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政治文化的統一理論中,奧理略的古典文明思想是什麼?

2020-12-22 夜闌文史

引言

假如認為圖拉真皇帝的所謂「時代精神」有些過於空泛,那麼賢明的羅馬人(無論皇帝還是普通公民)應該拿出斯多噶派的看家本領,以漠然不動於心的態度看待人生的一切榮辱與沉浮:

「以最善的方式生活,這樣的能力是在於心靈,如果心靈對世事(無關重要的事)能泰然置之或漠然視之,則生活可達於至善。心靈所以能採取漠然的態度,是在於它對每一件這樣的事情都分開來看,又都總起來看,還在於它記住這些事情中間任何一件也不會使我們產生關於它的意見,也不會把這些意見帶到我們這裡;這些事情本身絕無任何動作,是我們自己作出了關於它們的判斷,我們可以說,是我們自己把它們寫在我們心裡,因此我們是可以不寫它們的,如果偶然這些判斷不知不覺地進入我們心裡,我們是可以消滅它們的······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尋求他自己的善,過著善的生活。」

▲圖拉真半身像

這種斯多噶派的哲理,在現代人看來難免帶有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的色彩,但在羅馬當時,強調心靈的自我修養也就是強調人性,因此奧理略在同一段話裡又勸勉人們「去找合於你自己本性的東西,努力追求這個東西,即使它不會帶來名譽」。

奧理略的古典文明思想

馬可·奧理略在幾個「好皇帝」中是最後一位,他的思想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從體制看,皇帝統治與古典文明崇奉的民主原則可謂背道而馳,但由於羅馬帝制將其理想奠之於人性與理性,則與古典的民主原則尚有靈犀相通之處。如果說奧古斯都以政治機構保留共和外衣為羅馬帝制賦予古典色彩,那麼安敦尼朝諸帝對人性與理性的強調則更增加了這種色彩

▲馬可·奧理略騎馬像

耐人尋味的是,在羅馬斯多噶派大師中,把這種從人性統一、文明統一出發而提倡天下統一的觀點發揮得最傑出的,卻是為共和喪身的西塞羅。他在《法律篇》有一段精彩議論,可以稱之為羅馬帝國的政治宣言,我們也不妨在此摘錄如下:

「我們所謂的人,是具有預見性、靈敏性、綜合力、激智力,是富有記憶力、充分的理性和深謀遠慮的動物。創造人的至高無上的天神賦予了人當然的高貴的地位。因為人是如此眾多的各種各樣的活的生命當中唯一獲得一種理性和思維的生命,而且其餘所有的生命都為人所統治了。然而,我還認為不只是在人間,而且是在整個神的世界和整個宇宙,難道還有什麼東西比理性更神聖的呢?理性,只有當它充分發展和盡善盡美的時候,才能真正稱作為智慧。由於無其他之物比理性更美好,並且由於它存在於人和天神兩者之間,所以人和神的第一份共同的財富就是理性。共同具有理性的人也必然共同具有正當的理性。因為正當的理性就是法,所以我們必然認為人與神共同具有法。共享法的人也必共享正義。因此,就應把共享法和正義的人們看作是同一國家的成員。如果他們真正服從同一權威和政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確實如此,其實他們就是服從神界的制度、神的意志和超越宇宙權力的天帝。現在,我們可以設想把整個宇宙看成為神和人兩者共同為其成員的一個國家。」

按西塞羅的本意,可能是為已經變成奴隸制大帝國的羅馬共和國奠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基礎。他所說的,無非就是斯多噶派的「世界公民」口號的具體化,而且更強調了天下一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西塞羅雕像

只是他還不知道奴隸制國家的發展規律還要求一統天下的羅馬進一步演變為皇帝統治的羅馬帝國,但他這段話中提到的神人一致和理性一致卻隱含著可供帝制論者大加發揮的原理,因為神的世界是在天帝朱庇特統御之下的,人間的帝制無異於神間帝制的翻版,這也就是皇帝的神性崇拜必須大力維護的秘密所在(基督徒倒黴就在於他們破壞了這種崇拜)。

羅馬帝制與君主立憲及古典統治

同樣地,只要皇帝崇奉理性並按理性原則從民眾手中取得統治之權,帝制自然合理合法,這就是奧古斯都要扮演那場讓權授權的政治喜劇和皇帝總得由元老院和民眾「選舉」的奧妙所在了。

▲奧古斯都·愷撒雕像

因此羅馬法學家烏爾皮安努斯斷言:「皇帝的意志固然是法律,但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民眾已把自己的權力與權威都賦予和委託於皇帝。」現代西方的法學家也同意,若按羅馬法而言,羅馬帝制實為君主立憲之制。可是羅馬立憲卻無憲法之設,若真要找一篇冠冕堂皇的立憲宣言,恐怕非西塞羅上述名篇莫屬,最多只需把他所說的「國家」明確為「皇帝統治的國家」即可。

對帝國初期的皇帝統治加上古典的、甚至立憲的形容詞,當然只是指其理想表現而言,帝制的現實比其書面理論要殘酷、黑暗得多,自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不僅尼祿、圖密善、康茂德之類暴君醜行穢聞不堪入目,就是幾個所謂「好皇帝」也可說無不手上沾滿被徵服人民和奴隸的鮮血。

▲羅馬士兵形象

然而,在文化史的研究上,「古典」這樣的形容詞卻有其重大意義,它意味著在帝制促成的統一、綜合之中古典文化傳統將有所豐富與發展,它既是古典文化的兩大部分-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徹底的統一與綜合,也是帝國統治下東西兩方面的各地區、各民族在古典文化主導下的更大範圍的統一與綜合。

從世界歷史的整個進程看,只是在經過這樣的綜合統一之後,古典傳統才完全形成並傳之於東西方各族人民之中。也可以說,羅馬文化承先啟後的歷史使命,經帝國初期的發展才充分得以實現。如果按我們在前幾章探討各時期深層含義的羅馬文化精神之例,則可以說統一綜合便是帝國初期的文化精神,並且是帶古典特色的統一與綜合。

參考資料:《羅馬帝國》《羅馬史要》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如何?
    引言對於安敦尼王朝的開創者涅爾瓦(96-98年在位),後世學者一致認為他是一位政治智慧豐富的老人。圖拉真首先是在其父部隊中任職,在敘利亞軍團幹了十年,後又轉戰萊茵河,升為軍團指揮,在圖密善皇帝執政之時,他已成為羅馬將領中的佼佼者,曾被授予執政官的榮銜。
  •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認知
    高校須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 理論上清醒是思想政治堅定的前提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並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終能用創新的理論凝聚意志、引領前行,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鬥力,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 會議|「古典德性與現代文明」:古典與現代哲學中的德性論
    古今中西視野中的德性第一場會議由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白中林總編輯主持,他表示,這次會議探討古典德性在現代文明的深層關聯及價值,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商務印書館將不斷推進經典譯著和相關深度研究著作的出版。復旦大學政治學系任軍鋒教授首先作題為《思想·政治·教育:修昔底德的路標與智術師式的啟蒙》的報告。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習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運用,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的科學把握,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何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
  • 平史 什麼是中華文明在多次分裂後,始終能歸於統一?
    就中國而言,自隋唐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後,歷史基本上進入了以統一為常態的穩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中國第二次大一統」。綜觀人類文明史,在同一塊地方,基本上由同一人群,在經過多次分裂後仍能歸於統一的文明體,也就只有中國。那麼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夏文明如此特殊?從今天的眼光著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同時,它也是承載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正是藉助漢字獨一無二的傳播功能,才得以在東亞範圍內廣為流播且綿延不絕。費正清曾言:「倘若沒有漢字的影響,東亞必然不會成為世界文明中如此獨特的一個整體。」 據史料記載,漢字與中國文化一道很早就傳入了東亞各地。
  •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出現過兩個帝國,這兩個統一的帝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明,佔據著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兩個帝國就是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是中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事件。
  • 羅馬帝國眼中的蠻族俄羅斯如何開始文明化?俄羅斯民族與國家起源
    在斯拉夫人的語言中,與海洋相關的詞彙出現的比較遲,而且這類相關的詞都是從地中海地區的希臘民族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借來到詞,與山脈,草原相關的詞出現的也比較遲,比較少,舉個例子,中國農耕文明沒有戈壁這個詞,因為他們身處的環境中沒有這樣的地貌,這個詞來自蒙古語中對沙漠的一種描述,地面主要由礫石構成。 亦稱戈壁灘 。那麼斯拉夫人的語言中什麼詞最多呢?
  • 歐亞主義:什麼是第四政治理論?新歐亞主義給世界帶來何種影響?
    近年來,「歐亞主義」、「新歐亞主義」等詞彙出現的頻率開始越來越高,很多人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這些詞彙代表了什麼意思?如果開門見山地說,那就是,新歐亞主義代表了近年來俄羅斯新的政治方向和意識形態,這個思想已經開始重塑俄國的認同,使其越來越遠離西方,並將會越來越明顯地強烈影響世界。沒錯,新歐亞主義就是俄國的東西。
  • 從古典到中古:一個充滿戰亂、天災與裂變的文明「中間期」!
    序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無休止的蠻族圍攻與內訌中走向衰亡。在經歷公元5-8世紀的長期混亂後,西歐世界從羅馬帝國的統一分裂為被人文主義者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但西歐,尤其是古典時代西歐文明的中心:義大利是如何經歷這一系列打擊、重塑與蛻變的,對於遙遠的東方讀者來說卻是一個值得仔細講解與梳理的過程。
  • 中國有秦朝,而歐洲有羅馬帝國,為何中國能統一而歐洲不能?
    然而同時期的西方,也曾經出現過一統歐洲的強勢政權,但相比之下卻沒能得以延續,從某種概念上講,雖然歐洲地理曾經統一,但卻從未出現過統一的信念與文化。同樣是文明的崛起與發展,為何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為何中國總能統一而歐洲不能?
  • 顧準 希臘思想、基督教與中國的史官文化(長文)
    這種文化的對象,幾乎是唯一的對象,是關於當世的政治權威的問題,而從未「放手發動思想」來考慮宇宙問題。陰陽五行是有的,數學神秘主義也是有的,不過都是服從於政治權威的,沒有,從來沒有獨立出來過。  「從來沒有獨立出來過」,說過分了。莊周、惠施,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之辯;公孫龍說過什麼「白馬非馬」;總之,戰國時代有過百家爭鳴,可惜為時太短。
  • 論馬克思主義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科學思想的偉力歷久不衰
    馬克思主義反對把舊事物、舊社會制度看成永恆不變的形上學觀點,反對一切為腐朽的社會制度做辯護的理論。它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資本主義制度,既肯定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在一定時期內的進步性,又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揭露其不合理性,抨擊其罪惡和弊端,說明其歷史演變和發展趨勢,揭示其被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必須以革命精神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 成華區文化館線上活動(332)·文化分享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這一時期的義大利地區,北邊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中間是教皇國,南邊政局混亂,一會兒是希臘人在東羅馬帝國支持下建立的諸多小公國,一會兒又是阿拉伯人滲透的地方。這會兒的義大利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儘管各個政治勢力和國家都有拿下亞平寧半島,統一義大利的想法,但由於教皇國的巨大影響力,各個政治勢力都無法誕生一位「秦始皇」,消滅教皇國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這一時期的義大利地區,北邊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中間是教皇國,南邊政局混亂,一會兒是希臘人在東羅馬帝國支持下建立的諸多小公國,一會兒又是阿拉伯人滲透的地方。這會兒的義大利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儘管各個政治勢力和國家都有拿下亞平寧半島,統一義大利的想法,但由於教皇國的巨大影響力,各個政治勢力都無法誕生一位「秦始皇」,消滅教皇國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
  • 【思政講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為重點,以充分把握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契合點,以思想文化魅力激發思政教育活力。首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整理與研究闡釋。
  • 中國擊退匈奴的蝴蝶效應:羅馬帝國分裂,且不再統一
    那麼,為什麼在這個時段,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受到了遊牧民族的入侵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到了這個時候,世界上大部分文明中心都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進入了停滯和腐敗期。在中國,從西漢末年開始,政治就開始腐敗,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到了東漢,太監外戚輪番專政,皇帝一個接一個地非正常死亡。
  • 《文明的帝國:帝國觀念的演化》| 思想會新書速遞
    從事此項課題,跨學科的研究必不可少,涵蓋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諸多領域,包括人類學和民族學、政治理論和政治思想史、歷史哲學、國際政治、國際法以及世界歷史。與基佐的觀點類似,美國知名評論員、學者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最近指出,人們越是仔細審視「生物進化的趨勢,尤其是人類歷史發展方向,這一切似乎就越有意義」。
  • 文化的作用是什麼?文明的作用是什麼
    2、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3、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