表,這種審美境界追求著一種質樸,天真,自然,平淡的氣息,它要求作品厚重而不輕佻,強烈而不膩滯,樸素而不濃豔,深沉而不恣狂,含蓄而不恢奇,它不事雕鑿,不裝巧思,從而表現出一種樸素自然,平淡率真,渾然天成的審美境界,老莊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應處於一種親切和諧的統一體中,而大樸不雕是一切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它們並不否定法度和技巧的作用,但他們更強調於規律中獲得的絕對自由,他們主張無為而無不為,不工而無不工,這種審美觀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試觀鍾繇的小楷,古雅之中天趣溢發,樸實之中富有異趣,不著一點色相,不帶絲毫做作,意味醇厚,令人咀嚼不盡,其實顏真卿,傅山,王鐸的小楷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法度嚴謹

小楷中的這種境界以鍾紹京為代表,這種審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種法度嚴謹的造型之美,這種審美界,點畫周到,結體熨貼,用筆精嚴,一絲不苟,巧密精思,端莊勻稱,以工整為法,以功力見勝,以熟練為能,以尖度為尚,從而表現出一種端莊嚴肅的意境。試觀鍾紹京的《靈飛經》小楷墨跡,遒勁端莊,結字疏展,工整精細,篤守楷法,其分行布白,雖有人工裁剪之美,但亦能於勻稱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的變化,其結構字勢,雖有人工熨貼之美,但亦能於法度嚴謹之中有奇正姿態的變化,其結構字勢,乃不失為小楷中的能品,因這種小楷以法度立極,故最適宜於初學者入門。

姿韻秀逸

小楷中的這種境界以趙孟釵恚庵稚竺讕辰綾ㄗ求的是一種秀逸搖曳,含蓄蕭灑的陰柔之美,這種審美境界以姿媚妍美,清勁撥俗,溫柔圓潤為尚,是代表了典型的南派書風。

剛健雄強

小楷中有這種境界以黃道周為代表,這種審美境界所追求的是一種方勁峻峭,渾雄剛健的陽剛之美,這種審美境界以敦厚沉雄,俊逸豪邁,奇宕恣肆為尚代表了典型的北派書風,試觀黃道周的小楷,點畫沉厚,結字茂密,姿態奇宕,豎挺方折,而饒具金石之氣趣,其實壯美不是放肆粗野,也不是劍拔弩張,壯美的作品,個性強烈,能給人以一種奮發向上的美感。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書法問集》613、《蘭亭集序》可以放大後臨寫嗎?
    【練習書法最好還是臨寫原始的大小,《蘭亭集序》字放大也是好的,但是畢竟王羲之就寫那麼大。】在王羲之那一會,字都不是很大。因為古人使用毛筆做日常記錄,不會把字寫得特別大,影響速度。上面是陳國昭先生臨寫《蘭亭集序》時候的視頻截圖,對著原帖臨寫,其實也很方便。【一人有感】我們現在的字都實在太大了,可能是因為有段時間練書法,就是「寫大字」。
  • 如何臨寫《鄭文公碑》?
    我的微視帳號:@楊中濤書法。問:最近看到高研班的學員正在臨寫《鄭文公碑》。臨寫這個北魏摩崖,應該注意哪些地方?答:首先簡單地說幾句題外話,對於初學者而言,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就好比去駕校學開車,教練在講解了基本的規則後,更多的時間,我們就要你開著車在場地裡多轉圈,轉的圈數越多越好。
  • 他是「民族英雄」、書法大氣磅礴,可謂浩然正氣!
    下面我們就從他的書法作品中,一睹林則徐的書法風格。林則徐, 福建 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廣東親自主持虎門銷煙,被人們稱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書法可謂是字如其人,大氣磅礴、正氣浩然!林則徐的楷書工整、清秀,兼有歐體楷書的特點。結構嚴謹,筆畫精瘦,可謂是楷書極品經典。
  • 學行書,中國書法史上五大行書你總要選一個!
    《蘭亭序》實拍圖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作者:王珣
  • 歷史上,誰臨寫《十七帖》比較到位?明代朱大有,學王羲之的高手
    王羲之的《十七帖》,是由王羲之寫給友人的29件書信手稿組成,1100多字,篇篇經典,算得上是書法史上草書屆的一篇寶典。這樣說吧,如果你想學草書,如果你想學好草書,《十七帖》是不容忽視的法帖之一。從書法學習角度來講,《十七帖》好在哪呢?
  • 《鄭文公碑》的臨寫
    首先,從解體章法上來說,《鄭文公碑》的字形多為正方或長方,結構勻稱,間架寬博,氣勢渾厚,似隸書結體。清包世臣云:「北魏書,《經石峪》大字,《雲峰山》,《鄭文公碑》,《刁惠公志》為一種,皆出《乙瑛》,有雲鶴海鷗之態。」 臨寫時應注意,意在筆先,領會字的神韻。正如《書譜》中所敘:「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整篇章法字距偏大,行距較小,似隸書章法。
  • 啟功談書法:何紹基臨《張遷碑》50多遍是湊數,這種方法不可取!
    當代書法泰鬥啟功先生對於書法臨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人們常說的「臨某一個帖、某一個碑作基礎,就可以提高到寫好一切碑、一切字」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尤其反對為了寫好某一碑,某一帖,反覆臨寫「湊數」,他認為這種學習書法的方法不可取。
  • 書法中的「臨摹」(上)臨和摹的認識
    書法學習中,臨摹是所有書家基本上都繞不開的坎。或者說也是體會書之法度的唯一方法。「臨摹」一詞在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具體敘述:「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一本來說,都是把薄宣紙覆蓋其上,用毛筆沿字帖邊緣勾出輪廓,這種方法稱為「雙鉤法」。另一種是沿字的筆畫中線勾出字的骨架,這種稱為「單鉤法」。古人摹字不像現代人方法眾多和便捷,因為薄紙透明度不是很好,都是需要牆上挖空借光,把字跡映在紙上,再進行勾描。現在人其中最方便的辦法就是拷貝臺,或者拷貝紙等。
  • 這7種訓練方法,專治學書法成效慢,比盲目臨帖強多了
    從形式、補白、風格、空間、 提按、節奏、墨法七個方面出發 對喜愛書法的朋友們 提供練習和訓練經驗 一起來看看吧!
  • 《書法問集》512、陳忠建書法水平怎麼樣,最近想練習書法?
    我個人非常喜歡陳忠建先生對書法的態度,有些時候問題真是隨意了點。【非常喜歡陳忠建對於書法的態度,他的視頻教程非常適合初學入門。目前來看,非常推薦學習陳忠建先生對書法的態度。】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康熙書法:帝王之氣,雍容典雅!
    愛新覺羅·玄燁 清代康熙帝酷愛書法,並大量接觸漢文化,身體力行,尊崇漢儒文明,學習漢人的典籍、藝術,書法造詣自然也都頗為深厚。奏曰:「皇上書法端楷,盡善盡美……但人君之學,與儒生不同。寫字無甚關係,恐勞聖體。」康熙帝說:「人君之學,誠不在此。朕亦非專工書法,但暇時遊情翰墨耳。爾言朕知之矣。」
  • 籤名設計與書法練習
    本人臨寫的《聖教序》籤名設計與書法練習是連個不同的概念,雖然都是漢字藝術的一種體現形式。這裡主要談談書法對籤名設計的促進作用。一、書法與籤名設計都講究線條的質量與個性,通過書法的練習能夠提高線條的質量,進而促進籤名設計的作品質量。書法中有王羲之書法的瀟灑飄逸、顏真卿書法的大氣古拙、宋徽宗「瘦金體」的纖細瘦硬等個性鮮明的書法風格。這些所謂風格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 《書法問集》360、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嗎,為什麼不能隨意揮灑?
    不要套上「書法藝術」,就只想著藝術創作。】每次說到學習書法,總是要先擺出書聖王羲之。如果一個人書法基礎不紮實,不願意臨帖,他寫字都寫不順暢,也不可能寫得好,絕對不會」隨意揮灑「或者是」揮灑自如「。到底怎樣才叫「書法藝術」,書法有沒有基礎。現在有一些人打著「書法藝術創作」的名號,做著各式各樣神奇的事情。
  • 行書書法字帖大全
    行書書法字帖行書書法字帖行書的練習方法  描寫、盲寫之前,先仔細領會每一筆畫不同的運筆方法。要求一筆寫成一個完整的筆畫。在筆畫描寫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掌握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以及用筆中的按、提、轉、折等方法。每寫一個筆畫要做到有節奏的行筆,輕、重,快、慢必須有度,起筆、收筆重,行筆輕;停頓重,過渡與牽絲輕。在同一個字中,撇速、捺緩;豎速,橫緩;在同一畫中,起筆、收筆慢,行筆快;直行筆畫快,轉折筆畫慢。
  • 神錡書法的「五大神奇」
    2013年前後,跟隨文化大發展的創新步伐,藉助於運河第一城的神奇魔力,中國「神錡書法」(原名「神奇書法」)應運而生。從「靈感突現」到「小試牛刀」,「神錡書法」已經初步綻放「五大神奇」:(一)神奇的「技法創新」傳統的書法學習方法很繁瑣,要從一點一畫開始描摹、臨寫、記憶、「背誦」,機械刻板、不斷重複、進展很慢,許多人練了許多年,始終覺得寫好字很難,始終覺得能寫好字的都是很有悟性的人,但學過神奇書法的人都知道,只要記住一些簡單的「密碼口訣」,很快就能發現規律、得心應手、落筆生花。
  • 著名書法家王樹秋臨寫——張黑女墓志銘
    2008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書協授予「全國書法十傑」榮譽稱號。幼年之時即愛書法,以魏碑開筆學書,拜師於著名書法家孫伯翔先生,為入室弟子,出入先生門下,受其親傳。以行楷見長,作品注重開掘意境,抒發感情,講究用筆及韻味的變化。作品既能表現以畫入書,以書入畫之氣,又能抒發淋漓痛快、奔放激越之情,書能展而不散,緊而不拘,剛柔相濟,飄逸俏麗,逐漸形成自家風格。
  • 中國書法八大家,八種境界,八種高度,八種智慧
    晉  王羲之《蘭亭序》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 博涉多家剛柔相濟的吳身元書法
    坐而論道博涉多家剛柔相濟的吳身元書法文/
  • 沈尹默書法「俗」嗎?
    新、舊體詩都很有名,是中國新詩最早的開創者之一,也為二王帖學傳統經典的回歸併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沈尹默書法「俗」嗎?對於沈尹默先生的書法,一直都有爭議。《學書叢話》所載陳獨秀對其書的評價最為尖刻:「昨天在劉三處曾見你寫一詩,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